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八正道
【八正道】八种求趣涅槃的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为四圣谛的道谛,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
广六度行
成具光明定意经云广六度行:一、广施 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二、广戒 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
七支
(名数)身三口四之恶业也。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七恶支分故名为支。十恶中之前七恶也。【又】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所谓四足首及阴尾是也。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三。..
慧普(唐蕲州广济县清着禅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释慧普。姓宋。本郡蕲水人也。性地疏朗敏利桀然。既奉尸罗冰雪任操。元和十二年乐广济山秀地灵愿栖于此。始谋诵大涅槃经历稔弥年。卒通四十二卷。闻者怃然曰。四帙大经若为温习。非揣量而可庶几乎。或疑其妄言彻部有乱。次举品题以试验之。且无涩滞。少辽缓之无不弭伏。普亦不戒意。躬刀耕火种趣足而已..
劝犯足食戒缘起
亦名:劝足食戒缘起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兄弟同作比丘,其一贪餮嗜食,不知足食不足食、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彼以过责,此心怀恚,见彼食已,便强劝食,又以过责。比丘举过,佛因制戒。”(含注戒本卷中·一四·七)戒本疏·九十单提法:“就戒缘中,弟贪起过,兄以过责,而怀恚强劝,..
受尼赞食戒缘起
亦名:食尼叹食戒缘起、尼叹食戒缘起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有居士请舍利弗等露敷好座。偷兰难陀尼见已,妄言所请并是下贱;我若请者,则调达等龙中之龙。食还具说。佛因诃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中·一一·五)戒本疏·九十单提法:“就缘起,龙中龙下,过起所由;下明诃结。”行宗记释云..
七灭诤事
【七灭诤事】 p0059瑜伽九十九卷二十二页云:有诸同梵行者,举余同梵行者所犯众罪,即于现前,四目相对,而以其实,不以非实。乃至广说。彼于未了。正解了时;便更无犯。更无犯故;是诸苾刍,由见闻疑,不应重举前所犯事。如是诤事,便得除灭。有诸苾刍,见余苾刍,犯罪时节;别于后时,彼犯罪者,忘自..
七支
(一)谓身三、口四之恶业。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等;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以七恶支分,故称为支,乃十恶中之前七恶。 (二)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即四足、首及阴、尾等。[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三] p93 ..
三业
[出析玄记]一身业身业即身所作之业也。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即身恶业也。若不杀不盗不淫。即身善业也。二语业语业即口所说之业也。有善有恶。若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即口恶业也。若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即口善业也。三意业意业即意所起之业也。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即意恶业也。若不贪..
二吉罗
[出翻译名义]梵语具云突吉罗。华言恶作恶说。一身恶作谓身行杀盗邪淫等恶。是名身恶作。二口恶说谓口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是名口恶说。
四戒
[出华严孔目]一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二定共戒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三道共戒谓声闻之人。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
七支
[出法界次第]支即支分。身三支。谓杀盗淫。口四支。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总名七支。即十恶中之七也。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之命。故名杀生。二偷盗谓遍起恶心。取他财物。故名偷盗。三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四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五绮语绮即文饰也。谓绮饰言语。取悦于人..
口恶说
(术语)二吉罗罪之一。谓口出妄言绮语等恶说也。见三藏法数七。
口业
(术语)又曰语业。三业之一。谓口之所作,即一切之言语也。大乘义章七曰:起说之门,名之为口。【又】业与孽通。口业:谓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净住子曰次忏口业,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唐宋人常取以言文学之事,白居易诗:些些口业尚夸诗。苏轼诗:口业不停诗有债。皆以诗为绮语也。..
五戒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

净土法门法师:人到底来世间是干什么的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世间,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你说多可惜!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究竟是来干什么的?目的何在?这个问题很难答复。你看看这个社..

吃什么水果最清火解暑?苹果吃多有损心肾
今天我们就来分辨一下,夏天哪些水果可以帮助降火,而哪些水果又会引起虚火上升,然后挑对水果吃出好身体。夏天并不是什么水果吃了都好,要分清哪些是容易上火的水果是,哪些是解热的水果。寒凉水果解燥热夏天的水果多属于寒凉性的,比如梨、苹果和各种瓜类。一般来说,实热体质的人夏天代谢旺盛,交感..

元音老人:验证你修行功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

元音老人:什么是中阴身_人人都有中阴身吗
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真正悟道的人没有中阴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也没有中阴身。什么叫中阴呢? 就是前身已坏,后身未起。前面一个躯壳已经坏了,还没有投胎到后面一个躯壳,当中的这个阴界之身,就是中阴身。这个中阴身是以风大为主,所以它有五通。六通当中他没有漏尽通,他只..

元音老人:什么是心中心法_如何修行心中心法
什么是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崛起的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既不是来自东密,也非来自藏密,而是我们汉地独有之传承,远在唐密中就有的。如何修行心..

元音老人:何谓大手印_什么叫做大手印_什么是大手印
恒河大手印和禅宗一模一样,它也不讲用什么法修,而是讲无修无得无证,直指人心成佛。但无修无得无证这是真如本性的自然智,我们要证到这种境地,才谈得上无修无得无证,而不是空口说白话的。如果仅懂得一些义理,而没有做到心境一如,顺逆无拘,纵横自在,就说无修无得无证,那就完全失去意义了!所以..

元音老人:什么是明心见性_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一、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

元音老人答: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
问: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元音老人答:心体没有两样。因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有人说大话,心不肯空。事情来了他还著相,著相了就不是净土。。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圣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现,执为实有,而生事相的净土,亦得极乐庄严的受用。二者心..

元音老人答:请谈谈心与境的关系,什么是内境、外境?
问:请谈谈心与境的关系,什么是内境、外境?元音老人答:境,就是我们思想起的幻境。一个念头起,就有一个影子。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没有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没境了。果能把心境消光了,就好了。心境顿消溶就是一下子心和境都消光了。打坐时,能念所念一起脱落,心与境都没有了。内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思..

元音老人答:什么叫观自在?
问:什么叫观自在?元音老人答: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灵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元音老人答: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元音老人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元音老人答:成佛资粮是什么?
问:成佛资粮是什么?元音老人答:成佛的资粮:(一)打坐入定,除障开智慧;(二)广做善事,积累福德。因佛是二足尊,即。

烦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说起烦恼,人人在所难免。虽不希望,却很难摆脱。烦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同时也是各宗教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然而对烦恼的认识决定了能否真正解决烦恼。所以剖析烦恼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烦恼。抛砖引玉,欢迎指正。解决烦恼问题,就是要解决人心空虚、不安、恐惧、混乱、无奈等等..

元音老人答:《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怎么有差别?什么差别?
问:《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怎么有差别?什么差别?元音老人答:圣人有位次,四圣六凡。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圣人,不是有差别吗?除此还有愿、悲、智、方便等缘起差别,方成之为利生的大用。..

元音老人答:悟个什么?
问:悟个什么?元音老人答:三世诸佛也不识!还会么?。现在人根机太钝,修禅定不易开悟,唯有净密双修似较合宜,此诚无可奈何之事也。但遇有缘之志者,亦可摄受一、二以教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