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圆觉经 述要 第二卷
圆觉经 述要 第二卷
智谕法师
第三个问题,假使十方异生,无明不是本有。本成佛道,然后起于无明。如此说来,成佛以后,仍应起于烦恼。那么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呢?
异生者,即凡夫也。凡夫起于无明,随业受报,轮回六道,故名异生。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
无遮大慈者,即无缘大慈也。平等济度,宽容一切,行无缘之法施,名无遮大慈。
秘密藏,非佛说法有所秘密,而是众生不知不解,故曰秘密。请佛开秘密藏者,愿佛设诸方便,令菩萨晓了也。是知金刚藏菩萨所请三问题,非佛有所秘密,而是众生不了也。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令末世一切众生,借如来宣说之方便,得闻此圆觉经,永断疑悔。不信曰疑,信而复退曰悔。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
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
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先叹后答。叹金刚藏所问,是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
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一切世界者,约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言。谛闲大师言三种世间为一、正觉世间,二、有情世间,三、器世间。
一切世间约现代语讲,世为时间,界为空间。一切世界,皆有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此等念念相续。念念相续之法,前念灭后念生,循环不已。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皆念念生灭,循环往复不已。以循环往复故,于是产生种种取舍。
但是所谓念念相续,实是虚妄的。何以故?我们说过,念念相续者,是前念灭,后念生。如果前念不灭,即有后念生,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前念不灭,则前后是一念,一念云何自己相续?故前念不灭,则无相续。
如果前念灭后念生,亦是不合道理的。因为灭法不能生,前念已灭,不能再生后念。所以后念之生,与前念没有关系。如果后念与前念没有关系,云何成为念念相续?所以前念灭后念生,或者前念不灭后念生,都不能构成念念相续。故于中种种取舍,皆是虚妄的。
所以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虚妄的。皆是轮回者,总说即是生住异灭。据文而言,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皆是轮回之见。
当知诸法缘起无性,无实体相,故法无轮回。轮回者,众生之妄见耳。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者,未出生灭心轮回见而观圆觉,则见圆觉亦成生灭轮回矣。所以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一切唯心造,见于六道轮回,唯是自见其心。所以既有生灭心轮回见,欲免轮回者,无有是处。
故知一切世界,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始终生灭等,皆众生之生灭心轮回见也。若无生灭心轮回见,则知圆觉清净不动矣。
由此可知金刚藏三问,皆是以生灭心轮回见辨圆觉也。佛首先予以点破。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
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譬动目能摇湛水者,水本湛然不动,若目光摇动,或者目有病,则见静水摇动。
定眼犹回转火,如有人手持火把,抡臂圆挥。定目而视,犹如见一火环。
云驶月运,月夜仰观,浮云飞驶,月本不动。但观者,好像见月亮行走。
舟行岸移,我们坐在船上,明明船在行驶。但我们看来,觉得岸在移动。
这四个例子,都是说明,众生妄见与法相违。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诸旋未息者,谓诸妄见未停止也。彼物先住者,谓欲水不摇动,火环不成,月不行驶,岸不移动尚不可得也。因为水摇火环月驶岸移,皆由妄见所致。如果妄见不息,欲求彼物不动,不可得也。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轮转生死垢心,一同于妄见虚妄不实。此生死垢心不除,用观佛圆觉,故圆觉亦同生死见矣。
生死无性,非为实有,众生垢心所见,见有生死。以妄见生死故,以致妄入生死。若以生死垢心观佛圆觉,则清净圆觉亦随生死矣。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三惑者,金刚藏菩萨三项疑问也。若以轮转生死垢心观圆觉,是故有汝金刚藏等,三项疑问也。
【善男子。譬如患癯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癯已灭何时更起一
切诸翳何以故癯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
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
本来癯是一种目病,但此处作妄见解,莫作病会。因为病虽愈,尚有再生之时,而妄见既息,便不会再妄。犹如迷失方向,一旦觉悟了正确方向,便不会再迷向了。
譬如患癯妄见空花。
癯是虚妄,花是幻化,二者皆非实有。若法实有,方成相待。癯花二俱虚妄无有实体,故不成相待。同时妄息觉明,便不会再妄。故曰患癯若除,不可说言,此癯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癯?何以故?癯花二法,非相待故。
据理可知,自性清净心,无性随缘而非有,随缘无性而不无,假说本来成佛。其实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成无坏。故自性清净心者,虽修治而不净,虽处垢而不染。以自性清净心,不可得也。
无明者,体即虚妄,唯是假名。假名无实亦不可得,岂可谓众生成佛,复有无明?或者谓无明众生本有?
故佛不可得,众生不可得。圆觉不可得,无明不可得。菩提不可得,烦恼不可得。生死不可得,涅盘不可得。不可得者,谓法无决定性也。
以一切法无决定性故,所以佛方便说众生成佛,破无明证圆觉,断烦恼证菩提,出生死入涅盘。然于中求其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皆不可得。
了达一切法无决定者,是名无上菩提。故觉之者成佛即日,迷之者劫隔恒沙。然觉之与迷,是一法界。何以故?唯是一心故。
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
空花者体即虚妄,非为实有。故空花灭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因为花非实有,空本无花,所以非是花有起灭。
犹如无明虚妄,灭于毕竟空时,不可说言,毕竟空何时再起无明。
空本无花者,即说明花无实体也。既无实体,所以非起灭故。
【生死涅盘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癯。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
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生死涅盘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癯。
生死涅盘,皆同空花之起灭。因为实无生死,亦无涅盘。生死无性即名涅盘,无性随缘复现生死。
圆觉者,妙湛总持不动,故离于空花患癯。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
空中无花,似是虚空暂有。因癯见有空花,似是虚空暂无。然空花虚妄,非为实有。故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故知圆觉不动,无明非有实体,所以无明不障圆觉,以无明虚妄无实体故。圆觉亦不离无明,以无明无有实体不可离故。
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如来圆觉者,即圆成实性。圆成实性者,即圆满成就诸法实性也。故如来圆觉,为虚空平等本性。平等者,圆觉清净不动也,无二无分别也。如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故如来圆觉随顺,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藁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藁。经无穷时。金性不坏。
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如销金藁,金非销有。
藁中之金,本来如此,非是因销而有也。此用喻本来成佛。藁比虚妄烦恼缠缚,金性用比圆觉。金性本有,非因销有,言众生本来成佛。只为虚妄烦恼缠缚,未能圆显,仅名佛性,不名为佛。一旦圆满觉悟,犹藁石一旦清净,金性圆显,永不为藁也。佛亦如此,一旦圆满觉,无再成众生的道理。
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无明皆幻化虚妄。故虽起无明,而佛性未染。既然无明是虚妄的,所以不应无明众生本有。既然无明虚妄非为实有,则不应言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亦不应言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无明烦恼。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
轮回及非轮回。】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
如来妙圆觉心者,一真法界性也。何谓妙?此一真法界性者,非有非无,非有而有,非无而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如是者,谓之妙。
既然一切如来妙圆觉心即一真法界性,故于一真法界中,无有二法。若有二法,即非佛说。佛证无分别智,以无分别智施设说一切法。故于一法界中,一切法非有非无,非有而有,非无而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
所以于一法界中,本无菩提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亦无虚妄轮回及非轮回。因为这些都是二法,都是定性法故。金刚经云,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一法界中,一切法无性为性。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以无性故,曰非有。以随缘故,曰非无。以无性能随缘故,所以曰非有而有,无而非无。以随缘不失性故,所以曰非无而无,有而非有。
是以经文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
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
声闻乘人所圆境界,彼谓已得涅盘。彼未入灭时,自谓有余涅盘。取灭以后,灰身灭智,自谓入无余涅盘。然此二种涅盘,皆有所得见,非妙圆觉。
身心语言皆悉断灭者,谓声闻乘人偏空滞寂不起化道,不度众生。故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亲证所现涅盘者,即如来无住涅盘。如来无住涅盘者,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二无别不生不灭,故名究竟涅盘。声闻乘人,以住著心,分别见,终不能至。
声闻乘人,尚不能得圆满觉,究竟涅盘。何况凡夫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呢?此是远责凡夫有思惟心,近责金刚藏三疑。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
海。终不能至。】
萤火者,似火不能烧也。须弥山者,山中之王,入海八万四千由旬,出海八万四千由旬。取萤火烧须弥山者,极言其相差悬殊,终不能著也。
以下以法合之。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如来大寂灭海者,如来圆觉也。圆无际故曰大,无生无灭故曰寂灭,无量无边以海状之。以轮回心生轮回见,终不能至。
此是直诃金刚藏所疑。如前文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终不能至如来大寂灭海。是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须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无始轮回根本者,无始无明也。云何断无始轮回根本?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
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
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
有作者造作也,凡有造作起心动念之思惟分别,皆从执有取相心起。以取相故,皆是六尘妄想攀缘之气分,非实心体。真实心体者,一真法界性也。一真法界性,无种种取相分别。
云何六尘缘气,皆是妄想?因为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有实体,故取相之想,皆是妄想。
既然有作思惟之有心,虚伪无实,已为空花。若用此虚伪无实之心,辨于佛果,岂非以空花复结空果吗?所以能辨之思惟心,所辨之佛果,俱成虚伪矣。
浮心者不实之心,故曰虚妄浮心。巧见者,虚伪不实之见也,故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不能为成就圆觉之方便。
最后诃金刚藏三问,非是正问。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以迷说觉,觉亦为迷,岂是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藁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藁生死与涅盘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如来寂灭性,即圆觉也,妙圆觉性未曾有始终生灭等分别。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轮回心,即种种分别取舍。若以种种分别取舍心思惟圆觉,则圆觉亦随旋复。
余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
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盘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
界起循环见。】
于是弥勒菩萨,具仪请法。文中所述,总在领旨得益,上感佛恩。
无畏道眼,以权实智观一切法谓之道眼。以实智观一切法空曰慧眼,以权智观一切法假曰法眼。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
方便度诸众生。】
欲游如来大寂灭海者,入佛大圆觉也。
轮回根本者,总说即是无明,分别说即贪嗔疑。
种性者,后文自有解释。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
。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唯愿世尊不舍救世大悲心,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圆觉者,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慧目者,佛之真空慧目,不同二乘偏空慧目。慧目肃清者,如实见一切法依他起如幻如化,不为外境所乱。如实见一切法,体性空寂,无性随缘圆满成就一切法。不见空,不见有,不见亦空亦有,不见非空非有。如是见,名如来无上见。
照耀心镜者,言佛智也。佛智如镜,如实照知一切。佛如实知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性缘成。空是因缘空,因缘空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故佛无上知者,离空,离有,离亦空亦有,离非空非有。
如是知见,是如来无上知见。故曰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菩萨修行,唯求开示悟入,如来无上知见。圆悟者,顿根人,一悟一切悟也。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
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
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
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悟入实相,具无生忍。
诸法无性任缘,任缘无性。无性则无相,任缘则无不相。犹如水本无相,任器而方圆。诸法无相无不相,谓之实相。
实相无相,则「相」不可得。实相无不相,则「无相」不可得。诸法不可得,即是无生,故曰一切法无生。于此无生法,忍可者,名得无生忍。故曰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从无始际者,谓一念妄心起也。众生一念妄心起,于无生法执为实有,虚妄无实,故曰无始际。
有种种恩爱贪欲。
众生于六道中,有各种不同的恩爱贪欲,故曰种种。众生于三界中,生死相续转回不息,皆由惑业所致。总说无明发业,爱取能够润生。而爱力偏增,如水沃润,故润生位中,偏说于爱。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
爱为根本。】
一切种性者,卵胎湿化四生也。当知四生六道,六道括生不尽,四生括生始尽。何故六道括生不尽?例如中阴非属六道,而属化生,故知四生括生始尽。
一切种性,如卵胎湿化,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淫乃爱之最浊者。如经云爱有四种,爱、著、染、淫,淫者爱之浊者也。故曰一切种性,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爱者通于三界,淫者唯在欲界。色无色界,爱著偏重。欲界众生,染淫特重。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
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欲者,贪求心也。若分别说,有其五种,故曰诸欲。五欲者,五根于五尘起贪求也。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故有谓五欲者,是眼耳鼻舌身,有谓是色声香味触。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立财色名食睡为五欲,当亦是尘之属。
贪求心即是爱性,而此爱性由五欲所助发,故曰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我们说过,爱能润生,爱性发故,所以能令生死相续。
十二因缘中,无明行为过去世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在世果。爱取有为现在世因,生老死为未来世果。是故说爱性,能令生死相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
经云,爱即无明。所以爱者无明也。无明为根本,以致自心变现根身器界。根身器界者,五根五尘也。五根贪著五尘,便生五欲。所以说欲因爱生。
因无明而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根尘相接乃有诸欲。因诸欲求,复生爱取有。因爱取有以致生死相续不断,色身连持,故曰命因欲有。
众生爱命,还依欲本。
众生爱命者,以爱取心执著识名色六入触受也,以致爱著生命。是谓众生爱命。
还依欲本,欲本者无明也。众生之所以爱命,还依无明本也。
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爱欲者,爱著其识名色六入触受也。爱著根尘诸欲为因,因爱诸欲故,乃求生命不死,故曰爱命为果。
凡夫外道,皆求长寿不死。不知生必有死,犹高者必堕。是故佛告诸圣弟子,生者必死,欲求不死,当是无生。此是佛道外道不同之处。一切外道皆求不死,唯佛教人应求无生。
当知爱著生命者,即是无明。唯有智人,方能心悟实相,具无生忍也。
生死相续由爱欲而生,故曰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
五根对五尘,对于顺缘则起爱著染淫。对于违缘,便生憎嫉嗔恚。由于憎嫉故,造种种恶业,诸如凌辱毁谤,打骂杀害等,以致堕在地狱饿鬼。
这段经文,系于六道中择其苦重者论之。故单约恶业,不说善业。当知顺缘违缘,凡染心者,皆不免生死轮回。
若于顺缘生爱,同样是轮回业。爱著轻者可生人天,染淫重者,则堕畜生。三界六道,皆属有漏,生死相续不得出离。是故以下经文,言舍恶乐善,复生人天。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欲可厌者,知欲恶不善法,是三涂恶道之因。于是厌离三恶业道,爱著于人天善道。故曰知欲可厌,爱厌业道。人天善道虽好,但仍不免轮回,不得出离。
舍恶乐善者,舍欲恶不善法,乐著于善法。欲者五欲,恶者五盖,不善法者十不善也。即杀、盗、邪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嗔、疑。今舍恶者,舍欲恶不善法也。乐善者,乐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疑。
以舍恶乐善故,复现人天之报。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又知善恶业道,皆由爱之一念所生。乃知诸爱可厌恶,于是弃爱乐舍。乐舍者,灭诸苦乐受。灭苦乐受,得世间禅定,不出三界不了生死。
弃爱乐舍,乐舍之一念,还是无明。苦乐缘生无性,体即虚妄。既属虚妄,云何可舍?故乐舍之一念,便是无明。故曰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以弃爱乐舍,依然是爱著故,所以便现有为增上善果。人天是善果报,色无色界是增上善果报。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不能成就圣道。圣道者,出三界得无漏道也。众生不出六道轮回,皆由恩爱贪欲所致。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法生时由细至粗,除断时须由粗至细。故须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
入生死。】
我们已经知道,无明发业,爱能润生。如果断于爱染,则不受三界生。例如小乘四果人,断尽见思惑便出三界。而思惑者,即三界之爱也。所谓四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见一处住地即见惑,欲、色、有爱,即三界思惑。凡夫著于爱见,故落生死轮回。阿罗汉无有爱见,故超脱三界。
今菩萨涉世,受三界生,莫非仍有爱见吗?否则为何仍受生三界?为除此疑,佛自作解释。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
菩萨示现生于世间,非是业报身,而是变化身。业报身由爱润生,变化身只是示现而已。所以菩萨示现世间,非爱润生。故曰非爱为本。
但以大慈大悲,令一切众生舍爱。众生若舍爱著染淫,便可不受轮回苦了。
爱与慈悲,截然不同。爱是出于我见,适于我者则爱之,违于我者则不爱。慈悲则无我,心怀平等,慈悲一切,称为大慈大悲。故慈悲是平等的,爱是自私的。爱是有所爱,有所不爱的。慈悲是无所爱,无所不爱的。慈悲心体是智慧,爱者生于爱见之惑。
菩萨示现世间,是以大慈悲心,令一切众生舍于爱染免于轮回,非爱所润生。
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假者假借也。借诸贪欲,而入生死。示现留惑润生,非是真为业所系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
清净心便得开悟。】
末世众生能舍诸欲者,略说为五欲也。其中淫欲最浊,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故欲断轮回,应除诸欲。
欲因爱生,故断欲必先除爱。境背爱心,而生憎嫉。故爱憎二心,不相舍离。是故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可永断轮回。
然后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佛说淫欲是障道法,诸欲已舍,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清净心者,大菩提也,一真法界性也,如来圆觉境界也。换句话说,末世一切众生,若能舍欲除爱,勤求佛道,便于如来圆觉境界而得开悟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
。而现深浅。】
五性者,谓诸学人,于修菩提道上,由于机有利钝,悟有深浅,故显出五性,差别不等。因为一切众生于不觉地,由本贪欲,发挥无明的程度不同,有的无明重,有的无明轻。于是显出五性,差别各各不同。
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其五性学人无明轻重的程度,由二种障而看出深浅来。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二障者,一者理障,二者事障。理障亦名所知障,事障亦名烦恼障。
所知障障无上菩提,故曰障正知见。不过「所知」可为智母,亦可为智障。于所知取相计著,便成智障。如果于所知不取相不计著,知法不住法,则所知便为智母,不为智障。
烦恼障障究竟涅盘,故曰续诸生死。由此理事二障的深浅,而有五性差别的不同。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所谓五性者,谛闲大师谓一、凡夫性,二、声闻缘觉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阐提性。据圆觉经大疏云,五性系约断二障者言,二障未断,不应列入五数。经中将声闻缘觉合为一处说而已。
若理事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未成佛者,凡夫也。所知障烦恼障均未除,是具缚凡夫。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
萨境界。】
声闻缘觉人,断烦恼障已,急取涅盘不行化道。虽了分段生死,犹余变易生死。以无明未破故,所以经云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未破无明也。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菩萨者,智慧殊胜,分破无明。大悲心切,普度众生。虽行空而不取证,入生死而不染著。
此是说声闻缘觉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
满足菩提及大涅盘。】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欲泛如来大圆觉海者,欲上成佛道也。众生迷时,此圆觉名本觉,尔时是理即佛,以众生虽在不觉位,而理性不失也。众生悟时,不觉转为始觉。众生证入时,始觉转为圆觉。证至究竟,名究竟觉,即报身佛。尔时始本冥合,证入一真法界,名大圆觉海。
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者,一者理障,二者事障。断理障究竟,则证无上菩提。断事障究竟,则入究竟涅盘。证得无上菩提究竟涅盘,是名成佛。故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二障已伏,犹未断也,不过尔时不起现行而已。断时不但不起现行,种子亦断也。故不起现行,种子犹存,仅名暂伏,不为永断。此时便悟入菩萨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盘。
菩萨发愿勤断二障,方是成佛因地。一旦二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入如来圆觉已,则满足无上菩提,究竟涅盘,是名成佛。
是知菩萨为成佛因地者,须勤断二障也。若不勤断二障,不名成佛因地。此是菩萨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
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者,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于本觉地,平等一如,无有差别。
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善知识所教因地法行不同,有的善知识教次第而修,自始至终,循序渐进,便成渐教。有的善知识,直教见性成佛,离言绝虑法门,便成顿教。有的善知识,以圆教诲导,示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令悟入如来大圆满觉,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如是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此是不定性也。不定性者,非众生本觉性地不同。众生本觉性地,无性为性,一切众生平等一如。正以无性为性故,故随缘而有差别。所以有种种分别者,以善知识所教不同。换句话说,众生本觉性地是一,各各因缘不同,而有种种差别,名不定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
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段经文,经中说名外道性,谛闲大师立为阐提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
众生虽求善知识,但遇到邪见者,未得正悟不能契入佛道。睹斯经文,不寒而栗。未法时期,贤圣难求,愚疑众生,知谁是善知识也。去圣时遥,哀哀无告,能不悲夫!幸我佛世尊,大慈大悲,传留净土法门,执持阿弥陀佛圣号,当万无一失也。
虽然是邪师过咎,非众生咎,但苦果还须众生自受也。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总结全文。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
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前文弥勒菩萨曾问:「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今世尊回答,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开发未悟者,开发未悟诸法缘起如幻本性空寂的众生。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
示现种种形相者,如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观众生根机,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示现何身而度脱之。所谓逆顺境界,视众生根性欲,应折服者则折服之,应摄受者则摄受之。对于刚强难调众生,则折服之。对于善性柔顺众生,则摄受之。是谓逆顺境界。
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同事者,系四摄法之同事摄也。以同事因缘,摄令众生向道。此有约因约果二说,约因曰同行,约果曰同事。于同行中,菩萨与众生,集善同行,离恶同行。世间有谓同行同事者,众生好赌好嫖,菩萨亦与其同赌同嫖,然后度化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违佛意旨的。应知菩萨摄受众生,是集善同行,离恶同行。
于同事中,菩萨以大悲愿,与诸众生苦事同乐事同。苦事同者,菩萨乘大悲愿,降同众生,自作化他,令众生离苦。乐事同者,菩萨导引众生,增进德业善果,示与己同,令众生得乐。故曰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菩萨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众生,皆依无始清净大悲愿力。清净愿力,由平等心发。不同世间凡夫,虽云爱众生,实是爱见大悲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
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最后宣示,末世众生求佛圆觉者,应发愿断障。
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增上心者,即精进心也。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清净大愿者,普度一切众生之平等大悲愿也。
上求圆觉者,是上求佛智。发清净大愿者,是下化众生。菩萨成佛,以度众生为根本。犹如清净宝莲,以污泥为根本。
愿我今者以下,发愿遇善知识,莫值遇外道及与二乘。外道者邪见,令众生堕落。二乘人只求自度,不兴化道,灭佛种子。
依大悲愿而修行者,发清净愿也。并且勤求断除事理二障。一旦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解脱清净法殿者,即证大圆觉妙庄严域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疑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提愿
依止大涅盘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偈颂均同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
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清净慧菩萨,具仪启请。先叹如来功德,并申受益。不思议者,在心曰思,在口曰议。此清净圆觉,言亡虑绝,非思所能知,非言所能及,故曰不思议。
不思议「事」者,众生以贪染故,落入生死。然而虽起贪染,而圆觉依然清净,是染而非染也。虽然圆觉清净不动,而众生生死宛然,是不染而染也。如此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此事诚不思议。
如此不思议事,我等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蒙佛善诱开示,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
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请佛世尊,愿为诸方来此会,求法之众,重宣法王大圆觉,开悟得益之次第。
因为圆觉平等一味,凡得之者,理应相同。若得者相同,应无众生、菩萨、如来等,位次之差别。今实有众生、菩萨、如来等之差别,想圆觉性虽然平等,当有证入地位之不同也。请佛开示,令末世众生,随顺开悟,渐次能入净圆觉。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
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
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赞清净慧菩萨曰,善哉善哉!汝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令修圆觉者,自知进步程度,及证入之地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
萨及诸众生。】
圆觉自性,横遍竖穷,无欠无余,等同虚空,非性性有。
圆觉自性,以无性为性,既是无性,故曰非性。然无性方能随缘,以随缘故,现诸差别。既然法随缘而有,便无自己体性。故无性方能随缘,随缘正是无性。如果缘起外另有无性,则此无性便是断灭。以无性随缘而现有故,所以说非性性有。
性起与缘起,略有不同。欲令众生悟入性起,故以方便先说缘起。众生若知缘起性空,便可会入性起矣。
举例言之,海水因风起浪,此是借风缘起。然浪由水成,无水则无浪。浪是水相,水是浪性,此是性起。
若会性起,则知水性不动。万重波浪,无非假相。是知波浪非实,水性湛然,是为波浪之实相。故曰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以圆觉性本空寂,无诸分别故。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以实相无相,诸相幻化故。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菩萨谓圣者,众生谓凡夫。言一切凡圣,无非缘生如幻,犹水之与波然。若证圆觉,只是幻灭还见本性。幻起幻灭,均非实法,而本性不动,所以无取证者。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
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上文言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因为圆觉性自平等,无有能所之分别。譬如眼不见眼,亦无能所之分别。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云何平等?因为诸法无性,所以皆悉平等。故平等者,即法无自性义。法无自性者,即圆觉义。以法无自性,所以无平等者。若有平等者,即是法有自性。若法有自性,即违圆觉。
众生由于迷惑颠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欲灭一切幻化犹未灭之间,虚妄起修行功用中,便显有种种差别。当知此非圆觉性有差别,而是众生修行功用有深有浅,显出种种差别也。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如来寂灭者,觉性不动也。觉性不动者,无有分别也。无分别者,无性不可得也。无性不可得者,无有定法也。无有定法者,横遍竖穷也。横遍竖穷者,妙圆觉也。故得如来寂灭随顺者,随顺如来妙圆觉也。
觉性不动则无能所,无分别则无能所,无性不可得则无能所,无有定法则无能所,横遍竖穷则无能所,妙圆觉则无能所。以无有能所分别故,所以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
起憎爱。耽著五欲。】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
无始来,即一念妄心起以来。因为妄心虚妄,无体无生,故曰无始。
第七末那识,恒常内执第八识见分为我。以致产生四种烦恼──我疑、我见、我慢、我爱,是谓妄想我。
见分既起,即执第八识所变相分为我所。「及爱我者」,便是及爱「我所」也。于「我」与爱「我所」相续不断。
然而我及我所,唯是一念妄心。一念妄心,变现见分,妄执为我。即于同时变现相分,妄执为我所。我与我所,相依而起,都无实体。众生迷惑,妄计为实有,故曰曾不自知念念生灭。一切众生执妄想「我」,及爱「我者」。却不自知我及我者,皆自己妄心念念生灭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如此众生,若遇善友,善友即善知识。何为善知识?何为恶知识?经云无我为善知识,有我为恶知识。
既然深悟无我,则不执我所。不执我我所,则无烦恼障所知障。既破二障,便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故遇善友,可入无生。反之便为恶友,若遇恶友,便随生死。
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净圆觉性横遍十方,竖贯三际,无生无灭不可分别。
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既悟净圆觉性,不生不灭,如空性之不动。则知一切事相之起灭始终,皆如空花而无实体,虚妄***也。发明者,即明了悟知的意思。
尔时便知生灭无性,完全是自己妄识,起灭劳虑也。如果妄识不动,当下即是净圆觉性具足。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
名凡夫随顺觉性。】
当知劳虑即是妄想而无实体,法界净即是觉心不动。劳虑既无实体,云何可断?犹如空花本无实体,云何可灭?法界净既是觉心不动,云何可得?所以若有人欲永断劳虑,「得」法界净。便是有所得心,住著心。故曰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不能证得也。此名凡夫随顺觉性。凡夫者,除惑证真总是迷也。因为圆觉妙性,清净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此言地前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非是有劳虑可断,亦非有法界净可证。非是生死以外另有涅盘,涅盘以外另有生死。而是生死即涅盘,涅盘即生死。何以故?因为生死无性即涅盘,无性随缘现生死。
今地前菩萨,见有净解可得,有净觉可见,于是反成障碍。故曰见解为碍。所以为碍者,是其有所得心也。所以虽断解碍,犹有住著。以致觉其解碍的「觉」,复为障碍,而不自在。
其不知所谓「觉」者,即无自性也。以觉无自性,随缘方能知一切法。如果觉有定性,定性当不能随缘,不能随缘,云何分别一切?既然觉无定性,云何有觉可见?故曰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何故有照有觉俱名障碍?因为有照有觉,即是有所得心,分别心,取相心,障碍心。故俱名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
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常觉者,横遍竖穷,无欠无余,无所觉,无所不觉。所以说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因为常觉,离能觉所觉故。如果有所觉,有所不觉,不为常觉。以其不圆满故。
以下是以譬喻说明。譬如有人自断其首,其首已断,其人亦死,故无能断者。此与钻木取火,火出木烬的道理一样。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者,犹以幻除幻,诸幻尽灭,觉性不动也。故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因为灭碍之觉,亦为障碍。既然碍已断灭,故亦无灭碍之觉也。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修多罗通指佛之言教。教不能无理,理不能无教。教无理则不立,理无教则不明。故教以理立,理以教明。诠理之教,犹标月指。
标月指者,以指指月,欲令见月,非令取指。佛立言教,欲令得理。若人得理,文可忘矣。如果寻文觅句,死于文下,佛诃为如狗逐块。
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如果有人因指而见月,则知标月之指非月也。犹人见理而后,便知诠理之教,毕竟非理。所以吾人学教,应因文解义,不可执文害义。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一切如来者,三世诸佛也。三世诸佛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如标月指也。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登地菩萨已见法性,故能如是随顺圆觉性也。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
智慧愚疑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诸戒定慧及淫怒疑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以一真法界,无有二法,一切诸法皆归一真法界。故无性随缘现诸法,诸法无性归一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则理不碍事。一切即一,则事不碍理。理不碍事,故无分别而分别。事不碍理,故分别而无分别。
一切障碍、得念失念、成法破法、智慧愚疑、菩萨外道所成就法、无明真如、戒定慧及淫怒疑、众生国土、地狱天宫、有性无性、一切烦恼,乃无性随缘也,一即一切也,理不碍事也,无分别而分别也。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疑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疑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此即于一真法界中,无有二法也。乃诸法无性归于一真法界,一切即一,事不碍理,分别而无分别也。
是知大圆满觉者,即一真法界性也。故知圆觉者,众生心是。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法界者,总说为一法界。分别说为十法界乃至无量法界。如来智慧,广大无量不可思议,故称海慧。如来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于一知无量名智,于无量知一名慧。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诸相者,缘起一切法相也。犹如虚空者,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也。说一相时,一切相皆归一相也。既然一切相皆归一相,故一相即一切相。
一切相皆归一相,故知一切相幻化无性,犹如虚空。一相即一切相,故知一相随缘成万法,虽是无相而不归断灭。故法界海慧者,实相智慧也。所谓实相无相一切相,即法界海慧也。故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
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妄念者,取相生想也。然一切诸相,犹如虚空无实体性。如果取相生想,便成妄想。故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
为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为一法界故,无分别故,诸法如如故,法界唯心故。若取于相,便是心生分别,还分别自心。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既称妄心,当无实体。若有实体,便非虚妄。既然妄心无体,云何可灭?若人起念灭妄心者,此人便是虚妄。犹如虚空不可灭,若人灭虚空,岂非大疑人?故曰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一切境界,皆缘起如幻,无有实性。众生日日住于缘起法中,皆住幻化妄想境也。虽住妄想境,却不应加以了知,加以分别。何以故?唯是一心故,一切相无非实相故。一切境缘生无性,即是一心,即是实相。犹如眼不见眼,刀不割刀。故不应加以分别,加以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固然无分别无了知,当体即是真实。但是若人谓无了知,定是「真实」。此人是于无分别中,妄起分别了。所谓灭妄取真,皆是妄也。于一法界中,一切法平等如如,无真亦无妄。为何起心动念,辨真辨妄耶?故曰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信者信其教也,解者受其义也,受持者奉行也。换句话说,便是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不生惊畏者,深信不疑也。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
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若众生能随顺觉性者,以其善根昔植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者,久修清净心也。经云清净心植众德本。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成就一切种智者,分证即佛也。佛具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共二乘,道种智共菩萨,一切种智,唯佛独具不共三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菩提者,即圆觉也。故曰圆觉菩提性。
既然圆觉无取无证,无分菩萨众生。故众生求解,反为障碍。菩萨见解,亦为障碍。入地菩萨见法性故,分别心方始寂灭。
皆名随顺智者,谓随顺圆觉。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
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
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
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
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
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
请。终而复始。】
佛圆音一演,佛唯说一佛乘法。而众生机有利钝,得解不同。如来说圆觉了义,在会顿根菩萨,闻法即悟,不必因修习而得善利。但钝根之人,不假修行,难得善利。故请佛宣修习方便。
先举譬喻,后以法合之。譬如大城,四方来者,非止一路。
菩萨庄严佛国,及成无上菩提,亦复如是,非一方便。愿佛广为宣说,修习方便渐次有几。能修行人,有几种人。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闻此修习方便渐次,能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游戏者,所行无碍也。谓于如来妙圆觉,悟入无碍也。威德自在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
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菩萨启请,如来允说,师资缘合。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
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无上妙觉者,即大圆满觉也。此大圆满觉,竖穷三际,故曰无上。横遍十方,故曰遍诸十方。圆觉妙性,横遍竖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出生十方三世诸佛,及一切法,以圆觉妙性,一即一切故。与十方如来及一切法,同体平等,因为一切即一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体平等,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诸分别。故于诸修行,实无有二。但以方便随顺众生之根机,则其修行方便,乃有无量差别。
此所谓法本无二,机有差别也。若将这无量差别之修行法门,圆摄所归。圆摄所归,即归纳之。将无量法门归纳起来,随顺众生之根性,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
动。】
将无量修行法门归纳之,则有三种。曰奢摩他,曰三摩钵提,曰禅那。奢摩他译为止,谛闲大师以天台止观解之,谓奢摩他即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离两边分别止。三摩钵提译为观,天台三观──入空观,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禅那即止观不二。这是谛闲大师,依天台三止三观解释之。现在我们直接看经文。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悟净圆觉,便可得正住持,不堕邪见。得正住持不堕见,方能修习三种方便。故修习三种方便,均须先悟净圆觉。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
得净觉心,则具正知见。具正知见者,于一切法心无所住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心不随境转,名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澄诸念者,静诸念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时一念不生智慧生。此智慧者,即清净觉相。觉清净故,所以能觉识烦动。识者妄识也,烦者动也。以净觉心,则能觉知识心烦动。
识心烦动者,独头意识烦动也。此是无始来,积聚之无明习气,皆是过去六根取六尘之影像。此识烦动,与净觉心无关。净觉心不动,妄识独自烦动。净觉心虽能察知,却不能制止。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静慧发生者,由定而生慧也。修定必成就慧,修慧必成就定。定者慧之体,慧者定之用。由体起用,故静慧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身者四大也,心者六尘缘影也。客者非主,尘者***生灭。众生既已静慧发生,故不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于是身心幻化的生灭相,便可永灭。
由于身心客尘永灭,远离粗重故,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轻安者,远离粗重也。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十方如来心者,无所住心,不取相心,清净心,圆觉心也。是故称佛为无心道人。菩萨既然如实知一切法如幻,身心客尘永灭,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一心清净,起净圆觉。此心同于十方如来之心,故曰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如镜中像者,譬喻说明。镜中像者,影来不拒,影去不留。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潭也。此即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清净圆觉的境界。凡夫人起初修习,散乱心必重,故应先修奢摩他。
圆觉经大疏,及谛闲大师,均将十方诸如来心,解为法身。法身与圆觉不二,与理无违也。大疏亦言,十方如来心者,清净心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悟净圆觉,解释同前。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心性者识也。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相缘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则其「有」如幻,根尘识各无自性。各无自性,所以皆如幻化。
幻化之法,无以自立,皆依圆觉而有。众生妄起无明,一念不觉,便执幻为实。而不觉是迷,在理原为本觉也。欲除不觉,乃起始觉。始觉既起,便证分真觉。一旦证觉究竟,始本合一,乃成大圆满觉。始觉以后,究竟觉以前,皆是以幻除幻。以除幻者,以除无明不觉也。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是菩萨修习自觉。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众者,是菩萨起化道度众生。自觉为功,觉他名德。菩萨化缘成满,方为功德圆满。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
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
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于一法界中,本无菩萨度众生,亦无众生被度。故众生如幻,菩萨度生亦如幻。菩萨起幻观察一切众生,于无生中,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苦。以悯念迷闷众生故,乃起大悲心,广兴度化。广兴度化者,广兴如化佛事也。
所谓轻安者,谓菩萨以大悲愿故入生死度众生。非以惑业所系而入生死,故曰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菩萨由起大悲行,渐次增进,非一时顿成也,以下便明如何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菩萨观察众生如幻,当然自己非同如幻之众生。故曰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于一法界中,所度之众生如幻,能度之菩萨亦如幻。所除之妄识如幻,能除之真智亦如幻。所谓除妄取真皆如幻也。菩萨如此,渐次离于幻化。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如此不求除妄,不求取真,净心无住,契入一真法界,即能成就圆觉妙行。
如土长苗是譬喻。圆觉经大疏云,如种种子于地,逐渐长苗。种子譬喻觉心,土譬喻幻法,苗譬喻幻智。
谛闲大师则谓,土譬喻真理,苗譬喻真智。
无疑的都是欲以譬合法。但细寻经义,似不如此。
所谓如土长苗者,系言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也。前修奢摩他,「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对境则影现,是顿现非是渐现。只要内发寂静轻安,十方如来心,即于中顿现。
今大悲轻安则不同。「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是知如土长苗者,说明菩萨以幻除幻,非是顿成,乃渐增进也。若如此法门,可以顿成,为何说以幻除幻?因为所除之幻既除,能除之幻亦要除。所以须渐次增进,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等至、等持。观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
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
。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
此段经文,说明修禅那。修禅那者,旨在无碍。故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物为碍,故曰无物。「无物」为碍,故「无物」亦无,斯为禅那。
如此说来,行人云何修行?若有修行,岂非是碍?若无修行,岂非是碍?若有悟证,岂非是碍?若无悟证,岂非是碍?当知修行方便,在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无所住,则不碍于有,不碍于无,不碍于亦有亦无,不碍于非有非无。一切无碍,则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一切亦有亦无,说非一切非有非无。如此境界,谓之禅那。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
修奢摩他,取于静相。既取静相,静相为碍。修三摩钵提,取于幻化。既取于幻化,幻化为碍。今修禅那,故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净觉心者,以无所住心也。以无所住心,不住幻化,亦不住静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身心者,四大五阴。了知四大五阴,皆为挂碍。四大皆空,五阴皆空,是为法身。法身圆明,出诸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
在心曰知,在身曰觉。既然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则其智慧之「明」,应离身心知觉。故曰无知觉明,不依诸碍。不依诸碍者,不依身心诸碍也。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其「明」不依诸碍,是心无所住也。如果心住于碍,固然为碍所碍。若心住于无碍,依然为无碍所碍。心无所住,乃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所谓无碍者,非是有世界身心为碍,无世界身心为无碍。如果离开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则其无碍即是断灭。当知世界身心,缘起无性,无性是故无碍。所以非是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而世界身心,当体即无碍。故曰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
尘者,世界身心也。谓虽然在世界身心之中,而不为其所碍。犹如器中鍠,声出于外。
鍠者,声音也。犹如钟中之声音,扣之则出。不但不被钟体所碍,反能受用钟体。
烦恼涅盘,不相留碍。
烦恼者,生死也。生死涅盘,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
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界。
「生」灭曰灭,生灭俱灭曰寂灭。寂灭而后,一切无碍,故曰寂灭轻安。此是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谓此寂灭境界,即妙觉随顺也。
仁王经说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三贤菩萨是伏忍位,初二三地是信忍位,四五六地是顺忍位,七八九地是无生忍位,十地妙觉是寂灭忍位。故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寂灭轻安,离于我人众寿相。无我相无人相,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无众生相,无寿命相,故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浮想者,妄想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已略见前释,今更解释之。定慧双运曰禅那,寂照不二名禅那。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常照而寂,常寂而照,是名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
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
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
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三法门者,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皆是圆觉亲近随顺,皆是修习圆觉因地法行也。
以是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所以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修习无量法门,或同或异,但是归纳起来,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圆证者,见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如此圆证,无有分别,无佛无生,无无佛无无生;无生死无涅盘,无无生死无无涅盘;无烦恼无菩提,无无烦恼无无菩提。离尽诸幻,即名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下,系较量功德。假使有人修于佛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何故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不如一刹那顷随顺修习圆觉呢?因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鍠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盘】
偈颂义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
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
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辩音菩萨请问于佛,菩萨依此三种方便修习圆觉,有几种修习?因为佛说过,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究竟于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呢?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
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
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菩萨启请,佛允为答。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
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一切如来圆觉妙心,即一真法界性。于一法界中,无诸分别,无有能所。故曰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即无能所分别也。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一切菩萨及末世界众生,于不觉而有始觉。始觉而后,以用功修习故,于是以幻修幻。若证究竟圆觉,则圆觉清净,无修习及修习者。今依于未觉,故须以幻修幻。所以说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轮者,碾碎义,转依义。碾碎者碾碎二障,转依者转迷证觉。以碾碎二障故,名曰清净。以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故曰定轮。如是定轮,有二十五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