崇慈法师答:真正完全属于大自然客观引起的灾难占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的灾难都是人为引起的。作为万物之精灵的人,应该尽己所能控制和避免大自然的各种灾难,而不应该烦恼炽盛、欲望膨胀以种种荒唐行为给各种灾难火上浇油。所谓人以善感,天以福应;人以恶感,天以灾应,这个天就是因果法则,这个善和恶就是人的所作所为。
相关推荐
二因
[出涅槃经]一生因生即发生。谓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芽孽。是名生因。二了因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
耳根
【耳根】耳根是耳识发生的地方,是能闻声之义,为不可见有对之净色。此为五根之一,为十二处中的耳处,十八界中之耳界。此是耳识发生的地方,耳识是依于耳根,缘于声境,发生其了别认识的作用。《百法纂释》曰:‘耳根者,能闻之义,梵语莎嘈多罗戍缕多,此云能闻声,以处处能闻故,如十方击鼓,十方齐..
舌根
【舌根】舌根是舌识发生的地方,是能尝之义,为不可见有对之净色。此为五根之一,为十二处中的舌处,十八界中之舌界。此是舌识发生的地方,舌识是依于舌根,缘于味境,发生其了别认识的作用。《百法纂释》曰:‘四舌根者,能尝之义,梵语诋若时吃缚,此云能尝,论云能除饥渴,能发言论,表彰呼召谓之舌..
身根
【身根】身根是身识发生的地方,身是能触之义。为不可见有对之净色。此为五根之一,为十二处中的身处,十八界中之身界。此是触识发生的地方,身识是依于身根,缘于触境,《百法纂释》曰:‘五身根者,积聚依止二义名身,谓积聚四大造眼等诸根,皆依身根而住止故,梵语伽耶,此云积聚身根,为彼四肢百骸..
眼根
【眼根】眼根是眼识发生的地方,眼是能见之义。为不可见有对之净色。此为五根之为十二处中的眼处,十八界中之眼界。此是眼识发生的地方,眼识是依于眼根,缘于色境,发生其了别认识的作用。《百法纂释》曰:‘眼根者,能照瞩一切境之义,梵语斫刍,此云行尽,眼能行尽诸色境故,以远近之境,一目皆见,..
鼻根
【鼻根】鼻根是鼻识发生的地方,鼻是能嗅之义。为不可见有对的净色。此为五根之一,为十二处中的鼻处,十八界中之鼻界。此是鼻识发生的地方,鼻识是依于鼻根,缘于香境,发生其了别认识的作用。《百法纂释》曰:‘三鼻根者,能嗅之义,梵语伽罗尼羯罗拏,此云能嗅,以能嗅香臭故,今不言能嗅,而翻为鼻..
二种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们身体上所发生的种种疾病;心病是人们心理上所发生的种种病态。
仁王会
仁王经护国品说,若国有灾难,设百座讲座,讲赞仁王经,便可以禳解。唐代宗皇帝将不空三藏新翻之仁王经,行百座仁王会,祈雨有验,是为仁王会之始。
六慧
指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六种智慧,亦即别教菩萨于六位时所发生的智慧。一、闻慧,于十住位中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之相的智慧;二、思慧,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而发生的智慧;三、修慧,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而发生的智慧;四、无相慧,于十地位中,证知中道之理,离二边之相的智慧;五、照寂慧..
一生补处
(术语)【又】,密教之释义,一者一实之理,于初地菩萨之位,先得净菩提心,自此一实,出生无量之三昧总持门。乃至至于第十地,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之法,以一转生补佛处,是名一生补处。大疏六曰:今此经宗,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尼门。如是一一..
二因
(名数)一、生因,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萌芽是也。二、了因,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也。见涅槃经二十八。【又】一、能生因,第八识能生起眼等之诸识,又为一切善恶之因,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萌芽之因是也。二、方便因,眼等之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
三佛顶
(名数)谓发生,广生,无量声之三佛顶也。分掌如来三部之德。大疏谓发生白色(息炎),广生黄色(增益),无量声赤色(降伏)。
十六种意趣
【十六种意趣】 p0119复次当知意趣,略有十六。谓示现意趣,乖离意趣,劝导意趣,赞励意趣,庆喜意趣,令入意趣,断疑意趣,成熟意趣,等持意趣,解脱意趣,别义相应意趣,诸能证者发生无罪欢喜意趣,诸能听者于说者所发生尊重意趣,法眼恒转意趣,多修诸善意趣,摧伏诸相意趣。..
六种别欲
【六种别欲】 p0299瑜伽十八卷九页云:谓略说有六种别欲。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现在事欲。谓居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贪恚。或有从他所得种种现在事欲。谓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欣悦。或有过去未来事欲。谓忽自励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
如是便集纯大苦蕴
谓于如是老死位中。积集一类大灾大横具大过患众苦蕴聚。复次无明苦蕴为缘。起行苦蕴。行苦蕴为缘。起识苦蕴。识苦蕴为缘。起名色苦蕴。名色苦蕴为缘。起六处苦蕴。六处苦蕴为缘。起触苦蕴。触苦蕴为缘。起受苦蕴。受苦蕴为缘。起爱苦蕴。爱苦蕴为缘。起取苦蕴取苦蕴为缘。起有苦蕴。有苦蕴为缘。起生苦..
三疑
[出禅波罗蜜门]禅波罗蜜云。以疑覆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疑虽甚多。未必障定。今且明障定之疑。有三种焉。一疑自疑自者。谓疑自身。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是受道之器。作此自疑。禅定不能发生也。二疑师疑师者。谓疑受道之师。威仪相貌。皆不具足。自既无道。何能教我。..
七灾难
[出仁王护国经]七灾难者。谓佛为十六大国波斯匿王等而说也。若国土中有此七种灾难。当讲读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其难即灭。万姓安乐也。(梵语波斯匿。华言胜军。)一日月失度难谓日月失其所缠之度。时序不调。或赤日出。或黑日出。或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现。乃至四五重现。是为日月失度难..
问舍戒
问。三位之中戒于何舍。答大毗婆沙论云。将死时身力羸劣。或断末摩苦恼触故。便失所受身。语律仪本所要期。至最后命终剎那心。与律仪一时俱失缘由心引起从心发生心舍故戒随舍也。
劫火
大三灾之一,即坏劫时所发生的大火灾,烧到初禅天,一切都变成灰烬。
大慈生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上第五位。主众生自发生慈悲。又名大慈起,慈发生,慈愍慧。梵名昧怛利也。毗廋拏檗多,译言慈发生密号称为慈念金刚。肉色。左手持无忧树。右手于膝上仰掌,立开敷莲。坐赤莲上。..
四种欲瑜伽
【四种欲瑜伽】 p0447瑜伽二十八卷九页云:欲有四种。何等为四?一、为证得欲。二、为请问欲。三、为修集资粮欲。四、为随顺瑜伽欲。为证得欲者:谓如有一,于上解脱,发生希慕。如前广说。为请问欲者:谓如有一,生希慕已;往僧伽蓝,诣诸有识同修梵行成就瑜伽妙智者所,为听未闻,为闻究竟。为修集资..
四善根差别
【四善根差别】 p0449大毗婆沙论六卷十六页云:问:此四善根,有何差别?答:所说品异,即是差别。复次名亦差别。谓此名暖,乃至此名世第一法。复次念住为等无间,名暖。暖为等无间,名顶。顶为等无间,名忍。忍为等无间,名世第一法。如等无间,无间趣入加行亦尔。复次乐别观蕴,名暖。乐别观宝,名顶..
四处发生三种不正寻思
【四处发生三种不正寻思】 p0469瑜伽十四卷一页云:依四处所,发生三种不正寻思。谓于自己利等四种白品法处,为欲获得,或为不失;生欲寻思。于能障彼怨中二品有情处所,生恚寻思。于亲友品有情处所,生害寻思。所以者何?若亲友品,或时违犯;于彼不生全断灭欲。唯有轻微苦楚,方便训罚之欲。与此相违..
生苦乃至求不得苦
【生苦乃至求不得苦】 p0479瑜伽二十七卷十九页云:又生苦者:谓于生时,发生种种身心苦受。非生自体即是其苦。为苦因缘,故名为苦。广说乃至求不得苦,谓由所求不得因缘,发生种种身心苦受。非求不得体即是苦。为苦因缘,故名为苦。..

大愿法师:禅所说的“无我”是怎样的?
顺治皇帝出家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这个其实就是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在广袤的太空之中,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无论付出过多少的努力,最终都是化为尘土,这个我们都能够领悟了。我们都看过《三国..

大愿法师:怎样让我们的身体健康长寿?
首先要能够正确地认识我们的身体。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具足无量功能的机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低估了人体自身的智慧,高估了我们自己的知识,高估了我们的医疗体系,所以很多的病就产生了。人体本来就有自我疾病的康复系统,能够自我疗病,有免疫抵抗系统,脾脏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一个免疫系统,..

达真堪布:怎样念佛才如法?
达真堪布:怎样念佛才如法?很多人还认为自己在修净土宗,随便念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愚痴!念佛也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戒学。若是一点佛理都不懂,怎么受戒啊?哪些是戒?哪些是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得到戒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失去戒体? 戒是清净的意思。若没有如理如..

宣化上人:为什么说脾气是障道的因缘?怎样做到没有脾气?
一九八三年七月廿五日开示 不但在外边没有脾气,就是在内边也要没有脾气。所谓“烦恼即菩提。”有人问:“不种烦恼,是不是没有菩提?”不是的,烦恼的本身就是菩提。怎样是菩提?就是不生烦恼,所以烦恼即菩提。若是只生烦恼,烦恼的本身仍旧是烦恼,菩提仍旧是菩提,大家不要会错意。对任何人不可以..

怎样才算是戒斋清净?
八戒要想受持清净,实在不容易。身不作恶不杀、不偷盗、不淫、不着香华幔、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高卧广大床;口不作恶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以上这些,只要决心来做,是可能做到的。至于要使意不念恶,那就很难了。最难控制的是妄念的纷纷,并且不绝,心志稍微不集中,妄念便..

宣化上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五)解脱长者寄第五具足方便住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五)解脱长者寄第五具足方便住尔时善财童子,思惟诸菩萨无碍解陀罗尼光明庄严门。深入诸菩萨语言海门。忆念诸菩萨知一切众生微细方便门。观察诸菩萨清净心门。成就诸菩萨善根光明门。净治诸菩萨教化众生门。明利诸菩萨摄众生智门。坚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