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七这种密集的修行中,在禅堂里一支接一支香的禅修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身心的一些状态。这些状态出现时,一定要有正知见来认识它。禅堂就像是一面镜子,打禅七就是每个人在禅堂这面镜子前照一照自己。平时我们很难得照自己,都是在向外驰求、攀缘,难得有机会真正跟自己在一起。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分别、执取外面的六尘境界中,消耗我们的心念。如果我们禅七坐得好,能够切断外缘,收摄身心,就是跟自己在一起;照一照镜子,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我们在禅坐中出现的身心各种境界,对初修行的人而言,多数都与我们平时的修行和生活有关,所以在照镜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面对自己身心的这些状态不要气馁,不要对修行生起怀疑、丧失信心。在这个前提下,对于身心所生起的各种情况,要善于以缘起的规律去认识,去追踪,去反省。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在禅七中身心出现的一些现象、障碍,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方式和修行建立一个因果联系。建立这种因果联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告诉我们,以后修行时要注意什么、避免什么,哪些法门要弥补、要修,哪些地方做得不够。打禅七应该对我们平时的修行有指导意义。比如说,通常我们打坐时,会感觉气息粗,身体里有一种浑浊的、甚至是躁动的力量,难以真正静下来。这一定是说明平时忏悔的法修得不够,身体里有一些盲动的、很浮躁的力量,其实就是业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心念不是孤立的,一种心念状态,一定是对应于一种身体内在能量的运行状态。那么身体内在的能量运行可以有很多词来说,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说的是气或者是脉,能量运行的通道叫脉。对这些东西你都不能执著。当然,不执著它,不等于忽略它,因为在坐禅的过程中,没办法忽略。你的呼吸总是很粗,身体总是很热燥,胸口发闷,完全静不下来,这其实就是你身体内在的能量很粗,很热恼。热恼这个词很准确,热是不清凉,恼是不宁静,这就是内在的业障。业障是可以净化的,我们一定要通过平时忏悔来净化它。修忏悔可以转化这种粗浅的、浮躁的、热恼的身体气质,净化之后再坐禅,你就感觉容易静下来,呼吸也容易变得细、变得深长,心念也容易宁静,身体在自我的感受上,好像也容易细腻,而不是浮躁的。如果你在禅堂里遇到浮躁、心里难以静下来的情况,就打退堂鼓的话,你很难进步。如果你能把这个状态和平时的修行做个因果连接,你就知道自己该在哪些地方补课。对要补课的地方,你可以在禅七中禅堂之外去补,当然打完禅七更需要去补。同时,你也能慢慢认识到身和心的一种关联性,互相的依赖,以及互相转化的这种关系。甚至,如果你的心更细腻的话,你也能观察到,为什么这支香这么昏沉?你可以仔细地了解自己,也许是今天早上吃得太多或者中饭吃得太多,你会发现一些很细腻的关联性。为什么刚刚那支香还很好,现在这支香胸闷了呢?你可以去检查,也许这个两支香中间,你喝茶吃东西,是不是又犯错误了?自己可以不断地去反省、去追查。当然最多的情况是,我们在禅坐中心里老是浮现一些妄想,会散乱。有的时候有一些妄想总是出现,那你要观察与这些妄想相应的烦恼心所是什么?也许是贪欲,也许是嗔恨,也许是骄慢,也许是怀疑,也许是嫉妒,也许是伤感在你心中总是不断出现的妄想、总是不断浮现的情景,它们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来自于我们的执著。每个人的执著是不一样的。可能你很在意这些事,他很在意那些事。也许你在禅坐中能翻出十几年、几十年前的一个情景,然后你的心在那里盘旋、反复地体会、玩味,难以释怀,难以放下。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做深入的观察: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一段我放不下?为什么这一类的情景老是会萦绕于怀?当你深入地观察,能找到一些因果关系,同时也能对自己增加一分了解,能看到自己在哪些烦恼心所方面偏强、偏盛,对于哪些事情特别容易执著。众生的习性各有不同,有的人贪欲偏多,有的人嗔恨偏多,有的人傲慢偏多,有的人怀疑偏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习性。即使是世间法在了解人的时候,也是将人的性格分成好几类。一个坐禅的人,应该对这个了解得更细腻。当你能深入地观察了解自己的时候,在生活中对待别人、了解别人就容易了。你就会很敏锐,因为都是你的心在了解、在观察。对自我的了解其实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平时的修行中去对治自己的习气。如果我们的贪欲偏多,我们就要回避那些与贪欲相应的外境;如果我们的嗔恨偏多,我们也要回避那些容易引起嗔怒的外境。这个是对治心态。另一方面你也要知道,一个贪欲习气偏多的人,在修行上也有他的长处。贪欲习气偏多的人,也许心比较调柔,性格很温和;也许修慈悲心更容易契入。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一种人好胜好强,但在修行的时候很精进,能吃苦,有力量,这是他修行上的长处。这种了解不能让别人来做,必须是我们自己来了解自己。我们在禅堂中得到这第一手资料,在平时就可以运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矫正。特别偏盛的烦恼,要在生活中慢慢地去调伏。在禅坐中看到的,在生活中要对治。
相关推荐

禅在生活当下
◎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人;第三,晓得感恩和奉献;第四,惜缘惜福。优化自身素质靠智慧;和谐自他关..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谢东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白居易《观刈麦》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这首《观刈麦》就是他观看农民刈麦时有感而发所作。诗人慨叹道:那些老百姓终年忙碌,最终还..

杀生和邪YIN,几乎现生就看到果报
从因果感应来说,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杀戒跟邪淫最严重。什么叫严重?几乎你现生就可以看到果报。杀生重的人,我们不要说来生的善恶道,他今生就容易短命多病。你看那个杀鸡杀鸭的,到最后没有一个寿终正寝。邪淫今生的果报——折损阴德。你给人家算命,本来可以做到行政院长、做一个部长,邪淫在算命..

元音老人答: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
问: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元音老人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佛光菜根谭》之生活
《佛光菜根谭》之生活◎星云 一等婆媳:如母女般的亲密;二等婆媳:如朋友般的尊重;三等婆媳:如君臣般的严肃;劣等婆媳:如冤家般的相聚。一等父母:爱念子女,教以圣贤之道;二等父母:供给无乏,帮助成家立业;三等父母:溺爱宠信,任其游荡非为;劣等父母:不教不养,经常凌虐施暴。一等儿女:孝..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生活中的正知而住
生活中的正知而住坐禅时,身心的调节不能只是上了蒲团后才要调身、调心,假若如此,那每次在蒲团上要调伏当下的妄心就已经很辛苦了,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进入定境呢?!所以修止观的人,除了打坐方法外,生活中的调心是很重要的。天台宗的行者,日常生活是以「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这三项,来审视自己的三..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净慧长老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了禅。《瑜伽师地论》上列举了种种禅,其中还有办事禅。..

悟道后的生活
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修道的人,常常希望自己能开悟。开悟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我们平常人也常常开悟,比方说:啊!我明白了!我懂了!噢!原来如此!这也是一种悟道。不过这个悟道,是从分别心上了解的,而不是真的悟道。悟道是一种真正的、很自然的了解。那么,悟道后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一、精神重..

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一行禅师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劳和无聊,感觉不到真正自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正慈法师:信仰的生活
信仰的生活——正慈法师在黄石公交公司的讲座(根据录音整理)我们佛教见面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家晚上好!这也是个缘分,没想到在今天晚上跟大家相聚在一起,我想,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之后,人们可能更多的是要关注自己的内心,要关心自我的心态和一种精神方面的需求。..

在生活当中处处觉悟,就是巧把尘劳做佛事
在生活当中处处觉悟,就是巧把尘劳做佛事宏圆法师究竟涅槃。涅槃又叫做圆寂,涅是不生,槃是不灭,具备众德为圆,除一切障为寂。涅槃、圆寂具有不生不灭,圆满清净的意思,究竟涅槃是最圆满、最无上的涅槃。涅槃有四种,我们来讲讲,第一,自性涅槃,指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不生..

生活本身就是佛事
◎ 能 海凡是佛弟子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弟子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诀窍,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诀窍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一个知道诵经诀窍的人若如法地按诀窍诵经,就会很快受到法义的加持..

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贵的生活
◎ 一行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简单和幸福生活,慈和、恬淡、少欲,不跟随大众比较和竞争。他们不会做任何智者所不认同的..

心律法师:微笑着生活
微笑着生活虽然,人生有很多苦难。人来到世间,就已经是一出悲剧的开始;但是,生命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其他的内容。幸福不是眼泪,不是悲伤,而是快乐,是微笑!没有人看你每天脸上挂满了泪水,还认定你是一个幸福的人;没有人会说你每天阴沉着脸,还说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只有每天脸上挂着微笑,快乐地活着,你才会..

将禅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 净 慧关于禅修,在古代是讲究如何在日用中来落实,在日用中来转化自己的习性,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从现代意义来讲,所谓的禅修,就是要把禅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点点滴滴就是方方面面,也就是时时刻刻,每一个当下。这是需要有很好的禅修基础和体验,要功夫很深的人才能做得到,要老参上座..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因果报应的事情他亲眼看到不能不信
1 现前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很深,我们帮助他,要给他细说业因果报的道理,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必定有恶报。2 我们要举出因果报应的事实给他看,这些事实是愈近愈好,像报纸上、新闻上刊登的,时间、处所是愈近愈好,他一看就相信了。3 人有过去世,有未来世,所以人生在世,不能不做好事。一定要知道,..

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
太虚大师雪窦寺训:俭勤诚公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有校训,寺亦有寺训,今以四字作为寺训:第一、俭字,即节俭。去除奢靡的浪费,作为恰当的用度,即是节俭;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雪窦山简称雪山,雪山是世尊修苦行之处,若能在此住一年半载的,必是能..

烦恼与生活
净 慧经常讲到佛法与生活、禅与生活,或者是修行与生活,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烦恼与生活。生活是什么?从我们众生来说,生活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活。各位仔细思考一下、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看我们这个归纳、这个命题是不是符合每个人的生活实际?实际上不管你年纪有多大,也不管你的知识高低、财..

生活中修心的三个好习惯
贤 宗打坐打坐,是回归内心、获得宁静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反省、培养福德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以后,思维会变得清晰,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有一天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对你破口大骂,让你感到很受委屈,你能否静下心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对你?也许仅仅是一个微笑就能转变一切,朋友之间也就..

大愿法师:贵族精神哪里贵了?贵在丰富的精神生活
孔子称赞颜回道,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在这样简陋的物质环境中,也能觉得很幸福,为什么?因为他的精神修养很丰富,能够不改其乐。有贫而乐者,也有富而苦者,这中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你是否有丰富而高贵的精神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贵不是做多大的官,..

胡小林:习气太重如何对治?
信众问:胡老师您好,听了您的感恩改过的报告很受感动,您确实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所存在的问题是学佛近十年,佛学常识稍知一些,由于未能将老法师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中不得受用,贪瞋痴慢一点有没有放下。听了您的报告,知道要时时处处忏悔,但习气太重,很难迈出第一步,启请开示。胡小林答:坚持,学..

修行与生活
修 行 与 生 活◎ 庞玉梅 刚学佛时以为学佛与做人是不同的两回事,现在看来,原来学佛与做人是相通的,而不是相违背。太虚法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也是学佛与做人关系的概括吧。佛法能够让社会更和谐、促进人与人友善、改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等,但究竟的意义还..

生活的解脱
星云大师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唐寒山大士我们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欢喜过居家的生活,有的人习惯过修道的生活;也有的人离不了世俗尘劳的生活,也有的人淡泊于清净出离的生活,各种的人,过各种的生活。生..

生活即是道
◎ 妙 莲 担水的启示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老和尚今天有这种种的事,都是五、六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没有古人的风骨严格,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带你们、不会有创道场这一切的一切,乃至到利益未来。这是活生生的事实摆在你们眼前,看你们怎么样来..

什么是真正的轻生活
◎ 张德芬当清风完美的一天,风帆就是要张开。美丽在全世界绽放。今天就是这样一天。我的眼睛就像太阳,做出许诺;许诺着生命会拥抱每个晨朝。活生生的心给予着我们,恰如那光明天界的照耀,心与天界一同,以极大的温柔,爱抚着大地。这是一股可以进入心灵的清风。我知道,这爱弹奏着腰鼓。哦,许多手..

以欢喜心过生活
以欢喜心过生活◎ 林清玄在杭州的旅途中,一位温婉细致的少女送了我一个装满水土的瓶子,还附了一封信。我忙完了在杭州的演讲后,回到旅店,仔细地读这封信,忍不住眼睛湿润起来:得知先生是第一次来大陆,我真是好感动、好感动,想哭。不知道先生有没有回到家的感觉?记得先生在书中写过,每次离家远..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王子听了老师的指示便上路了。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李思圆 一是清醒时做事。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得了一把不错的紫砂壶,每夜都放在床头。一次失手将壶盖打翻在地,惊醒后,甚恼,壶盖没了,留壶身何用?于是抓起壶身扔到窗外。天明,发现壶盖掉在棉鞋上,无损。恨之,一脚把壶盖踩得粉碎。出门,发现昨晚扔出窗外的茶壶完好地挂在树枝上有句话说..

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也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能弘法师:如何在生活中多增加一些禅的味道?
问题: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禅。有的房间装修,还有茶具、饰具都带有禅的韵味。请问师父,如何在生活中多增添一些禅味?能弘法师:要在生活之中多增加一些禅的味道,那就得懂得什么是禅,然后把禅运用在生活之中,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那你有一颗禅心,就处处是禅了,举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