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旧、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是岭南原始先民谋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门、珠海发现多处岩刻,以复杂的抽象图案为主,采用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镇高栏岛岩刻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长5米,明文凿刻,线条清晰,从复杂的线条中还可辨认出人物和船刻。据研究,该处岩刻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是青铜时代的作品。南越王宫署遗址发现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南越国御苑遗址,以石板作冰裂纹精工铺砌的石池、婉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设的石室以及多种石构件,为中国秦汉遗址所首见。南越王赵昧墓,是迄今所知岭南规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达2.6吨。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两件青玉圆雕舞女、1件浮雕卷云纹的青白玉雕角杯,还有丝镂玉衣、龙虎并体玉带钩,龙凤纹重环玉佩、兽首衔壁,均可谓精美绝伦的珍品,反映了当时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艺水平,可见南越国已掌握了开料、造型、钻孔、琢制、抛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镶嵌工艺。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滑石烤炉、耳杯、猪、枕以及石砚、研石。
相关推荐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地回顾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佛教的重生与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工作,佛教界对此..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历史就是一部因果的说明
1中国古代帝王登基,第一桩事情是立太子,培养底下一个班子。帝王替太子请的老师,是全国最有学问、最有德行的老师。这三个老师称三公,他们是皇上的顾问、太子的老师。太保管饮食起居、卫生保健;太傅管伦理道德,教伦理道德因果;太师教治国的那些理论、理念、方法。2除了三师之外,还有三个少师,少保..

敦煌佛教发展的前世今生
◎ 魏健鹏佛教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日益兴盛。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佛教活动声势浩大,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河西地区是中原至西域的必经之路,佛教传入应该要早于中原。处于这种地理历史环境下,河西佛教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北魏在敦煌设..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了新禅风的趋向,而菩提达摩则成为印度禅向中国禅过渡以及中国禅宗创立的关键性人物。他..

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文 珠近百年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的确已经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改善人的医药服务,改善人的卫生设备等等。例如,现代建筑造型的美观,室内设计的进步,卫生设备的讲究,空调控制的便利,以及日常用品的电器化,以及饮食营养的丰富,较之上古时代,茹毛饮血,固然相去天壤,即..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主义思惟方式和思想倾向的危机。在拥有原教旨主义思惟方式的人看来,任何东西都是愈古..

法乐的继承与发展
◎ 王月清法乐,本来指佛教的一切演唱与演奏的音乐,后来一般指佛教乐舞。南朝梁代以后法乐遍行于寺院与宫廷,并把它列为正乐,为梁、陈间的雅乐。隋统一南北后,法乐分为两条渠道流传,一条是寺院内部的传承,一条是宫廷的传承。隋平定江南获梁陈旧乐,即清商法乐,以为华夏正声,创置清商署专门管理..
如华法师:略述澄观大师对华严宗发展的贡献
内容提要:澄观大师,唐代高僧,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不拘宗门之见,终以华严作为思想归宿。在阐发弘扬华严教义上,其思想融合三论、天台、南禅、北禅于一炉,博大精深,圆融无碍,这在佛教界的影响颇大,也在华严宗的发展史画上了浓重绚烂的一笔..
能修法师:交往与文明的历史见证
[提要]鉴真大师通过“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得以成功以后,将佛教戒律学、雕刻、建筑、书画、音乐和医药等中国传统文化弘传至日本,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先河。他的经历、行为活动极为有力地展现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足迹。本文根据大师“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之不屈不挠“东渡精神”为本怀,续..
诚信法师:简述天童禅寺的祖庭文化及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作者为浙江宁波天童寺住持内容提要:天童寺作为曹洞宗的祖庭和由此产生的祖庭文化,追根溯源起自唐大中元年的公元847年。其时咸启禅师主席天童寺,开始弘扬洞山家风。而宋宏智正觉住持天童后,竭力弘扬曹洞宗风,并创立了默照禅法,使天童寺成为日本曹洞宗的重要祖庭。曹洞宗是“佛教祖庭”中的重要..

国画工笔人物的发展历史
国画工笔人物的发展历史,中国工笔人物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是最先发展起来的画种。可以讲,自有绘画以来便有工笔画,自有工笔画以来便有工笔人物画,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是绘画的主体,出现了无数杰出的绘画大师和优秀作品。其他画种都是从工笔人物画中发展出去的,而且时间要晚很多。那么国..

戒幢讲堂 | “七觉支” 释义:如何发展“七觉支”?(三)
(二)如何发展“七觉支”?(续前)那么,如何来发展“七觉支”呢?如果要增长念觉支,首先我们就要经常的安住于正念正知。走路知道走路;坐着知道坐着;躺下来,就对卧姿保持觉照。用功的时候,要对自己的善所缘保持安住,不光要有正念还要有正知,“念”和“知”它们是一体的。第二就是要远离没有正..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为中国刻竹的两个地方门派。尤以嘉定在竹刻上享有盛名,嘉定竹刻创始于朱松邻祖孙三代..
暂时灭
【暂时灭】 p1340显扬八卷四页云:暂时灭者:于已成熟已解脱有情,诸佛如来,暂时示现入般涅槃;非是究竟。
爱味相应静虑等定
【爱味相应静虑等定】 p1205瑜伽十二卷三页云:复次云何爱味相应静虑等定?谓有钝根、或贪行故,或烦恼故故;彼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广说如前爱上静虑。于上出离,不了知故;便生爱味,恋着坚住。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
梦中增长福非福等
【梦中增长福非福等】 p1281大毗婆沙论三十七卷十页云:梦中当言福增长耶,非福增长耶,非福非非福增长耶?答:梦中应言或福增长,或非福增长,或非福。非非福增长。福增长者:如有梦中布施作福受持斋戒,或余随一福相续转。其事云何?彼随觉时善胜解力,梦中还似彼善事转。故如觉时、能取爱果;说为增..
恶趣
【恶趣】 p1157瑜伽八十一卷七页云:恶趣者:谓诸恶趣。
别境心所起一或多
【别境心所起一或多】 p0689 成唯识论五卷二十页云:有义、此五定互相资。随一起时,必有余四。有义、不定。瑜伽说此、四一切中,无后二故。又说此五缘四境生。所缘、能缘、非定俱故。应说此五、或时起一。谓于所乐,唯起希望。或于决定,唯起印解。或于曾习,唯起忆念。或于所观,唯起专注。谓愚昧类..
六随眠
谓贪、瞋、痴、慢、疑、见等六种根本烦恼,此乃俱舍家之说。随眠即根本烦恼之异称,根本烦恼随逐有情,行相微细,故称随眠。[俱舍论卷十九](参阅“根本烦恼”4135) p1311
文字人
“暗禅者”之对称。指拘泥执著于文字之学问,而无真修实行之修业者。与“文字法师”为同类用语。 p1422
声为佛事
凡发扬佛德之事,皆称为佛事。声为佛事,谓以音声演说教法,因而济度众生。维摩经略疏卷二(大三八·五八九下):“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参阅“声佛事”6495) p6497 ..
出离依
为“耽嗜依”之对称。即指与善心相应之喜受、忧受、舍受三者;以此三者为出离三界、证得涅槃之所依,故称出离依。又此三者于六尘之境不生爱着,心湛然安住,故以之为出离生死之所依。此外,若就其所对之六尘而言,称为“六出离依”;若以心恒住妙清净受(舍)而言,则称“六恒住”、“六常行”。又以此..
出世间道
指出离有为迷界之道。即菩提道,乃除灭烦恼、趣向涅槃之无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说之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阅“无漏道”5131) p1555
怀胎喻
据出曜经卷十五利养品下载,调达比丘染着世利,以其神通,受阿阇世王太子之供养,世尊遂以此警诫诸比丘,并以芭蕉、竹、芦苇、骡四事,譬喻士以贪而自丧。盖芭蕉、竹、芦苇三物,本为危脆之物,若开花生实,旋即枯死,而骡若怀妊,则母子俱丧;以之比喻人身无常,脆弱而不坚实,若更求名闻利养,则自陷..
四种地
(名数)一胜解行地,地前三十心也。二普贤地,十地也。三大普贤地,等觉也。四普眼照地。佛果也。良贲仁王经疏引三藏度持金刚顶瑜伽经。
四寮
(杂语)清规之四寮有二种:一亡僧章之四寮,即其所列之首座维那知客侍者是也。嗣法师遗书章之两序四寮及迁化章之蒙堂四寮,并有蒙堂之异名,以佛国白,大觉琏,参寥潜,九峰韶之四名德,曾居蒙堂,后人慕之,存四寮之名耳。..
示寂
(术语)寂者圆寂,又寂灭也,是涅槃之译语。示寂者为示现涅槃之义,言佛菩萨及高德之死也。
永夜
(杂语)如言长夜。谓生死之长也。观经玄义分曰: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
生酥杀人
(杂语)谓有于方等时开佛知见者。法华玄义十曰:生酥中杀人者,有诸菩萨,于方等大乘教得见佛性,住大涅槃,即其义也。
生疏
(杂语)禅林之语。生为未熟之义。疏为疏荒之义。言居动之粗野也。见象器笺十五。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