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的传记4 法持,姓张,润州江宁人。幼出家,年十三,谒黄梅忍禅师,蒙示法要,领解幽玄。后事方禅师,为入室弟子。已而专修净业。 唐朝法持,润州江宁人,小时候出家,13岁拜谒黄梅弘忍禅师,蒙禅师开示法要,领解了佛法的深妙之处。后来又承事方禅师,成为入室弟子。以后就专修净业。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金陵延祚寺。临终,遗命露尸松林之下,施与乌鸢蝼蚁,使食吾血肉者,起净土因。言已瞑目。寺僧见神幡数首,从西而来,幡出异光,以烛其室。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长安二年九月五号,在金陵延祚寺往生。临终时留下遗嘱:“我去世后,把遗体放在松树林里,布施乌鸦、鸟类、蚂蚁,让这些小动物吃到我的血肉,都结下净土因缘。”说完闭上眼睛就往生了。 当时寺院的僧人见到很多幢幡从西方过来,幢幡发出奇异的光明,之后又返回西方。不多久,法持圆寂。 怀玉,姓高,丹丘人。执持律法,名节峭然。一食长坐,蚤虱恣生。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常行忏悔。天宝元年六月九日,见西方圣像,数如恒沙,一人擎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倍加精进,忽闻空中云,头上已有光晕矣,请趺坐结印,以俟佛来。 唐朝怀玉,自从受戒后就不放松地执持律仪。每天只吃一顿,长时间打坐,身上生跳蚤虱子也都随它。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的日课是念五万声佛号,常修忏悔。 天宝元年六月九号,见西方圣像像恒河沙数那么多。有个人手擎银台来迎接。怀玉说:“我一生念佛,发誓证取金台,为什么没有金台呢?”这么一说,圣众就隐没了。怀玉从此更加精进。 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说:“你头顶上有光晕了,请跏趺坐结手印,等候佛来。” 越三日,异香满室。玉云,若闻异香,我报将尽。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说偈已,香气盈空,圣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玉含笑而逝。 过了三天,屋子里充满异香。怀玉说:“既然闻到异香,我的业报就要尽了。”然后说了一首偈:“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意思是说:清净光明、无尘垢的上品莲台是我的父母,我以此莲台生于净土中。修道以来我经历了十劫,见到阎浮提众苦充满,我深生厌离。凭着今生的精进苦行,超过了十劫功勋。从此我永离娑婆,归于净土。)”说完这首偈,香气充满空中,圣众遍满。只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紫金色身,同持金刚台来迎接。怀玉含笑往生,他一生的大愿圆满了! 郡太守段怀然,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宋高僧传) 郡太守段怀然赞颂说:“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慧日,姓辛,东莱人。唐中宗时,得度。见义净三藏,诣西域求法,心慕之。于是泛舶渡海,经三年,得达天竺,礼如来圣迹,寻求梵本。日既阅历艰苦,深厌阎浮。思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皆劝修净土法门,日闻已顶受。 唐朝慧日大师,东莱人。唐中宗时得度为僧。因为见到义净三藏去西域求法的事迹,心里非常仰慕,因此就乘船渡海,经过三年到达印度。 到印度后,他就礼拜如来圣迹,寻求梵文经本。因为经历了很多艰苦,对这个世界深深厌离,他想“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带着疑问,到处去询问印度三藏,都劝他修持净土。慧日听后,顶礼拜受。 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大山,山有观世音像,有至诚祈请者,每见大士现身。日至山叩头七日,又断食,毕命为期。 后来逐渐到了北印度健驮罗国,在王城东西方有一座大山,山上的观音圣像非常灵验。至诚祈请的人每每见到大士显现身形。 慧日到山上叩头七天,而且断食以毕命为期。(他的心很虔诚,在圣像前不断礼拜七天,而且断绝饮食,以生命结束为期限,虔诚祈祷观音菩萨。) 至七日夜,观音于空中现紫金身,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既困惫,闻已,精神顿壮。 到了第七天夜晚,观世音菩萨在空中现紫金身,一丈多高,坐在宝莲花上,垂下右手,摸着慧日的头说:“你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到彼国后,见佛和我得大利益。你要知道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完,菩萨像隐没不见。当时慧日绝食顶礼,非常疲倦、虚弱,听到菩萨为他说法,精神顿时强健起来。 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余国,阅一十八年。开元七年,达长安,诣阙,献佛真容、梵夹等。赐号曰慈愍三藏。日勤修净业,唱导一时。著往生净土集,行于世。天宝七年,卒。将终,见莲华在前,状如日轮。(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等他翻山越岭从东面回到大唐,总计走了70多个国家,经历了18年。开元七年,到达长安,向皇帝供献佛的真容、梵文经本等。皇帝赐号为“慈愍三藏”。 慧日勤修净业,当时大弘净土法门。他写了《往生净土集》流通世间。天宝七年圆寂。临命终时,莲花现在眼前,形状就像大日轮。 常慜,并州人。落发后,精勤匪懈,念诵无歇。尝发大誓,愿生极乐。专修净业,称念佛名。后游京洛,专崇斯业,辄有冥应,遂发愿写般若经满万卷。又欲远诣西域,礼如来圣迹,以此胜福,回向净土。遂至海滨附舶,从诃陵国,至末罗瑜国,欲往中天。商舶载重,解缆未远,风起,舟且覆。 唐朝常慜,并州人。剃度后一直精进修行,从无懈怠,念诵从不间断。他曾经发大愿:“愿我此生决定往生西方。”在他发愿后,就一直专修净业,念佛名号。后来他在京洛一带游历,专门崇尚净业,所以冥冥中得到很多感应。因此发愿写《般若经》满一万卷。 后来又想去印度礼拜如来圣迹,以此殊胜福德回向净土。所以就到海边乘船,从诃陵国到末罗瑜国,想去中印度。当时商船上货物沉重,解开缆绳没走多远,忽然起了大风,船快要翻没。 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排挤。舶主高声,唤慜上舶。慜曰,可载余人,我不去也。所以者何。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亡己济人,斯大士行。于是合掌,称阿弥陀佛。舟沉身没,声尽而终,年五十余。有从游弟子一人,亦念佛名,与之俱没。其得济之人,具陈其事如此。(西域求法,高僧传) 商人们都争着上小船,互相排挤。船主大声喊常慜上船。常慜说:“这船可以坐其他人,我不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为众生看轻自己,顺菩提心;舍身命救护他人,是菩萨行。”然后合掌念着阿弥陀佛。随着船沉没水中,他的身体也沉没水中。直到他的念佛声消失,就这样圆寂了。当时50多岁。 跟他在一起的一位弟子也念着佛名和他一起沉没。当时得救的人传述了这件事。 法善,不详其所出。天宝间,游京师。习天台教,常诵法华。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华从空下迎,天乐竞鸣,隐隐向西去。(佛祖统纪) 唐朝法善,不知出处。天宝年间,在京师游历。他起先研习天台教法,常诵《法华经》。所住之处,瓶子里的水自然充满。临终时,见金莲花从空中飞下来迎接,天乐竞相鸣响,隐隐地往西方而去。 齐翰,字等至,姓沈,湖州人。天宝八年,出家永定寺。道性渊默,迹不近名,身不关事。长在一室,寂如无人。专门相部义疏,精敏罕俦。明法华经。主苏湖戒坛。大历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顷,即见净土境相。乃作歌曰,流水动兮波涟漪,芙蕖晖映兮宝光随,乘光西迈兮偕者谁。 唐朝齐翰,湖州人。天宝八年,在永定寺出家。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去管世间事,也不张扬名声。常常在一个屋子里,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他专攻相部义疏,精微敏锐,无人能比。他也明了《法华经》的经义,曾经主持苏湖一带的戒坛。 大历十年,入了汶水念佛道场。一念顷,就见到净土境界现前。他写了一首歌说:“流水动兮波涟漪,芙渠晖映兮宝光随,乘光迈兮偕者谁。(意思是:池水流动,微波涟漪,水上一朵朵的莲花光辉映照,有宝光环绕。乘着这光明向西迈进,跟我同去的是谁呢?)” 未几,遇疾,谓弟子曰,有鹤从空飞下,回翔我前,尔曹见否。弟子问曰,和尚舍生,何乃抱病。翰曰,必谢之躯,虽圣未免。即回瞻圣像而亡,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不久他生病对弟子说:“有白鹤从空中飞下来了,在我面前飞翔环绕,你们见到了吗?”弟子问:“和尚要舍报时为什么还生病呢?”齐翰说:“必然归于谢灭的这个身体,即使圣人也难免的。”然后他回头瞻仰圣像,就这样往生了。68岁。 自觉,博陵望都人。少出家开元寺。至德二年,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精微。大历元年,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居焉。拾果采蔬,日唯一食。岁大旱,恒阳节度使张公,闻其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觉虔告龙神,大雨立下。张甚尊礼之。 唐朝自觉,博陵望都人,少年时在开元寺出家。至德二年,去灵寿县禅法寺学习戒律经论,勤学了九年,对戒律经论都造诣精微。 大历元年,他到了平山县界内,住在一个有山林的院落中。平时在山上捡一点树果、采一点蔬菜,每天吃一顿。 这一年大旱,恒阳节度使张公听说自觉师精进勤苦,亲自入山请他祈雨。自觉师虔诚祈祷龙神降雨,大雨立刻降下。张公对他非常恭敬。 初欲铸大悲菩萨像,并建佛寺,至是施者骈集。铸像高九尺,梵相端严。迨年稔,寺亦随成。遂于坛前矢愿,愿承圣力,早生净土。夜三更,见金光二道,中有阿弥陀佛,自光中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金臂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任从汝愿。 最初他想造大悲菩萨像和建立佛寺。到这时布施的人都来了,所铸的菩萨像有九尺高,梵相庄严。到这一年很丰收,寺院也随着建成,自觉师就在坛前立下坚固志愿:愿承圣尊加持,早生净土。 夜晚三更,见空中有两道金光,中间站着阿弥陀佛,从光明中下来,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左右随从。佛垂下金色手臂,摸着自觉的顶说:“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任从汝愿。(意思是:守住誓愿不要改变,做什么事要发利他心来摄持,把众生放在首位,能够这样做,西方宝池的生处就随愿往生。)” 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见神人现半身云中,俯谓觉曰,师西归之期至矣。觉举手谢之。六月十四日,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觉所铸大悲像,屡著显应。至周显德初,敕令天下铜像,一例除毁。及是像,匠氏暴卒。后宋太祖令重铸于寺焉。(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贞观十一年二月十五的夜晚,云层中有神人现半身像,俯身对自觉师说:“法师西归的时间到了。”自觉师举手答谢。六月十四号,就在观音像前结跏趺坐往生。 自觉师造的大悲菩萨像非常灵验,有明显的感应。到后周灭佛时,皇帝下令把天下的铜像全部销毁。等到要毁坏这尊大悲菩萨像时,当时的工匠突然暴死。所以后来宋太祖下令在寺前重造这尊圣像。 承远,不详其所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槱。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法门。 唐朝承远大师,不明他的出身。最初跟随成都的唐公求学,后来又随资川的诜公学法,以后又到荆州跟随玉泉真公求学。真公叫他住在衡山设立教法,当时跟他学法的人数以万计。 最初承远住在衡山西南的岩石下,别人给他食物就吃,没东西就吃土泥。他身体瘦弱,脸上脏脏的,亲自背着木柴回来烧。凡是教导人,他都立中道为实相,再教人趣入中道实相的权巧方便,使人疾速到达,所以开示专一念佛的法门。 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是为弥陀寺。营造之余,则施与饿疾者。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年九十一。先是有释法照者,居庐山,由正定中,趋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之学,传教天下。 他在大街小巷写着净土教言,或者刻在溪水山崖的石头上,精勤地诱导人们。当时的人都背着布匹、砍下木头、背着石头放在他山洞的门口。他对这些事一律随缘,既不拒绝,也不刻意经营,就这样自然建立了一座殿堂,叫做“弥陀寺”。建寺剩余的财物,都布施给穷病的人。贞观十八年七月十九号,在弥陀寺圆寂,91岁。 之前有一位僧人法照,住在庐山时,入定到了极乐世界,见到一位披着破衣服的人侍立在佛身边。佛说:“这是衡山的承远。”法照出定后,寻访到了他,跟定中所见非常相像,因此就跟随他学习,普传教法。 照在代宗时,为国师,言其师有至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德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柳宗元为制碑,立石寺门之右。(柳子厚文集) 法照在唐代宗时是国师。他跟皇帝讲起自己的师父有无上的功德,这样天子就朝着南方顶礼。因为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就把他所住的地方取名为“般舟道场”。柳宗元制立碑文,在寺门的右边竖立碑石。(后人尊奉承远大师为净土宗三祖。) 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居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一日,于僧堂粥钵中,睹五色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内复有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他日,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池台楼观,万菩萨众,杂处其中。以所见问知识。有一僧曰,圣神变化,不可情测。若论山川势面,乃五台也。 唐朝法照大师,不知是哪里人。大历二年,住在衡州云峰寺,精进不懈地修行。 有一天,他在僧堂吃粥的钵里看到五色祥云,云中显现有深山有寺院,寺院东北有一座山,山下有涧水,山涧北边有一座石门,门里又有一座大寺院,题名为“大圣竹林寺”。 又有一天,钵中显现云雾里很多寺院,亭台楼观,万千菩萨在里面安住。他以所见询问别人,有位僧人说:“圣者神通变化,不能用凡情推测,但说起你谈到的山川状况,应当是五台山。” 四年,照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感祥云弥覆,云中现楼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衡州举郭,咸焚香瞻礼,良久方灭。照复遇一老人,谓曰,汝曾发愿往金色世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言讫,不见。照遂与同志数人,远诣五台。五年四月六日,至五台县佛光寺。 大历四年,法照在当地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感得空中祥云遍布,云中现出楼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两大菩萨的色身遍满虚空。衡州全城的人都看到,烧香礼拜。过了很久,这幅情景才消失。 法照又遇到一个老人对他说:“你曾发愿去金色世界礼拜大圣,现在为什么停止呢?”说完,隐没不见。 这样法照就和几位同志从远方来礼五台山。大历五年四月六号,到了五台山佛光寺。 其夕四更,遥见异光照身。即之,行五十里,得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童子,自称善财难陀。引至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如钵中所见。金地宝树,以为庄严。入寺,登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座,万众围绕,而为说法。 这天晚上四更,见远处有光明往身上照来。寻着光走了五十里,来到一座山前。山下有涧水,山涧北边有一座大石门。见到两个童子,自报姓名说是善财、难陀。这样带他到了一座寺院,上面写着“大圣竹林寺”,宛如以前钵中所见。整个寺院以金地宝树为庄严。 入了寺院,登上讲堂,见文殊菩萨坐在西边,普贤菩萨坐在东边。二大士各自坐在高大的狮子座上,万众围绕,宣说法要。 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远,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 法照向前顶礼,问道:“末法时代的凡夫距离佛的时代很远,见识狭碍浅劣,垢障更为深重,佛性无由显现。在浩瀚无边的佛法中不知道修哪种法门最为切要?”文殊菩萨告诉他:“你现在念佛正应时机,诸修行法门不超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两门最好、最切要。我过去劫中,以观佛故、以念佛故、以供养故,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照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因此,一切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功德法,都从念佛生。由此知道念佛是诸法之王。” 法照请问:“应当怎样念佛?”文殊菩萨教导他:“在此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相继忆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无退转。” 语已,二大圣同舒金臂,摩照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照欢喜作礼,辞而退。二童子送出寺门。举头,忽失所在,乃立石标记其处。 说完,两位大圣同伸金色手臂,摩法照的顶说:“你以念佛故,不久证得无上菩提。如果有善男信女发愿速疾成佛,无过于念佛,由此能速证无上菩提。”法照欢喜作礼,告辞而退。 两位童子把他送出寺门,一抬头,刚才的境界忽然消失!就在此处立下石碑,标明处所。 至四月十三日,照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虔心礼三十五佛名。照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大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俱在一处。复独诣金刚窟所,愿见大圣,以身扑地。见梵僧佛陀波利,引入一院,额曰金刚般若寺,异宝庄严,光明闪烁。照虽历睹灵异,而未语人也。 四月十三号,法照和五十多位僧人共同前往金刚窟,虔心礼拜三十五佛。法照才礼十遍,忽然见到这里变得广大、清净、庄严,琉璃宫殿中有文殊和普贤两大菩萨住在里面。 他又独自到金刚窟,愿见大圣文殊,以身扑地。这时候,见梵僧佛陀波利带他入到一处院落,题名为“金刚般若寺”。里面有奇珍异宝庄严无比,闪烁着光明。法照虽然历次目睹了灵异境界,但从来不对人说。 是年十二月,于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至七日初夜,正念佛时,见一梵僧入,谓曰,汝所见台山境界,胡不传示世人,言毕不见。照心异之。 这一年十二月,在华严寺入念佛道场,断食刻定日期发誓往生净土。 到了七号初夜,正念佛时,见一位梵僧进来,说道:“你所见的五台山境界为什么不告诉世人?”说完不见,法照心里感觉奇怪。 翌日,又见梵僧语如前。照曰,非敢秘密圣道,恐生疑谤耳。僧曰,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汝何惜焉。但以所见境界,普告众生,使见闻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遂忆所见,录以传世。 第二天,又见梵僧说同样的话。法照说:“我不是要保密,我怕说这些境界会引起世人的怀疑诽谤。”梵僧说:“大圣文殊现在住在五台,尚且招人疑谤,你何足吝惜呢?只要把所见的境界普遍告诉世人,让见者、闻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这里说的“毒鼓缘”是指涂毒鼓的鼓声传到的地方,伤员身上中的箭就会立即拔出。意思是把你见闻的境界告诉给有缘人,他听到了就能做究竟解脱的因缘。)”因此,法照就记下当时的见闻,流传于世。 明年,江东释慧从,与华严寺诸僧,随照至金刚窟,及立石标记处,瞻仰旧迹。大众悲喜未已,忽闻钟声,其音雅亮,节解分明。众愈惊异,知照所见不虚。因书于屋壁,愿见闻者,共发胜心。后于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仍号竹林焉。 第二年,江东僧人慧从和华严寺的众僧随法照大师到达金刚窟,等来到立碑标明所记的地方、瞻仰大圣圣迹时,大家身临其境,心里都悲喜不已。忽然听到钟声响起,清雅洪亮,节奏分明。大家更加感觉奇异,知道法照的所见真实不虚。因此就把此事写在房屋的墙壁上,愿见闻的人都发殊胜心。后来在显化的竹林寺题额的地方,建立一座寺院,仍然取名为“竹林寺”。(法照大师在境界中见到的文殊道场,叫做“大圣竹林寺”。后来就在显化的地方也建立一座寺院,取同样的名字。) 照于是笃志念佛,日夜无旷。忽见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或言,照尝于并州五会念佛。德宗时,诏入京师,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法照从此专心致志地念佛,日夜不休息。一天,忽然见到佛陀波利对他说:“你的莲花已经成就,再过三年莲花就开放。”果然到三年后的这一天,法照对大众说:“我走了。”然后端坐吉祥往生。 有人说,法照曾在并州建立五会念佛。唐德宗时,皇帝召请法照进京城,教宫中的人念佛,也修到这五会念佛,因此称法照为“五会法师”。(后人尊奉法照大师为净土宗四祖。) 少康,姓周,缙云仙都山人。生而不言,七岁,入灵山寺礼佛,母问识否。忽发言曰,释迦牟尼佛。父母遂舍之出家。年十五,能通五部经。 唐朝少康大师,缙云仙都山人。他生下来后一直没有声音。到了7岁,进灵山寺拜佛。母亲问:“认得吗?”忽然间,开口说话了:“释迦牟尼佛!”因此父母就舍他出家,15岁能通五部经。 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康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现光明。言已,光复闪烁,光中隐隐有化菩萨。康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之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导真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 贞元初年,他来到洛阳白马寺,见佛殿里文字放光,就去查看。结果看到是善导和尚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就在法本前祝愿:“如果我与净土有缘,就让此书再现光明。”说完,光明重新闪现,光中隐隐地有化现的菩萨。少康这时说:“劫石可磨,我愿无易!(就是纵然劫石可以磨尽,我的愿终究不变。“劫石”出自《大智度论》。一劫到底有多长呢?用比喻来说,长、宽、高各一由旬的石头,天人一百年下来用天衣轻抚一次,直到把这块巨石抚尽,就是一劫的时间。意思是劫石都可以磨尽,我的愿永无改变,这是发起了求生西方的决定志愿。)”然后他到了长安光明寺,在善导和尚影堂里瞻礼(就是这间殿堂有善导和尚的画像,他在善导和尚像前瞻仰顶礼。)。忽然见到善导大师的真像升在虚空中,说道:“你按我的教导广泛化导有情,他日功德成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南至江陵,遇一法师,谓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缘在于彼。言讫,不见。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即与一钱。如是年余,凡男女少长见康者,皆云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于道路。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遇斋日,善信毕集,所化三千许人。 这样他就往南来到江陵,遇到一位法师告诉他:“你想教化众生,要去新定这个地方,你的因缘在那里。”说完就不见了。 少康大师又到了新定。他乞讨到钱,就诱导小孩念佛,让小孩念一声佛就给一钱。这样经过一年多教化,整个地方上男女老少见到少康都说“阿弥陀佛”,使得当时念佛的声音充满了道路。于是就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当遇到斋日,善信都来聚会,所化有三千多人。 每升座,高声唱佛,众共和之。康一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康谓众曰,汝见佛者,必得往生。众皆欣慰。二十一年十月,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寂然而逝。塔于台岩,号台岩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少康大师每次升座高声念佛,大家就在下面跟着唱佛。少康唱一声佛就有一尊佛从口中飞出,唱十声佛就有十尊佛飞出,像贯珠那样,一串一串地出来。少康对大家说:“见到佛的人必定往生。”大家都很欢欣鼓舞。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师对僧俗大众说:“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你们此时见我的光明,真是我的弟子。”因此就放出几道光明,安祥而逝。后来在台岩建塔,称少康大师为“台岩法师”。(后人尊奉少康大师为净土宗五祖。)
相关推荐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
(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1.法施的基本意义法华经卷一有一句偈说:‘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这是阐释法施的基本意义。而且是任何一个佛弟子经常做得到的。由此说明了不是一定要开座说法,才称为法施,只要每一个人在听闻佛法时及闻法后,发心为周遭的人欢喜赞叹‘正法的..

大寂尼师: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助生净土的主因
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助生净土的主因1.佛为何特留净土经敎在未来劫难中住世百年?2.诸佛为何尽赞阿弥陀佛劝生西方?(二)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生净土的主因1.佛为何特留净土经教在未来劫难中住世百年依『大悲经』说:「释迦牟尼佛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万年。万年之后,经道灭尽。佛特留弥陀..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净土法门丛谈
净土法门丛谈一、净土法门的重要性在佛法中,有很多教人学佛的法门,念佛法门,是许多法门中的一种。说到念佛,必先想到净土,因念佛的目标,在求生净土。本来佛法在中国,各宗佛法都有修持的方法,但却以禅宗与净土宗最为流行。这原因在于禅学的思想,鞭辟入里,深邃幽玄,是中国佛法的精髓所在,深合乎国人的‘大..

印祖故事:不随人转修净土,辞别恩师赴红螺(12)
印光大师的剃度师父道纯和尚是禅宗尊宿,出家于四川峨眉山,属于临济正宗。与纯公来往的知识都主张参究。所谓参究是明心见性的一种方便。如参念佛的是谁?通过对自己追问发起疑情,力图打破牢关,明心见性。参究的人,都不注重于信仰阿弥陀佛和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追求..

真圆法师答:修净土的,还可学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吗
问题补充:我想知道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我对净土的修习?(提问者:dsylxh)真圆法师答:佛法在发源地印度并无禅宗、净土等等之分,大体只有显密二门。即便在中土由于古大德印证、开悟途径殊异有了门派之分,然真如理体并无二致。若要强分门派,似乎牵强。孰不知条条法门达彼岸,乘乘舟楫度津梁!学佛首在获取三藏智..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是否有这么容易往生的佛净土?
问:请教是否有这么容易往生的佛净土? 「佛子,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常有无量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化现其身,而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间断。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节选)「『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

大安法师:很多禅宗祖师都密修净土一法
很多禅宗祖师都密修净土一法 ---靠持戒很难解决生死问题作者:大安法师 靠持戒很难解决生死问题的,这个时代靠戒律很难断见思惑。宋代有一位,是一个律宗的祖师,他叫灵芝元照律师,早年他就是学戒律的,而且对净土并不是太看在眼里,结果他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他的戒律似乎也发挥不了作用..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念佛与十方净土念佛与十方净土净土的存在三量证明唯心净土天界与净土往生的差别往生净土的条件信愿行带业与消业业与愿有心为方便,无心为究竟譬如大专联考的录取与分发持名的作用诸方净土常寂光净土五净居天妙喜世界般若法门维摩诘经菩萨道与庄严佛土欲界净土弥勒净土地居净土密宗的本尊净土药师佛的琉..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
我们过去在美国给学佛同学说了五个戒,希望我们大假努力都能把它兑现;这五个科目,第一个是“净业三福”,是我们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佛在这“三福”最后的结论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修净土往生一定要受持。为什么?这是往生的正因。这三条重要!第一条“孝养..

净土法门法师:永远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对与错,只有因和果
早年我在美国的时候,我看到经上两句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点都不假,世间没有恶人,妖魔鬼怪到我这里来,都是佛菩萨。所以境随心转。凡夫,凡夫可怜,颠倒了,他的心随境转,错了。心随境转,你就会转到阿鼻地狱;境随心转,你就能成佛、成菩萨..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我们身心世界里头因果是真的
『深信因果』,我们对于因果总有几分信心,若说深信恐怕就未必。为什么?深信一定会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们没有做到,就是还信的不深。我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为什么说我们信的不深?是我们把事实真相迷惑了。怎么迷的?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想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这就不是深信。如果深信的人,那佛给我们..

净土法门法师:苦乐等相
苦乐等相 下面引用《智度论》,《智度论》第五卷,《智度论》有一百卷。第五,「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括弧裡说「例如天人,则天道為自地;修罗、人、畜生、鬼、地狱,五道為下地」,在他之下,他统统看见,就是他以下的这裡面「六道眾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他全看见了。这讲..

袁宏道净土边地度胞弟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人。兄袁宗道字伯修,弟袁中道字小修。兄弟三人先后都中进士,也都喜好禅宗。万历年中,宏道当吴江知县,后来做礼部主事时,生病辞官回家休养。起初他跟随李卓吴学禅,信解通利,喜好辩论。后来自己反省说,这些都是空谈,没有实际的利益。于是就转修净土法门,早晚..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法门功德很大
罗允枚,太仓(江苏)人。有一天夜里他的父亲梦见一位僧人要求寄居,第二天早上,罗允枚就出生了。到四、五岁时,还能回忆前生之事,有一天绕著柱子走,突然头晕跌倒在地上,从此以后丧失所记忆的前生之事。年纪稍长,因为多病而放弃科举考试。后来去参访檗岩老人,了达彻悟向上顿悟的心法,最后又回心归..

口业最易造:恶口、诽谤圣贤的果报
从前,佛陀到摩羯陀国游化的时候,瓶沙王请求佛陀在国内定居三个月,安居期间僧团一切所需,皆由他供养,并派宫中医术最好的医生耆婆来照顾佛陀及比丘们的身体。邻国的胜光王听到这个消息,心想:“瓶沙王贵为国王,却能过尽自己所能供养佛陀及比丘僧一切所需,还派出宫中医术最好的医生,为佛陀及比丘..

大安法师:信有顿有渐净土学人起信之路
净宗起信,类分有二,即顿信与渐信。顿信者乃是宿世净土善根的发露。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宿世的信种外显为悲喜泪流,一念归投弥陀愿海,信愿持名若决江河,沛然莫御。此属顿信,一信永信,决定得蒙弥陀愿力加持,往生净土。 顿信乃由般若善根所致,稀有难得。然渐信乃是多数..

净土法门法师:侵损常住亦堕地狱
出自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讲义》【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这是造极重罪业的第三种。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第一个是不孝父母,第二个是不敬三宝,第三个是侵损常住。侵是侵犯,损是损坏,常住结罪很重,这是属于偷..

净土法门法师:三宝是人天眼目,有意无意毁谤都得重罪
出自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讲义》我们看现前社会造这种业的人,我们常常能够听到,有时候也能够见到。大家都把这事情看得很轻,认为这是迷信,认为这些迷信的事情应当要破除,哪里晓得有这么严重的果报?毁谤三宝,无论你是有意、无意都得重罪,在一切恶业里面没有比这个更重。它的原因如佛在经中所说,..

净土法门法师:起心动念后,善恶果报如影随之
出自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讲义》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哪里说没有果报?说没有果报,这话真正是自欺欺人,决定有果报。所以人生在世短短的数十年寒暑,为什么不学做一个好人?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要节俭、要忍让。《伦语》里面记载,孔老夫子的德行有五种:温、良、恭、俭、让。夫子处事待人..
本教所讲的净土法,与汉传中提倡的阿弥陀佛的净土法,有什么区别?
问:本教所讲的净土法,与汉传中提倡的阿弥陀佛的净土法,有什么区别?答:本教经典所讲的净土法门和汉传佛教的净土法门,究竟目标完全相同,属于殊途同归。本教净土法主要讲皈依、发菩提心、念佛号、积累资粮供曼扎、获得上师的加持、获得三身佛的智慧加持、最终能往生极乐世界;而汉传中提倡的往生极..

净土法门法师:吝法得愚痴的果报-周利盘陀伽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这是周利盘陀伽尊者,这个人是困学成功的,他的禀赋很钝、很愚,记性奇差。当初他哥哥出家,他也想出家。哥哥很聪明,哥哥说:“好,你来吧!”就教他四句偈,他学了三个月都学不会。哥哥说:“算了,你还是..

净土法门法师:百丈禅师野狐禅的故事
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很多,不但在家,出家人也不例外。百丈禅师野狐禅的故事,出家人,不是在家人。也是一位法师,有个问题向他请教,他随便就答了,自己也以为通了。人家问什么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回答是不落因果。这个法师,答复的这个法师,死了以后就堕狐狸身,叫野狐身,五百世,就是错说..

净土法门法师:各人因果各人承当
我们奉献没有别的,讲经。讲经是什么?是把我们自己学习的心得向大家报告,与大家分享,我们是这样的态度,不敢说是老师。古人能做老师,行,为什么?他明心见性了。我没有明心见性,不敢称老师,同学。我年岁比你们大一点,学习时间比你们长一点,我帮助大家。要是做老师,我的想法最低限度是阿罗汉,..

净土法门法师:因果教育是避免竞争造成社会失序的有效方法
现前社会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中国古人所讲的一句话,失教!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从小你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这个教育是中国几千年相传的家庭教育,你的父母没有把你教好。因果教育,西方不是没有,跟东方没有两样,时有所闻,但是西方人没有重视,不像中国人这么重视。古时候东方人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把..

智谕法师: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目 录一、绪言二、化迹人间三、善导大师的著作四、至诚恳切为主五、定善与散善六、弥陀净土为报土七、称名念佛为正业八、三心九、论九品生十、会通别时意十一、简介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伟哉善导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一、绪言善导大师,为净土宗二祖。唐朝时代,弘化于长安。不过圣人垂迹,不可思议..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破坏人家修行,你要负因果责任
1 学佛,一定要有师承;没有师承,想自己成就的,跟诸位说,没有这桩事情。没有师承,自己学出来的统统是外道,实在讲,非常危险!2 我们自己修错了,将来堕落,自作自受,那还没什么话讲;如果你领导别人,误导别人,把别人的路统统指错了,你要负因果责任。3 那些专修净土、专念佛的人,你劝他参禅,..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现代人不信因果,灾难很严重
1 从前人读了圣贤书,相信因果报应,不敢做坏事,心中起个不善的念头,他会感到羞耻;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因果也没有了,他真敢干坏事,干坏事后头有果报,果报他没见到,他不相信。 2 现在人迷信科学,成见很深,动不动就要证据,证据必须要亲自见到,没证据就不相信了。 3 不相信因果,不承认因果报..

净土法门法师:真正相信因果
蕅益大师说过,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全在信愿之有无。“有无”二字是关键,往往我们自己以为有信、有愿,最后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自以为是有,其实没有,所以有无二字很深很广,千万不要误会。有是真有,多少人念佛是若有若无,那不是真有;要紧的是真有,才能起作用。真正相信,真正有愿,决..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宇宙人生真相
1 在我们这个世间,财富、智慧、健康长寿,哪个人不想求?都想求得这个果报,可是佛告诉我们,果是从因来的,你不修因,哪来的果?你要懂得修因,后面才有果报。2 我们这一生所享受的,是前生修来的——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3 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我们..

净土法门法师:离四相,明事理,信因果
佛法的心量非常广大,对于一切宗教,甚至恶意诽谤批评的人,佛菩萨都不放在心里,同样以爱心关怀来帮助他。对外道尚且如此,何况同参道友!佛示现以身作则,为我们作榜样,不是仅仅口劝我们而已。《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大乘佛法,连小乘佛法都包括在其中。须陀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