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思业禅师祖上世以屠宰为业。他未削发前,也是一个屠夫。一日,他正在杀猪,就在尖刀刺进猪颈、猪血向外喷涌的时刻,他溘然洞彻心源,于是便放弃屠宰,削发为僧,并作偈云: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不知诸位同伙看到这个故事有何感想,我已经是被激动地泣如雨下。都说生活不轻易,但纠结与解脱,焦躁与清凉,残暴与悲悯,自私与奉献,从来就不是什么弗成超越的鸿沟。在这宽阔的生命里,没有什么缺点弗成以被原谅,没有什么缺点弗成以被改变。生活里的解脱,也从来就不需要去画蛇添足地加上很多硬条条、硬框框,而是一场随时随地的成就,是一场随时随地的改变。 虽然生活里有很多弗成避免的烦恼,但从来就不需要动不动就自称业障重,这种故作谦虚的表达,会把自己带入一种深深的偏见:业障重必定不得解脱,业障重必定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那么你业障重就业障重去吧,那么就去自己熬煎自己吧,带着这种有色眼镜打量自己。不要把任何工作看得多么绝对,要知道,世事无绝对,任何绝对的认知,不是哪小我、哪件事没有了愿望,是自己让那小我、那件事,在自己心里横出了一道难以超越的墙。 生命如斯辉煌,你却如斯幽恨绵长;世界如斯美好,你为何却被气得跳脚?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场固执的自我熬煎。生活的禅法,需要的不是对烦恼的沉溺,也不是一味的对自我的否定,而是一场深刻的洞察,去识破那些烦恼的虚妄不实;生活的禅法,需要的也不是那些被动敷衍,而是一场积极的自我成就。 假如要说生活里什么最公平,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人人:是聪明最公平。聪明的获得,从来就不依靠权力,也不依靠钱财,更不会依仗其他势力去强取豪夺。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虑,是一种对烦恼的洞彻,它是一种在磨砺中的觉醒,是一种在偏见中的解脱,但它更是一种自我受用。 什么是生活?是一种用透彻的聪明,去活一场宽阔的解脱,更是一场随时随地的觉醒。纠结的是自己,解脱的也是自己;脆弱的是自己,勇敢的也是自己;焦躁的是自己,平和的也是自己;躲避的是自己,承担的也是自己;用一种偏见、一种固执去熬煎生活,这生活自然是千疮百孔;用一种宽阔、一种温和去对待生活,这生活自然是安闲超脱。生活里缺少的不是幸福,而是那场积极的自我承当。 夜叉菩萨不隔线,烦恼菩提零距离。什么是生活的真谛?有所着就是死活,无所着就是涅盘;有所着就是烦恼,无所着就是菩提。生活里需要多几份觉醒,多几份透彻,去活出自己的坦坦荡荡、心无所着。对生活的解读,更要侧重于那个立竿见影的当下承当和解脱。(文/恒愚法师)
相关推荐
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史略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
菩提留支(约五、六世纪间)
菩提留支一作菩提流支,意译道希,北印度人。他是大乘瑜伽系的学者,得到世亲直系的传承(依《金刚仙论》所说,留支是世亲四传弟子)。他不但深通显教,还熟悉当时流行的秘密陀罗尼法门。北魏永平元年(508),携带大量梵本,经过西域来到中国洛阳,受到北魏宣武帝的礼遇,住在规模宏大的永宁寺。当时受帝..
菩提流志(?—727)
菩提流志原名达摩流支(意译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姓迦叶。十二岁从外道出家,熟悉数论学说,并通晓声明、术数等。直到六十岁,遇着大乘上座部三藏耶舍瞿沙(称音),辩论屈服,才改信佛教,注意实践,五年间就通达了三藏教典,名称远闻。唐高宗于永淳二年(683)派人去印度邀请,十年之后即武周长..
三品十善
十善者,即前一不杀生,乃至十不邪见。又一救护生命,乃至十正信因果是也。言三品者,即上中下三,与前十恶三品同。下品十善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一、约境者 普于下中上境,能护三业,名上品善。唯于中上二境,能护三业,名中品善。仅于上境能护三业,名下品善。二、约心者 悠悠缓缓,或夹..
味禅
大毗婆娑论,具明四禅之中,各有三种差别:若与出世智慧相应,名无漏初禅等。若与五支四支等功德相应,名为净初禅等。若与各各自地烦恼相应,名为味初禅等。
二十种随烦恼
【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心所,是唯识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
二十种烦恼现行
【二十种烦恼现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载,即指:一、随所欲缠现行,指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二、不随所欲缠现行,指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三、无所了知现行,指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此痴惑之心..
二法相违
【二法相违】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二、涅槃 nirvana,意译灭度。众生厌生死之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证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
二执
【二执】一般指我执与法执,又作我法二执、生法二执。小乘说一切有部等主张法体实有,故仅揭出‘我执’之说;大乘则观诸法皆空,故对主张法为实有者,称为‘法执’,而说我、法二执。法执乃于如幻假有之法生起实有之妄执,其体较宽,为独一而起;我执则迷于法之用,故其体较狭,而必与法执并起。成唯识..
二种利行
【二种利行】指自利、利他二行。菩萨所修之行,依其别相,有自、他二利:一、修六度、菩提分法等,为自利之行。二、修四摄、四无量心等,为利他之行。见《成唯识论》卷九。
二障
【二障】又作二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这是唯识学上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的分类。烦恼障、由我执而生,是俱生起的迷执;所知障、由法执而生,是分别起的迷执。
二转依果
【二转依果】修唯识行,于第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时,此时即断尽烦恼、所知二障种子,转得二种殊胜妙果。即转烦恼障得大涅槃,转所知障得大菩提。此即二转依果,又称为二种胜果,略称二转依、二转。见《成唯识论》卷十。..
七地断障证真
【七地断障证真】十地中远行地的菩萨,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执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参阅‘十地’条。
八识三性
【八识三性】在善、恶、无记三性中,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前六识通于三性。即前六识若与信等十一善心所相应,则属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及八大随烦恼等十心所相应,属不善性摄,二者皆不相应,无记性摄。第八识何以是无覆无记?因为第八识是异熟性。异熟若是善或染污,流转还灭即不能成..
八识王所相应
【八识王所相应】八识心王,各有其相应的心所,因八识的作用各不相同,相应心所的多寡亦不相同,八识王、所相应的情形如下:一、前五识,各有三十四个心所相应,即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心所二,大随烦恼心所八,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烦恼。二、第六识:第六识作用范围最广..
一如顿证
谓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
一乘菩提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为方便而说的菩提。
一切如来决定印
菩提心的德名,因为发大菩提心的人,决定成佛。
一切如来必定印
(术语)菩提心之德名也。以发一切如来菩提心,而为必定成佛,称此谓之一切如来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赞叹行人,发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来必定印,为授大菩提记。
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三昧耶
(术语)大日如来东方金刚手菩萨出生之三昧耶也。见略出经注一。
一心三智
(术语)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时发得也。盖在别教,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而在天台圆教,则三观融于一心,故即所发之三智,亦同时于一心证得,无前后并别云。原出大智度论二十七,彼文自为问答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
二祖阿难陀尊者《佛祖统纪》
二祖阿难陀尊者。佛叔父白饭王次子。以佛成道二月八日生(阿难陀。此云庆喜。谓王心欢喜举国欣庆)即调达之弟也。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年八岁从佛出家。得白四羯磨具足戒。多闻第一。年三十一为佛侍者。闻持法藏。至法华会上。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复告诸菩萨曰。我..
四依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智不依识次六波罗蜜。而辩四依者。菩萨既欲学六波罗蜜之正行。而行不孤立。必有所依。而得成就。依凭若正。则具正行。能至菩提。依凭若邪。则堕邪道。故次六度。而明四依也。此四通名依者。依凭也。依凭此四法。能成诸波罗蜜万行之因。满足菩提..
见爱二烦恼
一见烦恼 二爱烦恼次名色阴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见爱者。若迷此假实二法。则倒想纷然。故三界流转无际。皆是烦恼使之然也。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别。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数。此诸科目虽数有多少。而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
九十八使
见谛门八十八使 欲界有三十二使 色界有二十八使 无色界二十八使思惟门十使 欲界有四使 色界有三使 无色界有三使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为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观之者。精识所治之惑。断伏无滥。故教门历三界五行。细分别十使。则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烦恼。通名为使。名烦恼者。类如前释。若离..
十恶
身有三恶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口有四恶 一妄语 二两舌 三恶口 四绮语意有三恶 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次诸烦恼结使而辨十恶者。以烦恼既是惑乱之法。能驱役行者心神。乃令触境颠倒。若纵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则动与理乖。故于三业所起。备有十恶也。通名恶者。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
境行果(sthana-carya-phala)
Jingxingguo佛教术语。境,指佛教徒修行所应分别观察的诸法境界,包括佛教所讲的三科、五位、百法、四谛、十二因缘等世出世法。行,指修行,即对上述诸法境界分别观察其孰善孰恶,应断应修,进行闻思修,断除烦恼,求证圣果的思想行为。可分为有漏行、无漏行两类。无漏行中又可分声闻行、缘觉行、菩萨..
涅槃(Nirvana)
Niepan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
三十七菩提分(saptatrimsadbodhi-paksika-dharmah)
Sanshiqi putifen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槃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业(karma)
ye佛教术语。音译羯磨。最早见于印度的古奥义书,是婆罗门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等都袭用的术语。佛教中一般解释为造作。人的身、口、意造作善法与不善法,名为身业、口(语)业、意业。业生灭相续,必感苦乐等果,果是业果,结果的因谓之业因。业虽由人的身口意所造,但受烦恼的支配。《大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