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法师答:空是佛的心印,过现实生活要有空的境界,《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什么呢?空我,空除我的执着,空除对家庭的执着,空除对集体的执着,空除对民族、国家、乃至于对法界的执着。有这个空的精神才能达到意志方面的自在,才能轻装上阵。假如没有空的精神,背的包袱多,杂念就多,障碍就大。看得淡、放得下就有空的精神,就自在,就可以像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就是那个境界。
相关推荐
论有二种
[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论即辩明之义。谓造论者。或发明佛说大小二乘诸经之奥义。或发明自宗之道。辩证他宗之非。故曰论也。一立自宗立自宗者。立自家之本宗也。谓如善说法者。立善说法宗。恶说法者。立恶说法宗。应理论者。立应理论宗。分别论者。立分别论宗也。二遮他宗遮他宗者。遮止他家所立之宗也..
因明入正理论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商羯罗主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长安弘福寺译出。作者商羯罗主的历史已难详考,据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说他出于陈那门下。今从他的著作对于陈那晚年成熟的量论学说很少涉及,他可能是陈那早年的弟子。又陈那久在南印度案达罗一带讲学,而天主此论的主要内容后来也..
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通行刊本八卷),唐窥基撰。窥基(632~682)系元魏时尉迟部的后裔,十七岁时依止玄奘出家,经过了十一年,参加译经,编纂《成唯识论》,并深入研究了因明。但到玄奘去世,乾封元年(666)后,他才作《因明入正理论》的注疏,迄于晚年还未写定,在解释喻过能立不成处便中止了,以下..
唯识三系异同
【唯识三系异同】唯识三系,指地论宗、摄论宗、及玄奘一系的唯识宗。虽然同传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理论,但因师承及所依经典之不同,所立的理论亦不尽同,三系理论的异同要点为:甲、关于真如部分:地论系:以第八识即自性清净识,名为真如,为受熏体。二、摄论系:以自性清净心为真如,立第九阿摩罗识为受..
唯识古学
【唯识古学】十大论师中的难陀,造《唯识三十颂》释论,他的唯识理论维持世亲旧说,为后代称为‘唯识古学’。
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窥基撰,凡三卷。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如净眼、神泰、文备、靖迈、灵雟、胜庄、壁公、文轨、顺景、玄范、窥基等。以上诸家,皆有疏本,同称《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亲承玄奘之学,故本书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论一书外,并叙述有关因明之一般事项。内容共分叙..
养因
【养因】为五因之一。乃长养一切物之原因,即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长养一切物之原因。《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载:‘为养因者,能增长故,犹如树根,水所沃润。……风为养因,能引发彼,令增长故。’参阅‘五因’条。..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执著。
粗涩苑
(杂语)帝释四苑之一。六波罗蜜经,俱舍论,正理论等,作粗恶苑。长阿含经,起世经,瑜伽论等,作粗涩苑。帝释欲战,则入此苑。所须之甲杖等,自然现出。正理论三十曰:粗恶苑,天欲战时,随其所须,甲杖等现。智度论八曰:是时释提婆那民,将诸天众入粗涩园中,以此园中树木华实气不和悦,粗涩恶故,..
因明入正理论疏
Yinmingruzhenglilunshu佛教因明名著。简称《因明大疏》。唐窥基撰。6卷(通行刊本为8卷)。著述背景 印度早期的因明属于一般的论辩术。到6世纪,经陈那的改革,虽仍有侧重论辩的倾向,但渐次深入到认识论的领域,成为佛教瑜伽学系的组成部分。这一新的逻辑体系,首由玄奘介绍到中国。唐贞观二十一年(..
不离
【不离】 p0316因明入正理论云: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如疏八卷九页释。
二量
因明用语。即现量、比量。色等诸法,以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称为现量;如以眼识见色、以耳识闻声等,乃八识中前五识之用。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法,量知未知之法,称为比量;如见烟而比知有火,此乃八识中第六识之作用。[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一本..
八义
因明用语。乃研究因明之八项目,又称八门。即:(一)能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现量,(六)比量,(七)似现量,(八)似比量。其中(一)(二)(五)(六)四义为“真”,又称四真;(三)(四)(七)(八)四义为“似”,又称四似。四真四似合之为八义。[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阅“二悟”208..
毗首羯磨
【毗首羯磨】正理论音云:毗湿缚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教法
指佛所说的一切经典理论,为四法之一。
理论
以千差万别之事相作讨论,叫做事论,若以平等之理体作讨论,就叫做理论。

达真堪布:怎么思维能把病苦转为享受?
达真堪布:怎么思维能把病苦转为享受? 怎么思维能把病苦转为享受? 答:很多人都说相信因果,实际并没有深信因果。真正深信三世因果了,你病得再重都不会有痛苦,甚至还会有欢喜之心。因为生病能消除很多业障,也是还债的机会。再高一个层面说,生病的本体也是因缘和合,找不到它的来处,也找不到它的..

我们如何修证得到须陀洹果位呢?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须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呢?作为初果罗汉的须陀洹,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证得了须陀洹果位了呢?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果位..

大安法师:念佛人就不会生病了吗?看看法师怎么说
居士问: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师或居士他们还会有病?常常看到很多大德遗愿都没有完成就往生了,修行到他们这种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说已是不易,结果到他们的境界上都还不能自由,不太理解。请法师慈悲开示。阿弥陀佛!大安法师:念佛是可以消业障,但是我们念佛不一定能在今生消完..

慧净法师:什么是信愿行,怎么才算至诚恳切、真信切愿?
这个问题症结在于所信不正确,因为他不了解《阿弥陀经》的意义。我们要信︰平生只要念佛,不必担忧临终,临终自有佛来迎接,不是我们临终念佛而佛来迎接,是平生念佛佛来迎接,因为我们平生念佛,临终的时候有可能是昏迷的,不能念佛,有可能痛得哭爹喊娘,不能念佛,临终有可能这样,但是临终这样,对..

达真堪布:学习面对死亡是逃避现实吗
达真堪布:学习面对死亡是逃避现实吗寿命是无常的,死期是不定的,什么时候死,在哪里死,以什么方式死,谁也说不准。每个人都是,随时都有可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们学习面对死亡,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有所准备。有准备了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否则肯定会害怕。假设有一个人,他不知道有白昼也有黑夜。..

大安法师:南无(归命)就含摄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落实信愿。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虽然我们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愿要..

大安法师:每天一万佛号怎么念?
问:一万佛号怎样念法?对有工作的人及没有工作人的时间是不同的。要念六字或四字,快快地念,是吗?请详说。精进念佛要求不懈,这是不是应该经过锻炼出来的,起初累了可能需要休息,慢慢地就可以不必休息了,可以坚持念到完,毕竟各人体质不一样,对吗?大安法师答:好,一万声佛号是我们要求一个净业行..

怎么选择依止善知识
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依止法属于道前基础,在修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怎么选择善知识来依止呢?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知识呢?《庄严经论》中说,善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古时圣贤是具备这十点的,现在是佛说的..

大安法师: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一朵莲花
问:我听说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但不念阿弥陀佛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就凋谢了,是这样吗?《妙法莲华经》的化城,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样的吗?大安法师答:是的,念佛的时候,极乐世界会显现莲花,是真实不虚的。这是由于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也是含裹着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

让我们拥有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拥有最健康的生活方式1.生活 (1)少食肉(2)晒太阳(3)雨中行(4)常唱歌(5)饭后息(6)挺起胸(7)静坐思(8)天伦乐(9)步当车(10)行善事。 2.保持自我五术 工作勤奋,娱乐有度;对待朋友,不玩心术;处理事务,不躁不怒;生活讲究,量入为出;知足常乐,一生幸福! 3.八大禅语 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

有的过失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认识到
有的过失,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认识到。事实上,很多过失来源于不正确的知见。有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对我好的人,我就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将以牙还牙。”那么他把人分成了两类,“对我好的”和“对我不好的”。遇到”对我好的”就幸福,遇到“对我不好的”就痛苦。这样就不可能远离痛苦,因为不能..

圆寂究竟是怎么操作的
在历史上还真的有不少的高僧,在圆寂的时候不仅没有悲壮,甚至还有一点搞笑。孚上座是雪峰禅师的弟子,有个姓陈的尚书非常尊崇他,于是把他请到了家里用爱供养,原本住的也不错,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说我明天要再讲一遍《大涅槃经》。于是尚书非常的恭敬,连忙将第二天的所有事宜都准备好了。到了第二天..

怎么消除业力?
一、诚心忏悔佛说:弥天之罪,挡不住一个“悔”字。佛说众生的病就一种病--“业障病”(不管是什么病,皆因恶业召感的果报,不同的恶业召感了不同的病。)治众生病的良药就一种,忏悔为药。只要真心忏悔,能消一切业,业消病自除,所以忏悔能治一切病。有很多人说让他忏悔,他总认为自己没有做什么坏事,..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从养生到修行
作者:心上莲花群/走到西天路上写在前面我是一个在红尘中摸爬滚打讨生活的小草根,最初在生活的洪流中寻找快乐与幸福,辗转周折,跌跌撞撞,经历了无知、迷惘、痛苦,然后看到了希望。我从原来的无神论、现代科学主义追随者,变成一铁杆中医粉,又稀里糊涂成为一个修行的人。也终于找到了自己想找的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