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欲识心定者,正坐时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无妄起是心,知无内外是心。理尽归心,心既清净,净即本性。内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无动心,名自性定。
夫欲识心定者,正坐时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无妄起是心,知无内外是心。理尽归心,心既清净,净即本性。内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无动心,名自性定。
相关推荐
二十五谛
【二十五谛】这是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数论派的哲学。此派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即精神原理)与自性(即物质原理)二元,而将世界转变的过程分为二十五种,以其为真实之理,故称二十五谛。此即从自性生‘觉’(又称‘大’,乃存在体内觉知之机关,即决智);自‘觉’复生自我意识(我执)之我慢;复于..
二无记
【二无记】指三性中,非善非不善的无记性。即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一、有覆无记,又作染无记。乃惑障之极微弱者,如第七识俱生起的我法二执,其体性羸弱,然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称有覆;以其非感苦果之恶性,故称无记。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乃离惑障的无记法,如阿赖耶识的自体及之内五根..
七界
【七界】七界又称七心界、七识界。即十八界中,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外,再加上六根的意根。于十二处中,意根收摄其他六识,成为意处一者。又于十八界中别说六识,意根仅存其名,于六识外并无别体,即摄于六识中。故知‘七界’一词,虽有七之名,实质仅为一或六。其所以于六识外别加意根,而..
八识
【八识】唯识宗所立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即八识心王,略称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
一空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一真一切真
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一体三身自性佛
指皈依自己色身内,自性具足之法身、报身、化生等三身佛。六祖坛经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一月三身
(譬喻)以一月譬法报应之三身。宝王论曰: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盖法身者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生出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为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之照临万象,无有隐形。应身为变化之用。用无自性,..
不受食戒能受人
亦名:受食之能受人、能受食人子题:自性、受食处行事钞·随戒释相篇:“能受者,是比丘。了论,能受者,具戒比丘住于自性,求得在此处。解云,能受者清净持戒无毁,故言住自性。欲求饮食,名为求得。此处受食,即度与余比丘,不须更受。即名此比丘为能受。若破戒、被摈、别住、十三难、三举、灭摈、应..
一切相妙智
【一切相妙智】 p0009无性释九卷三十一页颂云: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处他疑,最胜者;归礼。此颂显示一切相妙智性。一切行相,皆正了知;名一切相妙智。此妙智体,名一切相妙智性。即是一切所知境界一切行相殊胜智体。言三身者,谓自性等。由此三身,至得具相无垢无碍妙智自性大菩提果。言具相者..
一切法无自性
【一切法无自性】 p0009世亲释五卷十页云:说一切法无自性意,今当显示:自然无者:由一切法,无离众缘自然有性。是名一种无自性意。自体无者:由法灭已;不复更生;故无自性。此复一种无自性意。自性不坚住者:由法纔生,一剎那后,无力能住;故无自性。如是诸法无自性理,与声闻共。如执取不有故许无..
一切法皆无有二
【一切法皆无有二】 p0010瑜伽七十三卷十页云: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有二?答:即依如是所说五事,由俗自性,说无自性。由别别相,说有自性。
一切法皆无自性
【一切法皆无自性】 p0010瑜伽七十三卷十页云: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答:由依彼彼所化势力,故说三种无自性性。一、相无自性性,二、生无自性性,三、胜义无自性性。云何相无自性性?谓一切法世俗言说自性。云何生无自性性?谓一切行,众缘所生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一切法皆如幻等
【一切法皆如幻等】 p0011瑜伽七十三卷十一页云: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如幻等?答:依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一切法等于虚空
【一切法等于虚空】 p0011瑜伽七十三卷十一页云: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等于虚空?答:亦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一百一十二烦恼
【一百一十二烦恼】 p0011显扬十七卷一页云:一百一十二烦恼者:谓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十种。色无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九种。谓各除瞋。如是名为一百一十二烦恼。何等十烦恼所摄?谓五、见自性,五、非见自性。如前已说。..
一切法相略有三种
【一切法相略有三种】 p0011瑜伽七十六卷三页云: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
一切世间最尊特身
乃毗卢遮那如来不思议法身之尊称。尊特,尊贵特殊之谓。谓如来法身即是法界自性,以其本性清净,净除一切尘垢,故为一切世间最尊特之身。大日经卷五(大一八·三六下):“其中如来,一切世间最尊特身,超越身语意地至于心地,逮得殊胜悦意之果。” p7 ..
一切性
即自他共离之四性。四者即:(一)自性,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二)他性,若从尘生,即他性。(三)共性,若根尘合生,即共性。(四)离性,若离根尘生,即离性。于此四性之相,皆不执着,则称皆空。 p12
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六无畏之一。略称一切法平等无畏。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差别,其六即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意指一乘之人,观自心毕竟空性,离有为、无为二界之扼缚,了悟万法乃一实真如,于诸法无能所本末,而住于虚空无垢之菩提心位。[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日经疏卷三十](参阅“六无畏”1294) p12 ..
八何词
八何词者,谓何谁信、何所信、用何信、为何信、由何信、何之信、于何信、几何信。八若词者,谓若能信、若所信、若用信、若为信、若由信、若彼信、若于信、若尔所信,如是等无量法门皆有八种。不毕竟出离者,谓由世间道。毕竟出离者,谓由出世间道,前四易解故不重释。相甚深者,谓三自性。杂染甚深者,..
爱结
爱结者,谓三界贪爱,结所系故不厌三界由不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当知此中宣说诸结若相若用若位辩结差别。且如爱结,何等是结?谓三界贪是结自性。云何为结?谓有此者不厌三界,由此展转不善现行善不现行。于何位结?谓于后世苦果生位,如是恚结等并如理应知。..
薄尘行补特伽罗
薄尘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微薄烦恼,如前所说自性位烦恼相,今此烦恼望彼是微薄故,虽于增上所缘境界,而微薄性烦恼现行,昔所修习胜对治力所摧伏故。
不善
云何不善?几是不善?为何义故观不善耶?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第一义故、生得故、方便故、现前供养故、损害故、引摄故、所治故、障碍故,是不善义。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不善,为舍执着非法合我故,观察不善。自性不善者,谓除染污意相应及色无色界烦恼等,所余能发恶行烦恼随烦恼,此复云..
不护
不护者,即三不护,谓大师御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为三?如经言,如来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谓勿他知我之所有语业意业,现行亦尔,由彼大师心无惧虑,善御所化一切大众随其所欲,自然强力折伏摄受,教诫教授方便具足。不护作何业?谓能无间断..
毗卢遮那
【毗卢遮那】辅行曰:此云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光明玄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摩诃衍..
三祖僧璨鉴智禅师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
龟洋无了禅师
泉州龟洋无了禅师,本郡沈氏子。年七岁,父携入白重院,视之如家,因而舍爱。至十八,剃度受具于灵岩寺。后参大寂,了达祖乘,即还本院之北,樵采路绝。师一日策杖披榛而行,遇六眸巨龟,斯须而失。乃庵此峰,因号龟洋。一日,有虎逐鹿入庵,师以杖格虎,遂存鹿命。洎将示化,乃述偈曰:「八十年来辨西..
二心
[出唯识论]一相应心应即当也。谓一念妄心。虚妄分别。而与烦恼诸惑相应。是名相应心。二不相应心谓常住真心。古今一相。自性清净。而与烦恼诸惑永不相应。是名不相应心。
一心约教有异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