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因禅师悟道因缘
唐朝因禅师,生平不详,亦不知嗣法何人。
未悟道之前,一直默默无闻,随众作务。
一日,随众持槌击土。因禅师看到一大块土坷垃,一时游戏心起,举槌猛击,土坷垃应声而碎。因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一位老尊宿,听说了此事,遂赞叹道:尽山河大地,被因禅师一击百杂碎。
唐朝因禅师悟道因缘
唐朝因禅师,生平不详,亦不知嗣法何人。
未悟道之前,一直默默无闻,随众作务。
一日,随众持槌击土。因禅师看到一大块土坷垃,一时游戏心起,举槌猛击,土坷垃应声而碎。因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一位老尊宿,听说了此事,遂赞叹道:尽山河大地,被因禅师一击百杂碎。
园精舍的僧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每天,僧庄严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呈现出一片肃穆祥和的法界,同时也让住在精舍旁的贫穷人家,在耳儒目染下心生欢喜,和三宝结了善缘。“多庄严的佛陀,多和合的僧啊!如果能够供养他们,不知该有多好呢!”贫苦的妇人望著园精舍,陷入了沉思。但,..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那天比丘们聚在一起议论道:「为..
静波法师: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菩萨可以有妻子,因为那是因缘。我刚才说过,应该去随缘..
慧能禅师的改革文/释本性六祖慧能禅师,是中国禅的始祖。他是个传奇的人物:目不识丁,却说出了划时代的《六祖坛经》;以俗人身份,就成为了禅宗六祖;圆寂后,肉身不坏,成为金刚舍利;一生致力于印度式禅法中国化的改革,且开天辟地,大获成效!印度式禅法,不等于佛陀禅法。在佛陀时代,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于此,..
不要开庙店白云禅师著述神道之属,以香火鼎盛表示神明威灵,可以有求必应;现前庙堂林立,无不香火鼎盛,热闹非凡,似乎每人都能有求必应。如果,因此而使某些野心人士加以利用,当能达到两种令人忽略的目的:一者是开发财源的最佳途径。二者是掌握票源的可靠门路。因此,原有的拜拜宗旨与精神,逐渐地..
佛陀白云禅师著述佛陀一词,在梵语中的意义,最简明的说法,应该是:觉悟的智者。即所谓:觉烦恼不害,可以转变成道;智事理不惑,可以彻底分明。因此,佛陀的法义,乃是以圆满的智慧,而证究竟的觉悟。不过,依名相而言,佛陀一词,乃是以成就了的境界而言,亦如典籍中所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当..
元珪禅师有人说中国祖禅与「儒,道」两家,有着像花,叶,茎三位一体不可分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日本禅」才是中国祖禅的代表者。其实这些看法,确然是连「麻三斤」,「干屎橛」也不识的「混混儿」;当然,那「无念,无相,无住」的独特「禅思」更无法也无能接受的了。就以珪禅师度化岳神的事来说,它的..
每个人能在今生做为眷属,必然有前世的因缘。每个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一样,每个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债也不同。有些人欠债太多了,到这个世界上来,还也还不了,所谓“债台高筑”,也就是业障之台,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深,债上加债,纠缠不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往昔专门放高利贷..
次七第三日开口就错,动念即乖。本来「禅」是没有什么好讲,讲也讲不到的,要自己去参,自己去领悟,如东西是苦是甜,唯有自己吃了才知道,靠自己去体会的。六祖讲:「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是什么呢?」又对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东西呢?」如我们在吃包子:「吃包子的是谁?甜的、咸的、香的,这到底是什么呢..
2003年秋,这一天晴空万里,微风舞动,我和老伴闻名来到河北省元氏县蟠龙寺院,烧香礼佛后,就在寺中走走看看,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年轻师父,她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老伴上前行礼搭话:“师父,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居士,能否与您交谈?”师父忙说:“阿弥陀佛!可以可以。”这时我问:“师父,看您很年轻,..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别号懒安,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幼年入道,顿拂尘蒙。元和十二年(817)于建州浦城县凤栖寺受具足戒。后受业于黄檗山(今福建福清县境内),学习律乘。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深感所学于自己的真实受用不大,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于是振锡孤游。在前..
韩愈,字退之,唐河北昌黎人,三岁丧父,由哥哥嫂子抚养长大。韩愈早年深研儒学,并以儒学为正统,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他反对佛教可以说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当朝皇帝唐宪宗准备迎请佛的舍利供养,韩愈竟然上书《谏迎佛骨表》,如此不给皇帝面子,唐宪宗看了《谏迎佛骨表》,勃然大怒..
(一)沉香烧为木炭在《百喻经》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
智海法师答:自己的毛病是什么,根性是什么,每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根性好好反省。一个是我不知道问问题的您是谁,一个是我不了解您。建议凡是您力所能及接触到的,你欢喜的,都学习。我们要有广阔的心胸,比如,接触到大乘佛法就好好学。对于我们未知的东西,不轻易批评、评价,免得形成我们与佛法的障碍。当我们..
十、修福且缓 牛悔上生诗曰:“求增财产事劳忙,修福无空且缓长;缘尽披毛兼戴角,度兄说法脱牛殃。”从前,有两兄弟。哥哥专门经营事业,财富无量。弟弟爱道学佛,出家修精进行,得到圣果,成就六通自在的阿罗汉道——尊者。尊者为要度他的胞兄出离苦海,常到他哥哥的家里,很恳切的劝兄学佛,修福做功德。尊者说:..
马祖道一禅师: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马祖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
杨岐方会禅师,江西袁州人,原姓冷。少年时代就很机警聪明,在湖南潭州道吾山出家,阅读经典,有过目不忘之誉。他追随慈明禅师很长一段时间,自愿负责监院工作,虽然十年岁月,但未能有所省悟。每次请求参问,慈明禅师总是回答他道:你的工作繁重,以后再说吧!后来,有一天,又去参问,慈明禅师说道:监院以后的儿孙满..
随缘化众的慧闻禅师唐朝慧闻禅师,信安人,他常劝人种福田。他说:“未预圣位,在五道中流转,并祸何所凭依?”他欲铸造8丈金身像,州官不允许,问他铜从何来?他说待大施主。不久,有清溪县夫妇二人,将她们的嫁资及明鉴布施于禅师,禅师为她誓愿道:此夫妇发心至诚,明鉴当铸在佛心前。不久,金佛脱模,明鉴果在佛心..
五祖大师的戒行精严,他修行是特别认真的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从西天到东土,历代祖师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密行,各有各的来历不同,现在略略说一说五祖大师的经历。五祖大师,生在湖北双峰山黄梅县,俗家姓周,七岁就被送到庙上修行。大约是他父亲、母亲,都是笃信佛教,觉得世俗这种生活,烦烦恼恼,..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南京法一和尚)月溪禅师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薰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
问:参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来生会堕落不堕落?临命终时有不有些发愿往生净土?月溪禅师答:参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他的般若种子是在的,来生不会堕落,比如我们今生学佛的人,前生都有点善根的,临命终的时候,照华严经及祖师的开示中发愿,生善知识家,明心见性,普度众生。照我所见祖师的开示中,尚无参禅的人临..
问:明心见性的人,惟悟与悟乃能知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不知。我今说一古人的事情,有一个禅师,名归真,他去见沩山和尚,沩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归真,沩山问:归真何在?他不能答,便转下山去。行到半山,遇着仰山和尚,问他何故下山,他月溪禅师答:被沩山问,不能答。仰山教他答云:鼻里耳里,他乃返见山,沩照..
问: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 (南京梅光羲)月溪禅师答: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则妄念断为佛性,妄念起为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乎?
这位禅师和老师谈论的时候,情急之下竟然打了老师,几年后终明白本篇文章介绍的是潭州渐源仲兴禅师的故事,顶礼禅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潭州渐源仲兴禅师,道吾宗智禅师之法嗣,曾为道吾和尚之侍者,并充典座。有一天,仲兴禅师递茶给道吾和尚,道吾和尚提起茶盏,问道:“是邪是正?”仲兴禅师合掌,..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西安华清法师)月溪禅师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薰染,无漏的,人人是一样的,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如如不动..
天津潘复问:西方净土与六祖坛经所讲净土有何分别?西方净土与维摩居士讲的净土有何分别?惟心净土与惟物净土有何分别?法身弥陀佛与报身弥陀佛有何分别?依报净土与正报净土有何分别?月溪禅师答:西方净土是报身净土,坛经所讲乃法身净土,维摩居士讲亦是法身净土。惟心净土亦法身净土,惟物净土乃报身净土。法..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南京法一和尚)月溪禅师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苏州王治中问:五祖戒禅师身后为苏东坡,草堂清禅师身后为曾鲁公,看五祖、草堂语录,并无其说,草堂、五祖皆大澈大悟之人,有语录可查,既悟道之后,决定不受后有,我想彼二人或后人附会的话,因苏东坡、曾鲁公二人,是风流名士,如曾鲁公降生时,梦中看见一个和尚来,醒中亦梦,况梦中之话?何足为信,看见不看见,要其..
各位听众!农历的七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这七月末后的一天,相传是地藏菩萨的生日。实在地说,这一天不是他的生日,而是他成道的一天。地藏菩萨,他有地狱未空,誓不作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悲大愿。他这大愿心,即使不是佛门弟子,也都知道。本省的风气,我不知道,大陆上,尤其是安徽、浙江、江苏这几省,..
骆驼聊新疆之佛教西行取经第一人八戒禅师——朱士行昨天我们聊了清代新疆写实竹枝词第一人——萧雄,今天让我们来聊聊佛教西行取经第一人,八戒禅师——朱士行。佛教发源于印度,从两汉时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洛阳白马寺落地生根后,开枝散叶,绵延后世,时至今日已遍布中国大地。佛教的传播方向,..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