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法师答:空是佛的心印,过现实生活要有空的境界,《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什么呢?空我,空除我的执着,空除对家庭的执着,空除对集体的执着,空除对民族、国家、乃至于对法界的执着。有这个空的精神才能达到意志方面的自在,才能轻装上阵。假如没有空的精神,背的包袱多,杂念就多,障碍就大。看得淡、放得下就有空的精神,就自在,就可以像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就是那个境界。
相关推荐
论有二种
[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论即辩明之义。谓造论者。或发明佛说大小二乘诸经之奥义。或发明自宗之道。辩证他宗之非。故曰论也。一立自宗立自宗者。立自家之本宗也。谓如善说法者。立善说法宗。恶说法者。立恶说法宗。应理论者。立应理论宗。分别论者。立分别论宗也。二遮他宗遮他宗者。遮止他家所立之宗也..
因明入正理论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商羯罗主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长安弘福寺译出。作者商羯罗主的历史已难详考,据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说他出于陈那门下。今从他的著作对于陈那晚年成熟的量论学说很少涉及,他可能是陈那早年的弟子。又陈那久在南印度案达罗一带讲学,而天主此论的主要内容后来也..
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通行刊本八卷),唐窥基撰。窥基(632~682)系元魏时尉迟部的后裔,十七岁时依止玄奘出家,经过了十一年,参加译经,编纂《成唯识论》,并深入研究了因明。但到玄奘去世,乾封元年(666)后,他才作《因明入正理论》的注疏,迄于晚年还未写定,在解释喻过能立不成处便中止了,以下..
唯识三系异同
【唯识三系异同】唯识三系,指地论宗、摄论宗、及玄奘一系的唯识宗。虽然同传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理论,但因师承及所依经典之不同,所立的理论亦不尽同,三系理论的异同要点为:甲、关于真如部分:地论系:以第八识即自性清净识,名为真如,为受熏体。二、摄论系:以自性清净心为真如,立第九阿摩罗识为受..
唯识古学
【唯识古学】十大论师中的难陀,造《唯识三十颂》释论,他的唯识理论维持世亲旧说,为后代称为‘唯识古学’。
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窥基撰,凡三卷。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如净眼、神泰、文备、靖迈、灵雟、胜庄、壁公、文轨、顺景、玄范、窥基等。以上诸家,皆有疏本,同称《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亲承玄奘之学,故本书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论一书外,并叙述有关因明之一般事项。内容共分叙..
养因
【养因】为五因之一。乃长养一切物之原因,即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长养一切物之原因。《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载:‘为养因者,能增长故,犹如树根,水所沃润。……风为养因,能引发彼,令增长故。’参阅‘五因’条。..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执著。
粗涩苑
(杂语)帝释四苑之一。六波罗蜜经,俱舍论,正理论等,作粗恶苑。长阿含经,起世经,瑜伽论等,作粗涩苑。帝释欲战,则入此苑。所须之甲杖等,自然现出。正理论三十曰:粗恶苑,天欲战时,随其所须,甲杖等现。智度论八曰:是时释提婆那民,将诸天众入粗涩园中,以此园中树木华实气不和悦,粗涩恶故,..
因明入正理论疏
Yinmingruzhenglilunshu佛教因明名著。简称《因明大疏》。唐窥基撰。6卷(通行刊本为8卷)。著述背景 印度早期的因明属于一般的论辩术。到6世纪,经陈那的改革,虽仍有侧重论辩的倾向,但渐次深入到认识论的领域,成为佛教瑜伽学系的组成部分。这一新的逻辑体系,首由玄奘介绍到中国。唐贞观二十一年(..
不离
【不离】 p0316因明入正理论云: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如疏八卷九页释。
二量
因明用语。即现量、比量。色等诸法,以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称为现量;如以眼识见色、以耳识闻声等,乃八识中前五识之用。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法,量知未知之法,称为比量;如见烟而比知有火,此乃八识中第六识之作用。[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一本..
八义
因明用语。乃研究因明之八项目,又称八门。即:(一)能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现量,(六)比量,(七)似现量,(八)似比量。其中(一)(二)(五)(六)四义为“真”,又称四真;(三)(四)(七)(八)四义为“似”,又称四似。四真四似合之为八义。[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阅“二悟”208..
毗首羯磨
【毗首羯磨】正理论音云:毗湿缚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教法
指佛所说的一切经典理论,为四法之一。
理论
以千差万别之事相作讨论,叫做事论,若以平等之理体作讨论,就叫做理论。
比量相违
【比量相违】 p0387因明入正理论云:比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如疏四卷二十二页释。
随一不成
【随一不成】 p1367因明入正理论云: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所作性故;对声显论,随一不成。如疏六卷二页释。
不定主义
梵名 Syāt-vāda。又称或然论。印度耆那教之一种判断理论。耆那教哲学家婆达罗巴忽(梵 Bhadrabāhu)之主张。认为由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则有不同之结论,故每一论点皆有条件,而无绝对之肯定或否定;若欲清晰而正确地判断某一命题,须于前面冠以“或许(梵syāt)”字样,故称不定主义。此种判断理论分..

大安法师:把四十八大愿作为我们发愿的参照
当我们对念佛法门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建立起了一定的信心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发愿。“发”是激发、激活的意思,就是在我们的内心激发出一种心理的能量,指向一个目标。“愿”有希求的意思,标心一个目标,希望达到。一个人有希求之心、好乐之心,他就会不断努力去获得。发愿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是非常..

生活即是道
◎ 妙 莲 担水的启示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老和尚今天有这种种的事,都是五、六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没有古人的风骨严格,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带你们、不会有创道场这一切的一切,乃至到利益未来。这是活生生的事实摆在你们眼前,看你们怎么样来..

我们还活着,我们要珍惜
◎ 群 济思维暇满,是帮助我们认识暇满人身的巨大价值,认识它的难得易失。当我们学修相关内容时,对人身是否生起这一认识?是否真切感受到它的殊胜?如果学了《道次第》之后,关于暇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书本上,依然是宗大师的说法,而我们仅仅是了解这一知识,知道暇满、义大、难得这些名相,并未落实..

衍慈法师答:怎么化解仇人的仇恨?
问: 请问法师, 如未相识已是仇人, 这是否表示我们前生己结怨, 本人身边有两位女小人, 苦缠着我, 使我十分烦恼, 请问法师可有方法可化解这种仇恨, 当我心烦的时候, 只好念着心经, 求法师指引, 谢谢!衍慈法师答:你问的问题是未相识己是仇人?这个「仇」字是自己心生瞋恚,怨恨,所以才会有仇人。佛教重..

我们此生的每一天都一去不回头
嘎玛仁波切现在不少人,总觉得学佛之后,就该事事顺心,甚至不受任何业报。所以当他遭遇病痛、苦难之时,会心生疑惑:为什么学佛后还会生病、受苦呢?学佛后,不代表因果不存在了。如果学佛后,身体不生病了,心灵没苦恼了,那因果就是假的。当你的业障没有完全净化,该受什么样的果报,就受什么样的果..

我们为什么要放生?
放生,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只要时间条件允许,都应当经常进行参与。一、众生共生,互依共存,放生有益于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安宁。二、众生平等,放生如放己。这是培养慈悲博爱心的很好的方式。三、培养不求回报的喜舍心,有助于调整自己到达无私大爱的高频率。放..

大安法师:无上道心怎么发
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对这段经文,给我们开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发无上道心怎么发?他这样开示的:“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你就从当下这一念,厌离娑婆世界的苦开始。这个比较亲切一点。有时候我们反照我们身体上的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

陈大惠: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这也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孝道,构建和谐社会,一点肤浅的感悟和体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佛教讲缘分,有的人觉得既然是缘分,命里有的就会有,命里没有的也不用强求,那好,我就认命了,什么也不用费心、不用努力了这就是错误的认识。学习因明学就是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佛教里讲因果有去年、今年、明年这样时间段上的变化,去年工作干得好,今年有好的结果,今年工作干得好,明年有好的结果..

家人反对放生,该怎么办?
凡人又被讥笑烦人,人,因为有习气,总是时时刻刻出现烦恼;人,不可能一生没有烦恼,烦恼处理好了,心田的垃圾清了,我们的心才可以容纳别人;烦恼处理不好,就成瞋恚,瞋是最可怕,因为它不但伤害自己,还会影响别人!笔者常带信士放生、礼佛,甚至鼓励大家把荤宴改为素宴,当中难免遇上反对人士。放生是由大乘佛教传..

逆境也能种福田,看你怎么善用其心
大安法师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是遇到顺境的时候,正好修福报。每个人一生,都有顺境,有逆境。顺境就是你这段时间,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人际关系很和睦,好像好运来了,门板都挡不住。遇到这样的顺境的时候,你自己要思惟,你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要自己思惟,我的家庭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