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

有一个人,每天很勤劳地磨一块大石,经过了好几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个小石牛,结果只能当作玩具,没有别的甚麽用处。他在这一事上所费的时间和劳力虽然很多,而所得到的却很是微小。
这故事比喻∶人们精劳苦地修学,应该志求高胜的道果,如果只是为求一些闻名闲利那用力多而收获少,或者得不偿失、反而增长过患了。
修学

有一个人,每天很勤劳地磨一块大石,经过了好几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个小石牛,结果只能当作玩具,没有别的甚麽用处。他在这一事上所费的时间和劳力虽然很多,而所得到的却很是微小。
这故事比喻∶人们精劳苦地修学,应该志求高胜的道果,如果只是为求一些闻名闲利那用力多而收获少,或者得不偿失、反而增长过患了。
            菩萨学五明,既是为了自己的无上正等菩提资粮更快地圆满,也是为了更好地普度众生。 《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提出五明为菩萨所求正法的内容,使大乘救世的思想在实践上得到了体现。《力种姓品》说,菩萨求学五明,是为了使无上正等菩提大智资粮很快地圆满。这样,菩萨行和人生现实就能够正确结合起..
            (一)临坐前的心理准备一和气先选定坐处,次当轻步缓行数分钟,以放松身体平静心情调整呼吸,然后从容上座自然会进入轻安舒适的状态。(二)调适身体姿势一调身趺坐:坐时先宽衣解带,及取所有妨碍之物;后端身趺坐,并注意身体各个关节的保暖。最好准备一个薄棉或毛毯披身,包好两腿膝盖及双肩,以免受凉..
            第二章 修学上乘五无间本章有二节 一 上乘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二 愚夫五无间业不得三解脱第一节 上乘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①。[注]① 入无择地狱 梵文nataka,音译那洛加,原意为不乐,又译苦处,又译地狱。因错误的..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
            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大神咒而拥护之。南无勃陀瞿那迷。南无达摩莫诃低。南无僧伽多夜泥。底哩部毕萨咄檐纳摩“日光菩萨”:这日光菩萨,一般人就以为是太阳,不是的。这是一尊菩萨的名字叫日光菩萨,并不是太阳就是日光菩萨。我们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光菩萨就是太阳,月光菩萨就..
莲池大师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幽溪法师所著《弥陀略解圆中钞》,蕅益大师所著《阿弥陀经要解》,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
            菩萨戒的修学重点是什么?作为一名菩萨戒戒子,必须懂得菩萨戒的修学重点:一、内在的精神,即戒体,二、外在的行为,即戒行。内在的精神是戒体所产生的愿力,当我们受持了菩萨戒,得到了清净的戒体,戒体就会产生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愿力,驱使我们向成佛的目标前进。这种内在的精..
            信众:净土祖师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法师:这不一定,各有因缘。净土十三祖里面,专修专弘净土法门的只有两位,一个是善导大师,一个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出家后,在做沙弥的时候,看到一本《龙舒净土文》,由此产生了信心,所以他就没有涉及其他的,一门深入,念佛念了六十年。善导大师也是一门..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梦参一心不乱我们大多数修念佛法门修行的多,为什么呢?易行,容易去做,念起阿弥陀佛多么容易,做起来呢?那还得加以观想力,就是你不仅口头念,心里还要想。想什么呢?想阿弥陀佛,口念,心里思惟。但是我们往往念佛的时候,妄想很多,我想诸位道友都这样,所以《阿弥陀佛经》..
            问: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净土不在吾人介尔一念之外(..
            济群法师一、从求学到教学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从佛学院出来的。我1980年上学,1984年毕业,是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上学时不过18岁,加上从小出家,思想非常单纯。论文化程度,肯定不如在座的各位。我不过读了一年初中就出家了,如果按现在的招生标准,恐怕连上佛学院的机会都没有。但在当时,..
            忍辱,修学成败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忍,时间是十年,专学一样。刘素云居士的成功,就是她能忍,听话,就听懂了一句话,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句话她听懂了,她真干。除这本《无量寿经》之外,她不看第二本书。她听光盘,她得到那套光盘,我现在才知道,她是自己说出来的,应该是我们在一九九六、九七年的..
            善士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在修学的时候我魔障现前,应该怎么面对。求师父帮我!慧广法师答:魔障这个词,是很严肃的一个词句,只有在真正要成就的大修行,才能惊动魔王,我们这些小字辈,在生活中遇到点烦心事,根本配不上魔障这个词!我们因为对佛教的教理名相不能真实觉了,而喜欢滥用,如随缘、..
            很多在家居士来寺院做了几天义工以后,内心对佛法的体会比在家时要深很多。不少人问及在家修学不能很快进步的原因在哪里,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认识清楚在家修学容易犯的错误,然后纠正它,就可以进步很快。一、著于文字,喜见他过。为了解决自心的苦乐问题,所以要学习佛法。但是学佛多年,不见得快乐有..
            (一)七觉支释义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一起来探讨佛陀的教法。今天晚上主要想围绕着我们禅修过程中的“七觉支”来做分享。大家首先可以觉察一下自己的身心,感受一下自己身心的状态。如果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紧绷、僵硬,那我们也可以轻轻的带着自我关怀和觉察,观一下我们的身心,慢慢的放松、放..
【象迹】 p1186瑜伽八十三卷二十页云:象迹者:谓于不净等想为第一故。所缘广大故。
【鼻处】 p1279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鼻处云何?谓鼻、是香已正当能嗅,及彼同分。
【声闻乘】 p1392显扬三卷十三页云:一、声闻乘。谓住声闻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指为人戒法之师者,必须具足五种功德。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所举,五种即:(一)戒行无失,谓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二)善建立法,谓于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令人修学,无所违越。(二)善制立所学,谓于律仪中当学之法,善能裁制安立,令无差谬。(四)善断疑惑,谓于所建立法则及所当..
专修五正行之一心及正定业之一心专念,六者合称六一心。五正行,指一心专读诵、一心专观察、一心专礼佛、一心专称佛名、一心专赞叹供养。正定业则指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愚秃钞卷下] p1240
唯识宗护法之说。谓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意识则对一切法境,于我、法起执。即此二识遍计度诸法而执实法,有能遍计之义,为前五识及第八识所无者。 p1240
比喻佛之涅槃,如薪尽火灭一般。出自法华经序品。大小乘对此有不同之解释:(一)小乘以为菩萨为伏惑行因,故成佛果之最后身,为实业所生,称为齐业身。即主张佛之入灭系由于自业已尽,以佛力比喻薪,智慧比喻火,故业坏报尽,称为薪尽,果报之身尽,则智慧随灭,称为火灭。(二)大乘以为菩萨为断惑行因,..
(术语)未来世之边际也。未来无边际而假视为有,谓之尽未来际。
(杂语)于论疏中,指所依所释之经曰本经。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以神足力能自隐翳,所谓槃特比丘是。能化形体作若干变,所谓周梨槃特是。法句譬喻经二曰:贤者槃特解一偈义,精理入神,身口意寂如天。
(术语)随众生根机之所宜也。法华经方便品曰: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仪式)即三时之勤行也。粥罢与斋罢与放参罢之三时,上佛殿讽经,是为祈天下太平檀信安稳也。
(天名)以二十八宿分配四方,每一方配七宿。北方为胃娄奎壁室危虚七宿即胎藏界曼荼罗中之百药,爱财,适时,贤钩,和合,满者,阿湿毗你之七天也。
(书名)具名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唐玄奘译。自瑜伽论本事分中略录百法之名数者。本论各家之注述如下:百法明门论解二卷,附科文一卷,唐窥基注解,明普泰增修。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唐普光撰。百法论显幽钞二十卷,唐从芳述。百法论义一卷,明德清述。百法明门论纂一卷,明广益纂释。百法明门论赘言一..
【命根于二处增上】 p0814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二卷十一页云:命根于二处增上。一、令说有根,二、令根不断。命根若在;可说有根,及令诸根相续住故。有说:命根,于四处胜。一、续众同分,二、持众同分,三、护养众同分,四、令众同分不断。..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