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范法师于仁寿年中,奉召送舍利到冀州觉观寺建塔供养。舍利到了该寺后,每天无分日晚均大放光明,黄赤两色,交相辉映,变化不一,灵应非常!
有一沙门僧辩,患耳聋四年,时感痛苦!有幸于此次得睹舍利,不料一见舍利,两耳忽然听到,且与前无异。
又有苏法会居士右脚跛了10年,此次闻舍利到州,乃不避痛苦,扶杖蹒跚至寺,向舍利虔诚乞愿,须臾,跛脚立愈,弃杖而归。
僧范法师于仁寿年中,奉召送舍利到冀州觉观寺建塔供养。舍利到了该寺后,每天无分日晚均大放光明,黄赤两色,交相辉映,变化不一,灵应非常!
有一沙门僧辩,患耳聋四年,时感痛苦!有幸于此次得睹舍利,不料一见舍利,两耳忽然听到,且与前无异。
又有苏法会居士右脚跛了10年,此次闻舍利到州,乃不避痛苦,扶杖蹒跚至寺,向舍利虔诚乞愿,须臾,跛脚立愈,弃杖而归。
文章信息作者:王美秀收录于:《普陀学刊》第六辑,第199—225页。内容简介煮云法师所撰的《佛门异记》,作为改写僧传之作,在中国僧传书写传统中别具意义。因此,本文作者以《佛门异记》作为主要考察文献,并以梁代慧皎的《高僧传》作为参照比较对象,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对于《佛门异记》的文本特点..
【摩怛履迦藏】 p1336显扬二十卷十四页云:复次佛世尊以十一种相,显了分别开示诸法;是名摩怛履迦藏。云何名为十一种相?一、世俗谛相,二、胜义谛相,三、菩提分法所缘相,四、此行相,五、此自体相,六、得此果相,七、此领受显了相,八、此障碍法相,九、此随顺法相,十、此过患相,十一、此称赞相..
全一卷。又作竺仙和尚天柱集。元代临济宗杨岐派僧竺仙梵仙(1292~1348)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竺仙和尚语录内。文宗天历二年(1329),梵仙赴日本弘法,本集即收录其在日本之偈颂、自赞、杂着等。偈颂包括寄与春屋、别源、中岩、明极、物外、无用等门人,及当代耆宿、幕府将军足利尊之法语等。杂着包..
佛身之法、报、应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即:(一)理法身,谓本有之理。(二)智法身,谓性德之智。以上二身为法身。(三)自受用身,谓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谓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而使他受用者。以上二身为报身。(五)胜应身,谓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
即六波罗蜜。波罗蜜(梵pāramitā),旧译作度。以菩萨六度之行法无穷无极之故,又称度无极。[增一阿含经卷一] p1277
佛陀讲说六波罗蜜,有对治、次第生二义。(一)对治之义:对于善法,有悭法、恶业、恚心、懈怠、乱心、愚痴等六事,以此六法因缘之故,不得无上菩提,故讲说六波罗蜜以对治之。(二)次第生之义:菩萨舍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学道,称檀波罗蜜;受菩萨戒,称尸罗波罗蜜;为护戒之故,默受打骂而不报,称羼提波..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华严经中譬智慧为母,布施为乳母,持戒为养母,忍辱为庄严具,精进为养育者,禅定为浣濯,称为六度譬喻。 p1278
二世纪顷,出现于印度婆罗门教系中六种哲学学派之总称。即:(一)弥曼差学派(梵Mīmājsā),即对吠陀圣典中所规定的祭祀仪礼之实行及意义,以哲学立场加以研究之学派。其始祖为耆米尼(梵 Jaimini),根本经典则为弥曼沙经。(二)吠檀多学派(梵Vedānta),于吠陀圣典中,特别是以奥义书为根据,而主..
三十三观音之一。取观音大悲甚深,于昼夜六时常哀愍护念众生之意,故称六时观音。表观音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一般流通者为立像,右手持梵夹。[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像图汇卷二](参阅“三十三观音”514) p1284 ..
梵语sad indriyā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
谓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远离染污而得清净,则六根一一具有他根之用。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载,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如此,其余诸根亦然。此系真六根互用。又法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说菩萨在六根清净之位,亦有六根互用之德。此系相似之六根互用。 p1284 ..
于六根清净位所得之功德。据首楞严经卷四载,以三世(过、现、未)涉四方(东西南北),叠成十二之数,又以此十二之数变一为十,则叠成一百二十,复以此一百二十之数变十为百,则叠成一千二百;以此一千二百之数量而成六根功德,盖众生根尘相织,妄成诸相,世界相涉,而所缘之境量总不出三世四方。然以..
指六根之所对。即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根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 p1285
又作六根净位。为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中之十信位,亦相当于圆教六即位中之相似即位。于此位之菩萨,已断除见修二惑,而得六根清净。[四教义卷六、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二] p1285
指六神通(梵sad abhijā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参阅“六神通”1290) p1292 ..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弘愿中,愿其国中之人天皆得六神通之愿。即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足智通愿、第十漏尽智通愿等六愿之总称。 p1293
指六种譬喻。如金刚经谓世间诸法乃是空而无常,而以梦、幻、泡、影、露、电为喻。净名经则以幻、电、梦、炎、水中月、镜中像等为喻。观佛三昧海经将念佛三昧之殊胜功德喻为长者之阎浮檀那紫金、王之宝印、长者之如意珠、仙人之善咒、力士之髻珠、劫末之金刚山。 p1293 ..
指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等六者。即:(一)恶时,指五浊中之劫浊,即恶众生、恶见等四浊起时。(二)恶世界,即娑婆世界。(三)恶众生,即众生浊,谓由见浊,烦恼浊而起恶见、恶烦恼。(四)恶见,即见浊,系以身见、边见等五利使为体。(五)恶烦恼,即烦恼浊,谓缘五欲之境而起贪..
梵语sadasajskrta。法相宗对无为法之分类。无为,谓无因缘造作,又无生、住、异、灭之四相;即真理之异名。大乘唯识家以无为法为无体,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无为。其法性(依空无我所显真如)之六无为者,即:(一)虚空无为,谓离烦恼、所知诸障所显现之真如,其无障碍恰如虚空,故称虚空无为。(二)择灭无..
禅林用语。指公共物。原称井田中央部分之公田。禅苑清规卷一挂搭条(卍续一一一·四四○下):“新到两展三礼,如在上法眷,亦两展三礼,所以还住持人公界之礼也二。” p1314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之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之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之指示,久之亦成为一种思考之对象,或修行坐禅者之座右铭。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之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供人研究,并作为后代依凭之法式,故称公案。此一风气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行。 一般以公案之总数约计一..
指正式验证,亦指僧侣受戒时,官方所发之公认证明书。例如度缘、戒牒等属之。[显戒论缘起卷上、禅林象器笺簿券门] p1315
分,指时分;位,指地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为显假立法之词。如波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为假立于水之分位者,离水则波无实法。百法中之二十四不相应法为假立于色与心或心所三法或生变化之分位者,故为无别体性。[顺正理论卷二十七] p1315 ..
(书名)二卷,德慧法师造,陈真谛译。解四谛十六行相,破外道之我执。
【于应恭敬而不恭敬过失】 p0753 瑜伽九十九卷四页云:若于尊教,轻触怨咎,怒睛恶视;不恭敬听受别解脱经等。当知是名于应恭敬而不恭敬过失。
【于食无有厌足所作过患】 p0753 瑜伽二十三卷九页云:云何于食无有厌足所作过患?谓诸国王剎帝利种、位登灌顶,亦于自国王都聚落,不住喜足;俱帅兵戈,互相征讨。吹以贝角,扣击钟鼓,挥刀盘矟,放箭[矛*(替-曰+贝)]矛,车马象步,交横驰乱,种种戈杖,伤害其身。或便致死,或等死苦。复有所余如是等..
【法念住体】 p0762 瑜伽二十八卷十九页云:又于内有盖,能自了知我有诸盖。于内无盖,能自了知我无诸盖。如彼诸盖未生而生,亦能了知。如彼诸盖生已散灭,亦能了知。于眼有结,乃至于意有结,能自了知我有眼结,乃至我有意结。于眼无结,乃至于意无结,能自了知我眼无结,乃至我意无结。如彼眼结乃至..
【极微差别有十五种】 p1199显扬五卷七页云:由差别故者:略有十五种极微。谓眼等根极微、有五种;色等境极微、有五种,地等界极微、有四种;法处所摄实有色极微、有一种。
【圣所爱戒】 p1226如八支圣道中说。二解 如律仪有八种中说。三解 法蕴足论二卷十七页云:云何圣所爱戒?谓无漏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是名圣所爱戒。何故名为圣所爱戒?谓诸佛及弟子、名为圣。行于此戒。爱慕欣喜,忍顺不逆;是故名为圣所爱戒。若能于此劝励安立;当知是名方便劝励安立令住圣所爱戒..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