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华严》八地、圆教初住,皆无生忍。天台云:圆教之机,一生有登十地者。《华严》善财、《法华》龙女、禅宗诸祖,即其人也。何故雷同,皆难造入?
莲池大师答:八地始名真得无生,是华严宗语。据《华严》,则初地以去,尚未云真得,况初住耶?岂不是圣且难之?只叹其难得,不说定无人得也。彼一生十地者,谁敢抑
之不令造入耶?又禅宗诸祖,大有差等,谈何容易。
问:《华严》八地、圆教初住,皆无生忍。天台云:圆教之机,一生有登十地者。《华严》善财、《法华》龙女、禅宗诸祖,即其人也。何故雷同,皆难造入?
莲池大师答:八地始名真得无生,是华严宗语。据《华严》,则初地以去,尚未云真得,况初住耶?岂不是圣且难之?只叹其难得,不说定无人得也。彼一生十地者,谁敢抑
之不令造入耶?又禅宗诸祖,大有差等,谈何容易。
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史略此宗传承为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杜顺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尝从因圣寺僧道珍学习禅法,后..
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是唐代的华严学者,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东南)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于开元七年(719)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孟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
实叉难陀(华言学喜),唐于田(今新疆和田)人,以通大小乘学和外论著名。武周时,则天后听说于田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即遣使访求并骋请译人,实叉难陀便以此因缘,带着《华严》梵本来华。他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重译《华严》。武后很重视,开始还亲自参加。难陀后来又在洛阳..
净源,宋代华严宗学者。先世是泉州晋水(现今福建省晋江县)人,所以学者以晋水称之,也有尊他为华严宗七祖或十祖的。俗姓杨,出家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起初从五台承迁学《华严经》,继从横海明覃学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其后回到南方,师事长水子璇,听《楞严经》、《圆觉经》及《大乘起信论》。华..
(流派)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
shixuan中国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阐明佛教的各法门,彼此是互相关联、互相摄入而又周遍圆融的。是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的具体化和华严观法的基本内容。通过了十玄,便可入于幽玄莫测的华严法界,故称十玄门或十无碍;因这十门可以总摄一切缘起法,故又名十玄缘起。首创者为华严宗二祖智俨。他根据《华..
指无不通达一切诸法之事理。乃华严经所说十通之第九通。谓菩萨了知诸法真实义,远离有、无二边之见,不舍本愿,恒摄众生,具有无碍自在之智用。[旧华严经卷二十八、华严大疏卷三十一](参阅“十明”447)p13 ..
乃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华严宗判教为十,其第七即一切皆空宗,为破有、无之情见,谓万法皆空之宗,相当于三论宗。以其多依破相遣执,显一切诸法毕竟皆空之义,未尽大乘不空妙有之理,故又称空始教,是五教中之大乘始教。此宗所依经论有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华严经疏卷二、华严五教章卷上..
不护者,即三不护,谓大师御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为三?如经言,如来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谓勿他知我之所有语业意业,现行亦尔,由彼大师心无惧虑,善御所化一切大众随其所欲,自然强力折伏摄受,教诫教授方便具足。不护作何业?谓能无间断..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
[出华严经疏]华严。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如来出现于世。初说此经而后演说渐顿诸法者。盖大小渐次诸教。皆从此华严性海流出。故此经能统摄该括。以为诸教之本也。一为开渐之本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三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证入如来智慧。时有三乘权浅之机。难预法会。如聋若..
《曹源生禅师录·散华严会上堂》云:“一多相入,理事圆融。一门通贯一切门,一法 遍含一切法云云。””《大慧杲和尚年谱》云:“孝宗隆兴元年,师七十五岁。时住径山。出衣盂,命阖山清众阅《华严经》七百余部,用祝两宫圣寿,保国康民。”..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
《禅源诸诠集都序》,二卷(一作四卷),唐宗密撰,原是宗密自撰的《禅源诸诠集》的序文,后来单行。宗密初从遂州道圆传受荷泽的禅法,后就清凉澄观深探《华严》的宗旨,从而倡导禅和《华严》的一致,他的《禅源诸诠集》即为宣扬此教禅一致之说而作。《禅源诸诠集》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或名《禅源诠..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宁等撰。赞宁俗姓高,吴兴郡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后梁贞明五年(919)生,后唐天成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通南山律,有律虎之称。任两浙僧统,吴越国王授以明义宗文大师的称号。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吴..
五教十宗,是贤首宗的教相判释。贤首宗人为表明自宗在佛教当中的位置,依自宗的宗义把释迦如来一代所说的教法分别判作五教十宗。五教是依所诠法义的浅深,把佛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五类。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说: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又《华严经探玄记》说:此义分教,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
法界缘起具足说应当是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是贤首宗基于华严经的义旨而建立的。唐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说: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这是法界缘起的名义见于载籍之始,嗣后法藏更在《华严经探玄记》当中组织慧光、昙衍、灵裕及智俨的学说而说《华严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进而在《华严一..
法界观是贤首宗的观行法门。贤首宗标立法界缘起论,而正修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观法即是法界观。换句话说:法界观为贤首宗的中心观法,其余观法都是环绕着它的。法界观的全文,见于法藏所撰述的《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到了澄观才把它提出单行,并且把作者题作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即杜顺),又作《华严..
【大方广佛华严经】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中土有三种译本。一为东晋佛陀跋陀罗六十卷华严;二为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华严;三为唐般若译四十卷华严。其中般若所译者,仅为该经的《入法界品》。
华严孔目云二戒:一、性戒 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二、遮戒 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余之律仪,是名遮戒。..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报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六经十一论】唯识宗所依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在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本经;在十一论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六经是: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种译本。一者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华严;二者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三者唐般若所译的四十卷华严。其中般若所译者,仅为该..
【四十一位】大乘菩萨修行,一般采用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大智度论》把十信摄入十住位的初发心住,成为四十二位,慈恩窥基大师、把等觉位摄入十地的法云地,这样就成为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菩萨。..
【唐大圆】近代唯识学著名学者,太虚大师早期弘法及事业上的助手。大圆湖南武岗人,约出生于在民国前二十年左右。民国初年曾皈依印光大师,初修净土,于佛学造谙颇深。民十一年开始追随太虚大师,大师聘其为汉口佛教会佛教讲习所主任。继之武昌佛学院创立,大圆任教务主任。大师在武院讲《成唯识论》,..
是说得其一位,同时兼得一切之位,这是华严之所说。
三乘和一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华经所说是。若配于天台之四教,则藏通二教为三乘,别圆二教为一乘。若配于华严之五教,则小始二教为三乘,终顿圆三教为一乘。若配于诸宗,则三论、法相、成实、俱舍等四宗为三乘,华严、天台等为一乘。..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之三生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证道得果。
佛的尊称,因佛乃天、人之师。此天人师的嘉号,乃佛十号之一,所以只有佛才可以称为大师,凡小是不可以僭称的。
说明成佛之道的经典,如华严、般若等诸经是。
1、指华严五祖,即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2、指净土五祖,即昙鸾、道绰、善导、法照、少康。3、指莲社五祖,即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4、指禅宗东土第五祖弘忍禅师。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