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仁慈
江苏京口范某,某妻染患肺痨,病势沉重,将临死亡,医生教她麻雀百头,制药服用,又当在二十一日内将雀脑服完,痨病自会痊愈,但不可少服一只。范某依照医嘱,买回活雀百只,囚在鸟笼内,预备医治妻病。
其妻得知瞋怒说:以我一命,残杀物类百命,我宁愿死,决不杀害。于是开笼释放百鸟逃生。
不久范妻痨病不知不觉自然痊愈了,而且怀孕生男,儿子两臂上各有黑斑,形状如雀。
由此可知,一念仁慈,放生百鸟,结果不但是转重病得康复,且获麟儿,真是双喜临门了。
一念仁慈
江苏京口范某,某妻染患肺痨,病势沉重,将临死亡,医生教她麻雀百头,制药服用,又当在二十一日内将雀脑服完,痨病自会痊愈,但不可少服一只。范某依照医嘱,买回活雀百只,囚在鸟笼内,预备医治妻病。
其妻得知瞋怒说:以我一命,残杀物类百命,我宁愿死,决不杀害。于是开笼释放百鸟逃生。
不久范妻痨病不知不觉自然痊愈了,而且怀孕生男,儿子两臂上各有黑斑,形状如雀。
由此可知,一念仁慈,放生百鸟,结果不但是转重病得康复,且获麟儿,真是双喜临门了。
[出仁王经疏]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王于信。信则不妄..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一个弟子一起各处去游历。走到这么一个地方,几百里地也没有一个人;这徒弟就问佛:「世尊!这地方怎么一个人也没有呢?」「唉!」释迦牟尼佛就叹了一口气说:「这种事情,说起来是太痛心了!」徒弟问:「怎么一回事呀?我想要听一听啊!」释迦牟尼佛就说了这个因缘。 以前在这个..
「一念」之道「一念」之道,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事实,说明宇宙万法都从心而生,并且随时随地在变迁,每秒钟都有变化,没有不变的事。经中告诉我们,世事都是相对而立,所谓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有快乐时,就必有痛苦。下面试举佛门经常听到的几个名词为例:(一)快乐与苦..
◎ 憨 山此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然因众生,只见得心中妄念,纷纷纭纭,如此之多,其实不知只是一念。今无奈离念纷纭,故古人教人,提一话头做工夫。究之即话头亦是妄念,以但将此一念话头,堵截杂念,归之于一。若穷究此一念深深覰之,覰来覰去,原无起处,本自无生。若一旦了悟一念无生,则永劫情..
智谕法师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现在我来告诉你,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假使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就会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这就得不到受用。怎么说得不受到用呢?因为你的声音灌不满你的耳朵,换句话说,你我声音和你的心相应,自然..
◎ 谛闲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总持,圣凡之枢纽也,收之不见毫尘,放之圆赅空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念于一念之中,无法不在里许也。请试言之,现前一念之心,不起则已,起则于十界中,必落一界。十界者何?曰: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
《楞严经》上讲,说是一位佛子受了三皈依,皈依佛了,他遇到一些灾难了,还信不信佛呢?就是这么一句话,他坚定不移,还是信。就像什么似的呢?就像在我们头顶上,一个热铁轮在那边转,这种苦是受不了的。不能因为这个苦,把我们的菩提心退了,这叫菩提心。因为你有这么一念心,就使你度过一切灾难。在..
【语清净】 p1283集异门论六卷五页云:语清净云何?答: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复次诸所有学语业,诸所有无学语业,诸所有善非学非无学语业,如是一切,名语清净。
【圆成实自性执无执相】 p1241瑜伽七十四卷五页云:问:圆成实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此无有执。此界非执安足处故。若于此界,未得、未触、未作证中,起得触证增上慢者;当知即是遍计所执、及依他起自性上执。..
【远离杀生】 p1257法蕴足论一卷九页云:何等名为远离杀生,而说名为乃至命终远离杀生邬波索迦第一学处?即前所说邬波索迦,于此杀生,能善思择,厌患远离,止息防护,不作不为,不行不犯,弃舍揠塞,不拒不逆,不违不越;如是名为远离杀生。是故说名乃至命终远离杀生邬波索迦第一学处。..
指第六意识之十名。据宗镜录卷五十所举,即: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 p1312
禅林用语。谓知解敏锐,示一即能知三。禅宗以此语显示伶俐之机用。碧岩录第一则(大四八·一四○上):“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碧岩录第九十七则] p6557
药王,梵名Bhaisajya-rāja,音译鞞逝舍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其国名悬胜幡。彼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日藏比丘,聪明多智,为大众广说大乘如来之无上清净平等大慧。时众中..
(术语)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也。为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定之八定地。
(术语)视法有生灭去来者,小之妄见也。依中道之正见,则生灭去来原为如来藏,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也,三论宗所明八不中之前四也。楞严经二曰: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饮食)见半者蒲膳尼项。
(衣服)薜萝之服,喻僧衣之陋劣也。
(仪式)梵语,一作茶毗,亦作荼毗,又作阇鼻多,谓僧死而焚之也。徐陵文曰:用震旦之常仪,乖阇维之旧法。
【阿毗达磨自性】 p0778 大毗婆沙论一卷七页云:问:阿毗达磨自性云何?答:无漏慧根以为自性。一界、一处、一蕴、所摄。一界者:谓法界。一处者:谓法处。一蕴者:谓行蕴。若兼相应、及取随转;三界、二处、五蕴、所摄。三界者:谓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者:谓意处、法处。五蕴者:谓色蕴乃至识蕴..
【依他起自性非一切无】 p0772 摄论二卷九页云: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既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此中有颂: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
【具神通者】 p0825 瑜伽六十九卷十二页云:复次诸具神通修观行者,若遇其时;便能示现;或复安住;或行他利;或于是中,能善问记。是故名为具神通者。
【圣谛】 p1225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三页云:复言:世尊!如是圣谛、于圣非圣,皆悉是谛;何缘如来惟说圣谛?世尊告曰:如是四谛、于非圣者,惟由法尔说名为谛。不由正智决定信故;说名为谛。于诸圣者,亦由法尔说名为谛;亦由正智决定信故,说名为谛。是故如来惟说四种、名为圣谛。二解 瑜伽九十五..
【善修念住】 p1141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三页云:复次有诸苾刍、于三对治,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阻碍。谓无常想,若仁慈观,若无相定。彼由如是三种对治、随其所应,如前所说,于可意等、身等境界,住厌逆想,不厌逆想,弃彼二种舍念正知。由此因缘,当知名为善修念住。..
【极迥色】 p1196杂集论一卷八页云:极迥色者:谓即此离余碍触色。即是分析影光明暗至极微色也。
谓缘觉乘之人修行所需要之时间。断三界烦恼,证辟支佛之果,极速者以四生之加行即可得道果,极迟者以百劫之加行始可得道果;此盖依利根、钝根而有差别。据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载,若据独觉,最快疾者须以四生修加行,最迟者亦不过百劫之加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亦谓,辟支佛(缘觉)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
凡二卷。明代云栖袾宏编。书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系就明代袁了凡所著劝善之书“阴骘文”加以改变,成为具体之实践德目。内容分为善、过二门。善门包括忠孝、仁慈、三宝功德、杂善;过门包括不忠孝、不仁慈、三宝罪业、杂不善类等,详为判别善恶功过。其德目之分类、善过之评价,详尽精细,几网罗..
佛眼,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俗谚“佛眼相看”,系套用“佛眼”二字,用以比喻以友善、仁慈之心待人。 p2722
(经名)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说孝顺,仁慈,惠施等法。
(术语)一心观梵释诸天之净身名为净眼三昧。大日经疏曰:于梵释诸尊解脱身一心不乱,名彼天净眼三昧。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