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问题里,有个婚姻问题。外国人往往颂扬爱情,把爱情看得很神圣。其实说穿了之后,爱情属于欲,并不神圣。爱是爱欲,情是情欲。总之和欲紧密相连,欲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主要两种:食欲、色欲。吃东西,什么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这个上头的时候,吃东西也不知道什么味儿。这个味儿哪去了?因为没有食欲呀!自然不觉得有味儿了。“子在齐闻韶”,孔子在齐国听到了演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三个月里头,吃肉不知道肉什么味儿。亡室萧秾华在重庆的时候,我的朋友齐居士告诉她,吃肉时用观想的法子,观想肉变成一朵莲花,然后咽下去,她按这法子,试了一阵之后说:“我吃的肉一点味也没有了。”可见味儿是由于你的食欲所产生的。所以,你的心不在这上头,就没有味儿了。外国人很明白这个道理,请客宴会,总要自夸,今天,菜如何珍贵讲究,厨师多么高明难得,夸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绍、宣扬,引起大家食欲,让宾客觉得好吃。爱情不离色欲,色欲也是如此,都是从欲上出发,并不神圣。《楞严经》就说:“汝爱我心”,你爱我思慕之心,“我怜汝色”,我就喜欢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缘”,就是因为这个因缘,经百千劫,彼此就互相缠缚。你喜欢我的心,我喜欢你的容色,互相爱恋,常在缠缚。这种情,是以欲为本,互相捆绑起来。当然在家就有夫妇之道,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因缘,大家也应该随缘。有在家人提出要绝欲的问题,我反问说:“您夫人同意吗?”所以应该注意家庭的和谐。 因此,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正确的标准,以人品为第一,其余的条件都在其次。第一,希望对方是个明白人,俗语说:“愿意跟明白人打架,不愿意跟糊涂人说话。”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愿意害人,不愿意损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第三,是诚实,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术。第四,是正派,作风正派,男女关系上也很正派。这样的人就很好,是上选。其他的条件都可以降低,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十全十美是圣人了,现在找个贤人都不容易。我们婚姻、家庭问题解决得好,对于修持有极大便利。建设一个佛化的家庭,对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儿女都不信佛。现在你们还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临终,你儿女信佛和你儿女不信佛,这个差别就太大了。他帮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现在一般说起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有人帮助一下,完全能够生死自由,不需要帮助,这种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这个力量,有人帮一下还是好嘛!可以增上呀!
相关推荐
不次受食戒缘起
亦名:以次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六群不次取食。居士讥言,不厌足,譬如猪狗牛驴骆驼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含注戒本卷下·八·一)
不用意受食戒缘起
亦名:用意受食戒缘起、正意受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请僧设供。六群不用意受食,捐弃羹饭。居士讥言沙门无厌,贪心多受,如谷贵时。比丘举过,佛因诃制。”(含注戒本卷下·七·四)..
不等受食戒缘起
亦名:羹饭等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自下饭已,入内取羹还,食饭已尽;时与羹已,复还取饭,饭还羹尽。讥似饿人。比丘举过,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七·一三)..
不系二、食戒缘起
亦名:系二、想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受已,左右顾视不觉,比座取钵藏之。比丘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九·二)
乞缕使非亲织师戒缘起
亦名:使非亲织戒缘起、自乞缕使非亲织戒缘起子题:繀、莩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佛在舍卫国,跋难陀缝僧伽梨,乞线遂多。持线使织,自作繀看织。居士讥嫌,比丘举过,诃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上·三二·二)戒本疏·三十舍堕法:“就戒缘中,初为成衣,乞缕遂多。雇织作繀,非出家仪,故为过始。佛..
一切种爱语
【一切种爱语】 p0008瑜伽四十三卷十二页云:云何菩萨一切种爱语?当知此语,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于应听法,开听,爱语;二、于应制法,遮制,爱语;三、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四、开示无倒法相,爱语;五、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言七种者,一..
薄拘罗
【薄拘罗】文句:此翻善容,色貌端正故。准贤愚经:应翻重姓。中阿含:异学又问:汝于八十年起欲想否?答:不应作如是问。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未曾起一念贡高,未曾受居士衣,未曾割截衣,未曾倩他衣,未曾针缝衣,未曾受请,未曾从大家乞食,未曾倚壁,未曾视女人面,未曾入尼房,未曾与尼相问讯..
芙蓉太毓禅师
常州芙蓉山太毓禅师,金陵范氏子。因行食到庞居士前。士拟接,师乃缩手曰:「生心受施,净名早诃。去此一机,居士还甘否?」士曰:「当时善现,岂不作家?」师曰:「非关他事。」士曰:「食到口边,被他夺却。」师乃下食。士曰:「不消一句。」士又问:「马大师著实为人处,还分付吾师否?」师曰:「某..
石林和尚
石林和尚见庞居士来,乃竖起拂子曰:「不落丹霞机,试道一句子。」士夺却拂子,却自竖起拳。师曰:「正是丹霞机。」士曰:「与我不落看。」师曰:「丹霞患哑,庞公患聋。士曰:「恰是。」师无语。士曰:「向道偶尔。」又一日问士:「某甲有个借问,居士莫惜言语。」士曰:「便请举来!」师曰:「元来惜..
百灵和尚
百灵和尚,一日与庞居士路次相逢。问曰:「南岳得力句,还曾举向人也无?」士曰:「曾举来。」师曰:「举向甚么人?」士以手自指曰:「庞公。」师曰:「直是妙德,空生也赞叹不及。」士却问:「阿师得力句,是谁得知?」师戴笠子便行。士曰:「善为道路!」师更不回首。..
则川和尚
则川和尚蜀人也。庞居士相看次,师曰:「还记得见石头时道理否?」士曰:「犹得阿师重举在。」师曰:「情知久参事慢。」士曰:「阿师老耄,不啻庞公。」师曰:「二彼同时,又争几许?」士曰:「庞公鲜健,且胜阿师。」师曰:「不是胜我,只欠汝个[巾*(仆-人)]头。」士拈下[巾*(仆-人)]头曰:「恰与师相..
庞蕴居士
襄州居士庞蕴者,衡州衡阳县人也。字道玄。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唐贞元初谒石头。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后与丹霞为友。一日,石头问曰:「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士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
跋陀婆罗
浴室设跋陀婆罗菩萨像,本水因圆通之说。《首楞严经》云:“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
持盖
律云。跋难陀比丘持大盖行(似今凉伞也)诸居士遥见谓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讥谦之。佛乃制戒。不应持大盖。若天雨即听(字平声即开许也)。
居士传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代彭际清编,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间在家奉佛的人士(限于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乃是记载历代居士事迹比较完备的一部书。此书的编辑,是因为过去专载佛门人文事迹的书,象《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金汤征文录》、《法..
二种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和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凡圣同居士
凡夫和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
三十三身
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三十三种变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
开示悟入
开是开佛知见,示是示佛知见,悟是悟佛知见,入是入佛知见,此开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怀。
一行居集
(书名)八卷,清彭绍升着,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别号知归子。法名际清。因刘遗民高忠宪二公往来修学之地,皆名东林。故题其居曰二林。自号二林居士。居士治古文,言有物而文有则。熟于本朝掌故。所述事状信而有征,卓然可传于后世。论学之文。精心密意,纪律森然,汇为二十有四卷,名二林居集。居士谈..
十支居士八城经
(经名)一卷,失译。中阿含八城经之别译。阿难为此居士说十二禅,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三十三身
(名数)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观音由普现色身三昧示现之三十三种变化身也:一佛身,二辟支佛身,三声闻身,四梵王身,五帝释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将军身,九毗沙门身,十小王身,十一长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婆罗门身,十五比丘身,十六比丘尼身,十七优婆塞身,十八优婆夷..
十六开士
(名数)贤护等十六居士菩萨也。碧岩七十八则曰:古有十六开士于浴僧时随例入浴。
显教十六菩萨
(名数)显教之经论,处处举贤护等十六菩萨,是皆在家之菩萨也。全举其名者。但思益经与智度论,宝积经百十一曰:复有十六大士,贤护菩萨而为上首。 无量寿经曰:又贤护等十六正土。法华论上曰:如颰陀波罗(译言贤护)菩萨等十六大贤士,具足菩萨不可思议事。智度论曰:善守(与贤护同义)等十六菩萨..
可久《佛祖统纪》
可久。居四明开化。常诵法华。因坐化。三日复苏。语净土事与十六观境不异。见莲华台皆标合生者姓名。一紫金台标云。大宋成都广教院熏法华当生此中。次一金台云。明州久法华生此。又一金台云。明州孙十二居士合生此中。又银台标云。明州徐道姑当生此中。语讫复逝。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二十年孙居士..
居士庞蕴《佛祖历代通载》
居士庞蕴。字道玄。衡阳人。世业儒。贞元初谒石头和尚。玄言妙契。一日石头问。子自见吾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对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一颂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石头然之。后参马祖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
襄州庞蕴居士《释氏稽古略》
襄州居士庞蕴者。衡州衡阳县人也。字道玄。世本业儒。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德宗贞元初谒石头迁禅师。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后与丹霞天然禅师为友。一日石头问曰。日用事作么生。士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屏山李居士《佛祖历代通载》
屏山李居士鸣道集说序。居士年二十有九。阅复性书。知李习之亦二十有九参药山而退著书。大发感叹日抵万松深攻亟击。退而著书。会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终指归佛祖而已。江左道学。倡于伊川昆季。和之者十有余家。涉猎释老肤浅一二。著鸣道集。食我园椹不见好音。窃香掩鼻于圣言。助长揠苗于世典。饰游..
慧明(唐袁州蒙山)[《宋高僧传》卷第八]
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甿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证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余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
慧悟(唐京兆禅定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释慧悟。未详氏族。隐太白山中持诵华严经。服饵松木。忽于一时见一居士。来云。相请居士腾身入空。令悟于衣襟中坐摄以飞行至一道场。见五百异僧翔空而至。悟奄就末行。居士语曰。师受持华严是佛境界。何得于小圣下坐。遂却引于半千人之上。斋讫居士曰。本所斋意在师一人。虽有五百罗汉来食。皆临时相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