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对群臣喻:念佛者即是佛子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他说:
譬如太子堕地,
贵压群臣。
说这个小小的太子,才生下来,一呱呱坠地,他的尊贵就超过了一切大臣。为什么呢?他是太子,大臣要向他礼拜,他将来长大就要做皇帝;你虽然是宰相大人,你要向他顶礼。
印光大师说:我们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堕地,我们的父亲是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的儿子,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子堕地,种姓超过二乘之上──我们的种姓超过阿罗汉、辟支佛,直接进入菩萨的位子。
太子对群臣喻:念佛者即是佛子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他说:
譬如太子堕地,
贵压群臣。
说这个小小的太子,才生下来,一呱呱坠地,他的尊贵就超过了一切大臣。为什么呢?他是太子,大臣要向他礼拜,他将来长大就要做皇帝;你虽然是宰相大人,你要向他顶礼。
印光大师说:我们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堕地,我们的父亲是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的儿子,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子堕地,种姓超过二乘之上──我们的种姓超过阿罗汉、辟支佛,直接进入菩萨的位子。
释迦太子的降生佛陀出生在蓝毗尼花园的无忧树下。这座花园是摩耶夫人的父亲天臂国王为其妻蓝毗尼所造,位于迦毗罗卫及提婆陀诃两城之间。园内树木蓊郁扶疏,世间无比,渠流池沼遍布,摩尼诸宝,遍满园苑。根据当地的风俗,女人生产要返回娘家。当马车经过园中一片无忧树林时,摩耶夫人见其中一棵大无忧..
所以老和尚说,因果不虚。就像说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琉璃太子就是琉璃王。释迦牟尼佛的护法波斯匿王,波斯匿王跟末利夫人所生的儿子叫做琉璃太子。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因为末利夫人,波斯匿王所娶的这个末利夫人,并不是真正的释迦族里面的这些,他们真正的释迦族的子民。而是他们释迦族里面的婢女。..
娑婆跟净土是秽净两隔,是隔开的,可是阿弥陀佛有本事,成就六字名号,把秽净两土接通了。比如有两只苍蝇,第一只开悟了,怎么开悟了呢?它看见玻璃门,哎呀,外面的风景真是好,有湖水,还有花草树木,外面一片光明,空间那么大,前途无量,看得很清楚。它确实看到了,这就是开悟了,对所有的东西看得..
示宗圆及诸学子一、学习1.学习趁年轻趁年轻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当然,学习是应该贯穿整个人生的,而年轻的时候是学习的最佳时段。学习不能是若有若无、很勉强的,像现在有的学生一样,在学校里很厌倦学习,要让父母、老师、学校逼着,那是不行的。学习要如饥似渴,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这就..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没有一个愿不包含在里边;四十八大愿,愿愿摄在六字名号当中,所有的妙行、六度万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摄在六字名号当中;十方诸佛所有功德,六字名号完全贯彻无余,而十方诸佛都异口同音称赞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见得这句名号是如..
升起解脱的光明世间的事情,往往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却得到小小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无常幻灭的;那么在佛法当中,只要大家有虔诚心来追求,一定能获得丰厚的果报。希望这次的讲经法座,能让我们苦恼不安的心灵得到安顿,能让我们心中再次点燃希望的火苗,升起解脱的光明;使我们对佛法虔诚的渴仰、无限的赞叹..
略论末法净土与诸宗的关系末法时代,弘扬净土,乃是以净土宗建立诸宗,非以净土一宗扫杀诸宗。所谓建立诸宗,目的皆在教人解脱成佛。然诸宗是难行道,靠自力修行难证;末法之时,只闻成佛之教,不见成佛之人,故诸宗悉衰。但若以诸宗法门修持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则皆得往生成佛,毕竟达成诸宗法门之目的,..
那我们又是怎样的人呢?当然是恶人。第十八愿最后有一条但书,二句八字,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显示我们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所救度的对象,内心其实存在著五逆谤法的种子,逢缘遇境,就有可能造出五逆谤法的罪业。因此阿弥陀佛预先饬诫我们:不可五逆,不可谤法。《大经》也说,我们众生三业行为,都是恶非..
心态一、熏习。法义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烟熏物,渐入其里;不断反复,不断提高,所以叫熏习。所以不要指望一下子能达到什么程度。有关法句,往往是文字都认识,自己也以为都了解,但过一段时间,再看理解又不一样,这就是因为有熏习而深入了。二、刻苦。世间说「刻苦学习」,又说「书山有路勤..
作为念佛人,活在这世上,我们的生命就是念佛的生命,「上尽一形」,这一辈子是过念佛的生活,是过一种愿生极乐的生活,我们的身体虽然在娑婆界,但是我们的心已经飞向了极乐净土,那自然是心心念念忆念阿弥陀佛,这是指平生之机,早早就遇到了念佛的法门;还有的众生,是到临终之时,才遇到了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译解】还有,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地上有七重栏干,空中有七重罗网,其中间有七重行树。这些都是由金、银、琉璃、水晶等四宝构成的,四面八方围绕着国土。极乐国土是这样的华丽庄严,所以叫做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二)(五)经文的证据前面我们讲的够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讲究圣言量,也就是要有圣人所说的言教为依据。没有佛经祖释的依据,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说法。下面,我们依照经文和祖师解释做为标准,来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种种修行跟念佛相比,属于少善根。先举十..
唯说念佛(一)简介本书为净宗法师二○○二年于山东龙口的开示,全书乃讲解《净土宗略要文》(收录在《大正藏》第八十三册),说明净土三经一致的宗旨,在于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知此,则专修念佛万牛莫挽,往生净土如握左券。缘起念著「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因为佛..
【译解】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之经。【要义】无问自说 佛经一般都是佛应弟子的请求发问而说的,但本经是释尊在无人发问的情况下,自开金口宣说的经典;而且整个说法过程中,都没有一句弟子的发问或插言,纯粹都是佛说,所以称为「无问自说」的经典。为什么没有弟子发问?因为本经是释尊以及十方诸佛..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译解】那个时候,释尊主动亲切地呼唤着上首大弟子舍利弗的名字,说道:舍利弗啊!从这个世界一直往西,正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叫做极乐!极乐国土的佛,号为阿弥陀,现在正在为其国的众生宣..
【正 讲】第五条 「三经一致」之文下面第五文。上面是祖师所说的,有没有经典的依据呢?从第五文以下就是经典的依据:第五条文是总说净土三部经的宗旨。第六、七、八文是别依《大经》说明应专修念佛。第九、十、十一文是别依《弥陀经》。十二到十四文是依《观无量寿经》。我们来看:第五文:善导和尚意,三部..
唯说念佛(十二)若一日若七日,心无间断善导大师底下说: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这是解释若一日、若七日的意思。经文当中说若,若就是或者,不定之词,或者一日一夜,或者二日二夜,或者三日三夜这里说七日七夜心无间,就是七天心不间断。不间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信心相续,无疑心间杂、隔断。是心无间..
【正讲】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下面第三文是净土宗的「行判」,就是入净土门之后,二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应该选择哪一种呢?在第三文给予答复。标题: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问到大家:净土宗正行、杂行是何人所立?大家也说了很多法师的名字,没有说准确,这后面的法师都是做徒弟的,开山祖师..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2007年3月28~30日讲于韶关丹霞山锦石岩寺【贰、实修篇】二、称名仪则下面是具体修持的一些作法,这一些都很实际。我是在看《印光法师文钞》的时候,随看随录的,当然不全面。不过看完之后,大部分问题应该都得到解答了。因为都很好懂,我就随念随作简单解释。9. 六字念佛宜六字,..
唯说念佛(十六)名号统摄一切这第十二条文出自《观经》真身观。《观经》先讲十三定观,其中第九观叫真身观,真身观观想成就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高,放出无量的光明,见到这尊佛,这尊佛向他表示什么呢?这个观想的人就不明白了:从观想念佛进入称名念佛。见到什么?见到佛光普照,是摄..
摩尼宝珠喻:弥陀不舍恶业众生印光大师也打了一个比喻:像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丢到大粪坑里,被污染了,愚痴的人嫌它脏;识得宝贝的人就知道本是摩尼宝,虽然说被大粪所污染,只要把它清洗干净,再拿香汤沐浴,放到高处,它就可以撒下无量的宝贝。众生的佛性就是无价摩尼宝珠,可是现在被我们贪嗔痴三..
随风云彩喻:不要因关注自己的妄心而停下念佛的脚步烦恼对我们来讲像什么?就好像空中随风而过的一片云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这片云彩呢?它来了,哎呀,这块云彩是白的,嗯!白云彩来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哦!又来了一朵黑云彩,嗯!黑云彩来了,大概不能往生错了!在我们内心里边,什么叫做白云..
太子割肉济亲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名叫罗闍,统领了六十个小国。罗闍王有三位太子,各在国中作小国王。有一大臣名罗侯罗,心生恶念,想杀害罗闍王及二位太子。罗闍王最小的儿子也在边疆作小国王,性情调顺善良,连天神都心存敬畏。小王生有一名太子名须闍提,年纪才七岁,但生性聪明、仁慈又孝顺,甚得..
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五)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上)──宽运法师佛七开示我经常提醒大家,佛七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这七天里面,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为什么要讲这么多的公案、这么多的故事给大家听?其实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欢喜信受,依教奉行。佛教讲求信、解、行、证;「解」实在非常的重要,就像..
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四)莫待老年方学道.少年转眼成白头(下)──宽运法师佛七开示(接11月18日文)所以古人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期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要迟疑、不要空等待;很多人说,等我老了才学道吧;其实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时,就什么都做不了。古人又说:「莫待老年方..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深信是经。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注:如果有众生非常信奉这部经,持诵阿弥陀佛名号,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会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扶..
我们大家不要面临灾难的时候却又怀念一些所谓美好的时代,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度,就叫娑婆世界。所谓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就是因为它叫这么一个名字,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他能够忍受一切的苦难,忍受一切的痛苦,他不思出离,就是不去找一个解脱之道,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于死,所以这个..
落水喻:三界苦海当中的有漏善法不能让我们解脱梵文的经文其实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相互印证说明。比如说我们掉到水里边了,请问:当我们快淹没的时候,我们抓到水里面所长的水草,能够到岸上来吗?能不能?(不能。)水草本来长在水里;你抱着水里的石头,能到岸上来吗?(不能。)也不能。要想到岸上来..
闻香喻:我们跟机不堪,读诵圣道经典犹如闻香不能饱第二点,大乘十二部经典讲的诸法实相,如果你能悟道的话,你也能开发自性功德。可是,我们凡夫根机不堪,现在快死了,哪能开悟啊?没办法开悟,所以除罪就轻。如果我们能悟得诸法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但是我们不能开悟,..
佛经有云,念一声“阿弥陀佛”灭恒河沙罪。作为一个佛弟子,我深知佛号的力量,不仅自己平时勤念佛号,甚至看到动物我也会为它们念佛号,特别是狗狗。为狗狗念佛号是源于一个佛弟子的本能,也是缘于对我童年时的爱犬“黑黑”的一种牵挂和慰藉。记得五岁那年,我养了一只狗狗,全身黑毛,唯独四蹄带白圈..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