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有大小,但是因果不会空。你如果是把人杀死了,那肯定要下地狱的。假如你懂得马上发菩提心,安住于正念,持诵药师佛的名号,得到了清净的好相,这样你就转过头来了,不会堕落到三恶道,而是先直接成佛,往生药师净土。成佛之后,你就有能力偿还杀人的恶报,到时候到地狱里面去再让他杀,杀的时候顺便就把他给度了。结下恶缘就以恶缘去度众生,这是佛法当中非常不可思议的地方。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善恶因果丝毫不爽;另外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当下的心念极为重要。当下的一念心如果是菩提心,就直接能够从地狱里面跳出,成佛也是可能的。所以这个方法是整个大乘佛法里面最直接、最了当的法门,就是以菩提心摄持我们的身心,然后以六度作为我们修行的资粮,以持戒作为我们生活的规则。如果善法、律仪、饶益有情这三方面都具足了,那我们就圆满成佛,永不退转。 上面介绍了药师佛十二大愿的前五愿,这五愿主要是针对佛所证得的果报而讲的。我们看到佛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慈悲、福德以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种种功德庄严,所以我们对照自己发起对佛法的稀有之心,希望自己也能够获得佛的功德。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样具有跟佛一样的本性,但是被我们的无明烦恼覆盖住了。如何才能获得佛菩萨的功德?那就要通过对三宝的皈依、佛法的学习、认真地修行来改变自己,使自己的烦恼(贪欲、嗔恨、愚痴),短浅的眼光、狭隘的智慧和局限的生活习惯,都得以改善。当我们身心中所有的智慧、能力全部被激发出来,也就圆满成佛了。 如果我们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日子过得相当不错,那就要通过与天人、佛菩萨的境界的对比,以智慧的眼光进行抉择。你会发现:不管在人世间过得多么美好,相对于天人,相对于极乐世界,那我们真得是非常地穷困潦倒,痛苦万分。不要说佛菩萨的境界,就是天人看到我们人间的人,就像我们人看到被困的畜生一样,处于重重的痛苦当中。反过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你也可以看到身边有很多的人,他们未必就有钱财、有地位,但他们却过得很开心,他们可能没有多少知识,但他们很有责任感。为什么会这样?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内心中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佛菩萨的品质早就深植于我们的心里面,只是被烦恼覆盖住了。只要消除了这些烦恼,我们就会显发出这种美好的德行。 一般的人通过打坐用功,身心就会感觉很愉悦;到寺庙里面去,就会觉得很清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平常有太多人世间的杂事,扰乱了自己的身心,一旦到了寺庙,一旦接触了出家师父或者修行的居士,受到他们的熏染,你的内心就清净下来了。实际上这个清净,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本来就有的。对于生活好的人,应该看到佛菩萨、圣人的殊胜果报,然后继续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慈悲。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受苦的众生来说,特别是末法时期的众生,所谓“世道人心,江河日下”,父子之间都有代沟,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沟通越来越困难。由于自私的缘故,大家都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衡量别人,评判别人,批评别人,谴责别人,这样一来,人世间的快乐将变得越来越少了。
相关推荐

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温州妙果寺达照法师
答温州妙果寺达照法师达照仁者:你现在既已到佛学院读书,就全心全意地学习吧,等你学成毕业后,再集中心力,精勤修法。你现在既功课很紧,无暇修法,假如因无暇修法而心神不安,又不抓紧功课,好好读书,弄得两败俱伤,白费光阴,岂不可惜!国家大事,非你力所能转,现在只有好好读书,别的什么也不要管,大凡心地纯正..

法界法师:药师经释义 第三、药师琉璃光如来分
第三、药师琉璃光如来分【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jìng)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yù)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曼殊室利。】『佛告曼殊室利。』佛开始给她讲东方的药师佛,他没讲西方,这个时候只讲东方,因为也是机..
元明
又作本明。谓本觉之体清净光明。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上):“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p1226
元长
(1284~1357)元代临济宗僧。越州(浙江绍兴)萧山人,俗姓董。号千岩。字无明。七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尝于武林山灵芝寺学戒律,后谒中峰明本禅师。初于无明寺弘法,后迁住圣寿寺,蒙赐“普应妙智弘辩禅师”、“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等号。至正十七年六月入寂,世寿七十四,法腊五十六。遗有..
元品能治
退治元品无明者。元品无明即根本无明,为天台宗所立四十二品无明中第四十二品之无明。欲断元品无明,有等觉智断、妙觉智断二说。等觉智断之说,谓元品无明障妙觉极位,故为显现妙觉智,应以等觉智断之;妙觉智断之说,谓元品无明其力强大,非因位之智所能断,故须以妙觉果智断之。前者乃断惑入位之次第..
元浩
(?~817)唐代僧。又称元皓。吴门人,俗姓秦。字广成。幼依晋陵灵山寺慧日禅师披剃,住龙兴寺。未久,从荆溪湛然受法华止观之法,宴居山林,凝心三昧。后住开元寺,注解大涅槃经。于元和十二年示寂。门人中较著者有智净、仲义、子瑜、道如、仲良等。[佛祖统纪卷十、释门正统卷二、禅门正统卷二、宋..
元祖
谓元初之祖。即开宗立派之祖师。弘明集卷一牟子理惑论(大五二·二上):“佛乃道德之元祖。”又宗镜录序(大四八·四一六中):“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是称佛为元祖。在日本,对净土宗开祖源空及日莲等,皆有元祖之称。 p1227 ..
元素
指六大。古代佛教将构成一切万法存在之元素,立为六种,称为六大(含广大之意)。即:地(梵 prthivī)、水(梵ap)、火(梵tejas)、风(梵 vāyu)、空(梵 ākā?a)、识(梵 vijāna)。其中,地、水、火、风之四大具有形成一切万物之作用,空大则具有使已形成之万物成为空虚之作用。地、水、火、..
元康
唐代僧。初居山野,持诵观音。贞观(627~649)年间游学京邑,感一异鹿,抚而驯伏,遂豢养之。常乘此鹿,以三论之文荷之于背,装饰诡异。帝闻之,诏入安国寺讲三论,遂造疏解中观之理,别撰玄枢两卷,后不知其所终。[宋高僧传卷四] p1227 ..
内凡
“外凡”之对称。为见道以前阶位之一。修行佛道而未证见正理者,称为凡夫,其对正理发相似之智解者称为内凡,未发相似之智解者称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贤位为外凡,而以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以十信伏忍位为外凡,而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为内凡。..
内五法
又作内五事。为难提释经所载五种发自内心之法。即:(一)舍不信意,谓佛弟子于如来之法,应常存正信之意,则无量法门皆可从此而入;若有不信之意,悉当除去。(二)舍不净行,谓佛弟子当受持如来戒法,常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则一切烦恼不能染污;若有不净之行,悉当除去。(三)舍悭贪心,谓佛弟子当以财..
内五股印
“外五股印”之对称。全称内缚五股印。又作金刚印。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主尊金刚手菩萨之根本印。印相为虚心合掌,左右无名指于掌中相交,二拇指、中指、小指皆直立而相合,二食指各屈第三节,置于中指指背而互不相着。[大日经卷四密印品、卷七供养仪式品、大日经疏卷十三](参阅“五股印”1116)..
内心
相对于外形,故称内心。正法念处经卷二(大一七·七下):“内心思惟,随顺正法。” p1233
内四供养
内院之四供养。又作内四供、内供养、内供。“外四供养”之对称。即在金刚界曼荼罗金刚轮内四隅之嬉、鬘、歌、舞四菩萨。系由中央大日如来心中流出以供养四佛者。依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载,金刚嬉菩萨供养东方阿閦(不动)如来,金刚鬘菩萨供养南方宝生如来,金刚歌菩萨供养西方弥陀如来(观自在..
内外三教
于我国,指儒教、道教、佛教。于日本,则指神教、儒教、佛教。 p1233
内外兼明
五明之中,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等前四明为外明,其第五者,即明自家之宗旨者为内明。五明熟习兼备,称为内外兼明。在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为内明,婆罗门则以四吠陀论为内明。[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五明”1112) p1234 ..
内界
“外界”之对称。(一)众生之身心分内外二界,无形之心意为内界,有形之身体为外界。 (二)六界中地、水、火、风、空等五界为外界,第六之识界为内界。 p1236
内胎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央之中台八叶院。大日经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七上):“谓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 p1236
内秘
谓内秘菩萨为自利利他之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自利之相。此因菩萨知众生畏于大智而乐闻小法,故作声闻、缘觉等二乘人,以方便化诸众生,如富楼那比丘、舍利弗等即是。法华玄义卷六(大三三·七五六中):“诸声闻等,悉内秘外现。”[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 p1236 ..
内院
兜率天二院之一。兜率天为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有内外二院,内院称善法堂,大神牢度跋提所造,为弥勒菩萨最后身之住处,菩萨常于此处为诸天人说法。[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普曜经卷一](参阅“兜率天”4385) p1236 ..
内阵
又作内陈。为“外阵”之对称。指于佛堂或变相图绘等安置本尊之中央部分。其外侧称为外阵。又佛殿内僧众之坐处,区画内外,内部为内阵,外面为外阵。(参阅“外阵”1866) p1236
内宿食
将食物置于比丘住处,经一宿者,称为内宿食,乃不净食之一,比丘不许食之。 p1236
天竺三际
印度分一年为三期,称为三际(梵traya rtavah)。又作三时。即热际(梵 grīsma-rtu)、雨际(梵 varsa-rtu)、寒际(梵hemanta-rtu)。三际之起迄时间,依印度各地风俗之不同而有异说。依俱舍论光记卷十一载,神泰以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为热际,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为雨际,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
天师
(一)佛陀十号之一。[菩萨本业经] (二)天子之师。佛祖统纪卷五十一(大四九·四五四上):“沙门一行,号称天师。” p1355
天师道
即五斗米道,其开祖张陵自称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北魏时寇谦之改良五斗米道,加入佛教仪礼,提倡新天师道,颇见重于太武帝。(参阅“五斗米道”1070) p1355
天根
大自在天之标帜。即雄伟之男根。为印度教湿婆派(梵 ?iva)之神体,谓诸有趣皆由此而生,故敬之。[续高僧传玄奘传] p1356
天真
谓天然而不假造作之真理。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大四六·一四三下):“理非造作,故曰天真。” p1356
天童寺
位于浙江四明天童山,距鄞县(旧称宁波府)东约三十五公里处。西晋永康年中,义兴于会稽郡鄮县东南约十七公里之山间岩上草创一宇居之,因感太白星幻化为童子,日供薪、水,遂以太白为山名,寺号天童。东晋隆安三年(399),寺毁于火灾。唐玄宗开元年间,法璇于山之东麓,依故迹建寺,称太白精舍,又于..
西域记地理考证
(书名)一卷,清丁谦着。英人有恭宁翰者。久居印度。精心考古。着玄奘游迹图。将记中各国所在。逐一注明,今为何城,此书以此图为蓝本。惟图所未及。或确知其有误者。必详加考定。以衷一是。恭图所无。最难考定者。惟葱岭以西大雪山内赌货罗故此诸小国。著者因此易槁至七八次。继思疆域沿革。今昔不同..
十二随眠
(名数)于前十随眠中分贪之一,为欲贪色贪无色贪(即三界之贪)之三,是为十二随眠。见众事分阿毗昙论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