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一条是讲的父母亲走了以后,当然走的时候要“丧尽礼”,举行哀悼仪式,竭尽自己的真诚心。祭祀父母是我们孝道的一种落实,所以一到春秋祭祀的时候,清明节、冬至节,这些节日里面我们祭祀父母一定要诚心。常常思惟自己能不能够做到一个正人君子,对得起父母,就彷佛父母在世一样,“事死者,如事生”,常常纪念父母的恩德。祭祀父母不是迷信,祭祀祖先不是迷信,它是一种孝道的落实。我就曾经在讲演中希望,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够把清明、冬至这些祭祀的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鼓励祭祀父母,真正和谐社会可以落实。古人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所以祭祀父母是一种孝道的培养,能够使民风淳厚,我们知道提倡孝道可以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推荐
二种死
(名数)全其天命而死者,谓之命尽死,反之而不顺天命,自杀或被杀害之横死者,谓之外缘死。昙无谶所译之大涅槃经十二,曾细别此二死曰:命尽死者亦有三种:一者命尽非是福尽,二者福尽非是命尽,三者福命俱尽。外缘死者亦有三种:一者非分自害死,二者横为他死,三者俱死。..
摩触戒僧尼四种不同
子题:人男行事钞·尼众别行篇:“尼摩触戒,与大僧四种不同。一、大僧就坏行中制,莫问死活,但触着便犯,据有淫心;尼就陵逼中制,死者不犯,律云,染污心男子也。二、僧则不简女人大小;尼触男子,取能行淫事,十诵,人男者,谓能作淫事。三、僧随触境便犯;尼简境有上下。四、僧不问境染净;尼触必..
六种死
【六种死】 p0295瑜伽八十五卷十六页云:复次有六种死。谓过去死、现在死、不调伏死、调伏死、同分死、不同分死。过去死者:谓过去诸行没,乃至命根灭,故死。现在死者:谓现在诸行没,乃至命根灭,故死。不调伏死者:谓于过去世,不调不伏,有随眠行、展转随眠,世俗说言、士夫随眠,而命终已;于现在..
二种死
即命尽死与外缘死二者。(一)命尽死,谓全其天命而死者。又分为三,即命尽非是福尽、福尽非是命尽、福命俱尽等。(二)外缘死,非顺天命,自杀或被杀害之横死者。亦有三,即非分自害死、横为他死、俱死等。[北本涅槃经卷十二] p224 ..
死苦
复次前说死苦,死有三种,谓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无记心死。善心死者,谓于明利心现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摄故,发起善心趣命终位。不善心死者,谓亦于明利心现行位,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摄故,起不善心趣命终位。无记心死者,谓若于明利心现行位,若于不明利心现行位..
末剌諵
【末剌諵】此云死。胜鬘云:生者新诸根生,死者故诸根灭。正法念经云:临终四大为害,谓之四大不调,有四种死。若风大不调,一切身分,互相割裂,从足至顶,分散如沙。又一乘章云: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寿有分限,身有形段),不思议变易死(因移果易,故名变易)。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
小三灾
[出法苑珠林]一饥馑灾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人若生时。寿减一岁。如是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天不降雨。由大旱故。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饮食。以是因缘。世间人民饥馑死者。其数无量。是名饥馑灾。二疾疫灾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有大疾疫。种种诸病。一切皆起。以是因缘。世间人民疾..
土葬
(仪式)四葬之一。埋藏死者于土中也。行事钞下四曰:土葬埋之岸傍。
杀具四种
子题:坑陷杀、倚拨杀、与药杀、安杀具、阱戒本疏·四波罗夷法:“言坑陷[杀]者,知人游行,必从此道,故设坑阱,令堕死也。十诵云,为人作坑,人从死重,非畜死兰;为畜造坑,畜死提,人死吉;若不定者,随人畜死,重轻如律。言倚拨[杀]者,审知彼人倚拨其处,便施刀杖,彼依而死者。言与药[杀]..
不调善死
【不调善死】 p0323瑜伽一卷十六页云: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
不调伏死
【不调伏死】 p0323瑜伽八十五卷十六页云:不调伏死者:谓于过去世,不调不伏,有随眠行,展转随眠,世俗说言士夫随眠,而命终已;于现在世,结生相续。有随眠行所摄自体而得生起。于现在世,乃至寿尽,亦复如是不调不伏。广说乃至而命终已;未来自体,复得生起。又能摄取有随眠行。由摄取彼以为因故;..
灵供
指供于亡者灵牌前之斋食。即人死后四十九日间,设中阴坛,陈列供物。盖人于死后七七日内,尚未投生他界,称为中阴身,又称健达缚,意译为寻香,即寻香而食,故为进食物之香气于死者而供斋食;若少福者食恶香,多福者则食好香。[俱舍论卷九、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 p6936 ..
灵堂
谓有灵异之神佛殿堂。又指祭奠死者遗体之室。 p6938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
◎ 印 光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若参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谁不能往生之念,则断无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之事矣。心中信根愿根不具,不能往生。不是身体有不具者,不能往生也。汝看我文钞,何以不知此义。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在世了,经典就等于佛在世,它是佛留给我们的教诲,因此能够恭敬三宝这叫拜佛,拜就是..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神的称呼。我们看安士先生他的批注,说「真者,天仙之谓;斗者,列宿之名」。这个「..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从第二十一句开始看起:【忠主。】这一句底下是连着「孝亲、敬兄、信友」,我们分成四个方面来学习。第一个就讲到忠,『忠主』,就是说忠诚于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君王、自己的国家。安士先生在发明这一段的解释当中他是这..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着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敬兄。】『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规》上讲「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能够和睦,互相尊敬,互相照顾,这就是对父母孝..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来看第十九句:【正直代天行化。】这一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这两个字,这讲的是心地,『代天行化』这一部分是讲到行动,心和行必定是相应,有「正直」的心必定能够「代天行化」。这个天是天道,天在理上讲是说..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一次把本文核心的一句「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讲解圆满,我们用了相当的时间,因为这一句可以说是本文的总纲领,真正要修福确实只有在心地上去修。以下这就是文昌帝君给我们的开示,我们从底下第十六句开始看起:【行时时之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一次讲到第十六句,今天从第十七句开始看起:【利物利人。】这句话意思很明显,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这个『物』代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不仅包括后面讲的『人』,也包括一切的众生,乃至昆虫、蚂蚁,一切..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正好讲到《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的第二十二句「孝亲」。我们今天采用文昌帝君在《道藏》里面另外一篇非常重要的开示,是「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我们来认真学习,来领会孝亲的含义。孔子在《孝经》当中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要行..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还在继续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我们上一次讲到安士先生在他的批注里面有一个「福田心地说」,列举了总共二十二种不同的修福以及得到的果报有不同这样的一种例子。我们上次就谈到第九和第十,第九是「施多福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到「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今天我们来看底下这一句:【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这是文昌帝君他引用在历史上的四个典故,来证明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广行阴骘就能上格苍穹。这个故事是第二则故事。这个『窦氏』,他..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继续来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这一句经文是整篇《阴骘文》的总纲,是核心,所以我们要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深入的探讨。这个福田在哪里去种?在我们心地里去种。心所起的念头这是因,生了这个善心善念就会得到福报,..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次讲了「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这一句,今天我们从:【于是训于人曰。】这句看起,这句话是承前启后。安士先生在批注当中这样说到,「于是二字,若承未尝虐民句来,则训有止恶之意,为下诸恶莫作张本,若承救人之难六..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讲到「于是训于人曰」这一句,这一句是承上启后,我们着重把这个「人」字提出来进行分析,让我们识得什么是人,从而就会做人。这里安士先生列举了十一个方面来谈人,我们上次讲到第十个方面,就是人的福报有古重今轻之验..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了「人能如我存心」这句经文,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接着来看安士先生的批注。批注里面说这句话我们要看「存心」这一部分,然后再看「人能如我」。存心这个心是什么?这里面有大学问,佛家把心的学问讲得可以说..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容人之过」这一句,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全书》里面的解释,前面的两小段,今天从第三段开始看起。「事到必无可容处,而强欲容之,诚难事也,然而不可不强也」,这是教导我们,容人之过要在难容处去容人..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是在讲第一句,「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安士先生在《阴骘文广义节录》里面为我们讲述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引征了文昌帝君这十七世当中很多的故事,有理、有事,为我们说明三世轮回是真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