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独树一帜的香美学生活体系,崇尚以香修养内心,以香养性,以香明德。
香,是怡神安性之物,香溢炉暖,袅袅五彩之烟,既能愉悦心境,如良友相伴,又可尘里偷闲。
几千年来,好的香品都被视为生活中的妙物,四时常用,家居常备。明代周嘉胄说:每谓霜里佩黄金者,不贵于枕上黑甜;马首杂红尘者,不乐于炉中碧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香的评价吧。华夏香文化源远流长,那到底什么是香?什么是香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形成独树一帜的香美学生活体系,崇尚以香修养内心,以香养性,以香明德。
香,是怡神安性之物,香溢炉暖,袅袅五彩之烟,既能愉悦心境,如良友相伴,又可尘里偷闲。
几千年来,好的香品都被视为生活中的妙物,四时常用,家居常备。明代周嘉胄说:每谓霜里佩黄金者,不贵于枕上黑甜;马首杂红尘者,不乐于炉中碧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香的评价吧。华夏香文化源远流长,那到底什么是香?什么是香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怀念昌臻法师又是几天过去了,我开始想起师父的那番话。于是短讯一条去询问:你说元旦那天我梦里见到的天地纸花是哪位高僧圆寂了?很快,师父回得一条:蜀中净土网站,昌臻法师。百度输入,我见到众多关于昌臻法师圆寂的标题信息。打开蜀中净土这四字浑然清秀的链接,灵魂暮然神往,终于,在我的电脑桌..
我小时候最欢喜吃好东西,谁要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无论在家里、在外边,若不给我吃,那怎么样也是不行的!等到十一、二岁的时候,自己 才省觉:“我这个人怎么这样顽皮,这样不守规矩?这样做人没有什么意思,何况我对自己的父母也不孝顺。”我知道以前所行所作都是不对 的,于是从十二岁那一年,改过自..
我是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精心打造过的人,以前做梦也没想过,我会学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猛的,我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有用主义思想,在同喜班拼命吸收着佛法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感觉自己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候总有个幻想出现在头脑中:学上两年,我得牛成什么样啊。后来呢?后来就跟我的人生一样..
皱纹是衰老的标志,但有时皱纹也可以预示健康和疾病。专家建议,大家可以对着镜子,从脸上的皱纹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紧挨着鼻梁的前额上出现明显的十字形皱纹 这种人很健康,很少生病。眼周弧形“笑纹” 这种皱纹是机体内结缔组织弱和听力可能下降的迹象,还可能有痔疮。 眼睛下面半月形皱纹 是肾、膀..
学佛从哪里开始啊?原先的接触,总会认为做善止恶就是学佛了,但是这不完整。我们将从以下几点与大家聊聊这个问题。1.佛教的觉悟佛是世间和出世间最高觉悟的践行者、发现者、追随者、发扬者、维护者。最高觉悟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自己觉悟;二、是能帮助他人觉悟;三、是自己觉悟和帮助他人觉悟都能做..
◎ 希阿荣博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所谓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
每当我们走进寺院,尤其是进入大殿时,常常会看到周围的人行合掌礼,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跟着一起合掌,心里也随之而变得清静了一些。合掌,作为佛教中最简单的礼敬,做起来很容易,同时也能够表达我们的诚敬之心。凡是佛弟子,无论是面对诸佛菩萨,或是在寺院中遇到其他人,都可以用合掌来表达问好之意..
我想发起拒绝向出家师父敬酒的活动,请大家支持!道坚法师本人出家十多年来,接触汉\藏\南传佛教,发现南传与藏传佛教对僧人的定位比较准,即专业的传道者和修道者,决无领导或居士向出家师父敬酒或以茶代酒的习俗。去年忝居华岩丈席,与各界人士交流甚广。我最怕宴席,最怕客气,如果再喝些拉圾食品——现代合..
拜经共修今开始随着拜经机器的完善,几个道场相继开始组织拜经共修活动。今天在茶馆举办第一次拜经共修活动。今天的活动安排了一整天的时间,上午是自己向大家介绍拜经机器的情况,以及如何拜经?拜经有什么作用?拜经的历史等等。下午大家一起开始拜《金刚经》,并且这一拜经活动将成为这个地方定时开展的固..
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无量色树愿,欲见诸佛净国庄严都在宝树中看见,犹如明镜睹其面相。在极乐世界想看释迦摩尼佛的世界,想看看自己在生前的那些人,你在宝树都看见啦。所以我说往生不是一个人死亡的时候,..
停止抱怨是修行的开始,懂得反省是修行的根本,学会转念是修行的诀窍。不要只看到别人的错,你看到的都是你的因果。世事无常,每个人都不会一直顺心如意,总是会出现各种波折,这便为抱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偶尔抱怨看似舒缓了情绪,给了负面情绪一个出口,但只要开始抱怨,便很难停下,而长期处在抱怨..
【境界与所缘差别】 p1290俱舍论二卷二页云:境界、所缘、复有何别?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所缘。
【诸蕴出现】 p1348瑜伽八十四卷十页云:诸蕴现者:谓从出胎,乃至老位。
【想受灭解脱】 p1230显扬四卷三页云:为欲证得最胜寂静住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从非想非非想处、心进止出;又息灭攀缘。故名第八想受灭解脱。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十九页云:云何想受灭解脱?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余寂静解脱,住于似真解脱具足住中,心心所灭。为解脱想受灭障。此显想受..
【遍满境有四种】 p1242显扬十六卷十四页云:此中遍满境、复有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四、所作成办。有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毗钵舍那境。无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奢摩他竟。事边际者:谓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所作成办者:谓转依及依此无分别..
【业为增上法】 p1220品类足论六卷七页云:业为增上法云何?谓有为法、以业为增上。
【诸根变异】 p1347瑜伽五十四卷二十一页云:又略由四缘,诸根变异。一、由外缘所生。谓由受用摄受,损坏外境界故。或由他辈所损益故。二、由内缘所生。谓由各别不如理作意所生贪等诸缠烦恼故。或由如理作意所生三摩钵底等故。三、由业缘所生。谓由先业增上缘力,感得端正丑陋等故。四、由自体变异所生..
【焰摩名为法王】 p1388瑜伽五十八卷一页云:问:何故焰摩名为法王?为能损害诸众生故?为能饶益诸众生故?若由损害众生;名为法王,不应道理。若由饶益众生;今应当说云何饶益。答:由能饶益。不由损害。何以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所作业,当受其果。由是..
【悲无量定】 p1172法蕴足论六卷七页云:复有一类悲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二。云何为悲?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离苦。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悲悲..
【我生已尽】 p0648 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页云:我生已尽者:谓第八有等。又云:又我生已尽者:有二种生。一、生身生。此如前说。二、烦恼生。此微薄故,亦说为尽。此则记别初之二果。二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卷七页云:此中我生已尽者:然诸生名,显多种义。谓或有生名,显入母胎,或有生名,显出母胎,或有..
【成因】 p0664 瑜伽五卷八页云: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耶?答:所知、胜解、爱乐、为先;宗、因、譬喩、为建立;不相违众、善敌论者、为和合故;所立义成。
【邪解行】 p0672 瑜伽二十一卷三页云:云何邪解行?谓如有一、虽生中国,乃至广说;而有外道种种恶见。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广说乃至我自了知无诸后有。复由如是外道见故;不值诸佛出现世间;无诸善友说正法者。是名邪解行。..
【身器清净三因】 p0678 俱舍论二十二卷十三页云:诸有欲于修精勤学者,如何净身器、令修速成?颂曰:具身心远离。无不足大欲。谓已得未得多求名所无。治相违界三,无漏无贪性。四圣种亦尔。前三唯喜足。三生具后业。为治四爱生,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论曰:身器清净、略由三因。何等谓三因?一、..
(一)天人之五衰相。六趣中之天人于临终时,显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等五种衰相。[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参阅“五衰”1142) (二)密教行者成就本尊身所应具备之五相。即通达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佛身圆满。[菩提心论](参阅“五相成身观”1120) ..
【似行正法】 p0695 瑜伽九十九卷十五页云: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
又作五钝使。即贪、瞋、痴(无明)、慢、疑等五种迷妄。(参阅“五钝使”1164) p1161
表示金刚界五智五佛之真言。即五佛之种子。即谓(vaj,鍐)、 (hūj,吽)、 (trāh,怛洛)、 (hrīh,缬唎)、 (ah,恶)等五字,依次为佛部大日、阿閦、宝生、弥陀及不空成就佛之真言。同于五大虚空藏宝部之五智真言。[瑜祇经金刚吉祥成就品、略出经卷一] p1163 ..
梵语pacārthāh。又作五尘、五妙欲境。指为五根所取之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之五种境界。即: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等五境。若加上意根对象之法境,则为六境。五境使人起烦恼,污染心性如同尘埃,故称五尘;又因贪心而起执着之故,误为净妙之境,故亦称五妙欲境。其中,眼、耳二根之体必..
为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所举之五种悭吝。即:(一)住处悭,唯我独住此处,不容他人同住。(二)家悭,唯我独出入此家,不容他人同进出,若有他人,则我当于其中为胜。(三)施悭,唯我受此布施,不与他人共受,若有他人,则勿使其所受过多于我。(四)称赞悭,唯我受此称赞,不令他人共受,若赞他人,则勿使其所..
今之师家。与今师、一家等语同义。各派之末徒,以过去之旧师不明本派奥旨,今之祖师则善能显彰一宗之微意,故美称之为今家。如法华玄义释签卷三下、四教义卷五等之说今家、一家者,乃指天台智顗。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三与往生论注记卷二所说之今家、今师等,则指善导大师。 p1222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