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玉泉寺 智者大师的隐居之处
玉泉寺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座落于绿树丛林的玉泉山东麓。东汉建安二十四年,普净禅师结茅玉泉山下,为玉泉寺建寺之始。南北朝大通二年,梁武帝敕建“覆船山寺”。隋开皇十二年,智者大师奉诏建寺,隋文帝赐额“玉泉寺”。
当阳玉泉寺 智者大师的隐居之处
玉泉寺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座落于绿树丛林的玉泉山东麓。东汉建安二十四年,普净禅师结茅玉泉山下,为玉泉寺建寺之始。南北朝大通二年,梁武帝敕建“覆船山寺”。隋开皇十二年,智者大师奉诏建寺,隋文帝赐额“玉泉寺”。
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术语)谓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异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梵Sarvaja。
高祖龙树尊者(本纪在西土第十三祖中)入楞伽经云。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南天竺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显我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养国赞曰。章安有言。智者观心论云。归命龙树师。验知龙树是高祖师也。辅行释之曰。智者应称龙树为曾祖师。若以尊上为高。则如汉齐诸君。并指始祖为高。..
五祖章安尊者灌顶(其师。以此子非凡。故以地住极位。为立名字。将以进之也)姓吴氏。临海章安人。始生三月(陈文帝天嘉二年生)能随母称三宝名。有僧过门谓其母曰。此子非凡因以为名。七岁入摄静寺。依慧拯日记万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纵慧解一闻不忘。陈至德初(陈后主)谒智者于修禅寺。禀受观法研绎既久。..
六祖法华尊者智威。姓蒋氏。处州缙云人。母朱氏。家世业儒。年十八。为本郡堂长(郡学之职)父母令归纳妇。路逢梵僧谓之曰。少年何意欲违昔日重誓耶。因示其五愿曰。一愿临终正念。二愿不堕三途。三愿人中托生。四愿童真出家。五愿不为流俗之僧。盖前身为徐陵。听智者讲经。深有诣入。对智者亲立此愿。师..
禅师真观。字圣达。钱唐范氏。其母诵药王观音品以求嗣。遂生师。舌罗紫文手有异相。幼聪寤博通经史。遇善相者谓之曰。年少当成大器何滞尘网。师始欲出家。二亲未见许。梦天神告曰。汝子法中英杰。何得笼槛。于此父母自是从其志。初读成实十诵。始开一卷。神梦语曰。汝是大乘法器勿守小道。陈永阳王伯智..
禅师法喜。力学无倦。参知识十七人得大开悟。年登六十。始于大苏山值遇智者。一闻法音顿获深证。于是尽舍旧徒专禅慧。陈光大元年。与同学二十七人从智者至金陵游化。尚书毛喜嘲之曰。尊师犹少。弟子何老(时智者年三十)师答曰。所事者德。岂论其年。又问何以为德。答曰。善巧说法即后代富楼那。破魔得道..
禅师智越。南阳郑氏。父与求昏。师极辞以拒即出家。游方至金陵遇智者。北面受业。五门六妙莫不深达。诵法华经至满万部。智者晚归台岭付以四众。二十年间循循善诱。德量宽旷学者归心。所居之处瓶水自满。自晋王造寺及登帝位。山中每遣僧使。奉启致贺。必以师名居首。上虚己加敬。若智者在日无异。每获嚫..
禅师法慎。初居金陵大庄严寺。从智者禀受三观豁然深证。因定发持一闻能记。陈大建三年。智者于瓦官说次第禅门。师于听次。私记为三十卷。尚未修治不幸入灭。其后章安治定为十卷即禅波罗蜜渐次止观也 。
禅师普明。会稽朱氏。少有异志。尝聚沙为塔刈蒿为殿。有僧乞食见之曰。郎子有善根可向天台出家。彼有初依菩萨现身说法。陈大建十四年。来天台值智者讲次。座众初散礼足归依。智者笑曰。宿世愿力今复相遇。于是服勤左右专习禅法。行方等般若诸三昧诵通法华。后随智者止庐山。于陶侃瑞像阁。行请观音三昧..
禅师智璪。临海张氏。父怀仕陈为中兵参军。年十七。二亲俱亡。服满染病久医无效。乃力疾出庭向月而卧。至心念月光菩萨。系念旬日。夜中梦人以口就身嘘吸。如此三夕疾遂瘳。因投安静寺出家。闻智者为世良导。即往请业行法华三昧。至二七日初夜忏毕。就床欲坐。见九头龙从地而起上升虚空。智者释曰。此表..
禅师智晞。陈氏。颖川人。先世游宦寓家於越。年二十。往投智者剃度。禀受禅诀旦夕研心不见倦色。智者入灭。受命居佛陇。时众行三昧者颇盛。殿堂展辟制度严整。唯香台未架。当香炉峰多柽柏木师欲伐用。众疑神所据。夜梦神送疏舍木。遂遣伐之。寺众法云。欲往峰顶禅坐。师止之曰。汝道力微弱。山神刚猛不..
禅师法彦。清河张氏。陈大建七年。侍智者于天台。授禅那之旨。寂坐林间不居房舍。常入定七日方起。智者证之曰。如汝所说是背舍观中第二观相。山神数娆试之。恬不为动专修禅法。三十余年常坐不卧。隋大业七年二月晦。于国清趺坐而化。..
禅师等观。富阳孙氏。受心观于智者。居天台常诵法华。贞观九年冬。余杭法忍寺请师讲演。明年正旦有王服者。至称皋亭庙神。来谒师曰。禅师昨过庙廷。适弟子巡游不及奉迎。今故远来专求戒法。师即索炉然香为授菩萨大戒。礼谢而退。明日夜半沐浴更衣。面西趺坐。称三圣尊号及智者号。各百余声。复为惠法师..
禅师礼宗。宋氏。会稽人。初参长寿通达禅观。寿曰。良玉径尺。千仞之土。不能掩其光。后往见智者。学三观法门大有契悟。尝注涅槃经疏为时所重。景龙三年 (唐中宗)御史凭忠忽暴亡。有二童子领师庭对。判官案覆罪籍。见亡舅张思义曰。汝不合后宫中。乱越致此冥追可发愿造涅槃疏并铸钟。庶消往过。疏是礼..
禅师行简。亲承智者剃度。禀受禅法常坐不卧。智者在玉泉。令往澧州教化。耕牛回至中路。忽逢群盗。斩师之首夺牛而去。师之尸形即从地起。以手捧头安项上。健步如飞来追贼党。贼皆惊异遂还其牛。誓终身为奴以求谢过。今庄中佃奴。有姓向者。是其后 。..
禅师德抱。当阳人。从智者学禅法久而获悟。诵法华多瑞应。数十里咸闻异香。炀帝敬异。赐号大觉禅师。禅师大忍。擅得梁代。养道蒋山。时与智者义集山中。顿悟禅慧乃叹服曰。此非文字所出。乃是观机纵辩般若。非钝非利。利钝由机。丰富适时是其利相。池深华大钝可意得(智论。见两猛知龙粗。睹池深知花大)..
禅师法盛。初于玉泉见智者。禀受法要。旦夜不离禅定。后亲受观心论深悟玄旨。智者既往。乃于玉泉大敷教化。唐初入京师每说法。口出光明。四众戴仰。同于真佛。朝廷尊其道。赐号悟真禅师 。
禅师法论。依玉泉学。与会稽智果终南龙田法琳。皆同学智者。并与智者作传。皆不复存。章安所撰别传。用国清智寂禅师本。稍加增益遂行于世。此四师虽无事迹可寻。亦皆当时得道英器(见百录序及别传注) 。
一法智 二比智 三他心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灭智 八道智 九尽智 十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次三无漏根而辩十一智者。以三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知根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他心智世智。知已根。生尽智无生智。及如实智。是以次三根。而辩十一智也。通名智者决定了知。故名..
一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次八变化而辩四无碍智者。菩萨若能现种种神通变化。则一切见者。无不信伏。众生既起敬信。若欲阐扬大道。必须无碍辩才。故次八种变化。以明四无碍智。此四通名无碍智者。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别了了。通达无滞。故通名无碍智也一义无碍智 知诸法义..
【一切有情有八种】 p0011瑜伽九十六卷十八页云:云何名为一切有情?谓有情众,略有八种。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于诸欲未离贪众。四、于诸欲已离贪众。五、于初静虑未离贪众。六、于初静虑已离贪众。七、从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未得离贪,诸外道众,能入世间定,具足于邪见,乃至邪解脱智..
梵语 sarvaja,巴利语 sabbau。指如实证得一切智慧之觉者。乃佛之别称。与“一切智人”、“一切智藏”同义。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五五上):“佛于一切能顿遍知,故名一切智者。”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一九中):“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又密教以此为大日如来..
不护者,即三不护,谓大师御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为三?如经言,如来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谓勿他知我之所有语业意业,现行亦尔,由彼大师心无惧虑,善御所化一切大众随其所欲,自然强力折伏摄受,教诫教授方便具足。不护作何业?谓能无间断..
断云何?谓如此差别断,由此作意断从此而得断。如此差别断者,谓遍知故远离故得对治故。遍知者,谓彼因缘事遍智自体遍智过患遍智。彼因缘事遍智者,谓知烦恼随眠未永断故,如是等如前说。自体遍智者,谓知此烦恼生已极恼乱心性。过患遍智者,谓知此烦恼能引自害,能引害他,能引俱害,能生现法过,能生..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宁等撰。赞宁俗姓高,吴兴郡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后梁贞明五年(919)生,后唐天成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通南山律,有律虎之称。任两浙僧统,吴越国王授以明义宗文大师的称号。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吴..
三智者: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二智者:一、实智 达菩提实理之智也。二、权智 又谓之方便智,通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
二智者:一、如理智 为佛菩萨真谛之理之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 为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