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威廉布莱克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威廉布莱克
世界之世,向近暂析之,如云刹那。刹那梵语,译作极少之时也。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四相,亦名细微四相。即于一刹那中,具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有情生死,俱有四有,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生死之果报曰有。一、生有 于诸趣中结生之一刹那也。二、本有 生有与死有之间也。三、死有 最后之一刹那,居中有之前者也。四、中有 死后未至生有中间之所有也。..
【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刹那,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载,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译作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刹那约当于今之七十五分之一秒。..
(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佛典中常提到的有:1、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
wuwo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
八论名曰心王,唯缘境之总相。五十一心所,亦缘别相。言相应者,时、依、缘、事,四义俱故,说名相应。 一、时 时谓刹那,是简前后。 二、依 依谓依根,即俱有无间是也,简别识。 三、缘 缘谓所缘,简别见分。 四、事 事谓体事,即简体多。第八识与五心所相应, 谓遍行五心所。第七识与十八心所相应, ..
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 谓刹那刹那,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 谓一期相续之上,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月轮观五种三昧者:一、刹那心,二、流注心,三、甜美心,四、摧散心,五、明镜心。一、刹那心 谓初心见道,一念相应,速还忘失,如夜电光,蹔现即灭,故云刹那。二、流注心 既见道已,念念加功,相续不绝,如奔流注,故云流注。三、甜美心 谓积功不已,乃得虚然朗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
【四有】有情的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有,有情依于前世所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他于前世临终之一刹那,称为死有。二、中有,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又作中阴身,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的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
【四缘】此为小乘佛教阿毗昙师的因缘论。即一切有为法生起所凭借的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的产生而考察各种‘因’的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的条件。阿毗昙师以为:一、因缘,即产生自果的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二、等无间缘..
【生有】《俱舍论》卷九曰:‘二者、生有。谓于诸趣结生刹那。’《发智论》卷十九云:‘云何生有?答:生分诸蕴。’
【真见道】指如实证得生、法二空所显的真理,与如实断除所知、烦恼二障的阶位。见道、一心见道。唯识宗所立菩萨乘之见道,分为真见道、相见道。真见道复涵括由加行功德成就而生之正断烦恼根本智的无间道,及于次一念正证所显真理的解脱道,虽涉于多刹那,然非别之所作。以其同等,故称一心;又以其无分..
【果俱有】种子六义的第二义。以种子为因,生起现行,刹那即灭,但并不是灭后始成果,而是刹那生灭之际,‘正转变位,能取与果。’正转变位,有别于过去或未来的转变位;与果,是以种子现行为因,所取之果,名曰与果。也就是即因生现果,因果同时,相依俱有。此处所称的果,事实上就是新熏的种子。果俱..
【刹那】译为一念,为时间的最小单位。《华严探玄记》卷十八曰:‘刹那者此云念顷,于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记》 卷二曰:‘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谓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全成一日一夜。’照以上所说换算为现代计..
【刹那灭】种子六义的第一义。所谓种子,只是一种‘功能’,事实上即是‘能’。它无质量形色,不能以色、声、香、味、触而测知,但在发生作用时(即生起现行时),却有强盛的力用。而当其生起现行时,才生无间即灭。所谓‘无间即灭’,就是它生时即是灭时,中间没有‘住’的阶段。如果有生有住,就成为..
【恒随转】种子六义的第三义。种子起现行,刹那即灭,但不是灭已即断,而是前灭后生,刹那刹那,相似随转。即种子、现行与果同时俱有,才生即灭。但在生灭之时,受七转识的熏习,成为新熏种再储入第八识中 遇缘再起现行。唯识家说,种子有两类,一是种生现的俱时因果,一种是种生种的异时因果种生现的..
【种子六义】唯识宗所立理论,谓阿赖耶识储藏诸法种子,种子有二类,一为本有种子一为新熏种子。而种子须具备六项条件,称为种子六义。据《成唯识论》卷二等载,即:一、刹那灭,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二、果俱有,果即识与根,谓识与根同时俱起,..
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是指于诸趣中投生的一刹那;本有是在一生的过程中,除去生时一刹那,死时一刹那之外,中间的寿命;死有是指死时的一刹那,其时间仅限于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中间的中阴身。以上四有,是欲界色界的众生,在一度生死中,所有的四种有。..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间,无漏心任运,诸烦恼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刹那增进,所以又叫做刹那增进位。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证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 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
(术语)(一)谓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唯为一刹那也。大般若经三百九十三有曰: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又天台通..
(术语)Kṣaṇa,谓时之极少。曰一刹那。俱舍论十二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仁王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俱舍论十二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无性摄论六曰..
(术语)心为刹那生灭者,未来心未成故不可得,过去心既灭故不可得,现在心不暂停,故不可得。是谓之三世心不可得。般若维摩诸经深明此旨。
(名数)一、刹那。是于刹那立十二支也。谓刹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三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于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于过去而原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根,合其余识..
指与现前一刹那之念相应之定慧,或与真理契合之谓。达此境界,则物亡境灭,了了彻达其灵知之本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九三(大六·一○三五中):“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乘起信论] p50 ..
梵语ksana。指极短之时间。即现今二十四小时中之六百四十八万分之一,相当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据仁王护国般若经卷上载,一念为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又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上):“何等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
指如实证得生、法二空所显真理,与如实断除所知、烦恼二障之阶位。又作真见道、一心见道。唯识论所立菩萨乘之见道,分为真见道、相见道。真见道复涵括由加行功德成就而生之正断烦恼根本智之无间道,及于次一念正证所显真理之解脱道,虽涉于多刹那,然非别之所作。以其同等,故称一心;又以其无分别智,..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