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一七九
相关推荐
暂时灭
【暂时灭】 p1340显扬八卷四页云:暂时灭者:于已成熟已解脱有情,诸佛如来,暂时示现入般涅槃;非是究竟。
缚
【缚】 p1386瑜伽八卷六页云: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二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三页云:又约不随所欲义故;说有三缚。谓贪、瞋、痴。依三受故。由彼因缘,虽欲脱彼而不能脱;故名为缚。三解 如三缚中说。四解 杂集论六卷十八页云:又依贪瞋痴故,于善方便,不得自在;故名为缚。犹如外缚,缚诸众生..
我及世间皆常住见
【我及世间皆常住见】 p0650 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九卷三页云:诸有此见,我及世间,常恒坚住,无变易法,正尔安住。此边执见,常见摄;见苦所断。此边执见常见摄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谓有外道,或因不正寻思,或因得定,或因恶友,而起此见;如前应知。然彼所执..
我有边死后有想论
【我有边死后有想论】 p0650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二页云:执我有边死后有想论者:若执色为我;彼所执我,体有分限。或在心中,如指节量,光明炽盛。或在身中,称身形量,内外明彻。如说:我我形相端严,光明炽盛,清净第一。乔答摩尊,宁说无我。若执非色为我;彼所执我,亦有分限。以非色法,所依所缘,..
我无边死后有想论
【我无边死后有想论】 p0650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三页云:执我无边死后有想论者:若执色为我;彼所执我,遍一切处。如明论说:有我士夫,其量广大,边际难测,光色如日。诸冥暗者,虽住其前;而不能见。要知此我,方能越度生老病死。异此更无越度理趣。又如有说: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其量无边。若执无色..
我有色死后有想论
【我有色死后有想论】 p0651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一页云:依第一见,建立第一我有色死后有想论。谓彼外道,执色为我;执余四蕴以为我所。彼所执我,以色为性,故名有色。取诸法相,说名为想。此有色我,有彼想故;说名有想。以执四蕴为我所故。彼作是念:此有色我,死后有想。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无..
我无色死后有想论
【我无色死后有想论】 p0651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一页云:依第二见,建立第二我无色死后有想论。谓彼外道,执无色为我;执色或余四蕴以为我所。谓若除想;执余三蕴总别为我;即执想色蕴为我所。若执想蕴为我;即执余蕴为我所。彼所执我,无色为性,故名无色。取诸法相,说名为想。此无色我,或想为性,或..
我异诸蕴住在蕴中
【我异诸蕴住在蕴中】 p0651 瑜伽六十五卷三页云:若计有我异诸蕴者;此所计我,为是无常?为是常耶?若无常者;则所计我,剎那剎那,异起异灭;此处异死,余处异生;异作,异受,斯过自至。又诸异蕴别有一我,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有生有灭,都不可得。是故此计,不应道理。若我常者;无有变异,是..
我异诸蕴住离蕴法中
【我异诸蕴住离蕴法中】 p0651 瑜伽六十五卷四页云:复次若计有我,异于诸蕴,住异诸蕴离蕴法中者;彼所计法,远离诸蕴。有之自相,尚不可得;何况为我之所安住。譬如有言:我审了知石女儿顶,系空华鬘。应知此计,亦复如是。是故此计,不应道理。..
佛证净
【佛证净】 p0654 法蕴足论二卷一页云:云何佛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如彼卷一页至七页广释。又云: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信,信性,现前,信..
佛世尊
【佛世尊】 p0654 无性释一卷四页云:佛世尊者:染污不染污二痴睡眠故;于一切所知智开发义故;说名为佛。如士夫寤,如莲华开。如有说言:寤寤开发义,有时业佛界。如是等。
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
声教
教法由音声而宣说,故称声教。佛有六尘说法,此即为声尘说法。摩诃止观卷七下(大四六·九七下):“即是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若得此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卷一上](参阅“声尘得道”6497) p6496 ..
谤法阐提
二种阐提之一。又作断善阐提。指生起大邪见,诽谤大乘而断一切善根之不可成佛者。阐提为一阐提(指无成佛之性者)之略称。[入楞伽经卷二](参阅“一阐提”85) p6515
谢灵运
(385~433)刘宋阳夏人。好学博览,工于书画、诗文,纵横俊发,独步江左。历任太尉参军、永嘉太守。禀性简放自高而敢言,致招毒妒而不自知。后以权贵挟恨陷害,被徙广州,有诬其谋反者,文帝亦忌其才名,遂于元嘉十年十一月,借端诛于广州,时年四十九。 灵运幼归三宝,深入经藏。尝从龙光竺道生游,..
方
梵语di?。乃唯识宗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指方位、空间。色法(物质的存在)与色法相对而生存在空间之分位关系,计有东、西、南、北、四维(四隅)、上、下等十方。[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显扬圣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三] p1432 ..
杖林
【杖林】 p0710 西域记九卷四页云:鸡足山东北行百余里,至佛陀伐那山。峰崕崇峻,巘崿峥嶙。岩间石室,佛尝降止。傍有盘石,帝释梵王摩牛头栴檀涂饰如来。今其石上,余香郁烈。五百罗汉,潜灵于此。诸有感遇,或得睹见。时作沙弥之形,入里乞食。或隐或显。灵奇之迹,羌难以述。佛陀伐那山空谷中东行..
非结法
【非结法】 p0712 品类足论六卷十页云:非结法云何?谓除九结,诸余法。
和合相应
【和合相应】 p0798 杂集论五卷十六页云:和合相应者:谓极微已上一切有方分色,更互和合。如浊水中地水极微,更互和合。
知识
【知识】 p0818 瑜伽八十三卷二页云:宿昔同处居家乐故;名为知识。
缘起顺逆
【缘起顺逆】 p1302杂集论四卷十四页云:顺逆者:谓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是说缘起顺逆。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如是等顺次第说。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等逆次第说。清净顺逆者:谓无明灭故行灭。如是等顺次第说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