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八师
(名数)为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老,病,死。佛师此八法而修道也。见八师经。
八师
指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老、病、死等八者。佛师此八法而修道,故称八师。[八师经] p293
五戒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

人生不幸的三大根源:不孝、邪淫和杀生
妙印法师在生活中,有人会常问,为什么老是学习工作不顺利,常遇小人,婚姻恋爱感情挫折重重,贫困撩倒倒,疾病缠身,事事不顺,长相也越来越丑,没自信了,为什么明明好事做很多却所求不如愿?往往怨天尤人,对生活很消极,学佛路上也失去信心。更谈不上发心求解离六道。那在这时候,又有几个人会想起..

大愿法师:只要具备这十法来用心治病,就一定能够得到力
在坐禅的时候用心治病,我们要兼具这个十法,有些人会有一点疑虑心,智者大师是很清楚众生的心念的,有些人说:哎呀,一直用心来治病,但是心念力能不能够把这个病治好,会不会有效啊?智者大师就告诉大家说:行者啊,只要具备了这个十法来用心治病,就一定能够得到力。第一个是信,相信用心治病、用息..

提倡环保 远离有毒香烛
提倡环保 远离有毒香烛◎ 智 净可怕的现状我们每到寺院等宗教场所,都会看到袅绕的烟霭和通明的灯烛,马上就会感觉到一种神圣气氛,身心也不由得庄重起来。然而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大量有毒不洁净的香烛涌入寺院,给本来清净的寺院平添了不和谐的因素,破坏了寺院本有的功能。据报载,大量的化学香流入..

邪淫会障道
净界法师什么叫破坏善根呢?以杀生来说。你杀生,杀完了以后,你赶紧忏悔,就算你没有忏干净,你有惭有愧,顶多就是多病。身体生病,起码你还可以修学佛法,还是走在菩提道上。但是,你这个杀生一直造,造到最后的时候,你已经不是走到菩提道了,而是走到鬼神道了,你如果是无惭无愧地造业,那是变罗刹..

远离名位与权力的诱惑
◎ 圣 严名位、权力,人人都想追求,许多年轻人常常会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彷佛愈作怪,出名的机会就愈大。其实他们多半只是希望被注意,纯粹是为了出名而出名,可是这种满足只是一时的刺激,所得的也只是一种虚名,而虚名只会引来浮利。纵然真的得到利益,恐怕也是非常的空虚吧!然而,年轻..

能弘法师:亲近与远离
当一个人没有面对自己的缺点、弱点时,总会埋怨世界亏待了他;当一个人明白自己的缺点、弱点造成自己的痛苦时,他才会心平气和地看待世界,而唯有改变自己的缺点和弱点的时候,人生的境遇才会出现转变!亲近与远离一切高僧大德皆有其过人之处,皆是我辈修学的表率矣!亲近善知识,实是我辈凡夫了生脱死的无上助..

能弘法师:一切都是本来面目的显现,远离表面现象解脱安乐
修行需要具有一个清净、稳定的环境,在这个清净、稳定的环境里,大家努力地修行。当然你不珍惜这个清净、稳定、合格的环境,不努力修行,那生死也是平等的,也是公平的。佛法就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告诉我们怎样生得更解脱、死得更安乐?生死解决了,人生也就没有问题了。世间所有的文学、艺术、思想、..

大安法师:修行要「远离粗言,修习善语」
修行要“远离粗言”,粗言就是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四种口业。要远离粗言,不能去说,因为既害人又害己。在身、口、意三业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口无遮拦嘛。因为我们都有这种烦恼:总是会看别人的缺点,看到了总是喜欢说出来。于是就造了口业。言语伤人,就好像热天忽然面临着..

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我们最恐惧、最害怕失去的就是生命。可生命从投胎到这个世界开始,就在一分一秒变老,随着无常逐渐走向死亡,只是我们平常没有觉知而已。很多人非常害怕谈死亡,觉得很不吉利,可是害怕死,不代表不会死,为什么不为死亡做好准备呢?能为死做好准备,是需要很大福报的。有个重庆的佛弟子,生意做得不错..

邪淫伤身者应大量放生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长相一样的,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人的善恶业的综合表现。如果您经常爱邪淫,每动一次此念,肾与膀胱就受损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劣肾面灰、耳障相。您的相貌曾经是多么的端正美丽,可是您可曾发现,因为邪淫,您的相不知不觉在变化,变得越来越差,越长越丑..

一日一苹果疾病远离我
“一日一苹果,疾病远离我”。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让这句话更具说服力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员刘瑞海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苹果中富含的植物化学物能有效预防乳腺癌。实验发现,苹果不但能抵御癌细胞,还能减少乳癌细胞的数量和尺寸。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苹果中所含有的抗氧化剂可能具有更多的抗癌..

可培养德行又能远离祸害的三种做法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对于别人的缺点,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惯,也不要随便说出去。尤其是别人的隐私,千万不要到处散播。《格言联璧》云:静坐常..
静卢无色四相差别
【静卢无色四相差别】 p1379集论六卷四页云: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何等杂染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
发起邪愿
【发起邪愿】 p1160瑜伽二十二卷九页云:云何名为发起邪愿?谓如有一、依止邪愿,修行梵行。言我所有若戒若禁,若常精勤,若修梵行,当得生天,或余天处。或复爱乐利养恭敬而修梵行。谓因此故;从他希求利养恭敬。即于如是利养恭敬,深生染着。如是名为发起邪愿。二解显扬七卷十五页云:发起邪愿者:如..
奢摩他支
【奢摩他支】 p1174瑜伽八十九卷三页云:奢摩他支者:谓如有一、具尸罗住。广说应知如声闻地。如是尸罗、具足住已;便无有悔。无悔故欢。广说乃至乐故心定。
为性不能决定任持
【为性不能决定任持】 p1176瑜伽七十一卷十五页云:由三因缘,为性不能决定任持。一、不听闻故。二、恶听闻故。三、覆慧胜慧故。
渐次教授
【渐次教授】 p1298瑜伽二十七卷二十一页云:云何渐次教授?谓称时机,宣说法义;先令受持读诵浅近,后乃令彼学深远处。又为令入初谛现观,先教苦谛;后集灭道。又为令得静虑等至,先教最初静虑等至,后教其余静虑等至。如是等类,应知名为渐次教授。..
缘义作意
【缘义作意】 p1301瑜伽十一卷十五页云:缘义作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
缘起中有二种果及二种因
【缘起中有二种果及二种因】 p1306瑜伽三十一卷二页云:又于此中,有二种果,及二种因。二种果者:一、自体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种因者:一、牵引因,二、生起因。自体果者:谓于今世诸异熟生六处等法。受用境界果者:谓爱非爱业增上所起六触所生诸受。牵引因者:谓于二果,发起愚痴。愚痴为先,生福..
慧差别多种
【慧差别多种】 p1320瑜伽八十三卷四页云:复次能得慧者:谓总摄一切能引义利所有善慧,生长增益。广大慧者:谓软中上品增进差别。清净慧者:谓宿世串习,经历多时,其慧成熟。成办慧者:谓于诸烦恼,遍知永断。圆满慧者:谓即此善慧,已到究竟。无退慧者:谓即此善慧,成无退法,究竟出离。言捷慧者:..
遮止句
【遮止句】 p1341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遮止句者:谓于所问;不尔而答。以不尔言,遮止所问。如有问言:蕴外诸行,几谛摄耶?应遮止答,蕴外无行。
诸心难知差别七种
【诸心难知差别七种】 p1359显扬十八卷一页云:复由七种行相,了知诸心难知差别。一、不可知相续久住器差别相。二、多种相境差别相。三、俱有差别相。四、能治所治速疾回转差别相。五、习气差别相。六、续生差别相。七、解脱心差别相。..
诸行非定苦染非定乐净
【诸行非定苦染非定乐净】 p1361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七页云:复次有四种相,当知诸行,非定苦染。又由四相,非定乐净。如是四种,总依三事。何等为三?一、依生处故,二、依受故,三、依世故。此中乐者:谓在第三静虑。乐所随者:谓在人中,容有二种。喜乐遍者:谓在初二静虑。未永离乐者:谓在第四静虑以..
学等三法
【学等三法】 p1381大毗婆沙论七十七卷三页云:复有三法。谓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蕴。学法云何?答:学五蕴。问:无学法云何?答:无学五蕴。问:非学非无学法云何?答:有漏五蕴,及三无为。问:学等三法,其义云何?答:以无贪瞋痴道,学断贪瞋痴,是学义。以无贪瞋痴道,不学断贪瞋痴。已学断故。..
器世间坏
【器世间坏】 p1384如火灾中说,及瑜伽二卷五页至九页广说。二解 俱舍论十二卷四页云:如是名已坏有情世间;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余十方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世界业尽,于此渐有七日轮现。诸海干竭;众山洞然,洲渚三轮,幷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尽。自地火焰,烧自地宫。非他地..
亲近不贤良故退失四事
【亲近不贤良故退失四事】 p1386瑜伽七十九卷十二页云:复次菩萨由亲近不贤良故;退失四事。一者、退失于乘,二者、退失利益有情加行,三者、退失圣教,四者、退失无间修诸善法。又云:复说由四种亲近不贤良故;退失四事。此何因缘?由悭悋,少闻,不善入圣教,于佛语言不听闻所显故。由此毁犯。不修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