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佛陀世尊的加持,还是宿世善根的显现,或许二者皆有,末学最近正在融入华严经藏,尤其是《普贤行愿品》。一直以来,在日常的修行生活中,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虽然心中“明了”修行不仅仅是诵经念佛,但对自己日常的起心动念,仍难以把握。《法华经》昭示“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众生应该行菩萨道,可是如何去行、去做,自己并没有腹案,甚至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帆船,缺少司南,连方向感都没有。 一年多以来,一直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我了解过慈济,慈济是人间菩萨的见证,曾经以至于现在,我都很赞叹证严上人和千千万万的慈济志工菩萨们,四大志业八大脚印,力行菩萨道,将“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精神贯彻无遗!虽然,证严上人一直将法华部的开经《无量义经》作为慈济的第一经,要求慈济人做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必然会“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尽管如此,也许是我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也或许是不尽契机,我觉得自己很难深入。 在修学《法华经》的日子里,很受佛菩萨加持,自己深有体会。冥冥中,觉得自己应该去看看《普贤行愿品》。个中缘由,我深信是因为自己礼敬《法华经》,普贤菩萨秉持法华会上的誓愿,庇佑弟子,指引修学的路。在此,我特别忏悔,过去对于《普贤行愿品》,我一直是很漠视的。至少是在净土五经之中,最不受自己重视的。以前虽然读过,也只是蜻蜓点水,谈不上法益!几次读诵过之后,才觉得修行之路有了明灯。与此同时,一些有关《普贤行愿品》的讲记书籍也应时而至,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如:清凉国师的《别行疏钞》,抑或是宣公上人、净空法师、济群法师的讲记、浅释等等,都让自己受益颇多。普贤大士的“十大愿王”,就是众生趋向无上正等正觉的指针,是情与无情通往西方极乐的导航,释迦世尊在宣讲《无量寿经》的法会上,诸大菩萨无不“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无怪乎《金刚经》的权威注释校正家江味农老居士,在往生极乐前,犹诏之曰:“修持以普贤行愿为最要”。 在以后的修学道路上,虽然不知道前景如何,但我会一直深信佛陀的教导,渴仰世尊的护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遍一切处,佛陀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不离不弃不舍,直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关推荐
修学净土法门必看《阿弥陀经》三部重要著述
莲池大师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幽溪法师所著《弥陀略解圆中钞》,蕅益大师所著《阿弥陀经要解》,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
读《道德经》,感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道德经》这部不朽著作,即是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道教的代表之作。老子在短短五千言中,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提供了值得..

本源法师:菩萨戒的修学重点
菩萨戒的修学重点是什么?作为一名菩萨戒戒子,必须懂得菩萨戒的修学重点:一、内在的精神,即戒体,二、外在的行为,即戒行。内在的精神是戒体所产生的愿力,当我们受持了菩萨戒,得到了清净的戒体,戒体就会产生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愿力,驱使我们向成佛的目标前进。这种内在的精..

大安法师:祖师的修学
信众:净土祖师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法师:这不一定,各有因缘。净土十三祖里面,专修专弘净土法门的只有两位,一个是善导大师,一个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出家后,在做沙弥的时候,看到一本《龙舒净土文》,由此产生了信心,所以他就没有涉及其他的,一门深入,念佛念了六十年。善导大师也是一门..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偈颂(2)第一讲 ②果平法师 讲授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地点:新加坡居士林说到龙树菩萨,有个关于他的故事。龙树菩萨在修学佛道以前是一个外道。当时他生于印度的一个贵族,当时印度外道非常地盛行。龙树也学外道,学一种叫“隐身术”的外道法。他已修到可以隐身了,..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梦参一心不乱我们大多数修念佛法门修行的多,为什么呢?易行,容易去做,念起阿弥陀佛多么容易,做起来呢?那还得加以观想力,就是你不仅口头念,心里还要想。想什么呢?想阿弥陀佛,口念,心里思惟。但是我们往往念佛的时候,妄想很多,我想诸位道友都这样,所以《阿弥陀佛经》..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话,才好逐渐深入经意。深入经意之后,有机会由文入观,获得体悟,当然,也有人根本就..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净土不在吾人介尔一念之外(..

我的修学经历
济群法师一、从求学到教学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从佛学院出来的。我1980年上学,1984年毕业,是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上学时不过18岁,加上从小出家,思想非常单纯。论文化程度,肯定不如在座的各位。我不过读了一年初中就出家了,如果按现在的招生标准,恐怕连上佛学院的机会都没有。但在当时,..

爱的感悟
爱的感悟◎ 丰子恺我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摘自《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修学成功的秘诀
忍辱,修学成败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忍,时间是十年,专学一样。刘素云居士的成功,就是她能忍,听话,就听懂了一句话,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句话她听懂了,她真干。除这本《无量寿经》之外,她不看第二本书。她听光盘,她得到那套光盘,我现在才知道,她是自己说出来的,应该是我们在一九九六、九七年的..

慧广法师:修学时魔障现前,应该怎么面对?
善士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在修学的时候我魔障现前,应该怎么面对。求师父帮我!慧广法师答:魔障这个词,是很严肃的一个词句,只有在真正要成就的大修行,才能惊动魔王,我们这些小字辈,在生活中遇到点烦心事,根本配不上魔障这个词!我们因为对佛教的教理名相不能真实觉了,而喜欢滥用,如随缘、..

在家居士修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很多在家居士来寺院做了几天义工以后,内心对佛法的体会比在家时要深很多。不少人问及在家修学不能很快进步的原因在哪里,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认识清楚在家修学容易犯的错误,然后纠正它,就可以进步很快。一、著于文字,喜见他过。为了解决自心的苦乐问题,所以要学习佛法。但是学佛多年,不见得快乐有..

戒幢讲堂 | “七觉支” 释义(一):为什么你的修学不得滋味?
(一)七觉支释义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一起来探讨佛陀的教法。今天晚上主要想围绕着我们禅修过程中的“七觉支”来做分享。大家首先可以觉察一下自己的身心,感受一下自己身心的状态。如果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紧绷、僵硬,那我们也可以轻轻的带着自我关怀和觉察,观一下我们的身心,慢慢的放松、放..

闭关感悟:明心见性的她第十次闭关,舌根下突然出现很多口水
闭关感悟:明心见性的她第十次闭关,舌根下突然出现很多口水时照关房出关后闭关学员:北京-赵女士闭关地点:杭州·UCCC时照学堂闭黑关中心闭关时间:2018.12.01-07(第103期)闭关感悟2018年12月1日,期待已久的闭关开始了,这是我第十次闭关,由开始的度日如年到现在的很享受这种闭关的过程,这期间经..
象迹
【象迹】 p1186瑜伽八十三卷二十页云:象迹者:谓于不净等想为第一故。所缘广大故。
鼻处
【鼻处】 p1279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鼻处云何?谓鼻、是香已正当能嗅,及彼同分。
声闻乘
【声闻乘】 p1392显扬三卷十三页云:一、声闻乘。谓住声闻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佛身无漏与佛身有漏
【佛身无漏与佛身有漏】 p0657 大毗婆沙论七十六卷四页云:谓或有执佛身无漏。如大众部。问:彼何故作此执?答:依契经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来生在世间,长在世间,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彼作是说:既言如来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由此故知佛身无漏。为止彼意,显佛生身,唯是有漏..
五种大师功德
指为人戒法之师者,必须具足五种功德。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所举,五种即:(一)戒行无失,谓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二)善建立法,谓于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令人修学,无所违越。(二)善制立所学,谓于律仪中当学之法,善能裁制安立,令无差谬。(四)善断疑惑,谓于所建立法则及所当..
六一心
专修五正行之一心及正定业之一心专念,六者合称六一心。五正行,指一心专读诵、一心专观察、一心专礼佛、一心专称佛名、一心专赞叹供养。正定业则指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愚秃钞卷下] p1240
六七能遍计
唯识宗护法之说。谓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意识则对一切法境,于我、法起执。即此二识遍计度诸法而执实法,有能遍计之义,为前五识及第八识所无者。 p1240
巴利圣典协会
(The Pali Text Society,略称 P.T.S.)成立于一八八一年,专门刊行南傅佛教巴利语经典及有关著述之研究出版机构。由英国佛教学者大卫斯(T.W. Rhys Davids, 1843~1922)创立于伦敦,主要目的在校订出版巴利原典及英译巴利三藏。历任负责人除大卫斯之外,继有大卫斯夫人(Mrs. Rhys Davids, 1922~19..
未来际
(术语)未来世之边际也。未来无边际而假视为有,谓之尽未来际。
本经
(杂语)于论疏中,指所依所释之经曰本经。
槃特神变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以神足力能自隐翳,所谓槃特比丘是。能化形体作若干变,所谓周梨槃特是。法句譬喻经二曰:贤者槃特解一偈义,精理入神,身口意寂如天。
冬瓜印子
(术语)暧昧印可也。
西山住部
(流派)Aparaś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大众部中初度之分派也。见宗轮论述记。
随宜
(术语)随众生根机之所宜也。法华经方便品曰: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每日三时讽经
(仪式)即三时之勤行也。粥罢与斋罢与放参罢之三时,上佛殿讽经,是为祈天下太平檀信安稳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