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火化尸不毁 急换新袈裟入棺高僧圆寂后尸体不腐化已有先例,不足为奇;但高僧被火化时,尸体竟没有被焚毁,令人啧啧称奇。
相关推荐
僧祐(445—518)
僧祐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律学大师,也是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他原籍是彭城下邳(今徐州专区邳县),生于江南建业(今南京),俗姓俞氏。幼小时随父母入建初寺(当时在建业城内)礼拜,欢喜踊跃,就不肯回家。父母依从他的愿望,允许他在寺内出家,奉僧范为师。到了十四岁时,又投定林上寺(在钟山)法达 (昙摩..
鉴真(688—763)
鉴真,是我国唐代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唐垂拱四年(688),生于扬州江阳县,俗姓淳于,十四岁从智满禅师出家为沙弥,神龙元年 (705),从光州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游学东都洛阳,继入西京长安,次年,于长安实际寺从恒景律师受具足戒。这两位律师都是当时的律宗大德。道岸(65471..
侍者思悟《佛祖统纪》
侍者思悟。钱唐人。侍慈云讲最久。故能深达观道。善持咒法。加水以愈人疾。求者如市。当课诵时。身及奉像俱出舍利。天圣三年。慈云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文穆王公将闻之朝。悟曰。此非常事也。小子将助之矣。乃绘千手大悲像。课咒以誓曰。事果遂。当焚躯为报。会公薨。悟诵咒益精。明年得旨。师喜甚。积..
昙摩密多(宋上定林寺)[《高僧传》卷三]
昙摩密多。此云法秀。罽宾人也。年至七岁神明澄正。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其亲爱而异之。遂令出家。罽宾多出圣达。屡值明师。博贯群经。特深禅法。所得门户极甚微奥。为人沈邃有慧解。仪轨详正。生而连眉故世号连眉禅师。少好游方誓志宣化。周历诸国遂适龟兹。未至一日。王梦神告王曰。有大福德人明当入..
支孝龙(晋淮阳)[《高僧传》卷四]
支孝龙。淮阳人。少以风姿见重。加复神彩卓荦高论适时。常披味小品以为心要。陈留阮瞻颖川庾凯。并结知音之交世人呼为八达。时或嘲之曰。大晋龙兴天下为家。沙门何不全发肤去袈裟释胡服被绫罗。龙曰。抱一以逍遥。唯寂以致诚。剪发毁容改服变形。彼谓我辱我弃彼荣。故无心于贵而愈贵。无心于足而愈足矣..
竺法崇(晋剡葛岘山)[《高僧传》卷四]
竺法崇。未详何人。少入道以戒节见称。加又敏而好学。笃志经记而尤长法华一教。尝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夫人。诣崇请戒。舍所住山以为寺。崇居之少时。化洽湘土。后还剡之葛岘山。茅庵涧饮取欣禅慧。东瓯学者竞往凑焉。与隐士鲁国孔淳之相遇。每盘游极日。辄信宿妄归。披袊顿契。自以为得意之交也。崇乃..
僧济(晋庐山)[《高僧传》卷六]
释僧济。未详何许人。晋太元中来入庐山。从远公受学。大小诸经及世典书数。皆游炼心抱贯其深要。年始过立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远每谓曰。共吾弘佛法者尔其人乎。后停山少时忽感笃疾。于是要诚西国想象弥陀。远遗济一烛曰。汝可以建心安养竞诸漏刻。济执烛凭机停想无乱。又请众僧夜集为转无量寿经。至五..
道融(晋彭城郡)[《高僧传》卷六]
释道融。汲郡林虑人。十二出家。厥师爱其神彩先令外学。往村借论语竟不赍归。于彼已诵。师更借本覆之不遗一字。既嗟而异之。于是恣其游学。迄至立年才解英绝。内外经书暗游心府。闻罗什在关故往谘禀。什见而奇之。谓姚兴曰。昨见融公复是奇特聪明释子。兴引见叹重。敕入逍遥园参正详译。因请什出菩萨戒..
昙度[《高僧传》卷七]
复有沙门昙度。续为僧主。度本琅琊人。善三藏及春秋庄老易。宋世祖太宗并加钦赏。及少帝乖礼。度亦行藏得所。举动无忤。止于新安寺。同寺又有释玄运者。亦精通大小乘。张永张融并升堂问道。
八达
高僧支学龙。博通内外。阮胆等名士。并为知己。呼为八达。
八法信重
经云。袈裟圣人表式。随顺寂灭行。慈悲心。离欲者之所应服。是故。出家者身披袈裟若未得沙门果者应以八法敬重。何等八法。应起塔想。寂灭想慈悲想。如佛想。惭愧想。令我来世离贪恚癡。具沙门想。
背著袈裟
即是以表为里易前归后也。北僧多如此○五分律云。佛言若出村入村若草木勾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恐曰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聚落外翻着袈裟若衣易坏听颠倒着衣。上下安钩纽。
八能
高僧真观。有八能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
表白
僧史略云。亦曰唱导也。始则西域上座凡赴请。咒愿以悦檀越之心。舍利弗多辩才。曾作上座。赞导颇佳。白衣大欢喜。此为表白之推轮也○梁高僧传云。夫唱导所贵者。其事四焉。一声。二辩。三才。四博也。非声无以警众。非辩无以适时。非才言无可辨。非博语无依据(陈钱塘高僧真观有八能。则唱导一也)。..
法匠
齐高僧僧印善讲经论。称法匠。
盖
律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寄归传云。西域僧有持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请。则自携枝笠也。今僧戴竹笠。棕笠乃竹盖之遗制。但去柄尔。今又加油绢于上。即唐马周。制在席帽以御雨故。效之也。..
府库
齐高僧僧范。善解群书。号府库。
三衣
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一、安陀会衣 为五条之袈裟,名下衣,平常着之。二、郁多罗僧衣 为七条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内之众中为礼诵斋讲着之。三、僧伽梨衣 为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名上衣,为出外时及其他严仪之时着之。..
忏悔五法
比丘忏悔罪时,行五种之方式,着袈裟、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大比丘足,说所犯之罪名。
国师
国师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嚆矢。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说,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诏高僧法常入宫讲《涅槃经》,尊为国师;国师的名称以此为始。同时又以沙门法上为大统(僧官),统治天下僧尼,亦..
高僧传
《高僧传》,或作《梁高僧传》,十四卷,梁释慧皎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误题作释僧祐撰,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中已有辨正。此书是总传体。在作者撰述的当时,正是梁武帝崇敬佛教,上行下效,风靡全国的时候。那时庞大的僧伽队伍中,能文善辩则享大名,潜修实行为人所忽。其中名僧高德固不乏人..
续高僧传
《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三十卷,唐释道宣(596~667)撰。《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重出二部,一部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释氏类重出三部,两部作道宗撰;均误。道宣早年即有志于僧传的著述。他以为慧皎《高僧传》中记载梁代的高僧过少,而需要作补辑的工作,于是经过相当时期的收集资料,写..
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宁等撰。赞宁俗姓高,吴兴郡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后梁贞明五年(919)生,后唐天成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通南山律,有律虎之称。任两浙僧统,吴越国王授以明义宗文大师的称号。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吴..
大明高僧传
《大明高僧传》,简称《明高僧传》,八卷(清藏作六卷),明代释如惺撰。如惺号幻为,为天台宗真清的弟子,复从千松得禅师习禅宗,曾住天台山慈云寺及嘉兴楞严寺,除本传外,还有《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今存(见袁黄撰《象先禅师塔铭》及管志道撰《龙华忏仪序》)。此传作者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自..
无相福田衣
袈裟的德名。因乃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之相,故曰无相,为生无漏福德之道衣,故曰福田。
无垢衣
无烦恼垢染的衣,即袈裟。
僧璨
(?-606)隋代高僧,唐玄宗敕赐鉴智禅师。江苏徐州人,拜慧可为师,为禅宗之第三祖。
澄观
(738-839)唐代高僧。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居五台山清凉寺,唐德宗诞辰,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赐号清凉国师,为华严宗之第四祖。
慧可
(487-593)南北朝时高僧,河南洛阳人,初名神光,后在嵩山少林寺拜达摩为师,改名为慧可,承接达摩的衣钵,为禅宗之第二祖。
一空
(术语)三藏法数四曰: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寂调音所问经五曰: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止观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宋高僧传五澄观传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