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边,一个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有位居士在江边散步,看到这一切若有所思。刚好有位禅师路过,居士于是赶快向前,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船推入江中时,将江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 禅师毫不犹豫的回答道:“即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夫的罪过!” 居士不解地问:“乘客和船夫都没有罪过,那么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睁,大声道:“是你的罪过!” 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的立场
相关推荐
本溪和尚
本溪和尚,因庞居士问:「丹霞打侍者,意在何所?」师曰:「大老翁见人长短在。」士曰:「为我与师同参,方敢借问。」师曰:「若恁么从头举来,共你商量。」士曰:「大老翁不可共你说人是非。」师曰:「念翁年老。」士曰:「罪过!罪过!」..
犯戒五过
触犯佛所制戒的人有五种的罪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
十四根
(名数)眼等五根与忧喜等五受,及男女意命四根也。仁王经下曰: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
二种忏悔
谓理忏与事忏。(一)理忏者,观诸法实相万法皆空之理,以罪恶乃妄心所造,而妄心无体,罪恶是空,因以灭除众罪。(二)事忏者,以礼佛诵经等事相上之作法发露忏悔罪过。又理忏乃忏烦恼道,事忏忏苦道、业道。[心地观经卷三、摩诃止观卷二] p240 ..
日子和尚
日子和尚,因亚溪来参,师作起势。溪曰:「这老山鬼,犹见某甲在。」师曰:「罪过!罪过!适来失只对。」溪欲进语,师便喝。溪曰:「大阵当前,不妨难御。」师曰:「是!是!」溪曰:「不是!不是!」﹝赵州云:「可怜两个汉,不识转身句。」﹞..
自恣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破戒五过
破坏佛所制的戒律的人有五种的罪过,即自害、为智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趣。
惭
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的精神作用。

所谓如来
◎ 清俞樾《金刚经》第十四分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按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皆易解说。独所谓如语者,不易解说。俗解云:默契真如之语,苟为推美,未合经义。愚谓如语即真语实语,亦即不诳语、不异语也。如者如其真,如其实也。如其真,如其实,则不诳矣。真..
罪过事
【罪过事】 p1254瑜伽八十四卷十三页云:诸结因缘、于现法中,能生过罪;乃至领受从彼所生心法忧苦。由此因缘、能和合故;名罪过事。
六祖
(一)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或指北宗禅之神秀)。[大藏法数卷三十八] (二)指禅宗第六代祖师,即慧能。南海新兴(广东新兴)人,俗姓卢。幼丧父,家贫,鬻薪事母。偶闻诵金刚经,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座下,并嗣其法,后于韶阳曹溪宝林寺树立法幢,大弘禅宗..
功德圆满
佛家作佛事,又称作功德;一场佛事完毕,即称功德圆满。今一般口头常用之“功德圆满”一语,系套用佛家语而转申其意,指一个人之功业与德行周全无缺,或指事情圆满结束。 p1568
代香
即代替他人烧香或上香。又代为烧香或上香之人亦称为代香。 p1546
四论
(名数)一中观论Prāṇyamūla-śāstraṭīkā,四卷,龙树造。二百论Śata-śāstra,二卷,提婆造。三十二门论 Dvādaśanikāya(又-mukha)-śāstra,一卷,龙树造。四大智度论Mahāprajāpāramitā-śāstra,一百卷,龙树造。梁僧传(罗什传)曰:四论者,国之大宝。唐僧传(昙鸾传)曰:内..
西天
(地名)天竺在支那之西方,故曰西天。佛祖统记五十三曰:西天求法,东土译经。
吉祥悔过
(修法)诵最胜王经忏悔罪过之法。最胜王经二(梦见金口忏悔品),说忏悔之法及功德。
无记惑中无记根非无记根分别
【无记惑中无记根非无记根分别】 p1100俱舍论十九卷十七页云:于上所说无记惑中,几是无记根?几非无记根?颂曰:无记根有三。无记爱痴慧。非余;二高故。外方立四种。中爱见慢痴,三定皆痴故。论曰:迦湿弥罗国诸毗婆沙师、说无记根、亦有三种。谓诸无记爱痴慧三。下至异熟生、亦无记根摄。何缘疑慢非..
结
【结】 p1174瑜伽八卷六页云: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二解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于顺苦受所有六处,有瞋恚故;名结。三解瑜伽八十四卷十二页云:复次于五种事,能和合故;说名为结。五种事者:一、所结事。二、能结事。三、罪过事。四、等流事。五、趣向事。四解如九结中说。五解杂集论六卷十六页云:云..
制止
【制止】 p0831 瑜伽六十八卷八页云:云何制止?谓佛世尊,毗奈耶中,制止一切自性罪法,违无罪法。
诤
各方意见冲突不一致时,以言论定其胜负之议论,称为诤。于四分律卷四十七列有比丘等所起诤论之四诤说,即:(一)言诤,指有关教理之诤。(二)觅诤,指觅求比丘等所犯罪过之诤。(三)犯诤,指比丘等所犯之罪过未显露时,而加以评议之诤。(四)事诤,指将他人已为之羯磨(作法),作一批评之诤。又裁断四诤,..
地藏悔过
指对地藏菩萨忏悔。即于地藏菩萨像前,忏悔罪过,祈求福利之行为。 p2318
说罪
(行事)于说戒日或自恣日以自己所犯之罪科向他说之。所谓自首请恕也。梵曰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Āpatipratideśana,义净三藏译为说罪,旧言忏悔。寄归传二曰:梵云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阿钵底者罪过也。钵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说己之非,冀令清净。自须各依局分,则罪灭可期。若总相谈愆,非律所许。..
惭
(术语)大善地法之一。又十一善心所之一。心所名。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之精神作用也。
说罪
梵语 āpatti-pratide?ana。音译痾钵底钵喇底提舍那。阿钵底,罪过之义;钵喇底提舍那,对他说之义。即于说戒日或自恣日,陈述自己所犯之罪行以求得清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大五四·二一七下):“梵云痾钵底钵喇底提舍那。痾钵底者,罪过也;钵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说己之非,冀令清净。自须各..
喻疑
全一编。东晋僧慧睿(355~439)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出三藏记集卷五。因昙乐等人怀疑般若、法华、涅槃等三经有虚妄之嫌;慧睿遂作此文批驳其妄言,并阐扬三经实为佛陀教化之基础。 p4917
悉昙字记
全一卷。唐代智广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解说悉昙之摩多(母音)与体文(子音),并略述其合成法之十八章。本书系著者受南天竺沙门般若菩提(梵Prajā-bodhi)之指导,笔录而成。本书前后部分叙述十八章之建立,中间插置悉昙字记之标题。因而被推测,可能原为二本,后合并,或本文中混入注释..
喜见菩萨
(菩萨)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之略。药王菩萨之前身,尝为供养法华经而烧身者。法华经药王品曰:是一切众生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