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二十讲之:《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表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
《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表
外境虽是客体,但它们是五种识根产生识的来源。所以,所有的意识都来源于实有的固体物质。他们有一系列的观念,黑板上的表格是对他们主要观念的一个梳理。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二十讲之:《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表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
《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表
外境虽是客体,但它们是五种识根产生识的来源。所以,所有的意识都来源于实有的固体物质。他们有一系列的观念,黑板上的表格是对他们主要观念的一个梳理。
形态:斑点纹路看出异常有竖纹可能消化不好。不少人的指甲上都有或密或疏的棱状竖纹,这是消化系统功能不好的体现。如果竖纹较小关系不大,只需注意规律饮食、营养均衡即可。还有专家认为,指甲上有棱可能是缺钙的表现。另外,有些人指甲上出现横纹,多数情况是生病时自然生成的。有斑点可能是真菌感染..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二十讲之:四次结集,纷争日繁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四次结集,纷争日繁接着上节课上课。四部典籍的形成,其实就是四部宗派的形成过程,四部宗派形成又跟佛教经、律、论三藏的四次结集有关:第一次经典结集,阿阇世王..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增上果、等流果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增上果、等流果第二种果叫做“增上果”(Adhipati-phala)。《俱舍论》云:“除前有为法,有为增上果。”“诸有为法,除前已生,是余有为之增上果。士用、增上,二果何..
僧宝论44、守培法师《建议各大学增设佛学课程》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三)僧是佛子,虽无干政之能,僧是国民,应有爱国之心。爱国之事众矣。古云:一言可以兴邦。然则进一言以利国家,亦可谓之爱国之心矣。吾之利国之言者,请于各大学增设佛学课程,光明学生心理,破除人间昏迷,助行三民主义,奠定世界和平。..
观念的提升一、外道也修禅定,何以为外道?二、如何发心,才与正法相应?三、众生烦恼、颠倒之根本所在?四、佛法的法义─三法印与实相印?五、何以谓「迷而非失,悟而非得」?六、修行的要点,是用心?还是不用心?七、若只强调「专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将有何弊端?八、慈悲与禅修的关系?九、禅修者..
宁要狗子不要妻的观念不可有在美国旧金山,发生了一件颇不寻常的趣闻,听说是一位有名的大律师,不爱娇妻爱狗子,而闹出离婚的新闻,有图为证。公元一九八八年七月十四日,美国的国际日报第六页,有一则新闻,其报导说:旧金山著名大律师麦尔斯.贝莱及妻子莉亚.贝莱结婚已有十六年之久,最近其妻提出离婚,轰动金..
第二十讲 九月十九日自相共相是缘起总义,深广无边,细研能长智慧。例如色蕴,以有对碍为自相,以四大为共相。四谛以圣谛为自相,以苦集灭道为共相。如是苦谛等又以无常苦空无我等为共相。重重无尽,相摄不相摄,学法相者,应一一记忆,方能调心令细。善以自他三世可爱为自相,恶以自他三世不可爱为自..
这个颂词对当今时代的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有些人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但所造的罪业并不是马上成熟,不像用刀割身体即刻会出血一样,立竿见影。有些人到寺院里供养1000块钱,就希望生意立刻有所好转;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但重病缠身,做什么都不顺,就怀疑因果不存在,这些想法十分愚痴,业力成熟需要一个..
印度因明源流略探从《大毗婆沙论》来考察林崇安一、前言西元前60年左右,迦多衍尼子尊者著作了《发智论》;西元100年左右,迦腻色迦王时期有五百位阿罗汉详细解析《发智论》的义理,著作出《大毗婆沙论》。此论第27卷中,提及因明的「破他」,今就此记载,来探究印度因明的源流。二、破他有三《大毗婆..
人的本性似乎乐于犯错,虽然我们并不喜欢那样的结果,但是却沈迷于这样的行为。我们不喜欢扭曲的结果,但是我们却喜欢错误的行为模式。这绝非正见。事情不会突然出现,事出一定有因,不可能有果而无因。我们希望做很少的事,却领很多的钱;我们希望不用苦修,就能悟道;我们希望不用学习,就能拥有知识..
问:修完观禅课程之后还须如何用功才能证得圣道果?帕奥禅师答:他只需继续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波罗蜜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问:雍仲本教的白法帽代表了什么?答:藏族的很多教派都按其戴的帽色来称呼,把本教称之为“白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据本教经典记载,古代象雄时期人们的主要衣着为白帽和蓝袍。其二,历代吐蕃赞普时期密教盛兴,持密者头戴“胜尖白帽”或“白尖帽”,此装束在赞普时期经久不衰。其三,本教的“..
观念佛身,在《大智度论》第二十一卷,谈念佛次第的时候,与上述的观法也颇相似,初念佛的十号,次念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及神通力,次念佛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次念佛的一切智、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详见大正二五,219中~221中)。《十住毗婆娑论》也有相..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