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说人生是苦,我现在也觉的人生无常,可我觉的,是否可已以苦为乐呢?您说我这种想法,对学佛有帮助吗?
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事还没有到自己的头上所以这样说,真到自己的头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另外就是得大智慧,有智慧就没有烦恼,自然没有苦与不苦。
问:佛说人生是苦,我现在也觉的人生无常,可我觉的,是否可已以苦为乐呢?您说我这种想法,对学佛有帮助吗?
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事还没有到自己的头上所以这样说,真到自己的头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另外就是得大智慧,有智慧就没有烦恼,自然没有苦与不苦。
【颠倒】指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的妄见,这是产生烦恼的根本。对于颠倒妄见的分类,诸经论所说不一。一般多说三颠倒。即:一、想颠倒,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二、见颠倒,错误的见解。三、心颠倒,以邪心妄识认识事物,这是颠倒的根本。..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明妄语,本欲诳人生信,今结正时,但言了结,不待信者。……今言造业,各有所由。口造语业,言了前知;坏境既备,何得待信?以领达言竟,欺负即了。信疑两缘,坏后方起。语造身业,言了未坏,故未结重,余如竖义。”行宗记释云:“标中,余戒结正,多取迷心;妄戒独异,故须辨示..
(一)指人中之化生。即于成劫之初,欲界有情世间之成立。[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劫初”2815) (二)指人之降生于世、人之生命。般泥洹经卷上(大一·一七七上)谓:“惟人生,无不有苦。”(参阅“七惟”105) p254 ..
宇宙是指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指人类自己。释迦佛一生讲经说法无数,所讲即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宇宙和人生,都是缘起性空。
迷者迷惑宇宙人生的真理,悟者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迷时是众生,悟了即成佛。
颠倒的见解,有四种,即无常为常、以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
(佛名)Śākyamuni,印度迦毗罗城Kapilavastu,主净饭王Śuddhodana之子,母曰摩耶Māyā,名呼悉多太子。诞生于城东岚毗尼园Lumbini。生后七日,母殁,姨母波阇波提养育之,跋陀罗尼Bharani教养之。幼对于人生诸现象,既有思惟之处。或于阎浮树下思耕农之苦,或见诸兽相食而厌人生之斗争。又于四门..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我平等之生命光辉,圆满慧命,无缺无余,是般若波罗密多--究竟涅盘,即彻底具足。经云:智人..
证严法师佛说人有二十难,善解方便二十难;会事启理方便法,举手投足是妙方;万法唯心重善解,随机逗教方便法;不变随缘圆事理,善解方便就不难。佛说人有二十难,第二十种是善解方便的困难。善解方便,听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是最难的。看看人世间万物万事万理,许多的道理都表现在不同的形相中,我们..
觉真法师人生仿佛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然而,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真正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类整体的共同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只图我的利益。最本质的利,是孔子重视的仁和礼,是先难而后获,因为这就是人类共同的利。清朝的乾隆皇帝喜欢游江南。这一回,他又来了。来到镇江金山,登上..
人的一生总要遇到一些惊险的事情,往往出其不意,防不胜防,能把五尺男儿打垮,甚至改变你的命运。发生在叔叔身上的那件事情,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叔叔只身来到离家500多里的大都市闯荡,在繁华路段,租了几间房子干起了快餐店。由于叔叔的厨艺精湛,服务周到,..
◎ 忏 云放之弥六合,遍十方;摄收回来,归作当下这一念。放了,是依体起用;收回来,就是摄用归体。就是,当下这一念,不生不灭的心。放之,遍十方,无量光明;收回来,就当下这一念,不生不灭的这个心。这种本觉的理,这个体,这是十方诸佛的体,和阿弥陀佛那个本觉理体也是相应。我们这么念,我们这..
妙印法师在生活中,有人会常问,为什么老是学习工作不顺利,常遇小人,婚姻恋爱感情挫折重重,贫困撩倒倒,疾病缠身,事事不顺,长相也越来越丑,没自信了,为什么明明好事做很多却所求不如愿?往往怨天尤人,对生活很消极,学佛路上也失去信心。更谈不上发心求解离六道。那在这时候,又有几个人会想起..
手淫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损害身体健康,以及损害心理健康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且会对一个人的整体人生运势产生不良的影响。很多戒色前辈与戒色文章都讲到手淫会影响一个人的运气,折损一个人的福报与好运,这是戒色界的众多前辈们经过多年的自身经验与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公认真理。手淫会对人生..
人生是苦 人身难得◎ 莫 孜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了无上正觉。佛陀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但..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就永远是洪荒时代,为什么人类文明能进步,就在于人类心灵的智慧,能够驾驭物质,运用..
◎ 圣 严有很多人因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所以总把人生过程中的高潮与低潮、得意与不得意,当作好坏的标准,得意顺利的时候就庆幸自己交好运,不得意不顺利的时候,就哀叹倒楣。如果真的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所谓得意与不得意的问题,也不会有所谓低潮和高潮的问题了。逆境当前未必..
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疑惑。行者问道:禅师,人的欲望是什么?禅师看了一眼行者,说道: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的时候再来,记住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尽管行者并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第二天,他再次来到禅师面前。你现在是不是饥肠辘辘、饥渴难..
济群法师完美人生是相对而言的,真正完美的人生,只有佛菩萨方能圆满。通常所说的完美,是具足有利于修行的身份,可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那么,这一身份具有哪些特点?可归纳为八点。以下具体说明这八种圆满。第一是寿量圆满在过去生种下能感得长寿的业力,才有更多时间修行、弘法,长时间地积累福德..
◎ 太 虚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丹阳正则女中讲今天提出一个与人生非常切近的题目,这题目就是人生进善之阶段。一 人生之解析照通常解释起来,人生就是人的一生。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且来解析一下,可先分作两大干:一、理性,理是普遍贯通的,与之相对的就是事相。我们如果把人生解析开来,可以分作理性与事..
大安法师垂训以格人非:垂训就是建立好的教训,来格除人性当中不好的东西。非就是非礼的东西。天地之间一切人类,我们都要有同体的观念,都是我们的同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这种同体的观念。在所有人类当中,有一丝一毫做得不对的地方,就等于是我的分内有一丝一毫亏欠之处。他人的缺点,就好像..
文:弘一大师他是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他学贯东西,才华横溢,堪称中国现代音乐、戏剧、美术之先驱;后半生,他勇猛精进,慈悲度世,修成佛门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被誉为人天师范。本文所述,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弘一大师对佛教养正院全体师生,做最后的讲话。在讲话中他严..
问:请问法师!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证、行愿是修行的整个过程吗?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大安法师答:净土宗也讲见地的,各宗各派都有见地的问题。见地就是我们的知见所能到达的一个地步。我们对净土法门事理因果的了解所引发的信愿,就是净土宗的见地。没有这种见地是很难产生信心的,是很..
问:据说葱蒜有防癌作用,净业行人能否食用?大安法师答:葱蒜等属于五辛,佛的制教是不许可食用。何以故?荤辛菜臭味妨碍修法,荤辛之气,能引发色身的欲望。《楞严经》云:“是五种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
人生无常,钱再多都无用!证严法师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划,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计画。其实错了,我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因为我觉悟到人生无常。他问朋友:是什么样..
◎ 大 安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有云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弟子深厌娑婆苦,一心只想往生西方净土,然度众生的大慈悲心一时还发不出来,这样能否往生?答 :昙鸾大师依据《佛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悉须发菩提心的经文,诠释开示 :此无上菩提心,..
◎ 济 群 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无不沉溺在对五欲的强烈希求中。财欲:是人类对财富的需求。色欲:主要是指对异性的需求。名..
你的人生很多时候浪费在闲扯上宗萨仁波切有时候,我们可能心血来潮想要修行,不仅仅是阅读而已,然而在没有任何东西阻碍你,你还是修不下去--这是自我因你偶然瞥见实相,并且生起修行的心而面临的威胁,所以它便用多生的习性障碍你和攻击你。如果你打算在下午静坐修慈悲,到了那个时候,又有某种娱乐向..
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 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