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观音菩萨脱去凡胎,一路上脚踏浮云,一直飞到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此处真是人间圣境,不同凡俗。四周长满奇花异草,开满白莲花的池塘飘出缕缕清香。紫林中有一座莲台,观音菩萨便趺坐上莲台,这一天正好是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和龙女、善财童子居于紫竹林中。一天,观音菩萨听说中州地区民风很不好,..
什么是劫浊? 智者大和尚在《法华文句》中解释:劫浊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最长的是火、水、风三大灾过完为一劫,最短的是一刹那。一劫由无量个小的刹那组成,本没有时空的范围,是因为有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而假立了一个名字,所以叫:“劫浊乱时”如何离开劫浊?如果心离开了时间,就没有劫浊..
善士问:弟子目前状态是这样的:说我信吧,却做不到通身靠倒,也做不到对尘世毫不留恋;说我不信吧,隐隐总觉得若不抓住这个万劫难逢的机遇,很可惜。我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摇摆不定,非常痛苦,也恨自己没有定力。这样的状态如何打破呢?如何圆满自己不足的信心呢?请法师慈悲开示。宏海法师答:非常感..
一、流水不争先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就像流水一样,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
万念顿绝,打破疑情,见了本来面目1944年六月十一日云门寺开示虚云老和尚参禅下手工夫,就是诸方常说的看佛是谁这个话头,万缘放下,死心塌地,昼夜六时,行住坐卧,起居饮食,屙屎撒尿,搬柴运水,迎宾待客,总不离开这个话头。怎样看法呢?先念佛数声,看此念佛的究竟是谁呢?若说是口念的,我死了口..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百只大雁落入罗网中,都被猎人所杀。这五百只大雁由于喜好听闻佛法,死后一齐转生忉利..
钱财乃是身外之物,这句话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有时候没什么道理存在,但是事实上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你有很多的钱财,但是一直守着自己的钱财,一直到死亡,对钱财的执念太深,但是带不走。一起欣赏下佛教故事:守金不舍堕蛇身。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个很喜爱黄金的人。每天天色微亮,..
有一天,王宫里飘来了一块手巾,它的细致和美丽,连宫里的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国王召来了大臣们,一起“研究研究”。华丽的手巾一个传过一个,每个大臣都大叹稀有难得,吱吱喳喳地讨论着,手巾传着传着,大臣们终于有了结论:这一定是天赐华巾,这是国王英明,国家将要强盛的预兆。每一个大臣都肯定地这..
佛陀说要破除我执,就是要打破惯性,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人最怕活在一个对痛苦习以为常的世界里。如果你的心遭遇过很多痛苦以后,没有用学到的佛法智慧向内看、解决它,没有让自己喜悦、幸福,一直活在痛苦里面;并且还因为经历太多了,变得对痛苦都麻木了,却自以..
指檀那(布施)波罗蜜、尸罗(戒)波罗蜜、羼提(忍辱)波罗蜜、毗梨耶(精进)波罗蜜、禅(静虑)波罗蜜。即六波罗蜜中,除般若(智慧)波罗蜜外之其余五者。此五种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有主从关系,由般若之功德,可得其他五种波罗蜜。 p1116 ..
又称五轮。指全身。谓筋、脉、肉、骨、毛皮,或右膝、左膝、右手、左手、头首之并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大四○·三九五中):“五处皆圆,故名五轮。四支及首,名为五体。轮则别指五处,体则通目一身。” p1214 ..
谓佛陀化导众生之形式方法。教化众生之经典内容,称为化法。化法有如药味,化仪有如药材,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方可奏效。天台智顗立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为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为化法四教。[天台八教大意](参阅“五时八教”1132) p1327 ..
我国称彗星、流星之类为天狗,印度则将彗星称为忧流迦(梵 Ulkā),故正法念处经卷十九畜生品之注,以梵语忧流迦配当天狗。又据山海经卷二载,天狗为怪兽名,其状如狸而首白,其音如榴榴,可御祸凶。日本自中古以来,民间视天狗为天魔之一种,谓天狗住于深山,为人形、高鼻而有翼,飞行自在,着僧服或..
禅宗公案名。又作巴陵三句。指岳州巴陵颢鉴禅师用以提撕学人,令彼等转迷开悟之三句话。即“银碗里盛雪”、“珊瑚枝枝撑着月”、“鸡寒上机,鸭寒下水”等三句。人天眼目卷二(大四八·三一三上):“僧问巴陵:‘如何是提婆宗?’陵云:‘银碗里盛雪。’问:‘如何是吹毛剑?’陵云:‘珊瑚枝枝撑着月..
禅林用语。又作把鼻、巴臂、把臂。巴即把,鼻指牛鼻。即穿绳于牛鼻,以牵制之。其后转为可把持之处,犹言根据、把柄。碧岩录第三则(大四八·一四二下):“只如马大师如此道,意在什么处?有底云:‘点平胃散一盏来。’有什么巴鼻?到这里作么生得平稳去?”[碧岩集普照序] p1390 ..
(人名)唐代人。乡贯不详。少年出家,受学于当时之名匠,覆践清旷,强学天心。专通唯识之学。精探因明。住长安普光寺,以著述为事。与玄奘同时出,或谓即其门人。年寿并缺。所著有别集二十卷,成唯识论疏二十卷,杂集论疏十六卷,解深密经疏十卷等十余种。详见大唐内典录等。..
【诸欲得舍次第】 p1352瑜伽七十卷九页云:复次诸欲得舍次第,谓当宣说先所应作,由此故得。谓由布施,持戒。于此可得。谓在天上。由此受用。谓由爱味。由此故舍。谓由过患。如此差别,舍于事欲,及烦恼欲。谓由出离远离功德。又若显示清净品法;谓应称赞四沙门果。从彼决定无退堕故。或出世间故。..
【无此世间无彼世间】 p1088瑜伽七卷十页云:复见有一剎帝利种、命终之后,生婆罗门、吠舍、戍陀罗、诸种姓中。或婆罗门、命终之后,生剎帝利、吠舍、戍陀罗、诸种姓中。吠舍、戍陀罗等、亦复如是。彼作是思:定无此世剎帝利等、从彼世间剎帝利等种姓中来;亦无彼世剎帝利等、从此世间剎帝利等种姓中去..
【苦出离依受】 p0847 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卷三页云:问:若尔;一切苦受,皆应名耽嗜依。皆能与爱,或一切烦恼,为安足处故。又如品类足说:云何耽嗜依法?谓有漏法。云何出离依法?谓无漏法。何故此中说有苦出离依受耶?答:苦受、虽有漏;而有少出离依性。依彼故说苦出离依受。谓彼、有与烦恼相违,..
【苦谛有二种】 p0847 显扬二卷一页云:苦谛者:此有二种。一、世俗谛所摄,二、胜义谛所摄。世俗谛所摄者:如经中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胜义谛所摄者:如经中说:略摄一切五取蕴苦。..
【持种心证】 p0849 成唯识论三卷十五页云: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有间断故;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起心。此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蕂等,坚住可熏..
【信解不思议】 p0870 显扬三卷九页云:信解不思议者:谓诸菩萨、于难思处,已得信解。广说如经。若欲略说此信解相;谓于最极甚深所知之义,已入地诸菩萨及诸如来所行境界,及于诸佛菩萨最极广大威德,起淳直信;此难思议,非拟度境界。既了达已,而生信解。..
【信差别有三种】 p0870 成唯识论六卷一页云: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彼不信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
【信胜解补特伽罗】 p0870 瑜伽二十六卷四页云:云何信胜解补特伽罗?谓即随信行补特伽罗、因他教授教诫,于沙门果,得触证时;名信胜解补特伽罗。二解 集论七卷十一页云:何等信胜解补特伽罗?谓随信行已至果位。三解 集异门论十六卷十二页云:云何信胜解补特伽罗?答:即随信行补特伽罗、得道类智故..
【表业三种】 p0794 瑜伽五十三卷一页云:复次云何表业?谓略有三种。一、染污,二、善,三、无记。若于身语意十不善业道,不离现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语表业,名染污表业。若即于彼,誓受远离,所有身语表业,名善表业。若诸威仪路,工巧处,一分所有身语表业,名无记表业。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
【念遍觉支】 p0804 显扬二卷十四页云:一、念遍觉支。谓由世间道,得备善力,见道现前。由先修习世间念遍觉支,引得出世无功用无分别;于谛明了,于谛不忘。
【意愤天】 p1207瑜伽五卷七页云:或复有天,名曰意愤。彼诸天众、有时展转捔眼相视。由相视故;意愤转增。意愤增故;从彼处没。
【遂求慧】 p1247瑜伽四十三卷七页云:云何菩萨遂求慧?当知此慧、略有八种。一、依法异门智。所谓菩萨法无碍慧。二、依法相智。所谓菩萨义无碍慧。三、依法释辞智。所谓菩萨释辞无碍慧。四、依法品类句差别智。所谓菩萨辩才无碍慧。五、菩萨一切摧伏他论慧。六、菩萨一切成立自论慧。七、菩萨一切正训..
【邬波索迦有三种德】 p1248瑜伽七十卷九页云:复次邬波索迦、有三种德。一、清净,二、能造作,三、能引发。清净者:谓意乐清净,戒行清净,证清净。意乐清净者:谓于佛宝等,远离疑惑。不希世事,谓作吉祥。戒行清净者:谓能圆满所有学处。证清净者:谓能证得世出世清净故。能作三宝所作事故;名能造..
【运动不异聚色】 p1249瑜伽五十四卷十九页云:问:依止聚色而有运动;当言与彼异不异耶?答:当言不异。何以故?于彼处所,若生不生、或灭不灭、而有运动,皆有过失可得故。问:有何过失?答:若言生而有动;便越剎那相。若言不生;便应无动。若言灭者;应与余等。若言不灭;便越行相。又于异处生起因..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