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淫相——《坐禅三昧经》若多淫相,为人轻便。多畜妻妾,多语多信。颜色和悦,言语便易。少于嗔恨,亦少愁忧。多能技术,好闻多识。爱著文颂,善能谈论。能察人情,多诸畏怖。心在房室,好着薄衣。渴欲女色,爱着卧具,服饰香华。心多柔软,能有怜愍。美于言语,好修福业。意乐生天,处众无难。别人好丑,信任妇女。欲火炽盛,心多悔变。喜自庄饰,好观彩画。悭惜己物,侥幸他财。好结亲友,不喜独处。乐着所止,随逐流俗。乍惊乍惧,志如猕猴。所见浅近,作事无虑。轻志所为,趣得适意。喜啼喜哭。身体细软,不堪寒苦。易阻易悦,不能忍事。少得大喜,少失大忧。自发伏匿。身温汗臭,薄肤细发。多皱多白,剪爪治须。白齿趣行,喜洁净衣。学不专一,好游林苑。多情多求,意着常见。附近有德,先意问讯。喜用他语,强颜耐辱。闻事速解,所为事业。分别好丑,愍伤苦厄。自大好胜,不受侵陵。喜行施惠,接引善人。得美饮食,与人共之。不存近细,志在远大。眼着色欲,事不究竟。无有远虑,知世方俗,观察颜色,逆探人心。美言辩慧,结友不固。头发稀疏,少于睡眠。坐卧行立,不失容仪。所有财物,能速救急。寻后悔惜,受义疾得。寻复喜忘,惜于举动。难自改变,难得离欲。作罪轻微。如是种种,是淫欲相。嗔恚人相——《坐禅三昧经》嗔恚人相。多于忧恼。卒暴怀忿,身口粗[麩-夫+黃],能忍众苦,触事不可。多愁少欢,能作大恶,无怜愍心,喜为斗讼。颜貌毁悴,皱眉眄睐。难语难悦,难事难可。其心如疮,而宣人阙。义论强梁,不可折伏。难可倾动,难亲难沮。含毒难吐,受诵不失。多能多巧,心不懒堕。造事疾速,持望不语。意深难知,受恩能报。有能聚众,自伏事人。不可沮败,能究竟事。难可干乱,少所畏难。譬如师子,不可屈伏。一向不回,直造直进。忆念不忘,多虑思惟,诵习忆持。能多施与,小利不回。为师利根,离欲独处,少于淫欲。心常怀胜,爱着断见。眼常恶视,真实言语,说事分了。少于亲友,为事坚着。坚忆不忘,多于筋力。肩胸姝大,广额齐发。心坚难伏,疾得难忘。能自离欲,喜作重罪。如是种种,是嗔恚相。愚痴人相——《坐禅三昧经》愚痴人相。多疑多悔,懒堕无见。自满难屈,憍慢难受,可信不信,非信而信。不知恭敬,处处信向。多师轻躁,无羞搪突。作事无虑,反教浑戾。不择亲友,不自修饰。好师异道,不别善恶。难受易忘,钝根懈怠。诃谤行施,心无怜愍,破坏法桥,触事不了。嗔目不视,无有智巧。多求悕望,多疑少信。憎恶好人,破罪福报。不别善言,不能解过。不受诲喻,亲离憎怨。不知礼节,喜作恶口。须发爪长,齿衣多垢。为人驱役,畏处不畏。乐处而忧,忧处而喜。悲处反笑,笑处反悲。牵而后随,能忍苦事。不别诸味,难得离欲。为罪深重。如是种种,是愚痴相。如何戒淫——《坐禅三昧经》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如人执烛,入杂谷仓。种种分别,豆麦黍粟,无不识知。复次,观身六分。坚为地分。湿为水分。热为火分。动为风分。孔为空分。知为识分。亦如屠牛,分为六分。身首四支,各自异处。身有九孔,常流不净,革囊盛屎。常作是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得一心。意生厌患,求离此身。欲令速灭,早入涅槃。是时当发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兴前三愿。以诸众生不知不净,起诸罪垢。我当拔置于甘露地。复次,欲界众生,乐着不净如狗食粪。我当度脱至清净道。复次,我当学求诸法实相。不有常不无常。非净非不净。我当云何着此不净。观不净智,从因缘生。如我法者,当求实相。云何厌患身中不净而取涅槃。当如大象度驶流水,穷尽源底。得实法相,灭入涅槃。岂可如猕猴诸兔畏怖驶流,趣自度身。我今当学如菩萨法。行不净观除却淫欲。广化众生令离欲患。不为不净观所厌没。
相关推荐
二十二种愚痴
【二十二种愚痴】菩萨十地与佛地所对治的二十二种愚痴。略称二十二愚。此二十二种愚痴的名称是:一、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执著我法愚), 二、恶趣杂染愚痴,三、微细犯愚痴,四、种种业趣愚痴,五、欲贪愚痴,六、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七、等至爱愚痴,八、法爱愚痴,九、一向作意弃背生起愚痴(纯..
无我
无我者,有漏之果报中,无我之实体也。又曰非我,我之意义,谓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为我。一、人我 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二、法我 于法有此执,曰法我。三、自我 于自己有此执,曰自我。四、他我 于他有此执,曰他我。然此四我,实为无我。一、人无我 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故人无我..
痴心所
【痴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痴又称无明,以无明故,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义理全乖。《成唯识论》曰:‘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无明为十二缘起之首,为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
无我
【无我】佛教主张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的第二法印说:‘诸法无我’。..
十恶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四烦恼
与末那识时常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痴即愚痴不明我之真相;我见即妄执有我之实体存在;我慢即自高自大而侮慢他人;我爱即贪爱自我和迷恋自我。
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
【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 p0048瑜伽七十八卷四页云:世尊!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麁重,为所对治?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麁重,为所对治。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着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麁重为所对治。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
十种愚痴
【十种愚痴】 p0108瑜伽六十卷十七页云:又有十种愚痴有情,遍摄愚痴诸有情类。一、缺减愚痴,二、狂乱愚痴,三、散乱愚痴,四、自性愚痴,五、执着愚痴,六、迷乱愚痴,七、坚固愚痴,八、增上愚痴,九、无所了别愚痴,十、现见愚痴。缺减愚痴者:谓如有一,或缺于眼,或缺于耳。于眼所识色,耳所识声..
十种离欲
【十种离欲】 p0109集论二卷十二页云:复有十种离欲。谓自性离欲,损害离欲,任持离欲,增上离欲,愚痴离欲,对治离欲,遍知离欲,永断离欲,有上离欲,无上离欲。何等自性离欲?谓于苦受,及顺苦受处法,生厌背性。何等损害离欲?谓习欲者,畅热恼已;生厌背性。何等任持离欲?谓饱食已,于诸美膳,生..
三种过患
【三种过患】 p0181瑜伽九十二卷十一页云:又彼第一心未得定补特伽罗,于一切受,并其所依,并其所缘,并其助伴,并其随转,不如实知。由不知故;便为三种无智为因过患所触。何等为三?一、受杂染所作过患。二、世杂染所作过患。三、现法后法杂染所作过患。当知此中受杂染所作过患者:谓愚痴者,于其乐..
三种世间愚痴
【三种世间愚痴】 p0201瑜伽八十五卷十三页云:于此三处,复有三种世间愚痴。谓若天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诸天人,如是三种世间,由三因缘,应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净自在故;谓若魔若梵世间。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谓若沙门婆罗门。三、趣种种业因果故;谓若诸天人。..
三种所调伏性
【三种所调伏性】 p0203瑜伽八十八卷十四页云:复次诸所化者,略有三种所调伏性。一、愚痴放逸性。二、极下劣心性。三、能修正行性。
五种有爱
【五种有爱】 p0260瑜伽六十四卷十七页云:复次有五种有爱。一、法性爱。二、誓愿爱。三、愚痴爱。四、厌离爱。五、思择爱。
五因于苦愚痴
【五因于苦愚痴】 p0278显扬十五卷七页云:复次何因缘故,于实有苦境,诸愚痴转?颂曰:失念,无功用,乱,不正思惟,不正了,愚痴。及由放逸等。论曰:于苦愚痴,由五种因;及由前所说放逸等法。五种因者:一、于过去苦,念忘失故。二、于未来苦,不作功用推求故。三、于现在苦,起四倒乱故。四、由不..
一般担板得人憎
禅林用语。担板汉,指执著于自我主义思想者。谓一些执著于自我之人,固守自己本分而不随顺世间人情,以其不随缘故,遂不得世人之谅解。虚堂和尚语录卷三(大四七·一○○四上):“时有僧问:‘一般担板得人憎,十载深云独掩扃。’” p65 ..
二十二种愚痴
菩萨十地与佛地所对治之二十二种愚痴。略称二十二愚。即执着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执着我法愚)、恶趣杂染愚痴、微细犯愚痴、种种业趣愚痴、欲贪愚痴、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等至爱愚痴、法爱愚痴、一向作意弃背生起愚痴(纯作意背生死愚)、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纯作意向涅槃愚)、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
愚痴离欲
何等愚癡离欲?谓诸愚夫于涅槃界生厌背性。
三种僧
[出涅槃经]一犯戒杂增谓其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常共亲附。同其事业。杂处熏习。因而破戒是名犯戒杂僧也。二愚痴僧谓其虽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愚鲁。经律论藏不能解了。于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净忏悔。是名愚痴僧也。(梵语阿兰若。华言闲静处。)三清净僧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
三途对三毒
[出慈悲水忏]一火途对嗔忿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故四解脱经称为火途。盖由众生无慈悲心。常怀嗔忿。致感斯报。故云火途对嗔忿。二刀途对悭贪刀途即饿鬼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故四解脱经称为刀途。盖由众生无惠施心。常怀悭贪。致感斯报。故云刀..
轻重二业
[出涅槃经]经云。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以人有智有愚故也。一重业轻受重业轻受者。谓有智之人。以智慧力。修习梵行。能令地狱重业。现世轻受也。二轻业重受轻业重受者。谓愚痴之人。以愚痴故。增其业力。能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也。..
悭法七报
[出成宝论]财法不能惠施曰悭。此专言悭吝于法而不施与人者。得七种报。一生盲报谓从母胎出。便不能见日月光明。名为生盲。由其宿世悭吝法故。于现生中而得此报也。二愚痴报谓于诸法中迷惑不了。名为愚痴。由其宿世悭吝法故。于现生中而得此报也。三生恶家报谓不信三宝。造作重罪。名为恶家。又有冤之家..
贪嗔痴
又名三毒。贪是贪欲,嗔是嗔恚,痴是愚痴。
明脱
脱离愚痴叫做明;离开贪爱叫做脱。
智慧灯
(喻)智慧能破除愚痴,好像灯光能破除黑暗一样。
意三
十恶中属于心意的三恶,即贪欲、嗔恚、愚痴。
痴
愚痴,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佛教所说的愚痴,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见,与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相反,所以叫做痴或无明。
痴爱
愚痴和贪爱。愚痴为父,贪爱为母,和合而生出一切的烦恼恶业。

陈兵: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业果法则”,业果是通三世的,将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一句俗语叫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但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悲观的意味,似乎佛教是“宿命论”,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了。事实果真如此吗?陈教授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今生当..

帕奥禅师答:欲成为阿罗汉且观察未来五至十世或以上的人,尚未见到最后一世,其主要原由为何?
问:对于一位欲成为普通阿罗汉的人,若观察未来五至十世或以上,尚未见到最后一世,其主要原由为何?帕奥禅师答: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他在过去佛时代曾经得到授记,已肯定他在多久之后才会证悟,且所需的时间比你所说的还要长。另一个可能性是,虽然他未曾被授记,但却发愿在未来的佛陀时代证悟涅槃。举例而言,有两..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