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滔首座悟道因缘
令滔首座,泐潭怀澄禅师之法嗣,出家后投泐潭怀澄禅师座下,久参不悟。
一日,泐潭和尚问他: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
令滔禅师道:某甲不会。
泐潭和尚又问:子未出家时,作个甚么?
令滔禅师道:牧牛。
泐潭和尚道:作么生牧?
令滔禅师道:早朝骑出去,晚后复骑归。
泐潭和尚道:子大好不会!
令滔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遂作颂曰:
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著袈裟。
有人问我西为意,拄杖横挑啰哩啰。
令滔首座悟道因缘
令滔首座,泐潭怀澄禅师之法嗣,出家后投泐潭怀澄禅师座下,久参不悟。
一日,泐潭和尚问他: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
令滔禅师道:某甲不会。
泐潭和尚又问:子未出家时,作个甚么?
令滔禅师道:牧牛。
泐潭和尚道:作么生牧?
令滔禅师道:早朝骑出去,晚后复骑归。
泐潭和尚道:子大好不会!
令滔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遂作颂曰:
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著袈裟。
有人问我西为意,拄杖横挑啰哩啰。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那天比丘们聚在一起议论道:「为..
静波法师: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菩萨可以有妻子,因为那是因缘。我刚才说过,应该去随缘..
每个人能在今生做为眷属,必然有前世的因缘。每个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一样,每个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债也不同。有些人欠债太多了,到这个世界上来,还也还不了,所谓“债台高筑”,也就是业障之台,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深,债上加债,纠缠不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往昔专门放高利贷..
2003年秋,这一天晴空万里,微风舞动,我和老伴闻名来到河北省元氏县蟠龙寺院,烧香礼佛后,就在寺中走走看看,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年轻师父,她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老伴上前行礼搭话:“师父,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居士,能否与您交谈?”师父忙说:“阿弥陀佛!可以可以。”这时我问:“师父,看您很年轻,..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别号懒安,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幼年入道,顿拂尘蒙。元和十二年(817)于建州浦城县凤栖寺受具足戒。后受业于黄檗山(今福建福清县境内),学习律乘。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深感所学于自己的真实受用不大,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于是振锡孤游。在前..
(一)沉香烧为木炭在《百喻经》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
智海法师答:自己的毛病是什么,根性是什么,每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根性好好反省。一个是我不知道问问题的您是谁,一个是我不了解您。建议凡是您力所能及接触到的,你欢喜的,都学习。我们要有广阔的心胸,比如,接触到大乘佛法就好好学。对于我们未知的东西,不轻易批评、评价,免得形成我们与佛法的障碍。当我们..
十、修福且缓 牛悔上生诗曰:“求增财产事劳忙,修福无空且缓长;缘尽披毛兼戴角,度兄说法脱牛殃。”从前,有两兄弟。哥哥专门经营事业,财富无量。弟弟爱道学佛,出家修精进行,得到圣果,成就六通自在的阿罗汉道——尊者。尊者为要度他的胞兄出离苦海,常到他哥哥的家里,很恳切的劝兄学佛,修福做功德。尊者说:..
杨岐方会禅师,江西袁州人,原姓冷。少年时代就很机警聪明,在湖南潭州道吾山出家,阅读经典,有过目不忘之誉。他追随慈明禅师很长一段时间,自愿负责监院工作,虽然十年岁月,但未能有所省悟。每次请求参问,慈明禅师总是回答他道:你的工作繁重,以后再说吧!后来,有一天,又去参问,慈明禅师说道:监院以后的儿孙满..
各位听众!农历的七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这七月末后的一天,相传是地藏菩萨的生日。实在地说,这一天不是他的生日,而是他成道的一天。地藏菩萨,他有地狱未空,誓不作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悲大愿。他这大愿心,即使不是佛门弟子,也都知道。本省的风气,我不知道,大陆上,尤其是安徽、浙江、江苏这几省,..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门上写门字从前,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庵内,在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 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说:"门上应该写门字, 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道眼不通被眼堵..
滴水和尚与仪山禅师的因缘寒冬腊月,一个名为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所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到了第四天..
生命定位vs.法界因缘行者应知,无量因缘中的「随缘」是指在生命中定位之后,一切因缘才有中心,能够以此所定位之核心来聚合一切因缘行者于菩萨道上,固有多方能够精进,然于泛泛之行,多难肯定行之得力,乃至肯定行之有成。吾人认为法界中有无量因缘互相影响、互相组合,因而有谓「法界无尽缘起」!然..
“﹝缘起的内容﹞﹝十二因缘﹞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苦,乃至纯大苦聚集」。这说明有情的生死苦迫如何发生。”佛陀观察环环相扣的十二支缘起,发现了轮回生死纯大苦聚的必然性。《阿含经》谈到佛..
“八、业感说的价值1、善恶有报非怀疑:从三世业感说,就能说明现在的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尽可从自己的努力而向上,不必因现在的遭遇而动摇为善的决心。”明白了正确的业力说,就知道善恶终有报,那就不会由于一时的失意挫折而灰心,了解有播种必然会有收获,对人生就有..
“〔第七项 受〕受,即是感受、领纳。及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受境界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忧愁。受,有苦受、乐受,还包括舍受:”众生每天都在经验中,各各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惯性喜好,符合的就喜欢而产生贪欲(乐受);不符合的就生气而产生瞋恚(苦受..
“六、业感的比喻无论是身语动作(表业),或由此引起的动能(无表业),依佛法说,这都是生灭无常的,剎那就过去了。业既然已剎那灭而过去,怎么还能招感后果呢?对于这,经中有比喻说明:”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是表业还是无表业,我们从生灭的缘起法来看都是剎那剎那生灭不住的。就有人提出:生灭不住的缘..
阿弥陀佛,大家好。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有个尺度,掌握好这个界限,量车使牛,量体裁衣。也就是说自己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然后再发挥自己的特长。千万不要做一些没有把握的事,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呢不是说这个牛犊,真的不怕老虎,而是他不认识,不了解这个..
从前,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我常常打坐,时时年经,早起早睡,心不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块盐,交给学僧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学僧遵照指示去做,没多久,跑回来说道:“..
善报故事——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康峻,字重山,为人慷慨,就是在极贫困的情况下,也不忘济人利物之心。有一天,他去维扬,船行到高邮湖,天晚了。有一老人来到船上,告诉康峻:“你心地善良,已经感动了上帝,明天你就会遇到好运,我有钱一两送给你作本钱,你会得到二十盒的钱。”康峻推辞不接受,老人坚..
鼓山神晏国师悟道因缘福州鼓山神晏兴圣国师,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俗姓李,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幼时即厌荤腥,乐闻钟梵,性情淡泊,多遇神异。十二岁时的某一天,忽有白气数道,腾于所居墙壁,神晏禅师遂于壁上题诗云:白道从兹速改张,休来显现作妖祥。定袪邪行归真见,必得超凡人圣乡。题罢,白气随即消失。少年..
龙图王萧居士悟道因缘龙图王萧居士,大随元静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观复。王萧居士曾一度居昭觉寺,参加禅坐。一日,闻开静板响(丛林集体坐禅,以板为号,有止静、开静之分,开静表示禅坐结束),豁然有省。后来,王萧居士请问南堂元静禅师:某有个见处,才被人问,却开口不得。未审过在甚处?元静禅师..
黄龙道震禅师悟道因缘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山堂道震禅师,泐潭善清禅师之法嗣,俗姓赵,金陵人。道震禅师少依觉印禅师为童子,觉印英禅师后移居泗州(今安徽泗县)普照寺,道震禅师亦随而前往。当时正好赶上淑妃择度童行,道震禅师因而得度,并受具足戒。过了很久,道震禅师便辞别英禅师,前往参礼丹霞..
道场明辩禅师悟道因缘安吉州(今浙江安吉)道场正堂明辩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本郡人。明辩幼时从报本蕴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即开始游方参学,访诸名宿。后至西京少林寺,一日,闻僧举佛眼禅师以古诗发明罽宾王斩师子尊者之因缘,诗云: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声羌笛离亭..
道膺禅师座下僧悟因缘一日,云居道膺禅师座下有僧在寮房内念经,恰好道膺禅师从窗外经过。道膺禅师便隔着窗户问那僧:阇黎念者是甚么经?那僧回答道:《维摩经》。道膺禅师道:不问《维摩经》,念者是甚么经?那僧言下大悟。..
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是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素所左右而难以获致绝对的公平。世间真正的公平是「因果」,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无一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获得宽贷或殊遇。因此,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才是人..
荷泽神会禅师悟道因缘西京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慧能大师之法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学习五经,后读老庄,深受启发。自从读《后汉书》得知有佛教一事,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仕途却日渐淡然。年稍长,他便辞别双亲,投襄阳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学习佛教经典。他的记忆力极好,讽诵群经,易同..
笑翁妙堪禅师悟道因缘庆元府(今浙江龙泉)育王笑翁妙堪禅师,天童无用净全禅师之法嗣,俗姓毛,慈溪人。妙堪禅师广额平顶,骨气清豪,少时从野庵道钦禅师出家受业,以广记多闻著称。后栖心禅宗,一度行脚,先后参礼过息庵达观禅师、灵隐松源禅师等人,了无发明。后又改投天童无用净全禅师座下参学。初礼..
襄州庞蕴居士悟道因缘襄州(今湖北襄阳)庞蕴居士,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字道玄,衡州(今湖南衡阳)衡阳县人。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庞居士少年时,即悟尘劳苦空,遂发心探求解脱之真谛。唐贞元年间,庞居士前往南岳,参谒石头希迁禅师。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石头禅师连忙用手掩住庞居士的嘴。庞居士..
石霜楚圆禅师悟道因缘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石霜楚圆慈明禅师,汾阳善昭禅师之法嗣,俗姓李,全州(今广西境内)人。少为儒生,二十二岁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非常贤德,劝他游方参学。后听说汾阳善昭禅师有道望,于是不远千里,前往礼谒。汾阳和尚一见他,知是法器,表面上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很器重他。楚圆禅师..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