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三障(二)
涅槃经明三障:一、烦恼障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嗔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二、业障 业即业行,谓由贪、嗔、痴起,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三、报障 报即果报,谓由烦恼惑业,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报障。谓诸..
四障
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曰四障:一、惑障 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思惑,能障蔽正道也。二、业障 身、口、意所造之恶业,能障蔽正道也。三、报障 三恶趣之苦报,能障蔽正道也。四、见障 诸邪见,能障蔽正道也。..
二类魔
贤首五教仪云:魔有八万四千,乃至恒沙无尽,今总束之,分为二类:一、界内魔 有十: 一、精灵二、恶鬼三、邪神四、老仙五、魔天 六、阴灵七、生死八、业障九、烦恼十、心念二、界外魔 亦十: 一、三昧二、智慧三、师友四、化导五、修谛 六、观缘七、行度八、报身九、依土十、果位..
无尽功德藏回向
【无尽功德藏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萨,修悔过善根,离一切业障,于诸如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回向此随喜善根,庄严诸佛净土,常作佛事,具诸功德,得无尽善根。参阅‘十回向’条。..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成佛。
三种悔法
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证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菩萨现于其前是;三、无生忏,也叫做实相忏,即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诸法如幻如化,罪恶也是如幻如化,这样罪业即可忏除..
五障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2、法华经中说: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五停心观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入道之初所应修习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即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即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即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
业障
由宿世所作的种种罪业而生今世的种种障碍,如人今生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
四障
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嗔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构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著与邪见。
四种三昧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舍诸杂念,一心系念法界,观一切法皆是佛法,并专心称念一佛名号,于一期中精勤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业障,显发实相之理。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
五逆以业为体不用夷兰为体
济缘记释云:“问中,比丘犯逆,三杀皆夷,破血并兰,理合为体。答中,初判定。逆取业障,不论篇聚,故云未假罪也。如下,反质,初引俗犯无罪以质。假下,次约僧犯可忏以质。重夷自入边收,逆兰方为戒难。然兰是制罪,容可忏灭,即应犯者忏已非障,故知不可以兰为体。”(业疏记卷一三·二七·一四)..
僧残须二十僧出罪意
戒本疏·十三僧残法:“所以列二十僧中出罪者,以二篇次死,业障深重;故须多人强境,方发犯者胜心,息断相续故。云若少一人已下,减众轻法也。”(戒疏记卷一○·一七·八)
三归对趣分别
子题:龙受三归、神得三归五戒、五趣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对趣者。(一、正明)五趣为言,皆得受也,除报重者。自余山间空远轻系地狱,皆成三归,除不解者。(二、引示)多论云,龙受三归,为优婆塞。又云,龙畜生摄,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虽经中说受八斋法,但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四分..
三种重障
【三种重障】 p0181俱舍论十七卷十五页云:薄伽梵说:重障有三。谓业障,烦恼障,异熟障。如是三障,其体是何?颂曰:三障无间业,及数行烦恼,并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论曰:言无间业者,谓五无间业。其五者何?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
三种非圣法器
【三种非圣法器】 p0201佛地经论五卷六页云:此有三种非圣法器。一者、亲近不善知识,闻不正法;暂时有障,非圣法器。二者、烦恼痴障所障非圣法器。三者、极重业障所障,及无出世圣道种子,久时毕竟非圣法器。..
五无间业
【五无间业】 p0263如业障中说。二解瑜伽九卷二页云: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三解如无间业中说。又俱舍论十八卷一页云:五无间业,其体是何?颂曰:此五无间中,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诳语;一杀生加行。论曰:五无间中,四是身业,一是语..
大圆镜智有九种相胜所余智
【大圆镜智有九种相胜所余智】 p0247佛地经论五卷六页云:如是略说大圆镜智,有九种相,胜所余智。谓训词相,无分别相,障清净相,依止因缘生智影相,无有我所无摄受相,不忘一切所知境相,遍处恒时生智影相,能生一切智根本相,于非法器不能生相。此有三种非圣法器。一者、亲近不善知识,闻不正法;暂..
一障一切障
谓造恶众生,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切善根皆悉消灭,一切业障同时增长,所以一障则一切障。 p77
一障一切障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障一切障者。谓造恶众生。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切善根皆悉消灭。一切业障同时增长。所以一障则一切障也。
三障
[出涅槃经]障。蔽也。谓诸众生被惑业障蔽。不见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一烦恼障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嗔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二业障业即业行。谓由贪嗔痴。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五无间业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
四障
[出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一惑障谓诸众生由贪欲嗔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二业障谓诸众生由贪嗔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三报障报即果报。谓诸众生。由烦恼惑业为因。而感地狱畜生饿鬼诸众生。由不闻正法。起诸邪见。随逐魔事。失菩提..
佛知见
是指佛证悟实相的智慧。众生本具如此能力,但由于业障深重,所以不能开。为此,诸佛世尊以其大悲心出现于世,向众生开示佛的知见,使之领悟,从而进入佛的知见。
念佛观
五停心观之一。业障深重的人,一心观佛之相好,可以对治。
重障
很厚重的障碍。众生有三种很厚重的障碍,以致不能成佛,那就是惑障、业障、报障。惑障即一切之无明烦恼,业障指五逆十恶等,报障指三途八难等。
拜佛
礼拜诸佛。拜佛的意义有三:一、向佛致最敬意;二、表有希贤希圣之心;三、拜自心本具之佛。拜佛的利益有四:一、除慢,即消除贡高我慢之心;二、增福,增长福德;三、生慧,启发智慧;四、消业障,消除宿世之业障。..
普贤十愿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即:敬礼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净慧长老:想成就大事业 就要牢牢记住这个八个字
一、感恩人生在世,接受了来自国家、来自社会、来自师长、来自父母的种种恩惠,如果我们把生命存在的各种关系都排除掉,我们的个体生命在哪里呢?我们的个体生命能否存在呢?可以说,离开种种因缘条件,我们个体的生命连一秒钟都不能存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恩,就是我们时时刻刻要对自身以外的种种社会..

黄念祖:这个经,有方便,有理论,有实际,又种种的圆满
黄念祖:这个经,有方便,有理论,有实际,又种种的圆满(有了)这个经,(众生)他就不再需要(其它),所以这一部经就够了。有的经给你很大的启发,但是整个儿在修持上你不见得用得上啊。《金刚经》和《阿弥陀经》都是家喻户晓,但是很多人就是知道了《金刚经》,你能够理解,也可以「随文作观」,也可以随..
了意法师:与人相处记住这个交往法则 一生受用
这一生我们要建立的就是善缘的连结,因为你一切的心念发出去,透过你的语言行为所链接的都是未来你要收成的。所以,如果你想收成的是快乐,是喜悦的因缘,那么你与人相处就要给予快乐跟喜悦。究竟的快乐跟喜悦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什么是智慧的表现?就是不做贪、瞋、痴的行为,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而..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