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
我见过一些人,德行美好,而态度自然,
使人们感觉到他们身怀美德,
因为他们恪尽天职,毫不勉强,
一切表现,如出本能。
他们决不至于长篇大论,指出自己稀世的优点,
因为他们自己仿佛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孟德斯鸠:
我见过一些人,德行美好,而态度自然,
使人们感觉到他们身怀美德,
因为他们恪尽天职,毫不勉强,
一切表现,如出本能。
他们决不至于长篇大论,指出自己稀世的优点,
因为他们自己仿佛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亦名:戒场上子题:异界行事钞·足数众相篇:“戒场上者,由前(别住)外界不成,谓言在内者得。此二界同在自然,不同一相,是别界故。”资持记释云:“戒场中,前释别住,既约异界,自摄戒场,不当重列;故对前科假疑以释。初叙疑。此下,决疑。二界即别住及戒场。同在自然者,场虽法地,然在自然之外..
【一切法无自性】 p0009世亲释五卷十页云:说一切法无自性意,今当显示:自然无者:由一切法,无离众缘自然有性。是名一种无自性意。自体无者:由法灭已;不复更生;故无自性。此复一种无自性意。自性不坚住者:由法纔生,一剎那后,无力能住;故无自性。如是诸法无自性理,与声闻共。如执取不有故许无..
什云。喜有二种。一有现世功德自然忻预。二后得涅槃心常安悦○肇云。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自然外道】古代印度的外道之一。此外道主张万物非依因缘而生,系由自然所生者,与无因外道相同。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法尔】又作法然、自然、天然、自尔、法尔自然。此是指万象(诸法)于其天然自然而非经由任何造作的状态,即指某事物本来的相状。相对于因力、业力而言,法尔力意谓无法说明之天然、自然之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载四种道理,其第四种为法尔道理,此即表某事物原相之天然道理,例如火是热性、水是..
【邪慢】七慢之一,于慢上起邪见,自身没有德行,却妄称有德行,即成就恶行,恃恶高举。甚至于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这叫做邪慢。参阅‘慢’条。
【爱水】自爱欲之情流出的水液。如精液者。《楞严经》卷八曰:‘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1、流转门和还灭门。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叫做流转;行者修道证涅槃,叫做还灭。2、圣道门和净土门。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断惑而后证果,名圣道门;若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名净土门。3、福德门和智慧门。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门;般若一..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
1、智德和断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视一切的事理;断德即涅槃,因涅槃已能断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来的德。..
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无师智是无师自通的智慧;自然智是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的一切种智,也是如来自觉自证之智;无碍智是佛的自在无碍的智慧。这三种智,都是如来的大智,也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之智。..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
谓用不著什么作为,心体上自然就有清净戒的德相。
谓靠著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众生自然能够往生净土。
1、指善良的品性和正直的行为。2、指具足功德的行法,如三学、六度等是。
(杂名)七宝所成之华也。无量寿经下曰: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法师昙恒。河东人。童孺依远公出家。年甫(始也)十三。便能讲说。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
释法绪。姓混。高昌人。德行清谨蔬食修禅。后入蜀于刘师冢间头陀山谷。虎兕不伤。诵法华维摩金光明。常处石室中且禅且诵。盛夏于室中舍命。七日不臭。尸左侧有香。经旬乃歇。每夕放光照彻数里。村人即于尸上为起冢塔焉。..
子题:作法界意在羯磨、安居随处不加结界、结界为行羯磨羯磨疏·诸众安居篇:“由安居之法,不专作法界中。结界本成僧事,安居随处并得。……(一、引他非)有人言,对自然界中安居,结界受日,昔解有两。初云,失本自然,破也,文云安居竟应结也。(二、显正解)今解云,本依自然,结夏尚成。今结作法..
亦名:毗尼入三藏尸罗与木叉不列子题:圆德行宗记释云:“初问,谓前有三名,独标毗尼而入三藏,余二不列;故问以申之。答中,先叙相生,初二句明毗尼在初。以下,明戒居其次。圆德即目具戒,名出了论。依下,明木叉最后。是则下,正答前问。初明偏从所以。若下,示余二没名之意,有二:一、不相收,行..
行事钞·诸杂要行篇:“撰集百缘经,扫地五德:一、自除心垢;二、亦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调伏心;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事钞记卷四○·三七·三)
亦名:作法摄僧界三种、作法界三种、僧界三种、作法界七位子题:大界三种随机羯磨·诸界结解篇:“有三种僧界:一、者大界,二、者戒场,三、者小界。今就大界内又有三种:谓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初唯本制,后随缘别开。”(随机羯磨卷上·八·一三)羯磨疏·诸界结解篇:“就列数为二。若论..
羯磨疏·诸界结解篇:“就摄僧界,文又分三:初为自然劳倦,众取济机,开立大界;界限制约,事杂烦多,又开戒场;上二常途,难济非务,故开小界。各如文次,当自分别。”济缘记释云:“总标中,各据本缘,叙三次第。界限制约,制必集故。事杂烦多,众数起故。非务,即目难缘,非常有故。下文既广,故略..
亦名:僧界衣界宽狭多少戒本疏·三十舍堕法:“(一,第一句)(一、标示)初、自然摄僧,与自然摄衣,宽狭一多,各为四句,互显其相。(二、列释)初摄僧宽,摄衣狭。如兰若中僧作法,必方五里;衣若远身,止七十步,故曰也。二、摄僧狭,摄衣宽。如不可分别聚落中有一家,方二百步内通摄衣,外兼势分..
亦名:自然界摄僧摄衣四义不等戒本疏·三十舍堕法:“相可不同者。问:‘自然摄衣,自然摄僧,宽狭内外,何故非可?’答:‘有四义也。一、自然摄衣,根本急制,以宽为缓,以狭为急;自然摄僧,根本急制,以近为缓,以远为急故。一不相可。二、自然摄衣,当体随相,不假僧界而有。二不相可。三、自然摄..
亦名:有场大界图相、界图子题:戒场相、自然界体、自然界、戒场外相、有场大界内相、有场大界外相行事钞·结界方法篇:“(一,叙意)但为三相难明,恐法不练,略引图示。后依图唱相,使新学晓迷。今行事漠落,诵文而已。曾不委练。令依文读,便即闷乱。定知附事作法不成。必须细心,方应遂事。(二,..
亦名:有场大界竖三重标相子题:三重标相、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大界外相标、戒场、戒坛行事钞·结界方法篇:“明戒场大界之法者,先竖三重标相。最内一重,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中间一重,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最外一重,大界外相标。即须周匝先唱内标一重已,作法结之。”资持..
亦名:自然六相开秉羯磨资持记·释结界篇:“问:‘六相自然,开秉羯磨否?’答:‘此无明说,以义定之。若准八年已兴羯磨受具,十二年后令弟子说广,由此始立结界,验知未结已行羯磨。标指戒堂,亦在自然。他部所计自然地中,得成受戒,亦由此耳。’‘若尔,那云地弱不胜?’答:‘由在自然不胜故结,..
亦名:自然界行事钞·结界方法篇:“自然界者,未制作法已前,统通自然。或空有不同,水陆差别。后因难集,便开随境摄,各有分限。人所至处,任运界起,故曰自然也。约处有四种不同,定量分六相差别,如集僧(通局篇)中。”(事钞记卷六·三·一八)..
亦名:自然界中水界分齐、水界分齐子题:离衣势分行事钞·集僧通局篇:“水界者。五分云,水中自然界者,若在水中行,众中有力人水洒及处。善见云,若掷水若散沙,已外比丘不妨。取水常流处,深浅皆得作;自然潮水不得。若船上布萨,应下碇。不得系着岸及水中树根,谓与陆地界相连。若水中石木树等,悉..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