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八正道
【八正道】八种求趣涅槃的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为四圣谛的道谛,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
广六度行
成具光明定意经云广六度行:一、广施 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二、广戒 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
七支
(名数)身三口四之恶业也。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七恶支分故名为支。十恶中之前七恶也。【又】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所谓四足首及阴尾是也。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三。..
慧普(唐蕲州广济县清着禅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释慧普。姓宋。本郡蕲水人也。性地疏朗敏利桀然。既奉尸罗冰雪任操。元和十二年乐广济山秀地灵愿栖于此。始谋诵大涅槃经历稔弥年。卒通四十二卷。闻者怃然曰。四帙大经若为温习。非揣量而可庶几乎。或疑其妄言彻部有乱。次举品题以试验之。且无涩滞。少辽缓之无不弭伏。普亦不戒意。躬刀耕火种趣足而已..
劝犯足食戒缘起
亦名:劝足食戒缘起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兄弟同作比丘,其一贪餮嗜食,不知足食不足食、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彼以过责,此心怀恚,见彼食已,便强劝食,又以过责。比丘举过,佛因制戒。”(含注戒本卷中·一四·七)戒本疏·九十单提法:“就戒缘中,弟贪起过,兄以过责,而怀恚强劝,..
受尼赞食戒缘起
亦名:食尼叹食戒缘起、尼叹食戒缘起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有居士请舍利弗等露敷好座。偷兰难陀尼见已,妄言所请并是下贱;我若请者,则调达等龙中之龙。食还具说。佛因诃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中·一一·五)戒本疏·九十单提法:“就缘起,龙中龙下,过起所由;下明诃结。”行宗记释云..
七灭诤事
【七灭诤事】 p0059瑜伽九十九卷二十二页云:有诸同梵行者,举余同梵行者所犯众罪,即于现前,四目相对,而以其实,不以非实。乃至广说。彼于未了。正解了时;便更无犯。更无犯故;是诸苾刍,由见闻疑,不应重举前所犯事。如是诤事,便得除灭。有诸苾刍,见余苾刍,犯罪时节;别于后时,彼犯罪者,忘自..
七支
(一)谓身三、口四之恶业。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等;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以七恶支分,故称为支,乃十恶中之前七恶。 (二)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即四足、首及阴、尾等。[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三] p93 ..
三业
[出析玄记]一身业身业即身所作之业也。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即身恶业也。若不杀不盗不淫。即身善业也。二语业语业即口所说之业也。有善有恶。若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即口恶业也。若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即口善业也。三意业意业即意所起之业也。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即意恶业也。若不贪..
二吉罗
[出翻译名义]梵语具云突吉罗。华言恶作恶说。一身恶作谓身行杀盗邪淫等恶。是名身恶作。二口恶说谓口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是名口恶说。
四戒
[出华严孔目]一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二定共戒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三道共戒谓声闻之人。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
七支
[出法界次第]支即支分。身三支。谓杀盗淫。口四支。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总名七支。即十恶中之七也。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之命。故名杀生。二偷盗谓遍起恶心。取他财物。故名偷盗。三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四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五绮语绮即文饰也。谓绮饰言语。取悦于人..
            刘元春:佛教慈善 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拍卖
佛教慈善 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拍卖刘元春关于寺院“头香拍卖”这一话题,刘元春教授继2月10日发来的“佛教慈善,要坚守纯真的品格!”这一看法后,又于今日发来题为“佛教慈善 可以拍卖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拍卖”的观点,全文如下:我们讨论这个话题,其实,包含有两个问题:一是佛教慈善可否采取“拍卖”的募捐..
            挖耳罗汉代表的什么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闲逸自得、怡神通窍,横生妙趣、意味盎然。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耳闻名。所谓耳根,是由於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所谓六根清..
            正确认识什么是“无分别智”,“根本智”,“后得智”
无分别智,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作意分别,网上经常有人说你不要去分别,你就有智慧了。其实这种理解是大错特错了, 不作意分别的话,那你睡着的时候就有无分别智了。无分别智在修行初期可以理解为【“无”之分别智】, 首先它是一种分别智,其特点是【无】, 无什么呢? 就是人无我,法无我。无..
            无分别智是什么?
无分别智,又称为无分别心,是指舍离主观和客观的相对之相,而达到真正平等的真实智慧。简单说,无分别智就是离主观、客观相,平等地运作的智慧,也是超越凡夫概念式思维的真实观智。无分别智属于出世间智、无漏智,是佛智的相应心品。无分别智有三种,分别是:一、加行无分别智是寻思的智慧,又称为加..
            什么是无分别心、无分别智?
关于无分别心,无分别智,如何获得无分别智等阐述有许多。最可惜的是有一部分人,看祖师语录、佛经等,不看语言环境,不看无分别所指对象,发文要保持无分别心,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无分别等等。其实这些语言,只要认真思考、追究,就知道明显不合道理、不合常识,活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关于无分别的种种..
            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
无分别心,是佛学术语。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
            五方佛心咒是什么咒
五方佛心咒正确念法chìtuónǐ.ējiālà.mìlīzhù.叱陀你。阿迦罗。蜜?o柱。bōlīdánlàyē.níngjiēlī.般o怛罗耶。揭o。五方佛心咒是什么咒?五方佛心咒是专破天魔外道的一切咒术的咒。无论他有何妖术邪法,只要诵持这五方佛心咒,就能把他的妖术邪法破了。不单破人间的妖魔鬼怪,还能破天上的..
            佛家五盖指的是什么
佛家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自己清静无为的本性。这也是在世间人们努力打拼、奋力追求的结果。向往自由、渴望自由、冲破束缚,奔向无拘、无束自由祥和的境地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最终目标。 然而这是一条曲折蜿蜒、艰难困困苦的道路。我们的本性重新流转于红尘世间,最初清清白白一张白纸,然而随着时间..
            五盖是指什么
五盖佛家用语,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包括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盖(a^varan!a)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49c)︰‘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此中,..
            在家居士所受持的五戒有哪些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三、..
            什么叫做放生
问:什么叫做放生?圆因法师答: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异类众生,被擒被抓被关被杀,惊惶失措,命在垂危之际,发慈悲心,买物救赎,予以解救释放的一种行为!分享到: 0
            放生有什么功德?
选自 圆因法师《放生问答》问:放生有什么功德?答:放生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胜数,简单地举其大要述说如下:(一)无刀兵劫,免除战争杀祸。(二)长寿、健康、少病。(三)免天灾横祸,无诸灾难。(四)子孙代代昌盛,生生不息。(五)多子宜男,所求顺遂!(六)官禄亨通,一帆风顺!(七)喜气吉..
            为何要受持五戒?
无论你是否皈依佛门,都可能听说过居士的在家五戒,对于已经皈依的信众来说,或许想要更加深入宗教修持,而正在了解并想要受持五戒,那么“五戒”究竟是什么呢?,受持五戒有哪些功德利益呢?1、什么是五戒?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一个人受了三皈五戒,就可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什么是五戒及五戒的要求
我们在家修行佛法的男女应至少受持的五种制戒。即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一)不杀生而慈悲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慈悲的德性,以扩展个人的爱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
            居士五戒注意什么
戒的本质就是自我约束。为什么要守戒啊?因为你守戒的话,你就可以自己约束自己,不做坏事,不做侵犯他人的事情。自我约束,完成自性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这就是守戒的本质,这就是人间的白话佛法。守戒之后,你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 我必须要怎么样”,要求自己不妄语,要求自己不斜银、不喝酒,你对自己..
            普通人做到五戒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一听说佛教,就立马绕路,因为佛教中的东西感觉太唯心了。特别是一些清规戒律,感觉要实施起来太难做到了。很多中国人有个传统的思想,做人只要不越界就行了,虽然做不到最好,但是比差的也要强得多。这种中庸思想历史以来一直都在左右着我们去作出各种决定。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绝大多数人都自甘..
            五戒和十善的关系
十善含摄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业行的体相差别,非常深广复杂。但一切业行,以十业道为根本。十业道中有善有恶,恶..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