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短命,谁不经过五十九岁。你说运气不好,那是世俗的迷信。
相关推荐
天童应庵禅师昙华《佛祖历代通载》
天童应庵禅师昙华。姓江氏。蕲之黄梅人。生而奇杰。骨目耸秀。童稚便厌世故。具决定志津济群品。年十七出家於邑之东禅。明年为大僧。又明年杖锡参方首谒随州水南遂和上。染指法味。乃上云居。圆悟禅师一见拊劳。痛与提策。以为法故服劳难事。趋走唯恐居后。会悟入蜀。指似往见彰教隆于宣。隆其子也。隆..
式叉摩那学戒年数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今约上文十岁、十八二女受学年满受具者,义须推之。如十八式叉,年初即受。明年十九,后年二十,正满两周,得戒定也。如是正月二日,乃至腊月晦日,皆得受具;可独在于正月元日也。不妨最小式叉,腊月尽日受学法者,犹是十八年内,沙弥尼受法得一日也;至明日岁初为年十九,一周..
慈云匡达禅师
润州慈云匡达禅师,僧问:「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未审和尚出世如何?」师曰:「恰好。」曰:「作么生?」师曰:「不好。」
不断轮
《敕修清规·祈祷》云:“如祈晴、祈雨,则轮僧十员、廿员,或三五十员,分作几引,接续讽诵。每引讽大悲咒、消灾咒、大云咒,各三七遍,谓之不断轮。终日讽诵,必期感应,方可满散忏谢。”忠曰:“轮者,自第一引次第精修,数引终,则复第一引临场,如轮环然,故言轮。”..
消灾咒
《敕修清规·祈祷》云:“如祈晴、祈雨,则讽大悲咒、消灾咒、大云咒。”《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一卷,施护译。《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一卷。经云:“我今说过去娑罗王如来所说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除灾难法, 乃至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者,能成就八万种吉祥事..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
(佛名)消灾陀罗尼之本尊也。略曰金轮佛顶。亦曰炽盛光佛顶。
露身白衣舍戒缘起
亦名:覆身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六群不好覆身入白衣舍。居士讥言,所著衣服,不好覆身,如婆罗门。比丘举告,佛因诃制。”(含注戒本卷下·六·三)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净土宗非常方便,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一句阿弥陀佛,可以..

念佛不能间断
梦参老和尚假使你每天念地藏圣号,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念一千遍,每天念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三年一天不断,这个就难了。念一千圣号很容易,那你一个小时都不到,但是,你每天能够不断念三年,得靠你坚持力量了,经常一打闲岔就把你岔过去了,你有时候就断了。不要说一千声,十声都有时..

至心念佛消业障
至 心 念 佛 消 业 障◎ 圆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故我释迦如来倡此念佛法门,教人消除业障。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以念一声佛号..

如不念佛,每日造作获罪无量!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西方确指》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八段:不念佛则获罪无量。由于菩萨有六种神通,他心通、天眼通都具备,与会弟子的种种情况一目了然,所以..

大安法师:24小时精进念佛中途太累怎么办
信众:精进念佛要求不懈,这是不是应该经过锻炼出来的,起初累了可能需要休息,慢慢地就可以不必休息了,可以坚持念到完,毕竟各人体质不一样,对吗?大安法师:12小时或24小时精进念佛是要求大家不懈怠,虽然是需要锻炼,但是还要有自己的发心。就在上次12小时精进念佛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能够坚持下..

大安法师:省庵大师谈做善事与念佛的关系
与茅静远居士书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

念佛,心态一定要正确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在眉睫,真的会紧张。我很害怕不能往生,睡觉的时候,都不太敢睡。真的是睡觉都要提高..

念佛是谁
念佛是谁来果禅师禅宗一法,本来不立文字,不借语言。不立文字,则无言可说;不借语言,有甚么口开?照这么说,不是不要讲话吗?为甚么一天有数次的讲话呢?要晓得:宗门下的讲话,是出于不得已,因为你们的心各有不同;宗门下的不立文字、语言者,必须达到同一个行处;十方诸佛如是行,历代祖师亦如是..

觉照念佛
觉照念佛◎ 梦 参今年是2005年,六十五年前,我的老师慈舟老法师打念佛七的时候,他讲的开示,我拿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虽然隔了65年了,对我们还是新鲜的。1940年,我们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念佛,应该觉照。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有觉照。照的意思,就像大家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

宽见法师答:有时念佛在忘我的状态下,见自性现前,这正常吗?…
弟子:师父你好,阿弥陀佛。弟子是河北人,有点小问题请您开示。我一天,十八个小时念佛,已有三年,去年一刹那间开悟。找到了父母未生前的我,跟所说一样。有时念佛在忘我的状态下,见自性现前。身体有一个东西在动,现在比以前清净多了。烦恼少了,在耳朵边经常听到阿弥陀佛声是正常吗?阿弥陀佛。宽见法师:呵呵..

大安法师:如何对待念佛时耳中传来的其他声音
问:如何对待念佛时耳中传来的其他声音?大安法师答:首先,念佛是什么?念佛是修心法,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你要向内心去念,都摄六根就是说六根不要到外面去跑,要摄到一精明,阿赖耶识一精明。你是要反念念自性的,是念我们的自性的,反闻闻自性的,不是去闻外面的。外面的声音你不要去听,任何..

持名念佛四要领
持名念佛四要领律航法师一、极乐弥陀皆系的的实有极乐世界,为依报国土之名,确有其地,决非寓言的鸟托邦;阿弥陀佛,为正报教主之号,实有其人,决非权现的幻化人。并且非过去已灭及当来未成,目前正在说法。故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行人须..

名号与念佛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

大安法师:念佛时的妄念怎么越控制反而越有
问:我在念佛号时,总是有妄念进来。怎么都控制不了,甚至越控制反而越有,请问这样是否意味着念佛就没有功夫了?大安法师答:每个业力凡夫都有妄念。妄念来来去去,天人都算不清楚。但这个念头是妄,为什么叫妄念,不叫真念?虚妄,不真实的。像浮云一样的,所以对妄念的正确的态度就是不理睬它,不管..

用计数念佛还是清净心念佛好
◎ 大安法师问:用计数念佛还是清净心念佛好?大安法师答:这里面还是从计数念佛开始,因为你这两个问题不能摆在同一个平台上去说,他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那么计数念佛是一种方法,通过计数念佛达到功夫比较相应,跟弥陀名号内俱的功德相应,然后让我们心趋向于清净的过程。凡夫众生开始念佛,能..

大安法师:释迦佛劝其父王念佛
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①,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②五逆③,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

念佛冥敬
◎ 陈柏达 印光大师在灵岩寺圆寂,往生的瑞相有护持大师闭关的侍者写了一篇《示疾记》,可以知道,海内国中四众,不论出家众或在家众的大德,都纷纷作了不少诗赋文章、传记赞文,赞叹表扬大师的风范。我不会写文章,何必作文词来写这篇文章呢?只是有几件亲身经历的事,世人或许不一定知道,我就谨慎地..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佛的修行活动。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一定的时间,..

今心念佛乐无穷
今心念佛乐无穷妙莲老和尚要想转凡成圣、满菩提愿,还得大家老实念佛。如何念法?普通皆知有四法,所谓: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实相无相,末世凡夫根基陋劣,尚无般若慧念实相佛;至于观想、观相,众生心粗境细,也不易如法观之,故重在持名念佛。念佛的念字是今、心所合成。一般人以为念佛是口念,..

诵经念佛应该注意的五个原则
倓虚法师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平日应注意者:(1)即佛之戒律须守,对外面环境之奢侈繁华,须看得破,一切恶习,丝毫莫沾。每天应有定课,按照去作,念佛念经,皆不必分别。..

念佛的几种心态
念佛的几种心态◎ 大 安我们开始念佛,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念佛?我们常常讲发心,要发什么样的心?一个念佛人要发四种心:第一是惭愧心,第二是欣庆心,第三是悲痛心,第四是感恩心。怎么叫惭愧心呢?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是埋头造业,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冷静的反省,总认为自..

示念佛切要
示念佛切要◎ 憨 山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

时时微笑念佛每一念都改造命运
道证法师满天霁月光风,尽入一方水中;如来无量功德,尽入一念心中。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一切都帮助我们忆佛念佛--周围环境越是吵,我心念佛念越好。各种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各种声音都提醒我们念佛。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