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毗流波叉
【毗流波叉】大论云:秦言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那。光明疏云: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又翻非好报,又翻恶眼,亦翻广目。
毛凌云:人生指南四 戒恶行善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彼国者、西方净土之极乐世界也。发菩提心者,发念佛生西,上求佛道..
佛学的行善方法
1、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在网上发善文即是一例)、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2、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
为什么要行善积德
行是行为,善是无私,行为的无私就是行善,积德是行善的必然。行善可以改运,家族兴旺发达,你留财富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你留书本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最好的是积德,积功累德,你的后代一定有好的果报。最好的养生,是去行善积德。你去做了善事,你再来去打坐,或者去吃饭,都觉得特别香。所..
佛教为什么要行善?
很多对佛教不太了解的朋友总是把佛教理解成一个教人行善的宗教,或者认为行善便是佛教的全部,其实这样的知见都是误解了佛教。作为一个佛门的在家修行人,我不否认佛教里面有很多教人行善的理论,但是行善只是佛门中的方便法而已,并非是究竟的佛法。但是很遗憾,很多佛教徒对于行善做功德过于执着,..
六种行善方法
其实行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一定需要花钱,主要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增强我们的善心、善念,因为善最接近于本性,最接近于道,道理很深。今天末学就分享六种不用花一分钱的行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第一,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想行善,孝敬父母是离不开的。其实孝敬父母,不一定就是花钱买..
行善的出处与详解
做慈善的事1、《国语晋语六》:“夫德者,福之基也。”2、《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3、《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 4、《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蠹国害民,怨气腾天。”5、清 彭..
行善的最高境界!
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施善人人赞,但要有底线,宵小邪恶不可施善。善良的人,心最软,情最真,只知施舍,不思索要,宽宏大度可委屈自己,善念存心可包容他人,行善自有天眷顾,作恶迟早被铲除。一个人,做一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终身行善,一生善良,必有后福,善良之人,天最眷顾。行善的..
行善的概念
概念行是行为,善是善事,做善事即是行善。利于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就是善。积极修行胜行,利安一切,称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行善”: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仁、义、礼、智、信而。 原则低调行善应以“带动他人行善”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同时“以身作则、严格律己、不图名利”为准则..
人为什么要行善积德呢?
《三世因果经》主要讲人的善恶因果报应规律。你做了善事,得福报;做了损人利己的坏事,得恶报。这就是大家知道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每一个人都想得福报,儿女都好,都有前途,父母长寿,怕凶事横祸降临自己的身上和家中。一个人要想得到福报,无灾无难,..
祥寿五佛母--为一只蚂蚁引路,是最大的行善
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在为一只蚂蚁引路。丹尼尔听了,忍俊不禁地笑道,一只蚂蚁需要你引什么路?小男孩认真地回答道,这只蚂蚁和同伴走散了..
为何贪官污吏事事顺,而有些行善之人却一贫如洗
有些人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但所造的罪业并不是马上成熟,不像用刀割身体即刻会出血一样,立竿见影。有些人到寺院里供养1000块钱,就希望生意立刻有所好转;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但重病缠身,做什么都不顺,就怀疑因果不存在,这些想法十分愚痴,业力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果报不可能马上降临。但它过了..
观辉居士:金刚经注疏十一 非说所说 无法可得 净心行善 福智无比
金刚经注疏十一非说所说 无法可得 净心行善 福智无比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古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
科学研究表明: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导读:正念常存会激发免疫细胞更活跃,善良正直的人更加健康长寿。科学论证善恶有报,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年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年之后,健康状况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残障的风..
9岁男孩放生272公斤的巨大白鲟
据英国《镜报》7月5日报道,加拿大9岁男孩基根·罗斯曼(KeganRothman)日前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奇利瓦克(Chilliwack)附近的弗雷泽河(FraserRiver)中,捕获一条体重超过272公斤的巨大白鲟。这条鱼体型甚至比罗斯曼还要大。加拿大9岁男孩罗斯曼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奇利瓦克附近的弗雷泽河捕获体..
《近代因果报应的故事》之41:行善得第
四一、行善得第湖南,有个叫莫文彬的人,家道贫寒;二十岁了还未成家。家里有母亲,少有兄弟;母亲侍奉观音菩萨、佛祖很虔诚。而莫文彬也遵守母训,信佛更笃,凡是乡里有公益善事,无不积极去做;奈何莫天性愚钝,寒窗十年,没有获得功名以振门第。母亲对此事很是挂怀。莫与同窗石介之是好友,因从小是同..
行善那么久,你的来世今生会怎么样?
从前有个苦命孤儿,给财主当长工,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三年期满,狠心财主欺他老实,一个铜板也没给,只给了他一小桶豆油,就算是三年的工钱了。小长工提着一小桶豆油,离开了财主家,他很茫然,不知这点油能干什么。这时他想起小时候,在寺院里看到别人用豆油点佛前灯,就想,反正我靠这点油..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引路!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有一天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在为一只蚂蚁引路。丹尼尔听了,忍俊不禁地笑道,一只蚂蚁需要你引什么路..
大安法师:悯人之孤,放开心量行善积德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小孩子时候就没有父亲,这叫“孤”,叫孤儿;老了没有子女叫“独”;老..
衍慈法师:护生行善
护生、行善,能长养无量的功德。佛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的师父有神通预知小和尚命不久矣,师父不忍告诉他,于是要他回家去跟家人团聚,小和尚就这样沿路哼着歌踏上返乡路程。不料路上却下起了一阵大雨,这时候小和尚看到路边有个蚂蚁窝,里面有数不清的蚂蚁快要被水淹死,小和尚顾不得自己被..
衍慈法师:念佛往生与行善积德有关系吗?只念佛能往生西方吗?
善士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人行德积善的关系,不行善积德只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衍慈法师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行善积德是两回事,我们修行有主行和助行。念佛是主行,要在内心做功夫;行善积德是助行,帮助我们念佛得力。念佛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于自己的信愿行够不够虔诚。既然..
好心终有好报
好心终有好报◎ 郭德才 我们都知道,慈悲是佛教的根本,而因果律则是佛教理论的核心。《大智度论》中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说无量寿经》中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窍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因,祸福相承。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耐心行善 一切自有定数
生活中,很多时候人都是没有耐心的,做一件事迫切的想要知道结果,或者是想看到自己努力的效果,但是效果一般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等待。一个旅行者,在一条大河旁看到了一个婆婆,正在为渡水而发愁。已经精疲力竭的他,用尽浑身的气力,帮婆婆渡过了河,结果,过河之后,婆婆什么..
范仲淹:行善为乐,佛缘深厚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其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光耀千古,永为后世敬仰。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后人千古传诵。范仲淹范仲淹先生(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门风醇厚 行善传家
门风醇厚 行善传家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县人。其家门风醇厚,世代以行善为乐。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很喜欢行善积德,当时乡里抓到窃匪都会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过江边,有一将被淹死的窃匪向他呼救:“你救救我吧,我发誓从此以后再不做贼了。”伯含公心怀怜悯,便请求众人将此人放了,..
喻有二种
【喻有二种】 p1189因明入正理论云: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如疏四卷一页释。..
多名身
【多名身】 p0622大毗婆沙论十四卷十五页云:云何多名身?答:谓多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假--施--设,是谓多名身。此中论者,于文善巧;以多文句,共显一名,皆是名之差别名故。问:此中何故问多名身;而不问名,及名身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应问而不问者;当知..
作业差别
【作业差别】 p0686 摄论云: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世亲释八卷六页云:作业差别,谓发神通所作事业。此中能动一切世界,故名振动。即彼炽然,故名炽然。言遍..
五善五恶
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五恶招五痛五烧之苦果,五善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乐果。[无量寿经卷下] p1161
天宫寺
位于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原系唐太宗旧宅。贞观六年(632)诏改为寺。十二年,以法护为寺主。大德至此者多,为东都名刹。唐高宗曾临幸设斋。武后长寿二年(692),迦湿弥罗国三藏阿你真那(宝思惟)来洛阳,奉敕入本寺,译出随求即得自在陀罗尼经、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等数部。时慧秀亦住本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