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众问:
今天行脚芦花庵,看见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念阿弥陀佛佛号是否合适?
宗舜法师答:
十方诸佛成佛的时候,所证得的法身是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药师佛,药师佛就是毘卢遮那佛,他们本来是平等无异,只是在报化二身上有一些差别。所以,你见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问题。而且,阿弥陀佛其实是佛教现在的一种礼貌用语。比如说表示应答,念阿弥陀佛,表示我听到了;比如说我要向你打招呼,念阿弥陀佛这位师兄,它并不完全是一个单纯的佛的名号,而是赋予了礼仪上的内容。
今天行脚芦花庵,看见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念阿弥陀佛佛号是否合适?
十方诸佛成佛的时候,所证得的法身是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药师佛,药师佛就是毘卢遮那佛,他们本来是平等无异,只是在报化二身上有一些差别。所以,你见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问题。而且,阿弥陀佛其实是佛教现在的一种礼貌用语。比如说表示应答,念阿弥陀佛,表示我听到了;比如说我要向你打招呼,念阿弥陀佛这位师兄,它并不完全是一个单纯的佛的名号,而是赋予了礼仪上的内容。
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助生净土的主因1.佛为何特留净土经敎在未来劫难中住世百年?2.诸佛为何尽赞阿弥陀佛劝生西方?(二)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生净土的主因1.佛为何特留净土经教在未来劫难中住世百年依『大悲经』说:「释迦牟尼佛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万年。万年之后,经道灭尽。佛特留弥陀..
人生是否需要信仰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从,很难确定,原因是个人的力量有限,对人生的认识亦不够,对人生世界所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实在不易解决,所以应有一个信仰的对象,那 面对现实社会,会更理智更有信心,不致於傍徨歧路,不知如何是好。有些人认为人生不需要有什 信仰,只要信仰自己就好;那些信仰神灵,..
震惊了,它说了声:阿弥陀佛!我听到一只蛙说:阿弥陀佛做了几期讲美食的节目,其中拍摄了一家很火暴的馆子“三只蛙”。一天,在菜市场,看到卖牛蛙,就买了三只。卖蛙人手脚麻利杀了蛙,剥去皮,用个塑料袋装起来。这些年,我买肉基本是三净肉。就是不见被杀的肉(三净肉者应该是指不闻杀、不见杀、不..
问题补充:顶礼真圆法师!弟子在父亲生西后帮忙穿过衣服。请问之后是否可以在佛前进香礼佛做功课?有的师兄说不可以,要在火化回来后用大悲水洗过手才可以在佛前敬香礼佛。不知是否真的要这么做?可弟子没有应该怎么办?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弟子已经在佛前敬过香该怎么办是否有什么法可破?在七七间还不可以..
顶礼真圆法师!阿弥陀佛!信女知自业障重,听同修说礼念地藏经消业障,家中可否放地藏菩萨像?家里没条件设有佛堂,可想在家念地藏经,经同修介绍请了地藏王菩萨像,在菩萨像前礼念地藏经,首念大悲十小咒,结束于回向皈依。没有焚香,菩萨像也没有开光,这样是否可以?我该怎样做妥当?还有我爱人他没有皈依是否可以..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这「阿弥陀佛」虽然只是四个字,可是所有的佛法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边包括着。释迦牟尼佛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人请法,譬如《金刚经》是须菩提尊者请法,《法华经》是舍利弗尊者请法。唯独这部《弥陀经》是无问而自说,没有人请法。为什麽没有人请法呢?就因为没有人明白..
在这个世风日下的减劫世间,人和人之间很难说信任二字,现在人和人之间确确实实不要说互利对等,甚至他不恩将仇报就已经算作好人了。我们与人交往,真诚换来欺诈,善良换来欺辱。我们念佛和阿弥陀佛沟通呢?能换来对等吗?答案是:我们念佛的付出,换不来阿弥陀佛对等利益的回报,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
【问】现在有很多穿着僧服的人会做一些人们印象里僧人不该做的事,人们很难分清这些人究竟是真僧人还是假和尚,请问师父,判断僧人真假的标准是什么?对这样犯错的僧人,佛教内部有没有自我净化的机制去处理呢?【智敏上师】真假标准是:思想知见是相信因果,进一步了解缘起性空的,行为是不伤害众生的..
问:请教是否有这么容易往生的佛净土? 「佛子,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常有无量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化现其身,而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间断。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节选)「『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
问: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柔和的感觉,这是不是一瞬间感受到的佛性?大安法师答:心空即佛性,佛性是吾人本自具有的。无奈无明烦恼厚重,佛性无能透显。而执持六字洪名,正是开启佛性的金钥匙。何以故?这得从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原理予以观照。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
黄念祖:这就是无上深妙禅,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传“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口谈玄而心实未明,语高妙而行为卑劣,纵然口若悬河,著作传世,唤得“佛学大师”光荣称号,于人于己有何实益?对生死大事一丝一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这比烦恼等事障更难排遣。总之是作茧自缚,欲升..
都说善有善报,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小乘、大乘,显宗、密宗都有各自的善恶标准,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因为层次不同,所以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在小乘里讲,因贪嗔痴所做的一切都是..
安居第九日(一):何为把身口意三业供养给阿弥陀佛希望大家宽松,不要学着得到些什么,要学着能去掉些什么,能融化些什么,使我们的心理变得轻松、简洁起来,使复杂、沉重、欲搞学问的心休息下来。休息对这个减劫时代的众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寿命在减少,但我们心理的负荷没有减少,那样人就会很苦恼,..
安居第四十六日(二):阿弥陀佛“座”功德成就接下来观察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即主功德庄严,它是阿弥陀佛自身成就的,圆成法性的自受用。我们知道,十方如来都圆成自他——自受用是圆满的,他受用也是圆满的,故称为圆满报身。这里有八种主功德成就。何等为八?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我们经常会读到经典有这样的..
六、精进品78.妙喜苦行寻宝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地盘上,有一商主名为现喜部,他有一子名为妙喜,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待现喜部去世后,为满足众多乞讨者愿望,妙喜决定前往大海取宝。待他取宝顺利归来后,妙喜即开始对众多商人广行布施,令其皆从贪执财富之种种强盗行径中解脱。他前后六..
道证法师:就算是阿弥陀佛洗掉黑影片的功能很好,也不能乱拍犯戒的黑影片“认为念佛可以洗掉犯戒的过失,就可以放心去犯戒”的问题 有人认为:“既然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把以前所录的犯戒的影像洗掉,这样我就放心犯戒也没关系啊!只要再念佛洗掉就可以了。” 会这样想的人,说起来对阿弥陀佛的力量也是很..
久远之前有一金城地方,当地国王名为金子,释迦牟尼佛那时即转生为金子国王太子,名为金铠。金铠又有一妹,名为金光,金光后与一大臣之子名为欲精者贪享世间妙欲,以致因不净行而毁坏种姓规矩,国王得知后便欲将公主与大臣之子统统杀死。后当二人看见金铠来至面前时,金光一言不发只是伤心饮泣,欲精则..
须菩提做了什么,获得与释迦牟尼相同的“雨花赞叹”相传释迦牟尼在生举行“般若法会”之时,感动诸天,天人以“天雨花瓣”赞叹守护。一直以来,在佛教故事,获得天人的“雨花赞叹”,是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无上荣光。但是,“雨花赞叹”这种光荣,释迦牟尼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人获得过。也是释迦牟尼之外、..
释迦牟尼佛广传(下)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 译释迦牟尼佛广传 七、寻法品 86.为得妙法能舍一切七、寻法品86.为得妙法能舍一切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梵施国王,总喜将自己财富全部布施。有次他与美丽王妃及大太子一同前往岗萨地方后,发现一身相丑陋之食肉鬼正于面前虚空中跏趺而坐。食肉鬼见到..
从人体五官看面相,怎样才可以看出一个人到底是不是长寿样呢?难不成浓眉大眼、长得清秀的人就较为长寿?长寿有哪些标准呢?具体关于什么样的人会长寿的秘密,下面就为大家揭晓一下。● 齿齐坚固者长寿齿与长寿牙齿的健康与否,直接观察出肾气的强弱和骨气的充沛与否。太乙照神经中说齿排齐坚固者,为长寿..
(一)沉香烧为木炭在《百喻经》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
《释氏疑年录》拾遗宗舜法师《释氏疑年录》是陈援庵(垣)先生编纂的一部查检历史上僧人生卒年代的工具书,全书始於康僧会,终於清初,按生年(或卒年)编录,共二千八百人,分十二卷。此书收录广泛,过目宏富,考订精审,影响深远,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书。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瑕疵,根据相关文献还..
信众问:接触佛法不久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对佛法的诚心和恭敬心?宗舜法师答:在《法华经》里面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见到一切人都向他们顶礼,说:我不敢轻视你们,因为你们将来也会成佛,所以我对你们就像对佛一样的恭敬。我们可以学常不轻菩萨,哪怕在心里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佛,但是不妨先从说他一定将..
信众问:我见众生或知众生苦,容易流泪,那种流泪悲咽,不够淡定,特别容易动容。慈悲心是否会转化为执着呢?宗舜法师答:女性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这其实是一种过去生中熏习而来的慈悲心,男性这种情况稍微少见一点。一般而言,女性感情比较细腻。但是,慈悲心肯定不是偏执,慈悲心也不是表现在流..
信众问:我喜欢禅,特别对老和尚的生活禅很喜欢。但往往看书的时候明白,遇到事情的时候就糊涂。请问如何能够缩短知行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佛学修为能够逐步提高?宗舜法师答:这个需要一种觉照,就是一种察觉。佛教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是说不怕妄念产生,就怕我们观照的这个念头不能够及时生起。当..
信众问:如何避免总观他人短处?宗舜法师答: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身,依报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际关系等等。依报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感召来的。业力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无始以来种子熏习的势力,以及形成的等流习气。这种力量牵..
问:皈依之后是不是一定要发本皈依证?宗舜法师:究竟皈依证出现于何时?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明确的资料记载,但从现在的形制来看,是模仿出家人的戒牒而来的。也许清末就已经出现,民国则广泛流行。美国社会学家Holmes Welch(维慈)在所著《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下)第十一章在家佛教徒之第一节皈依中..
信众问: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而过去几千年间,科学发展缓慢。而佛教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想知道,佛教是如何和科技一起与时俱进的?宗舜法师答: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同一个内容,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今天很多人喜欢谈科学佛教,我则认为宗教与科学需要严守..
引 言中国禅宗是印度佛教汉地化的典型。它在东土演化的历史,有过汲纳扬弃,曲折变迁,方由涓涓细流发展成为浩浩汤汤。其中东山法门的开创,就是一个转捩点,一个里程碑,标志禅宗自此真正意义的成立。其后南顿北渐,各擅风光,神秀和慧能及其弟子先后得到朝廷的封典,领袖群伦,不仅荣耀於当代,其馀荫也垂及后世..
我们应该用那种态度 求佛菩萨加持主持人:法师你说烧香,他可用最真诚心,甚至都可以不烧香。为什么世俗的人,经常会听到说,某某在庙里,发了愿,然后实现了,我一定要到这个庙里上高香,然后去还愿?宗舜法师:我是这样理解的,作为一个凡夫,我们要正视自己是一个凡夫的现实,也就说本来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似乎我们..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