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须眉。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义〗
舍利弗,借使有人已经发愿或是正在发愿、或是将要发愿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这些人一定能不退道心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已发愿的必已到了极乐国;正发愿的今生将到极乐国;将要发愿的,末来可往生极乐国。

〖经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须眉。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义〗
舍利弗,借使有人已经发愿或是正在发愿、或是将要发愿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这些人一定能不退道心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已发愿的必已到了极乐国;正发愿的今生将到极乐国;将要发愿的,末来可往生极乐国。
【二十二根实非实有分别】 p0046瑜伽五十七卷七页云:问:如是诸根,几是实有?几非实有?答:十六、实有。余、非实有。
莫生染污心你要知道,这妄想一打,就是个染污心,就不是大悲心。◎节录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念〈大悲咒〉、修持大悲法的人,切记不要生那种desire ( 欲念 ) 的妄想。护法善神都跟着修持的人,你一生那种的思想,他都知道:「这个人……,嘿!我不可以保护他!这么样子!这么搞法!这怎么可以呢?」..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以上所说,太宝贵了,须菩提长老听到这里,深刻理解了佛所说的义趣,不禁感动得涕泪悲泣,禀告佛说:我跟着佛修行多年,早已打开了慧眼,而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么深奥的经典。世..
十六、观世音菩萨感应记虔持大悲咒 两次免手术余秀润老太,浙江镇海人,今年77岁,现住上海密云路。信佛多年,每天除念弥陀圣号,回向极乐净土外,还加念《金刚经》、《地藏经》、《普门品》等大乘经典,特别每天坚持念大悲神咒49遍,以祈菩萨加持,消灾免难。1993年3月下旬,余老太不慎跌跤,折断了左..
净土生无生论(十六)八感应任运门。感属众生应惟属佛任运者犹云自然也以生佛体同故云感应任运。次释二初述偈立宗。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初句明妙感次句明妙应三句明感应所以四句约喻以明生佛相悬有十万亿刹之遥而云即应者如妙宗云所谓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能见胜应妙色相也..
感谢两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生命改变的分享。尤其是第二位同学高光先生讲他的高光时刻,高光先生说肩子上重担卸下来之后,他后面就变了,变得特别快,这一切好像瞬间消失了。这其实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无念”。他为什么放不下?他在妄想、在执着,他期待着这一个、抗拒另一个,也就是我们的人欲在作..
大家有念《心经》,有许多人都会背诵,但是,看来仍有不少人念经就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者是不甚了义,不理解经中道理。这样不了经义,只是读诵,也是功德很大,然而,如果能够进一步理解经义,进而受持,就是读诵受持,解行并进,这功德就趋向圆满了,真正叫做不可思议功德。法法平等 无有高下《..
【佛记弟子双双第一】 p0656 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九卷十三页云:问:何故世尊说诸弟子,双双第一?尊者世友说曰:世尊欲显善说法中师与弟子,贤和无诤,互不相隐真实功德。非如外道,为名利故;心怀嫉妒。弟子与师,互相非毁。复次世尊欲显善说法中,弟子尚有真实功德,可称可记;何况于师。恶说法中,..
臂奢柘,梵名Pi?āca。为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之鬼。又作毕舍遮鬼、毗舍阇鬼、臂舍柘鬼。意译作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翻译名义集卷二(大五四·一○八六上):“臂舍柘,此云啖精气,啖人及五榖之精气。梁言颠鬼。”又据慧苑音义卷下载,臂奢柘鬼为东方持国天之眷属。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
(名数)诸家释经论及真言文句有种种不同。
(术语)世有隐覆真理之义,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之义,显现顺于人情之义。世事即俗法,三界之事法,悉具此二义,故曰世俗。唯识述记一本曰:世谓覆障,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俱舍光记一本曰:言世俗者,有遍之法隐障真理名世,事相显现随顺俗情名俗。又解,有遍之法可毁坏故有对治,故名..
(杂语)Dveṣa,译曰瞋恚。见名义集六。
【所梦喩】 p0737 世亲释五卷五页云:是诸愚夫,于此复疑:若无有义;诸爱非爱受用差别,云何可得?为除此疑;说所梦喩。显依他起,如于梦中,虽无实义;而见种种爱与非爱受用差别,现前可得。此亦如是。
【依处义三种】 p0770 瑜伽八十一卷六页云:依处义者:略有三种。一者、事依处,二者、时依处,三者、补特伽罗依处。如彼卷六页至十页广释。
“广教”之对称。又称略戒。以释尊成道后,弟子未犯戒之十二年间,佛所教诫之法,即(大二二·一○二二下):“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称为略教。戒律之制定,起源于释尊因弟子随犯而结为条文。分为广、略二种,系因释尊成道之初十二年,僧众清净..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