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愿皆成
所谓随愿皆成,非指所有人的所有愿望,而是美好善良、自利利他的愿望。对于这些正当愿望,真切祈求三宝加持,皆能心想事成。包括我们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同样可以祈请三宝加被、护持。
我们能否在世间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福报。而三宝为无上福田,若我们的心恒常与三宝相应,便能念念成就无量福德、消除无量业障,所愿自然容易成就。具足内在福报,辅以三宝加持,便能随愿皆成。
随愿皆成
所谓随愿皆成,非指所有人的所有愿望,而是美好善良、自利利他的愿望。对于这些正当愿望,真切祈求三宝加持,皆能心想事成。包括我们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同样可以祈请三宝加被、护持。
我们能否在世间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福报。而三宝为无上福田,若我们的心恒常与三宝相应,便能念念成就无量福德、消除无量业障,所愿自然容易成就。具足内在福报,辅以三宝加持,便能随愿皆成。
【八识俱转】八识心王,俱不俱转,情况各不相因。七、八二识,长恒俱转;第六识除‘五位无心’外,亦恒时现起。前五识则随缘而转,如缘俱足,八识可同时而转。
【一因恭敬听法】 p0010瑜伽八十二卷一页云:一因者:谓恭敬听法,现前能证利益安乐故。此中或有利益非安乐等四句。如菩萨地法受中已说。
[出华严经疏]一利今谓佛在世。当机之众。闻法悟道。获大利益。是名利今。二利后谓佛灭后。一切众生。亦得闻经受法。修行悟道。获大利益。是名利后。
别理随缘,又称但理随缘,或一理随缘,是阐释天台四教中别教所显的真如也有随缘义,是天台宗山家一派的学说。随缘义本来出于贤首宗唐法藏的《大乘起信论疏》,但是在天台宗唐代湛然的著述中也曾多次引用过。如他在《止观大意》中说: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又《金刚錍》中也说:万法是真如,..
密教依释摩诃衍论而立者。前之八识,与唯识所立不异。第九识之一切一心识,又曰多一识,是真如随缘,而为有情非情。此二有情非情,各有一心,故曰一切,或曰多,为同一真性,故曰一心。第十之一一心识,又曰一切一心识,是通随缘之一切有情非情,而唯为一心,故曰一心。真如之体唯一,故曰一心。释摩诃..
止观云三止:一、体真止 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实相之真,是名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 方便犹善巧也,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是名方便随缘止。三、离二边分别止 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有无等二边之相,是名离二边分别止。..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嗔恚之火,所不能烧也。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一、他不折伏 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二、得佛所摄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三、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
【四摄】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四摄法又作四摄事、四事摄法,简称四摄、四事,四摄即一、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布施随摄方便,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
【真如凝然】全称‘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此为唯识宗所立之说。谓真如凝寂湛然,毫不随缘起动。唯识宗以真如为客观的、静态的,无变化、无作用的无为法,不因熏习而生诸法,为常住不变平等无相的理体。若真如随缘起动,违背无为无作用之条件,则落入生灭迁流之有为法。此即唯识宗的真如观,而与《大乘..
【染净依缘】生识的九缘之一。染净依即第七末那识,一切染净诸法皆依此识而转,指眼、耳、鼻等前六识,于色、声、香等六尘境上,起诸烦恼惑业,则转此烦恼染法归于第八识而成有漏,若六识修诸道品白净之业,则转此道品净法归于第八识而成无漏,故称为染净依。但此第七识亦依第八识而能转,第八识依第七..
【阿梨耶识】即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唯识宗是妄识、无覆无记、为有为诸法之所依。但在地论中,对此阿梨耶识的解释,不唯与玄奘一系不同,其相州南北两派所见亦不相同。南道派慧远之《大乘义林章》卷三载,阿陀那识为无明痴闇之妄识,阿梨耶则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妄识无体,必依真识而立,故前七识均..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的妄法,叫随缘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但其真性不变,叫做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就是万法,因不变真如故,万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这是有垢真如和无垢真..
又名开素。佛虽然制定酒肉五辛等不可食,但是生病的人或是遇到有利益之事时,却可以饮食。开是允许的意思。
谓真如虽随缘而现万有,但其本体不变。
方便智和般若慧。证悟了真理叫做般若慧;通达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叫做方便智。
无所住著的意思。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生。
二种戏论之一,即我见边见等之戏论。戏论是无意义和无利益的言论。
(名数)一显加,佛以平等大悲常鉴众生之机,若宿世善根成熟,或现世之精勤不怠,则光照摩顶等显以神力加被之,增其威力,长其辩才,利益显然可见者。二冥加,佛对众生冥以神力加被之,消其罪,增其德,使众生密得其利益者。见华严疏钞一。..
(名数)一、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二、不变真如,随缘而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之权教知不变..
(名数)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三乘异,法相宗以三乘为真实,一乘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众生为了义,一性皆成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为方便,一性皆成为真实。三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谓真如与无明..
(名数)台家对于三观而立三止:一、体真止,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缘妄想者。证空理谓之体真,空即真也。是对于中观之止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菩萨知空非空,停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众生者。知空非空谓之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谓之随缘,安..
子题:度海人、罗刹、浮囊、净心地行事钞·沙弥别行篇:“摄论云,菩萨得无分别智,一切尘不显现,由有胜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恶。由前有利益故,自无染浊过失;纵有利益,有过失不应行。准此,初地已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故地前不合。涅槃,持息世讥嫌戒,与性重戒无别。因说菩萨持戒相,罗刹乞浮囊..
子题:性中开、遮中制、性中制、遮中开行事钞·序:“遮戒一往制止,有益便开。开之过兴,还复令制。岂非为存化俗,恐坠枉坑?大慈设教,意唯检失。”资持记释云:“制即是急,开即是缓。对前性戒,义立四句:一、文缓义急,性中开也。二、文急义缓,遮中制也。以非性业,随缘开故。三、俱急者,性中制..
亦名:六法净心二岁净身子题:二岁净身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初净心者,以女人志弱,愚教者多,随缘造过,特由学浅。故特圣制,增位劝学。男子不尔,多堪苦缘,虽为难阻,不即陵坏。故僧位中,不曲制也。二净身者,由曾出适言归事人,后丧从道,怀胎受戒,诞育怀挟,讥过由生。故限二年,可知染净。是..
亦名:受日随事不同、夏中夏末受日法子题:七日十五日须及夜分还返本界、及法、三位受日并须最后一日身在界中不尔破夏、十五夜分不还即是破夏、破夏羯磨疏·诸众安居篇:“随缘长短者。(一、夏中受法)但令事是,正须一夕,并修七日,以法收缘。如文不及即日,义开七日也。(二、夏末受法)夏中可尔。..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