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宋间僧人。亦称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属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依沙门竺法汰出家。15岁便登讲座,20岁受具足戒。东晋隆安元年(397),到庐山问学于慧远,时慧远已接受僧伽提婆所介绍的小北说一切有部之学,道生也受其影响。元兴三年(404)偕同慧睿、慧观、慧严等以长安,人鸠摩罗什受学。
道生深悟般若实相之理,剖析经义,断然主张一阐提也有佛性,可以成佛。其次他立顿悟成佛义,认为“悟”就是对真理的下会,理不可分,悟自不可有阶段,所以在十住(十地)内无悟道的可能,必须到十住之后最后一念“金刚道心”,有一种像金刚般坚固和锋利的能力,一次将一切惑断得干干净净,由此得到正觉,这就是所谓“顿悟”。此说与后来禅宗主张顿悟为明心见性者有直接的关系。再次,他根据《涅槃经》中关于佛性的概念,提出“佛性当有”的新命题。即以众生将来一定有成佛的结果为“当果”,从当果讲佛性应该是有的。此当果佛性为成佛的正因。此外,道生晚年在庐山改订《法华经注》时,提出自己的判教之说,认为释迦一代的教法,不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等4种法轮,与此相应的,则为阿含、般若、法华、涅槃等经,推崇涅槃为佛说法的最高阶段。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