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不相应行法为五位法的第四位。是以色、心心所分位,立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见百法明门论。及不相..
八识俱转
【八识俱转】八识心王,俱不俱转,情况各不相因。七、八二识,长恒俱转;第六识除‘五位无心’外,亦恒时现起。前五识则随缘而转,如缘俱足,八识可同时而转。
五位百法
wuwei baifa瑜伽行派对宇宙万有各种现象的分类法,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计共百种,故称五位百法。1、心法。分八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末那识(思..
五位七十五法
wuwei qishiwufa小乘说一切有部对宇宙万有的分类法。他们把宇宙间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分为两大类: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有为法;非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无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无为法。有为法中分为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法十四种。无为法只有三种。总计七..
五位修证
明声闻修行之位有五: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无学位。
大乘五蕴论
【大乘五蕴论】印度世亲论师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全一卷。本书著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为唯识宗瑜伽十支论中的粗释体义支。小乘萨婆多部将诸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总摄其中七十二有为法。对此,大乘则分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为法总摄于五蕴,即:色蕴有五根、五..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这是诸法的分类之一。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而唯识宗则将一切法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又称八识心王。八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加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共计八种。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种心所,分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六位。三..
五位无心
【五位无心】无分别识之生起,称为无心位。此指意识暂时间断,不起现行。《唯识三十颂》颂文曰:‘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此名五位无心,即:一、生于无想天:外道修无想定,得无想天果,寿命五百大劫,在此期间意识不起。二、入无想定:外道修行,入无想定,前六识不起现..
失念心所
【失念心所】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成唯识论》曰:‘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唯识五位
【唯识五位】指大乘五位,又作唯识修道五位。唯识宗将大乘菩萨的修道阶位分为五等,即:一、资粮位,即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称资粮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阶位又称大乘三贤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观,十行偏重修事观,十回向多修理..
色法
【色法】为‘心法’的对称,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科,而以五蕴为基础。五蕴再加以归纳,只是色、心二法。所谓色法,广义言之,是物质存在的总称,泛指有质碍性之物,即占有一定空间,具有自他互相障碍,及会变坏之性质者。如果以‘五位百法’为一切万法分类,则可分为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
胎内五位
【胎内五位】又作结胎五位。乃‘胎外五位’的对称。传统佛教对于胎儿自母体中受胎至出生,以二六六日间的次第分为五个阶段,即:一、羯剌蓝位︰又作歌罗罗、羯罗蓝。意译为凝滑、杂秽。指初受胎后之七日间。二、頞部昙位︰又作阿部昙。意译为疱、疱结。指第二个七日间。三、闭尸位:又作蔽尸、萆尸。意..
胎外五位
【胎外五位】为‘胎内五位’的对称。《俱舍论》卷十五,将人自出生后之一生,分为五段。即:一、自出生后至六岁间为婴孩,二、七岁至十五岁为童子,三、十六岁至三十岁为少年,四、三十一岁至四十岁为中年,五、四十一岁以后为老年。《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则谓:初生、婴孩、童子、少壮、衰老为五位,..
无为法
【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第五位法是无为法。《百法明门论》:‘第五无为法,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无为法,是前四位法的真实法性,故称为识实性,即第五实性唯识。在五位法中,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称相应唯识。十一..
万法
【万法】又称‘诸法’。总赅万有事理之语。即色、心一切差别之法。与一般所说的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又称一切法,泛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在唯识学中,约万法为百法,复束之以五位,名曰‘五位百法’。《大乘百法明门论》曰:‘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
谄心所
【谄心所】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谄者谄曲,为了取得别人欢心而阿谀谄媚,以达到自己谋求的目的。成唯识论曰:‘云何为谄,为冈他故,矫设导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于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它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
五位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五位百法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其情..
五重玄义
又名五重玄谈,天台智者大师在讲解佛经之时,皆立五重之玄义。一、释名,即解释经题;二、辨体,即辨别一经之中枢旨归;三、明宗,说明修行之宗旨;四、论用,由宗旨而论一经之作用;五、判教,判别教义之大小权实。..
加行位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一实圆宗
(流派)说一乘实相之教法。无碍圆满之宗旨也。指天台宗而言。
一愿建立
(术语)弥陀之四十八愿中,本第十八之一愿而立宗旨。
汾阳善昭禅师《佛祖历代通载》
汾阳善昭禅师示寂。生俞氏。太原人也。器识沉邃不缘饰。有大志。于一切文字。不由师训自然通晓。年十四父母俱丧。孤苦厌世相。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不喜观览。或讥其不韵。昭叹曰。是何言之陋哉。从上先德行脚。正以圣心未通驰求决择尔。不缘山水也。师历诸方见老宿七十一人。皆妙得其家风。尤..
凡夫妄语五位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凡夫妄语,随缘无量,以罪定名,不出五位:谓波罗夷、僧残、偷兰、波逸提、突吉罗也。就此五位,约分为二:(一、前二种)夷兰二妄,同出世法,成诳重者。良以下凡于出世法,未实交证,假偷在己,惑诳于人,用谋名利,损重过深,故得极重。即以斯语,用诳非人,损过稍轻,故结兰..
摄僧作法界五位
亦名:作法界五位、作法摄僧界五位子题:受戒小界、自恣僧界、说戒小界、三小界、戒场、大界、难事行事钞·通辨羯磨篇:“二者作法摄僧界者,亦通[僧别]二人,法通[众法、对首、心念]三种。就法界中,分为五位:(一、三小界)一、难事受戒小界;二、因难事自 恣[小界];三、数人说戒[小界]。..
一宗
(一)一宗旨之意。盖诸大乘经所说虽各有不同,然皆同归于一理,以一宗旨为依归。 (二)指一门、一族。禅苑清规卷七有(卍续一一一·四五七上)“直岁部领举龛,准此备柴薪坛前,一宗诸事并皆主之”之语。 p48 ..
绣利蜜多
【绣利蜜多】翻有功勋。
钵罗奢佉
【钵罗奢佉】此云形位,具诸根形四支差别。俱舍以此胎五七日,名胎中五位;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七七日,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故。所言根者,增上出生,名之为根。五识藉彼为增上缘而得生故。又具五义,名之为根,严续依发及遍别故。从此五七,至未出胎,并名六入。言胞胎者,说文云:儿生裹衣者曰胎。..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