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饰比丘的因缘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带领弟子去应供,斋毕,大众正静默等待佛陀开示时,突然于人群中传来阵阵骚动。 有人说:你看!那位比丘的耳朵上别着一朵好大的须曼花!出家人怎么可以戴装饰品呢?真大胆!竟然在尊贵的佛陀面前戴花。 天帝请示佛陀问:世尊!请问这位比丘为何在耳朵上别着花呢?听闻众人都在议论纷纷,。 佛陀说:花饰比丘!把花拿下来吧!花饰比丘说:是!师父!为众人所嘱目的花饰比丘,毫不迟疑地取下耳畔庄严的花朵,然而,不论他取下多少次,耳朵上又立刻出现一朵更芬芳的新花,众人不禁咄咄称奇。 佛陀说:花饰比丘,用神通力将花拿下来!是!师父!花饰比丘摄心澄虑,以三昧力幻化出成千上万的手臂,从四面八方虚空中取花而去,众人只见数不清的手臂交错而过,数不清的须曼花自手掌心洒遍会场,芳香沁人,目不暇接,然而花饰比丘的耳畔,依旧别着芬芳的花朵。 有人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原来他不是故意的! 不论怎么拿都会再变出来,真厉害!这一定是果报、是因缘吧! 更有人信心百倍地说:他过去一定修过大福报,做过大功德! 天帝再度为众请法说:世尊!请慈悲开示花饰比丘的本末因缘,令大众解开心中的疑惑! 佛陀说:在九十一劫前,也就是惟卫佛住世时,有一名酒醉的旅人途经法会,听闻到惟卫佛的开示,非常法喜,于是将耳畔的须曼花取下,至心供养佛陀,因虔诚供佛的功德,旅人命终后,于九十一劫内远离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不断受生人天享福,今生于我座下出家,纵已得道证果,散花供佛之福,犹未穷尽! 天帝不禁赞叹说:这名喝醉酒的旅人,未曾受戒、持戒,未曾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只因闻法欢喜,以一朵须曼花至诚供养如来的功德果报,受福至今不尽,更何况是勤修戒定慧,断恶修善,行更大的供养的人呢?果报必定更加殊胜不可思议! 佛陀宣示毕,大众欢喜无量,发菩提心,永不退转。 大悲经佛告阿难说:若有众生以念佛故,乃至一花散于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报不可穷尽。花饰比丘因前世听闻佛法,生欢喜心,至诚供花献佛,故能于九十一劫内远离恶道,得享人天福报,后亦出家修行,得道证果。我们应当深信因果,广修福德,护持三宝,把握当下每个闻法的因缘、供养的因缘,必能获得佛法真实利益,开创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
贤劫
现在之世,时当贤劫。谓此劫大千世界初欲成时,大水弥满,有千枝莲华出现,金光普照。净居天见,乃曰:希有此瑞!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以此劫,号为贤劫。释迦牟尼佛,乃贤劫第四佛也。
生灭
欲明生灭之相,先明生灭之义。言生灭者:一、生 有为诸法,依因缘之和合,而未有之法有,是谓之生。二、灭 依因缘之离散,而已有之法无,是谓之灭。有生必有灭,有为法是也。灭者不生,无为法是也。但由中道正见言之,有为法之生灭皆假生假灭,非实生实灭也。..
一切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的存在者’。有为法是无常之法,如《金刚经》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
二变
【二变】即因缘变与分别变。据成唯识论卷二载,有漏之识变可分为二:一、随因、缘之势力而变,称为因缘变。二、随分别之势力而变,称为分别变。前者必有用,后者仅为境。参阅‘因缘变’、‘分别变’条。..
一大事因缘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一切有为
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一大事因缘
(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
一心念佛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九祖胁比丘尊者《佛祖统纪》
九祖胁比丘尊者。中印度人。由于昔业在母胎六十年。既生须俱白。厌恶五欲不乐居家。其父携见密多曰。此子处胎六十年。因号难生。曾遇相者。言是法器。愿求出家。受戒之日祥光烛座。感舍利三七颗。便于座上得阿罗汉。精进苦行胁不至席。时号胁比丘。有外道见师手放光明暗中取经。即舍邪归正获证道迹..
十五祖罗睺罗多尊者《佛祖统纪》
十五祖罗睺罗多尊者。迦毗罗国人。聪慧异常。迦那提婆尊者至迦毗罗国。有长者净德。园树生耳如菌。唯长者与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尊者知其宿因。遂至其家谓之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以道眼未明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诚供养故得享之。又问长者年多少。..
十九祖阇夜多尊者《佛祖统纪》
十九祖阇夜多尊者。北天竺人。游化世间最称善说。有比丘犯欲自悔。夜多语曰。能顺我语罪可消灭。即化火坑令投其中。比丘念欲灭罪举身投之。火成清流。夜多曰。汝至诚悔过罪今已灭。即为说法成阿罗汉。尝将弟子入尸罗城。惨然颦蹙小复前行。路见一鸟欣然微笑。弟子白师。愿说此缘。师曰。我至城门见..
十二因缘
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是别明菩萨所行。诸佛证法。故从弘誓而辩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
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
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次六妙门而辨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也。皆..
智严(宋京师枳园寺)[《高僧传》卷三]
释智严。西凉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纳衣宴坐蔬食永岁。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谘受禅法。渐深三年功逾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彼诸道俗闻而叹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亦..
弘充(齐京师湘官寺)[《高僧传》卷六]
释弘充。凉州人。少有志力。通庄老解经律。大明末过江。初止多宝寺。善能问难。先达多为所屈。后自开法筵锋镝互起。充既思入玄微口辩天逸。通疑释滞无所间然。每讲法华十地。听者盈堂。宋太宰江夏文献王义恭雅重之。明帝践祚。起湘宫寺。请充为纲领。于是移居焉。于时湘宫又有法鲜比丘。亦聪哲有思力。..
僧伽制度
出家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到鹿野苑为 陈如等五人三转四谛法轮,同时始建僧团。但此时还未制戒,还没有传戒所规定的僧数。根据《毗奈耶》卷一所述,释迦证觉后第13年有苏阵那犯过,始与诸比丘结戒,创制波罗夷(意译为弃,即弃于佛法之外)不共住戒法。以后比丘越..
实相
shixiang佛教术语。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思益经》卷一称:诸法从缘生,..
五位七十五法
wuwei qishiwufa小乘说一切有部对宇宙万有的分类法。他们把宇宙间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分为两大类: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有为法;非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无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无为法。有为法中分为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法十四种。无为法只有三种。总计七..
缘起(pratitya-samutpada)
yuanqi佛教教义。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起说是原始佛教针对当时各种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从大梵天造、大自在..
那先比丘经(Milindapanha)
Naxianbiqiujing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问经》。北本的内容相当于..
不受谏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拘睒毗,阐陀欲犯戒。比丘谏言莫作此意,不应尔。不从他谏,即犯诸罪。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中·二○·九)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戒缘同前僧残[恶性拒僧违谏戒]。但前是在众拒僧,此是屏拒别人耳。”(戒疏记卷一五·一一·一三)..
不受食戒制意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分云,佛未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诃言,我不喜见,着割截坏色衣人,不受食食,是为不与取。多论,五义故:一、为断盗窃因缘;二、为作证明;三、为止诽谤;四、为成少欲知足;五、为物生信,令外道得益。昔有比丘与外道共行,止果树下;比丘不上树,不摇果,又不肯就地取;..
不受食戒受食法六种
亦名:受食法六种、六种受食法子题:器食相对受食法、身心相对受食法、单心无对受食法、连绊触碍受食法、心境相当受食法、非心境受食法、满茶逻、净人受食三法、比丘受食三法、食无七过、食无八患、八患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六明受食法。一、器食相对[受食法]。了论,至边三种:一、至身边,谓以物..
不受食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城人为父母等,于四衢道头,乃至庙中祭祀供养。粪扫衣乞食比丘自取食之,居士共嫌。比丘以过白佛,便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中·一五·一一)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戒缘中,俗人为亡者设祭,头陀比丘辄自取啖,故制。”(戒疏记卷一四·六七·一四)..
不受食戒能受人
亦名:受食之能受人、能受食人子题:自性、受食处行事钞·随戒释相篇:“能受者,是比丘。了论,能受者,具戒比丘住于自性,求得在此处。解云,能受者清净持戒无毁,故言住自性。欲求饮食,名为求得。此处受食,即度与余比丘,不须更受。即名此比丘为能受。若破戒、被摈、别住、十三难、三举、灭摈、应..
不受食戒释名
资持记·释释相篇:“名中,比丘凡食,必从人受,故违此教,名不受食。然受兼手口,食通四药。”(事钞记卷二四·六·一九)
不学灭法
亦名:十法正法疾灭、十种法令正法疾灭子题:五怖畏随机羯磨·杂法住持篇:“十诵律,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诵读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诃责已,赞叹毗尼,多有长老比丘就优波离学律。佛告比丘,有十种法住世,令正法疾灭。有比丘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又不解了;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乃至不..
不学无知结罪分齐
子题:学据始终不学即结罪、无知罪五夏后结、学通一形、五分法身成立方离依止、依止须具三德、不学之罪通据始终三根无异、无知之罪位分三别、上根不待五夏结无知罪、中根五夏后结无知罪、下根一向不结无知罪行事钞·持犯方轨篇:“分齐者,就教对行,从根三别。(一、就教)言就教者,学据始终,不学即..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