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国心脏协会年度会议上发布的研究显示:以植物性饮食为主的人在四年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了42%。纽约西奈山医院的研究团队评估了15500名45岁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的饮食和心脏健康数据,同时选取了四种饮食习惯来考察,包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肉类食物为主、常吃方便食物、常喝酒。通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仅植物性饮食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患病风险甚至可以降低42%。而其他饮食习惯与降低心力衰竭风险无关。多吃深绿色的叶菜类植物、水果、豆类、全谷物,同时限制加工肉类、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摄入,是一种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特别有助于预防心脏衰竭。虽然素食有一定的健康益处,但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孕妇、贫血人员、消化不良或胃肠疾病患者,以及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的老年人,不提倡吃纯素。
相关推荐

吃素与放生有什么不同
问:能不能更明白告诉我,「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答:就好比一个赌徒愿意改邪归正,首先必须要做的便是戒赌,不再造新的赌债(戒杀吃素),再来更要积极地还债,努力把以前所积欠的赌债一一还清(赎命放生),如此才能真正走上正途。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地不再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

【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圆因法师
问:能不能更明白告诉我,【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答:就好比一个赌徒愿意改邪归正,首先必须要做的便是戒赌,不再造新的赌债(戒杀吃素),再来更要积极地还债,努力把以前所积欠的赌债一一还清(赎命放生),如此才能真正走上正途。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地不再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

一个能让家人吃素的好办法
妙莲老和尚佛法是最讲孝道的,佛弟子最究竟的孝道,是度化父母能信佛念佛,将来永离生死之苦。话又说回来,如果父母的业障深重,不但不信佛,对佛法还有反感,你又不能劝勉他们,这要怎么办?只要你至诚念佛、修一切善,将所有功德回向父母,决定能感化他们的,因为父子、母女都有血亲天性相关,同一根..

大安法师:戒杀吃素的问答
问:生活中有时经常应酬,怎能吃素呢?大安法师答:这就要看你的发心,如果你真的想吃素,也是可以的。应酬,应酬主要是你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恭敬嘛!你告诉他:我是佛教徒,吃素的。他会理解的,而且他真的对一个能吃素的人内心会佩服,也会对你的道德感还有一分信任,最终还是对你的经商有作用的,你..

劝吃素等于救千万条生命
一个人终生吃素,可以让多少动物免于屠宰?只要能控制自己的嘴巴和筷子!如果你能再劝服一个人弃肉茹素那么,你又救了多少条生命?一、吃素并劝人吃素是不用花钱的放生你能发心吃长素,不用花一毛钱,就放了百千万条的生命。同时还积极地宣传吃素的好处,使更多的人也发心吃素,那你就等于放生了无量无..

学佛后吃素放生病痊愈
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山东最东端的一个海滨城市。三面怀海,一面靠山。从记事就看见人们在退潮时(我们叫赶海),或拾或抓海螺、蛤、海蛎子、海参、螃蟹等。我从小就喜欢赶海,不是天天都能赶,要等海水退潮才行。记得常和同学一起去,放了学有时候不回家,直接跑到海边,赶到很多的海物。回家煮熟..

界诠法师:什么人可以皈依呢?不吃素可以吗?皈依佛门有条件限制吗?
什么人可以皈依呢?有人说我皈依没吃素,能不能皈依?在印度佛住世时,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它不叫吃素,叫斋,而不叫素。这个素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了,在中国佛教这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优良传统,学佛也以素食作为一种标准。按照佛教根本教义来说不是很明确,或者说不是唯一的一个衡量..

李炳南:不吃素能往生吗?
问:不吃素能往生吗?李炳南答:虽然不能吃素,但也要戒杀,方便吃五种净肉,如此就不会妨碍往生。什么叫做五种净肉呢?第一,动物被杀情形没有亲眼看见的;第二,动物被杀时的惨叫没有亲耳听到的;第三,不是为我而杀的;第四,命尽自然死亡的;第五,动物吃剩的。有助念者就可以往生,但还是练习吃素..

开愿法师:怎么样能劝导更多的人吃素、放生?
同修:咱们现在在放生,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吃众生肉,我听过两句话,一句是:“吃素是一种最大的放生。”还有一句是:“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所以我想问师父,怎么样能劝导更多的人吃素、放生?师:对啊,这个是一个大问题。能够做到吃素、放生是你的大功德,每..

李炳南:被围困发心吃素,蒙介绍皈依印公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为期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舍,勒索民饷,粮食被搜刮干净了,李炳南只能到县党部去吃饭。围困期间,城外天天炮轰城内,李居士感觉生命朝不保夕,时..

印祖故事:翰林信佛不吃素,大师劝读放生疏(43)
魏家骅(1862—1933),字梅荪,晚号贞士,江宁人。他分别于清末光绪1898年、1903年两为进士,尤其是1903年为经济类进士,此后他一直官运亨通,任过翰林编修、山东东昌府知府,官至三品大员;民国时期,又曾担任西南地区法院院长。还担任过南京商会会长。在山东东昌府知府任上,成功引种美国棉花,推动了..

长期只吃肉和只吃素哪个好?每天吃肉不超过这个量,才正好
长期只吃肉和只吃素哪个好?每天吃肉不超过这个量,才正好小时候不爱吃肉,所以没长高;长大后爱吃肉了,结果长胖了。每个人的口味有所区别,不管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养成,不同的人的饮食习惯也是有所不同的。而只吃肉的人和只吃素的人,通常被归为两类。有的人吃起肉来根本停不下来,每天都要吃很多的..
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从何名通达从何名得
【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从何名通达从何名得】 p1307瑜伽七十七卷六页云:此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从何名为通达?从何名得?善男子!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为得。善男子!初业菩萨,亦于是中,随学作意。虽未可叹;不应懈废。..
佛身无漏与佛身有漏
【佛身无漏与佛身有漏】 p0657 大毗婆沙论七十六卷四页云:谓或有执佛身无漏。如大众部。问:彼何故作此执?答:依契经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来生在世间,长在世间,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彼作是说:既言如来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由此故知佛身无漏。为止彼意,显佛生身,唯是有漏..
五部总持
指密教金刚界五部之陀罗尼。五部,指佛部、金刚部、莲华部、宝部、羯磨部。陀罗尼为梵语dhārani之音译,意译作总持。 p1160
六难
指修梵行、向菩提道者之六种难处。即:(一)佛世难遇,谓诸佛不常出世,众生悬远难遇;纵使诸佛出世,若众生不修胜因,不行众善,亦不得遇。(二)正法难闻,谓虽值诸佛出世,然因机缘之违逆、身体之障难、根性之愚钝等,而不能听受;又值佛灭后,不得听闻正法,或生邪见,虽听闻而不能信受。(三)善心难生..
天衣拂千岁
表示时间长久之譬喻。大智度论卷五载,譬如有座四十里之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年持细软衣一拂拭,至石山尽净,而劫犹未尽。[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 p1349
心智
心与智。心为体,智为用,体用二者并举,故称心智。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八·八二八上):“口常说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 p1407
支节
(一)梵语pra?ākhā。音译钵罗奢佉、波罗舍佉、钵罗[贝*奈]佉。为俱舍论所说胎内五位之第五。即托胎第五七日后,肢节等形相皆已圆满之位。另于瑜伽师地论卷二之中,有胎内八位之说,以五七日内名钵罗赊佉,六七日内名发毛爪位,七七日内名具根位,七七日以后名形位。即开五位中之钵罗奢佉位而为四位。..
断律仪
梵语prahāna-sajvara。谓与九无间道共生之静虑律仪(定共戒)及无漏律仪(道共戒)。即指与有漏之未至定中之九无间道俱生之静虑律仪,及与无漏之未至定中之九无间道俱生之无漏律仪。其中,与前八种无间道俱生之二戒,能断除欲界生起之烦恼,与第九无间道俱生之二戒,能断除欲界生起之烦恼及恶戒,故特..
百八法明门
(名数)明者,智慧之异名也,除众生昏闇,使通达一切法之法门有百八种。第一正信法明门,乃至第百八不退转地法明门也。见佛本行集经六,三藏法数五十。
应理宗
(流派)应理圆实宗之略。法相宗之别名。
优波罗忏
(术语)Upalakṣa,又作优婆罗叉,译曰律。四分律开宗记一本曰:言律藏者,梵云优波罗忏,此译为律。律,则法也,非法无以肃威仪也。大乘义章一曰:优婆罗叉,此翻为律。
优婆提舍
(术语)Upadeśa,又作邬波题铄,优婆题舍,优波提舍,邬波弟铄,优波替舍等。译曰论议。十二部经之一。大乘义章一曰:优婆提舍,此正名论,论诸法故。同卷曰:优婆提舍,此名论义,问答论理,名论义经。法苑义林章二之本曰:邬波题铄,古优婆题舍,此云论议。玄应音义十七曰:优婆提舍,此云逐分别所..
优填王造佛像
(传说)释尊,一夏九旬,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不远阎浮。时拘睒弥国优填王思慕之。以牛头栴檀造如来像高五尺,如来自天宫还,刻檀之像,立而迎之。故世尊于彼像嘱末世之教化。见增一阿含经二十八,西域记五,经律异相六。又佛上天时,优填王铸金作像云。见观佛三昧经六。..
法身有三相别
【法身有三相别】 p0764 此即佛之三身。成唯识论十卷十五页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
法有四种各何因生
【法有四种各何因生】 p0765 俱舍论六卷二十二页云:此中何法,几因所生?法略有四。谓染污法、异熟生法、初无漏法、三所余法。余法者何?谓除异熟,余无记法。除初无漏,诸余善法。如是四法。颂曰:染污异熟生,余初圣如次。除异熟遍二、及同类余生。此谓心心所,余及除相应。论曰:诸染污法,除异熟..
取有二种业
【取有二种业】 p0817 杂集论四卷十一页云:取有二种业。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二、与有作缘。为取后有发有取识者:为那落迦趣等差别后有相续不断,令业习气,得决定故。与有作缘者:由此势力,诸行习气,得转变故。..
诸根不调伏者能生六苦
【诸根不调伏者能生六苦】 p1361瑜伽五十七卷二十二页云:云何不调伏者能引众苦?谓能生六种苦故。一、扰恼住所生苦。二、他所摈黜苦。三、他所讥毁苦。四、追悔所生苦。五、往生恶趣苦。六、生等诸苦。若有诸根善调伏者,当知与此相违,断六种苦,引诸快乐。..
善趣
【善趣】 p1136瑜伽八十一卷七页云:善趣者:谓人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