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
念佛可了生脱死,当知感恩。能认真念佛,即为报恩。
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非因亲丧方念,平时便不念。亲丧乃系为亲起见,实即以亲死,引汝等同证永动不死之一大事也,当知感恩。能认真念佛,即为报恩。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71页 复谈少抚居士书)
如何理解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
念佛可了生脱死,当知感恩。能认真念佛,即为报恩。
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非因亲丧方念,平时便不念。亲丧乃系为亲起见,实即以亲死,引汝等同证永动不死之一大事也,当知感恩。能认真念佛,即为报恩。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71页 复谈少抚居士书)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明妄语,本欲诳人生信,今结正时,但言了结,不待信者。……今言造业,各有所由。口造语业,言了前知;坏境既备,何得待信?以领达言竟,欺负即了。信疑两缘,坏后方起。语造身业,言了未坏,故未结重,余如竖义。”行宗记释云:“标中,余戒结正,多取迷心;妄戒独异,故须辨示..
(一)指人中之化生。即于成劫之初,欲界有情世间之成立。[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劫初”2815) (二)指人之降生于世、人之生命。般泥洹经卷上(大一·一七七上)谓:“惟人生,无不有苦。”(参阅“七惟”105) p254 ..
宇宙是指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指人类自己。释迦佛一生讲经说法无数,所讲即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宇宙和人生,都是缘起性空。
迷者迷惑宇宙人生的真理,悟者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迷时是众生,悟了即成佛。
念佛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往生?不可以说他念佛不勤,信得不深,他也真的是深信切愿,他也是很认真的念佛,可是处人接物他用的心就不一样。念念还是为自利,所谓自私自利,这样的人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不符合《无量寿经》所讲的条件,经上讲得很明白,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于末后一切..
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一曰遣虚存实。此乃虚实相对之观法;二曰舍滥留纯。此乃心境相对之观法;三曰摄末归本,..
想发心放生应该如何做放生人人可做,随时随地,钱多钱少,只要看见物命危急受困,在千钧一发之际发慈悲心出钱出力予以救赎,带到适当地点为其皈依念佛并予以释放,使其重拾生机,便是放生。另外放生是门学问,须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初发心的居士可委托有经验可靠的放生团体代放,并参加其放生活动,从中..
问:末学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但感觉念后比较累。我已经是小声念佛了,也很轻,但几个小时念下来,感觉很伤气。 我想如果精进念佛,如一昼夜或十天百万佛号,我的气力肯定不够用。请问怎样念佛才能不伤气,且越念越欢喜。答:这是你的观念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念佛会伤气呢?一定要转变这个观念。念佛一点都..
用刨冰替代冰激凌冰激凌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但是,用刨冰替代冰激凌却是个变通的好办法。刨冰不含脂肪,口味比冰激凌也不差多少,而且你还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使用不粘锅由于不粘锅的表面覆盖有特氟轮材料,它使烹饪油不易附在锅上,因此,在烹饪食物的时候,不粘锅的用油量比使用普通锅要小。较少的用..
人类文明中的信仰形态,林林总总,非常丰富,但就其主要形式来说,不外乎两大信仰类型: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在这两大信仰类型中,神人关系( 信仰者与超验者、神圣对象、终极关怀者等关系) 及其神圣性建构是它们的核心。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呈现了不同模式的神人关系与信仰类型,构成了不同的宗教观及..
问:如果由于医院检查出了胎儿有畸形,因而犯了堕胎的重罪,丈夫和妻子会有恶报吗?念《地藏经》能化解重罪吗?念《地藏经》能的话,如何回向给被堕胎儿的亡灵?若念《地藏经》不能化解的话,应该如何化解?请慈悲开示。答:首先我们应该要有对生命的尊重,虽然婴儿是畸形,但他是一个人的生命,他是人的生..
色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一开始在听声音的时候,通过止观声音来清除色阴。逆生死欲流是指审观烦恼根本,与凡夫躲避烦恼相逆。[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色阴不再起作用,动和静两种现象不再产生,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增加止观的能力。[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耳根能闻的闻性(色阴)通过不断的止..
从佛法来看,我人众生都是概念,究竟上并没有我人众生,只是因缘相续的名色法,因此“无我”就是说世界上本无我,但又因世间万物而有了我。通过修行,可以见到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见到前世及来生,见证轮回,通过自己亲证亲见,达到解脱。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们晚..
佛教民间慈善活动的特点与影响——上海“耀华路念佛小组”慈善活动纪实刘元春这里所说的“佛教民间慈善活动”,特指佛教居士自发组织的慈善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是由某个“念佛小组”成员自发自愿开展的,既有成员间的互利互助,也有社区内的扶贫济困。在上海,佛教居士中有不少自发组织的“念佛小组”。他..
如何做到无我?宣化上人:无我,先要无人,无人自然就无我了。无人无我,还要无众生,无寿者。你要知道这个“我”是个假名词,人也是个假名词,众生、寿者都是假名词,不要被假名词迷住了。真正的“我”不是这个,是本有的佛性,你为什么把本有的佛性忘了,只记得世间的假我、假名、假义?你把真的想起来..
无我之后,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中了。战中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和平啊?就是因为大家都有自我啊,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我、我、我……打起来了。如果大家都无我了,老公心中就想着老婆,老婆心中就想着老公,你说怎么会吵架呢?没有自己,只有别人,学佛人要把“无我”这两个字..
什么叫“无为法”呢?我们知道,很多老道也是讲“无为”的对不对?古代的人还说当个皇帝也要“无为而治”,才是很高明的,对不对?那我们佛法里面所说的“无为法”是咋回事呢?我们不能自己瞎琢磨,也不能去听老道的解释,我们得看看经论和祖师们的说法,我们先看一下窥基大师的解释,是这么说的。言无为者..
所谓无相平安就是无条件的平安,就是内在的平安跟外在无关。我们要的是当下的平安,如果当下我没有痛苦,没有不平安的话,外在不管发生什么,其实都没有问题。所以看似我想要解决外在的问题,但不是的,我其实是想要平安,只是我把我的平安建立在外在,我需要外在问题解决之后我才能平安。我们要搞清楚..
妄语的定义是:一、不知道说知道;二、知道却说不知道;三、没有看见说看见;四、看见却说没有看见;五、没有觉悟说觉悟;六、觉悟却说没有觉悟;七、没有听到说听到了;八、听到了却说没有听到。妄语有十种业报 —龙树菩萨一、呼气有臭味。二、善神会远避,忘恩负义之徒会接近来。三、纵使说出真话,也不能取..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说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目盲,五音震耳欲聋令人听觉失灵,五味增进人们的食欲,最终令人口味败坏,纵马狩猎令人心情激动发狂,难得的宝货激起人们的欲望令人行为不轨。这里的色、音、味是人的欲望,五色、五音..
生活中,用心感受一下,随时都会有欲望滋生。前天中午吃完饭后想喝口水,喝着喝着看到瓜子,就坐在那里边剥瓜子边喝水。刚开始觉得挺惬意的,不到一分钟又生起另一个欲望,要是瓜子仁大些就更好了。后来找出杏仁来满足,没吃几个杏仁才发现,最需要的只是这杯水。因为胃已经撑不下去了,再好的美食来满..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欲望。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欲望是人的本能。世间欲望,包括五种: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但能控制是人的本事。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凡事适可而止,方是为人处世之至境。财俗语云,人不为利,谁个早起?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人生在世..
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进一步弘法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近期观点栏目中将选取其关于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文章以..
其实我们每一个修行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杂念是从哪里来,首先我们要懂得我们的杂念从何处来,才能去调伏我们的心,调伏好我们的心,我们的负能量就不存在了。因为心存杂念最主要的是在五欲中,你在五欲中你的杂念就会招来,把五欲修空了,把五欲理解透了,把贪嗔痴放下了,你的负能量就转成正能量,就可..
“阴境若现前”这个“阴”,就是遮荫的荫,遮覆的意思。由于我们多生多劫的善、恶业力,遮盖了我们的真如佛性,让它不能显现。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就是我们的业力遮盖了。为什么要“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呀?清白的佛性本具,但你没有修德的功夫,这个本具的性德也不能现前,不能显现那就是善、恶业..
什么叫“我执”?认为生命中具有永恒不变之观念,这样的执着,即是「我执」。“我”就是禅宗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每个人都具足,具体点说就是《六祖坛经》里面讲的:“不思善,不思恶”,真心本来就是这个状态;“执”的本意是用手抓住,这里指的是你佛性真心起的一种功用。所以“我执”就是真心..
我们要消除我执,首先要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自己止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也是空的,认识到外在的一切的所变化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所引起的,我们只是用我们的内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你的心是快乐的,你所看到的外在的一切的东西也都得美好的,你的心情..
正确的理解“我执”,放下我执,是指对一些事物的偏见和执着,简单的理解,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看清自己的心态,管理自己的行为,不要容忍自己的尖刻,心怀一种谦卑,俗语说的好,愚痴少一分,智慧多一分。我执是我们众生根深蒂固的,是极难断除的,而我执又是烦恼的根源,佛法说众生有四种颠倒,..
修行人基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杂念,昏沉,掉举。过了这三个阶段则无碍。第一个阶段非常难降伏,不学禅的人很多也会有这个情况。佛门里面对治杂念的方法非常多,比如观呼吸,持咒,打坐,冥想,念佛。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对治杂念而开设,八万四千法,门门可入道。工作中一心一意打字,一心一意扫地,一心..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