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好朋友,他为了他小孩考上三本学校,托了人,而且这人办过好多这样的学生了,但这次没有给我这朋友小孩办成。我想主要原因是;在为这小孩办事过程,我朋友在西安做了邪淫之事,先后与二三个情人办了这事,这次他小孩考的三本分数还很高的,快接近二本呢,结果没有录取。父辈对子女影响太大了,我也是一个很好的事例,我小孩很聪明,当我淫邪之事疯狂时,我小孩正在上高中,经常发低烧,还查不出来什么病引起的,当考上大学三本后,就查出来了,是一个小肉瘤引起,但高中关键时期已过,所以长辈的德行与晚辈有很大关系。我从学佛后,小孩很好,做什么事也很顺了,并现在很听话,并现在考研,看来真是万恶淫为首,一点没错。一人的福绿因你做恶事、做淫邪之事用尽,它就延伸到你下一代。现报,切记、切记、切记。
相关推荐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史略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翻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六趣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妄感为因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一切法不生
【一切法不生】指谓一切真实之法,乃超越相对的差别界。以其为‘绝对’,故不生不灭,此是不变的理法。
二世一重因果
【二世一重因果】大乘唯识宗,于十二有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即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这前十支的因,与后二支的果,定不同世,以造因时非即受果时。过去世的十因,感现在世的二果。但若将十因视为现在世,则二果就是未来世了。此这称为二世一重因果。..
二种因果
【二种因果】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圣谛法,有流转、还灭二门,说为二种因果,一者以苦谛为因,集谛为果,名世间因果;二者以道谛为因,灭谛为果,为出世间因果。
二种无漏因果
【二种无漏因果】即无漏因与无漏果。《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载,指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三界生死苦果,则戒定慧三学为无漏之因;二乘之人,既断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证真空涅槃寂灭之乐,此涅槃即无漏之果。无漏因即四圣谛中的道谛,无漏果即四圣谛中的灭谛。..
七真如
【七真如】《解深密经》卷三、卷六载:七真如又作七种如如,即:流转真如,又作生真如、轮转如如,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实相真如,又作相真如、空相真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的实相。三、唯识真如,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若随相而..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
一实
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思。
一实无相
在唯一而真实的道理中是毫无虚妄之相的。
一乘菩提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为方便而说的菩提。
一真
唯一真实的意思,与真如同义。
一真法界
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诸佛平等的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谓之一真法界。
世出世间因果
子题:三恶道因、三善道因、世间因果、三乘因、出世因果资持记·释钞序:“十不善业,三恶道因;十善五戒,三善道因,此世间因果。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是三乘因,即出世因果。”(事钞记卷二·三○·一七)..
一切智
【一切智】 p0002瑜伽三十八卷一页云: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有情界。事、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即此有为无为二事,无量品别,名一切品。谓自相展转种类差别故;共相差别故;因果差别故;界趣差别故;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
一切异类可得相
【一切异类可得相】 p0011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页云: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展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
安立
安立者,谓所缘境体非真实,唯安立故,由四种因知所缘境体非真实,谓相违识相故,无所缘境,识可得故不由功用,应无倒故随三智转故,由此道理能取体性亦非真实,三智者,谓自在智,观察智无。遍知者,谓如实知相差别安立所缘境界。断者,谓声闻等及与大乘所得转依,声闻乘等所得转依,虽于蕴界处所缘得..
遍知等门
遍知等门者,谓若处显示依真实相宣说遍知相义,永断相义,作证相义,修习相义,即此真实相等品类差别相义,能依所依相属相义,遍知等障碍法相义,遍知等随顺法相义,于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失功德相义,此亦如爱味经广说。真实相者,谓取蕴所摄苦谛相。遍知相者,谓即于此有味等如实知。永断相作证相者,..
毗卢遮那
【毗卢遮那】辅行曰:此云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光明玄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摩诃衍..
寂灭
寂者寂静,灭者灭无,择灭无为,即体涅槃。涅槃者,生死之因果灭无,故谓之灭,是小乘之所归趣也。
结说
已上七科,即是生灭道谛。四谛中前二为世间因果,谓苦果集因。后二为出世因果,谓灭果道因。何故不顺因果,而列果因?以钝根者举因推果难,举果推因易也。
明十二因缘因果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三、现在三因 谓爱、取、有。四、未来二果 谓生、老死。
因果一异四见
华严经疏:谓外道之所见,不出四见。一、计一 数论师计因中有果。以因果不异之故,名为计一。二、计异 胜论师计因中无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为计异。三、计亦一亦异 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亦计因中无果,以有无双计故,名为亦一亦异。四、计非一非异 尼犍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故名非一非异。..
因果理
世间生灭之相,亦非乱生乱灭,皆有其一定不易之律。所谓因果,故明生灭后,更须明其因果。
因果各义
因果之义,若分叙之,有种种义,于下逐次述之。兹明因果总义。谓因者能生,果者所生,因必有果,果必有因,是为因果之理。如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等是。若举六道之果以辨因,则:一、地狱之果 正由上品十恶业因。二、畜生之果 正由中品十恶业因。三、饿鬼之果 正由下品十恶业因..
因缘
就因之义分之,说有因缘。因缘者,于一物之生,赋与强力曰因,旁添弱力曰缘。例如种子因也,雨露农夫等缘也。虽辨因果,应识因缘。若但知因,则惑于缘,因果之义缺矣。
三时业
由因果之差别,则现三时之业。三时业者:一、顺现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直于此生得受苦乐之果报,顺现法受业是也。二、顺次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二生得受其果报,顺次生受业是也。三、顺后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三生以上,乃至不定若干生后,得受其果报,顺后次受是也。虽辨因果,须达三时业因,若唯知..
三果报
就报上观之,又有三种果报。三果报者,谓异熟、等流、增上三者。第一、异熟果 善恶之业,异世而熟,其所受果,云异熟果。第二、等流果 由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无记因生无记果也。例如由前念之不善心,起后念之不善心,又生不善业,果性似因性而流出,是曰等流果。循等流之果略解十恶十善之因果。一..
人类因果
因果各义,上已述之。兹专就人类因果言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