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人说不受灌顶持密咒,有盗法之过?我想这应该是有一定的界限吧。本人认为,是上师开许的或者没有明确规定非得是受过灌顶才能持诵的密咒,都可以持诵对吗?若说密咒我们日常所见的实在很多呀,并且好多人祇要自己相应感兴趣、有信心的都会坚持持诵的。请大德再稍作开示,谢谢!
智敏法师答:未经传授的咒,无加持力(具量的加持力)。
有些是有一定的修持才能念的,未经传授持诵会有过失。
问:有人说不受灌顶持密咒,有盗法之过?我想这应该是有一定的界限吧。本人认为,是上师开许的或者没有明确规定非得是受过灌顶才能持诵的密咒,都可以持诵对吗?若说密咒我们日常所见的实在很多呀,并且好多人祇要自己相应感兴趣、有信心的都会坚持持诵的。请大德再稍作开示,谢谢!
智敏法师答:未经传授的咒,无加持力(具量的加持力)。
有些是有一定的修持才能念的,未经传授持诵会有过失。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不受谏戒五十四。凡出家离恶,本是学宗,要由善友迭相谏喻。然以情迷,将欲作罪,他以理谏,复不从顺,苟且为非,违损不轻故制。”(戒疏记卷一五·一一·二)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五缘成:一、将欲作罪;二、他如法谏;三、知己所作非,前人谏者是;四、拒谏不受;五、随作犯根本,违谏故结提。”行宗记释云:“犯缘,第五,初违但吉,待作方提。”(戒疏记卷一五·一一·七)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缘:一、己欲作非法事;二、他如法设谏;三、知己所作非..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拘睒毗,阐陀欲犯戒。比丘谏言莫作此意,不应尔。不从他谏,即犯诸罪。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中·二○·九)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戒缘同前僧残[恶性拒僧违谏戒]。但前是在众拒僧,此是屏拒别人耳。”(戒疏记卷一五·一一·一三)..
子题:违僧谏戒谏竟即犯、不受谏戒要待事成、别谏谏止即结谏作待成戒本疏·九十单提法:“问:‘违僧谏中,谏竟即犯,不待事成;此谏(不受谏戒)未犯,要待事成违谏犯者?’答:‘僧中谏者,众命是重,违情过深,随谏结犯。此一人谏,反上可知。要待成结;若不作事,便成受劝,故不同彼。’‘若尔,下..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不犯者,若无智人来谏,报言,可问汝师和尚,更学问诵经知谏法,若谏当用;若戏笑、独语、梦中语,欲说此乃说彼者不犯。”(含注戒本卷中·二○·一一)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分云,佛未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诃言,我不喜见,着割截坏色衣人,不受食食,是为不与取。多论,五义故:一、为断盗窃因缘;二、为作证明;三、为止诽谤;四、为成少欲知足;五、为物生信,令外道得益。昔有比丘与外道共行,止果树下;比丘不上树,不摇果,又不肯就地取;..
亦名:受食处资持记释云:“空中不成,谓能受在空;若论所对在空,亦应不成;故知能所俱须在地。如前即指第二门(能受人)。”(事钞记卷二四·一二·一一)
亦名:受食之所受境、所受食境资持记释云:“了论,上二句简除,谓自及同类,皆非能授。余下,正示,三类,即人、非人、畜;文取解知,必具三种,不具不成。多论,人中不通非畜,谓多人处;反知无人方开异类。”(事钞记卷二四·八·一三)..
亦名:所受食子题:五种尘不须受、僧尼互净互受、浊水应受、盐变成水得食、向明中尘、作意成受、一搦、搦、杨枝分咽不咽、生姜生芽但须重净、记识法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所受食,初泛明须不,二明转变。(一、泛明须否)(一、尘食堕钵)初中,十诵,五种尘不须受。谓食尘、谷尘、衣尘、水尘、风尘。..
亦名:食食法十种、十种食食法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正受食法。四分,受有五种:手与,手受;手与,持物受;持物与,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物,如上说。复有五种:身衣曲肘器与,还以上四受。若有因缘置地与。如上口云:受!受!”资持记释云:“四分十法,初五,手物俱互为四句;第五遥过,..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论犯三缘:一、是四药,二、辄自取,三、食咽。犯。”(戒疏记卷一四·六七·一一)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城人为父母等,于四衢道头,乃至庙中祭祀供养。粪扫衣乞食比丘自取食之,居士共嫌。比丘以过白佛,便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中·一五·一一)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戒缘中,俗人为亡者设祭,头陀比丘辄自取啖,故制。”(戒疏记卷一四·六七·一四)..
亦名:受食之能受人、能受食人子题:自性、受食处行事钞·随戒释相篇:“能受者,是比丘。了论,能受者,具戒比丘住于自性,求得在此处。解云,能受者清净持戒无毁,故言住自性。欲求饮食,名为求得。此处受食,即度与余比丘,不须更受。即名此比丘为能受。若破戒、被摈、别住、十三难、三举、灭摈、应..
资持记·释释相篇:“名中,比丘凡食,必从人受,故违此教,名不受食。然受兼手口,食通四药。”(事钞记卷二四·六·一九)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不犯者,取净水,杨枝。若不受酥油灌鼻,与唾俱出;余不犯。若乞食时,鸟衔食,若风吹堕钵中;除去此食,乃至一指爪,可除去;余者不犯。”资持记释云:“不犯中,上二非食。若不下,治病。若乞下,开物堕。粗者可除;或不可辨,理应再受。余即除不尽者,准上善见细尘更受,以一..
亦名:不受非时饮食十利、持非时食戒十利资持记·释头陀篇:“食后不受非时饮食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满食,三、不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满,八、易养,九、知足,十、禅诵身不疲极。”(事钞记卷三六·二五·五)(请参阅‘非时食戒制意’六五三上)..
安立差别门者,谓若处显示四句等所问义,如无常经说,若正观者一切观色耶,设观色者一切正观耶。应作四句,初句,谓于受等四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二句,谓于色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不应知不应断。第三句,谓于色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四句,..
[出翻译名义]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二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
道谛下四行者:一、道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二、正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非颠倒法,故名正。三、迹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圣人去处,故名迹。四、乘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能运行人必至三解脱,爱见等烦恼不能遮,故名乘。道谛下四行 ┌地狱┐ │饿鬼│ │畜..
佛藏经云。出家者。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有所须者。如来白毫相光功德。百千万亿分中。留一分供诸末世。弟子亦不能穷尽○菩萨本行经云。佛自摩竭国。往毗舍离两国。人及诸天龙神共献佛三千宝盖。佛受二千九百九十九盖唯一盖不受。佛言持用覆护后世弟子。令得供养。..
前言六根,兹明须净。即谓如欲了于自心,须不迷于现境,净其六根,不着六尘,而转六识。所谓净其六根者,以要言之,即不受诸尘之染污也。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趋向。而小乘之极果,即阿罗汉辟支佛是也。阿罗汉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简单表明之。一、诸漏已尽 已灭尽诸有漏也。二、梵行已立 已立诸梵行也。三、所作已办 诸所应作,皆已成办也。四、不受后有 更不受一切诸有也。..
问曰:一切尽破,旨趣安归?答曰:破一切法,无我我所,于诸法不受不着,是名解脱。盖若见堕遍邪,失于正理。既失正理,则正观不生。若正观不生,则断常不灭。若断常不灭,则苦轮常运。以一切冥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则发生正观。正观若生,则戏论斯灭。戏论斯灭,则苦轮常坏,破相之意若此。..
【三无漏根】指三种不受染污、不起烦恼的无漏根,属二十二根的后三根。此三无漏根,是以意、乐、喜、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为体而立,以其有增上之力用,能产生无漏清净之圣法,故称为根。此三无漏根为:一、未知当知根,属见道位,此位之人无始以来未曾闻四谛真理,欲知彼真如谛理,遂修习地前..
三藏法数云:一、宿命明 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 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二、天眼明 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 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三、漏尽明 谓九界众生,因..
【善现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萨,修智慧行,悟入法无自性,三业寂静,不受系缚染著,而随机教化众生,称善现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条。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一、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短促的刹那亦不减退,但为渡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二、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挂碍,故能智慧方便,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超然独立;三、财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无量佛土,亦以无..
华严经疏中以大海十相,来形容十地菩萨的修行,即:次第渐深、不受死尸、余水入失本名、普同一味、无量珍宝、无能至底、广大无量、大身所居、潮不过限、普受大雨。
(名数)一、制衣,如僧众之三衣,尼众之五衣,如来制使必受持者。二、听衣,如长衣,百一资具,如来特应于机缘而听蓄之者。制衣不受持之则得罪,听衣不畜之则无罪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