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父母为一事争吵起来,各执一词,争执不休。
母:那让孩子说谁有理?
问其女,无语。
再问,无答。
父:没事,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女:一对二百五。
父母惊惭。
拈花:
甚合中观之道。
一笑:
1、众生皆具佛性,佛言不尽出于佛口。
2、人说你邪,你就反说人邪。不知是何发心?是何根性?
3、即心即佛。佛法不离现实生活。
吃饭时,父母为一事争吵起来,各执一词,争执不休。
母:那让孩子说谁有理?
问其女,无语。
再问,无答。
父:没事,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女:一对二百五。
父母惊惭。
拈花:
甚合中观之道。
一笑:
1、众生皆具佛性,佛言不尽出于佛口。
2、人说你邪,你就反说人邪。不知是何发心?是何根性?
3、即心即佛。佛法不离现实生活。
忠曰:“合行者,宜作为之之事也。”《敕修清规·副寺》云:“常住财物,如非寺门外护官员、檀越宾客、迎送庆吊,合行人事,并不可假名支破侵渔。”《经国大典注解》云:“合行移关,行犹为也,言合为移关也。”..
通公道人者。不知其氏族。居处无常所语狂谲。然必有应验。饮酒食肉游行民间。侯景甚信之。扬州未陷之日。多拾无数死鱼头积于西明门外。又拔青草荆棘栽市里。及侯景渡江。先屠东府一城尽毙。置其首于西明门外。为京观焉。朝市破落所在荒芜耳。通公言说得失于景不便。景恶之。又惮非常人不敢加害。私遣小..
【八捺落迦增各十六】 p0085俱舍论十一卷六页云:八捺落迦,增各十六。故薄伽梵说此颂言:此八捺落迦,我说甚难越。以热铁为地,周匝有铁墙。四面有四门,关闭以铁扇。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逾缮那,满中造恶者。周遍焰交彻,猛火恒洞然。十六增者:八捺落迦,四面门外,各有四所。一、煻煨增。..
露地,为门外之空地,喻平安无事之场所;白牛,意指清净之牛。法华经譬喻品中,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从而指无丝毫烦恼污染之清净境地为露地白牛。从容录第十二则(大四八·二三四下):“我衲僧家慵看露地白牛。” p6882 ..
覆盆庵主问僧:「甚处来?」僧曰:「覆盆山下来。」师曰:「还见庵主么?」僧便喝,师便打。僧曰:「作甚么!」师住棒。僧拟议,师又打。一日,有僧从山下哭上,师闭却门。僧于门上画一圆相,门外立地。师从庵后出,却从山下哭上。僧喝曰:「犹作这个去就在。」师便换手捶胸曰:「可惜先师一场埋没。」..
茶头在四寮,库司、头首、单寮、蒙堂。见〈殿堂类·四寮〉处。 故茶头行者亦可在四寮。又见〈茶头〉处。《敕修清规·寮元》云:“每日粥罢,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众至,鸣板三下。”
忠曰:“连珠喏,盖数人连声唱喏,如珠连环也。”《夷坚志》云:“昆山县一老叟,钱三万,买满舱鳖,尽解缚,放诸水。是夜梦数百人被甲于门外唱连珠喏,惊出视之,相率列拜,谢再生之恩云云。”
《敕修清规·寮元》云:“每日粥罢,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众至,鸣板三下,大众归寮。寮长分手,寮主、副寮对面左右位。副寮出烧香归位,茶头喝云:‘不审。’大众和南。”解曰:“寮长分手者,寮长位于寮元分手也。”..
《校定清规》云:“侍者先于上堂时,令行者挂巡堂牌。住持巡寮,自东廊第一寮巡起,寮众各出外接入,仍送出。众寮人多处,但寮元一人迎送出入,大众只立门外。”忠曰:“巡堂牌之堂,当作寮。”《备用清规》云:“方丈客头先行通覆住持至,寮主先于门前下手立,迎入,请趺坐,插香,住持答香,略叙寒温..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参头居末,至众寮门外下手立云云。参头门外转上手立。”又〈住持迁化?挂真举哀〉云:“有亲书遗言,丧司行者贴法堂中间上手幙上。”《备用清规·结制行礼》云:“巡寮云云。库司、蒙堂、前资、众寮,列门外下手立,接住持入。”..
《敕修清规·入寮出寮茶》云:“斋退,鸣寮中小板,点茶人门外右立,揖众入。”
(杂语)法华火宅之譬。诸子出门外索羊鹿牛之三车也。
(譬喻)三车之一。以譬大乘者。法华经譬喻品曰: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
(譬喻)法华经譬喻品所说立于门外露地之大白牛车也,譬大乘法。碧严九十四则垂示曰:露地白牛,眼卓朔,耳卓朔。
亦名:入寺法、俗人入寺法、男子入寺法子题:佛法僧体唯是一、俗人、僧地行事钞·导俗化方篇:“(一、礼敬舍恶等法)今依祇洹旧法出,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安详直进,不左右顾眄。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若未见佛供养,设见众僧,不先与语。礼佛已,方..
亦名:俗人出寺法、出寺法子题:金刚净刹法地行事钞·导俗化方篇:“如此等在寺中,竭力而行。所为事讫,辞出寺门,如法作礼。佛前三拜,至门一拜,门外又一拜。若僧少时,次第各礼一拜,多者总礼三拜。凡以秽俗之身入寺,践金刚净刹法地,自多乖于仪式;若去时,须自赎其过,随施多少,示有不空。若布..
亦名:入众行坐法子题:下[序-予+禾]法、入堂法、入众五法、出入先举门颊边脚行事钞·僧网大纲篇:“四分云,入众五法,善知坐起等。十诵云,下床法,徐下一脚,次下第二脚,安徐而起;坐法亦尔。入堂法,应在门外偏袒右肩,敛手当心,摄恭敬意,拟堂内僧,并同佛想、缘觉、罗汉想,何以故?三乘同法食..
如今不少人崇尚生吃蔬菜,然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夏朋滨指出,并非所有的蔬菜都适宜生吃,有些蔬菜生吃不仅容易造成营养流失,甚至会导致不良后果。含草酸较多的蔬菜草酸在肠道内会与钙质结合生成难吸收的草酸钙,会干扰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在常见的蔬菜中,菠菜、竹笋、茭白等菜品中..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境假立的名,例如所见的色、所闻的声、所嗅的香、所尝的味、所触知的寒暖等等,以及心..
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者,同一心理,要知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专为不了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语佛言,..
参禅难耶?易耶?根本道理是一样的,就是染污不得,应好好修行才对。◎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开示“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这是庞公(唐朝襄州居士庞蕴,得马祖道一禅师传法)说的话,他觉得用功是很不容易的,不是腰痛就是腿酸,或者有种种疾病缠绕,所以不易打成一片,很困难地才能有点进步,可..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徐恒志祖光居士:你给本刊编者的信中,对拙著《怎样实践佛法》的参禅一段,提出了几点意见。这里,想就你所提的问题叙述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大家讨论和指正:一、假使谈到此段大事,本来非禅非净,就在无言说中拈取。所以上智的人,以无法之法,印无心之心,触境遇缘,直下得自悟..
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 No. 1257 博山参禅警语No. 1257-A 博山警语序警乃醒觉之义。或云惊也。譬有贼瞰巨室。主人张灯夜坐堂皇之上。謦咳作声。贼惧不能便。稍尔昏睡。则乘间而入。橐为之倾。故严城击柝。刁斗鸣辕。卒有变而无虞。以其警备于机先也。人有生死大患。乃万劫不醒之长梦。况亦为贼媒。日劫..
◎ 米丽宏荞麦开花,凉凉的明媚,有几分少女气质;轻轻喊她,连名带姓,像喊女伴儿;那边好似就有回应,欠欠身儿,轻轻悄悄应一声:哎荞麦长高,分出许多枝节来,婆娑多姿;茎秆幽红色,具纵棱,温润如玉;花又白,叶又绿,根是土黄的。南宋诗人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说:叶绿、花白、茎赤、子黑、根黄..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人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
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略解:学佛人参禅,或者修习出世间禅定,只要是发愿今生成就解脱..
参禅普说(节选)来果禅师敬维我佛,雪山悟道,阐五时八教之真经,继承迦叶鹫岭传心,印四七二三之宗体。少林达摩付法,曹溪大鉴止衣,历代相承诸祖应化,莫不秉我佛之至教,自行化他,目为正行。厌哉!如来人天教主,四生慈父,三界大师,向知国主为治国治人之王,我佛为救人救心之主;凡我僧徒,必竞..
◎ 来 果参禅人,只顾真参,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时,用头触柱或用头碰地,眼泪挂脸上不止,才有参禅面目。若不在本参上忙工夫,专在工夫外逞好胜,你高我低,你能我不能。如此,是真空过。类如坐香,人坐冲盹,我坐鼓劲;人跑香低头,我跑香端正;人站敲脚,我站笔直;人睡伸脚,我卧吉祥;人一天讲句把..
我以前跟谛闲老法师学教,在他那里参学。听谛闲老法师说:自己有好处,给人家讲讲说说也有好处,不会用功的也会用功了,会用功的就更会用功了。所以我也说说,也有听过的,也有没听过的。听过的随意,没听过的也应该听听。谛闲老法师收了两个徒弟,有个大弟子。出家前他已经结婚,有个内人,还生了个..
◎ 来 果参禅人求静,非真参禅。何以?工夫得力时,静不可得,求静为谁?疑情精参,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身心两忘,谁动谁静?果知不静,再求静者,非参禅正行,须知禅堂,不但止动,尚须止静。止动,则动不关身;止静,则静不关心。心既不关,忘何动静乎?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参禅时,有动有静,皆以..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