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讲真实法的时候,有五千比丘、比丘尼由于增上慢,怀疑不信故,起座离开。什么叫增上慢呢?就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是他们的过失,福德不具足,守戒有缺漏!
福德就好比是车,没有厚德的车小,不能堪任承载佛讲的一乘法、成佛的法。善根福德不够,不能听闻受信大法,这是很正常的!而剩下喜乐听闻的人,都是最想成佛、善根福德因缘已经具足的菩萨。就好比把枝叶去除了,剩下的全是果实。
所以佛说,能对大乘法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世出世间最稀有的!也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讲真实法的时候,有五千比丘、比丘尼由于增上慢,怀疑不信故,起座离开。什么叫增上慢呢?就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是他们的过失,福德不具足,守戒有缺漏!
福德就好比是车,没有厚德的车小,不能堪任承载佛讲的一乘法、成佛的法。善根福德不够,不能听闻受信大法,这是很正常的!而剩下喜乐听闻的人,都是最想成佛、善根福德因缘已经具足的菩萨。就好比把枝叶去除了,剩下的全是果实。
所以佛说,能对大乘法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世出世间最稀有的!也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分别"是指虚妄分别,简单来说,即执著名(名称名字)言(语言文字)概念来看世间,离名言概念,则无分别。如果了彻空性,心无分别,则为无分别智。分别很难称之为智的。分别,是指的我们众生迷惑颠倒而起的分别心。因此分别颠倒,故而于一切事相,以为真实,不断地攀缘取舍,不断地有为造作。于六道之中,..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一)贪欲。贪什么?贪,不是单单是个“贪”,是贪欲。这个“欲”是最坏的一个东西,也是一个最好的东西。凡事都有两面的,你不要看成一面。怎么是..
            一,色。就是指物质。是一切有形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就叫色蕴。色蕴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色蕴又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属性,相当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有物质现象都是由这四大和合而生的现象。..
            什么叫净土?净土就是指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明确界定这个位,不是去谈玄说妙,说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你谈这个,你缺乏信愿。那什么叫有禅呢?有禅就是一个学人知道有向上一事,知道有佛性这个事情,知道这是生命当中最真实的价值目标,然后他就开始去参究,参究的力量到..
            达真堪布:什么叫弘法? 问:把建的寺院建得很大,把佛像造成世界第一高,这是不是弘法?达真堪布:不是。法只有两种:教法和证法。教法指经、论、律三藏;证法指戒、定、慧三学。弘法就要弘扬教法和证法。三藏是为了三学。通过传讲三藏的内容,让大家了解诸法的实相真理,使众生在相续中产生戒定慧三..
            斋是斋心,就是清净心的意思。斋与素食没有关系。斋是过中不食,不能讲过午不食,因为午时指十一点至一点,斋是过了日中不能再吃。在家同修守八关斋戒,着重在斋,斋是修清净心。人要保养身体,身体好才能精进修行。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十斋日修定,食物的需要量就减少,摄取的养分仍然足够。若妄念..
            什么叫养生,扎一针一天有效的叫做激素;几天见效的叫做药;坚持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没有任何副作用才叫养生。治病花钱,钱是费纸!养生花钱,产生价值!现在养生与不养生的人10年以后比,别人老去了10岁,你还是10年前的你!这就是价值!花钱养生,你获得了健康和幸福!永远离不开病痛!健康幸..
            这个常住,就是寺院。什么叫「侵损常住」呢?侵损常住什么东西呢?饮食,吃的东西;财物,常住的财物。所以没出家的人在庙上住,一定要给供养的。你没有给供养,譬如住了几天,或者住了一个时期,就这么走了,也不供养常住一点钱,这就叫「侵损常住」,将来会堕地狱的。怎么叫不侵损常住呢?譬如在庙上..
            过去未来都不想,就是现在唯一的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清净了。忏悔的内涵,就是把布袋里面的东西通通倒出来,布袋就轻松了,清净了。所以忏悔是讨回良心!把自己的良心翻出来,内心就清净了,忏是把罪过倒出来,悔是要改过自新,也叫断一切恶。真忏悔就要断一切恶,但是我们有些菩萨天天忏悔,..
            同修:看了好多书,想了解什么叫成就?怎么才能不退转?师:不能再看了。佛经虽然浩如烟海,但是有一个规律:任何一部经都能圆满成佛。如果我们把所有经典都看完以后,那就不能成佛了。不是说经典不好,而是你不能吸收里面的养分。佛说一会儿空、一会儿有;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你就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个是..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说我学佛,我正在念着佛,我磕着头,我读着经,但是我烦恼还照样多多,那你得反省反省..
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长阿含卷十三阿摩昼经(大一·八八上):“欲为秽污,上漏为患,出要(梵nissarana)为上,演布清净。”中阿含卷十九梵天请佛经(大一·五四七上):“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十地经..
(人名)明州天章应庵禅师。名昙华。嗣法于虎丘隆禅师,宋孝宗隆兴元年寂。见稽古略四。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