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要多思善少思恶,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好的人讲的事情都很好,心恶的人讲的都是别人不好的事请,一切都是由你心生的。做人有时候要放开,既然没有了就放掉。
圣人看社会,大家都是圣人,坏人看众人,众人都是坏人。
学佛人要多思善少思恶,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好的人讲的事情都很好,心恶的人讲的都是别人不好的事请,一切都是由你心生的。做人有时候要放开,既然没有了就放掉。
圣人看社会,大家都是圣人,坏人看众人,众人都是坏人。
由彼六识,对于根尘,所现之境有三:谓顺、违、俱非、之三者是。境者,心所游履攀缘之处也。一、顺境 谓于情顺适之境。二、违境 谓于情违逆之境。三、俱非境 谓于情不顺不违之境。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二、嗔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
分受心所以为五受:一、乐 领顺境相,谓适悦身,(五识名身)说名乐受。二、喜 领顺境相,适悦心者,(意识名心)说名喜受。三、苦 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四、忧 领违境相,逼迫心者,说名忧受。五、舍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苦乐尤重,五识相应无分别故,忧喜轻微,..
【三不善根】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的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为‘三善根’的对称。贪者,染著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烦恼乃生起诸恶的根本,故称不善根。此外,三不善根均与六识相应。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嗔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一.逆境当前,不生恚恨之心,谓之无嗔。《成唯识论》曰:‘云何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苦者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即生苦之因。对于苦及生苦之因,不起嗔恚之心,于诸有情,常存慈愍,曰无嗔。见《成唯识论》卷六。..
【喜受】五受之一。即于顺境,其心适悦的感受;为受心所对苦、乐、忧、喜、舍五受之一。在欲界、初禅及第二禅中,凡与意识相应所起的心悦,称为喜受。见《俱舍论》卷三。参阅‘五受’条。
二种之烦恼。(一)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一)根本烦恼,即无明惑。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故称根本烦恼。(二)随烦恼,即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随于一切违顺境上,起贪、瞋、痴等烦恼,随逐不舍,故称随烦恼。 (二)内着烦恼与外着烦恼。大智度论卷七载:(一)内着烦恼,..
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须先调伏其心,叫做伏忍。
又名遍行心所,乃周遍起行之意,心若生时,此五心即相应俱起。一、作意,即注意,也就是留意,它领导心识去攀缘外境;二、触,即接触,由于作意,使根与境相接触,因而产生了识(了别、认识);三、受,受者领纳,谓此心生时,能领纳顺逆等境,若领纳顺境,叫做乐受,领纳逆境,叫做苦受,领纳俱非之境..
(名数)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遣情之境,分别为忧恼者。二、喜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顺境之境,分别为喜悦者。三、苦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戚快乐者。五、舍受..
【六识容与三受相应】 p0312成唯识论五卷十四页云: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违非二相故。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
达真堪布什么是人身的真正意义呢?人身实际上是个垃圾桶、饭桶、臭皮囊、废物。从头发到脚指甲之间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有用的。我们来观察一下。人皮剥下来连牛皮都不如,牛皮还可以做衣服、鞋子等很多有用的东西,而人皮什么也做不了,谁敢穿人皮做的衣服或鞋子啊?皮的里面是肉,人肉不能吃,也没有别..
以逆境苦难为师◎大安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佛教四圣谛摆在第一,又称以八苦为师。苦难是吾人最好的老师,苦难能促使我们深刻地透视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潜在的生命势能。顽金只有在烈火中锻炼才能精纯;钝刀只有在粗砺石头上磨才能锋利;松柏只有在霜雪中才能亭亭矗立;人只有不..
在逆境中精进◎ 宣 化我现在对大家说一说我念《地藏经》的经过。我在十六岁那年,开始为人讲《六祖坛经》和《金刚经》。我根本不会讲,可是还要讲。为什么?因为当时有很多人想研究经典,可是不识字。于是我想,我应该担任这份工作,于是义不容辞讲起难讲的经典。有一天,在偶然机会之下,发现一本《地..
如觉法师世间生命皆难以避免会遭受生、老、病、死等无常之苦,一旦遇到有些人便会非常痛苦,抑郁烦恼,甚至想舍命赴死,倍增苦痛。究其原因,则皆因不识生命无常苦空之理,所以遇到家人生病或其它意外事件时,就会陷入深深的负面情绪中。为了帮助大众认识生命无常之理,在《众经撰杂喻经》中记载了一件..
我们可能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之前的影像会浮现出来,类似的一些经历会出现。但出现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情绪起伏大不大?假如起伏很大,那就代表之前那件事,看起来是忘了,事实上没忘,还是很在意,在心理上没有能够把这一件事释怀。所以放下的前面,还要看得破,就放得下。所以之前这一件事情我们有没..
要懂得收摄自心◎ 一 诚念头多不要紧 不乱就好整理好自己的念头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什么,同时还得知道自己应该放下些什么,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洪流里丢失这颗不乱不躁的平常心,才能在任何遭遇下稳住自己。一开始,你得学会梳理情绪,掌控情绪。人易被情绪主宰,有时..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流年似水,人生苦短。世上很多人,固执地为了追求自己得不到或已经失去的东西,而放弃了眼前唾手可得的幸福,这是多么不值得啊?没有经历过要失去身体的某部分,甚至有可能要失去生命的大病,就不知道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只有在病中,才会深刻感受到: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源泉。珍惜现在健康..
原文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我们人有六种知觉性: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想。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具有这六种官能,其它的动物组织就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吃饭、穿衣、睡觉,就像汽车要加汽油。汽车走多了路,就要加油,我们人将能源消耗多了,也要补充。所以人吃饭,就是帮助身体的新陈代谢。食物在人体..
◎ 群 济思维暇满,是帮助我们认识暇满人身的巨大价值,认识它的难得易失。当我们学修相关内容时,对人身是否生起这一认识?是否真切感受到它的殊胜?如果学了《道次第》之后,关于暇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书本上,依然是宗大师的说法,而我们仅仅是了解这一知识,知道暇满、义大、难得这些名相,并未落实..
大安法师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是遇到顺境的时候,正好修福报。每个人一生,都有顺境,有逆境。顺境就是你这段时间,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人际关系很和睦,好像好运来了,门板都挡不住。遇到这样的顺境的时候,你自己要思惟,你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要自己思惟,我的家庭现..
你的人生很多时候浪费在闲扯上宗萨仁波切有时候,我们可能心血来潮想要修行,不仅仅是阅读而已,然而在没有任何东西阻碍你,你还是修不下去--这是自我因你偶然瞥见实相,并且生起修行的心而面临的威胁,所以它便用多生的习性障碍你和攻击你。如果你打算在下午静坐修慈悲,到了那个时候,又有某种娱乐向..
郭海东临济禅师向他的师父黄檗禅师辞 行,准备去别的地方参学悟道。黄檗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去 呢?临 济 禅 师 回 答 说: 去 河 南 或 河 北。黄檗禅师站起来,狠狠地打了临济 禅师一拳,之后,临济禅师抓住黄檗禅 师回打了他一掌 。黄檗禅师被打后,哈 哈大笑着呼叫侍者说:去把百丈先师 的禅板..
圣严法师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和的音乐,或是找朋友谈谈,让情绪慢慢缓和。更进一步的方法,是观察自己的念头从哪里..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佛 光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自己的智慧,才能安全生存。一般的动物,弱肉强食,在..
人生是要学会珍惜,珍惜身边一切值得珍惜的事物和人;人生也需要学会放弃,放弃一切不值得珍惜的事情和东西。下面是八个人生中该放弃的东西,你已经放弃了吗?1、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
证严法师社会上很流行一句话: 彩色的人生。要生活得有色彩,就要用心抓住时间;心用在时间上、用在待人处事上,便能拥有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生。人生像无法拨回的时钟,我们的生命时钟也永远无法再拨回去。因此,我们要好好把握时间、努力当下。我曾算过一天有八万六千四百秒,警觉到秒的短促迅速。若说..
星云大师现代生活忙碌紧凑,和朋友约会、和事业相关的人商谈,约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见面,都会发生不守时的情况。有时一等再等,对方仍然没来;有时相约同乘一班车,同搭一班飞机,对方也没有赶到。奇怪的是,迟到的人总不认为自己有错,总有很多理由:例如出门前电话来了,半路遇到下雨了,客人谈话..
今生的苦乐都是前世的因果,学佛人懂得这样才没有很多怨恨,没有怨恨才能解脱。冤冤相报何时了。有些人轮回的原因是仇恨,因为太恨一个人而再一次轮回到地狱道去。有些人是太爱某人,因此再一次地轮回。 无始妄念相续,聚合成三界六道,世界众生依幻生觉,觉受取六尘即为心灵;离幻即觉,无染心性即是..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