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因禅师悟道因缘
唐朝因禅师,生平不详,亦不知嗣法何人。
未悟道之前,一直默默无闻,随众作务。
一日,随众持槌击土。因禅师看到一大块土坷垃,一时游戏心起,举槌猛击,土坷垃应声而碎。因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一位老尊宿,听说了此事,遂赞叹道:尽山河大地,被因禅师一击百杂碎。
唐朝因禅师悟道因缘
唐朝因禅师,生平不详,亦不知嗣法何人。
未悟道之前,一直默默无闻,随众作务。
一日,随众持槌击土。因禅师看到一大块土坷垃,一时游戏心起,举槌猛击,土坷垃应声而碎。因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一位老尊宿,听说了此事,遂赞叹道:尽山河大地,被因禅师一击百杂碎。
昙无谶(意译法护),中天竺人。六岁丧父,跟着母亲做织工过活。他母亲看到沙门达摩耶舍受人崇拜,得到丰厚的供养,很为羡慕,就叫他去做达摩耶舍的弟子。十岁学念经,聪明特出,记忆力强,一天能背三百多颂。他本学小乘,后来遇到白头禅师,辩论了一百天,难不倒禅师。禅师便给他树皮的写本《涅槃经》,..
慧思,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十五岁信仰佛教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平时不常和人来往,每天读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又因阅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外出参访,寻问禅法,常于林野间经行修禅。中间曾往投当时著名的慧文禅师,从受禅法,白天随..
法顺,俗姓杜,一称杜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称魏禅师),受持定业。后来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说教,所说直显正理,删去浮词。当时盛传他有种种神异的事迹,所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把他的传记编在《感通类》,并..
怀海,福州长乐人,依潮阳西山慧照出家,从衡山法朗受具戒。后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经多年。他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赣县)开法,即前往参学,与西堂智藏同称入室。他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圆寂后,他初住石门(今江西靖安县),继往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住大雄山,岩峦高峻,又称为..
现在之世,时当贤劫。谓此劫大千世界初欲成时,大水弥满,有千枝莲华出现,金光普照。净居天见,乃曰:希有此瑞!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以此劫,号为贤劫。释迦牟尼佛,乃贤劫第四佛也。
欲明生灭之相,先明生灭之义。言生灭者:一、生 有为诸法,依因缘之和合,而未有之法有,是谓之生。二、灭 依因缘之离散,而已有之法无,是谓之灭。有生必有灭,有为法是也。灭者不生,无为法是也。但由中道正见言之,有为法之生灭皆假生假灭,非实生实灭也。..
【一切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的存在者’。有为法是无常之法,如《金刚经》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
【二变】即因缘变与分别变。据成唯识论卷二载,有漏之识变可分为二:一、随因、缘之势力而变,称为因缘变。二、随分别之势力而变,称为分别变。前者必有用,后者仅为境。参阅‘因缘变’、‘分别变’条。..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术语)设斋食普及于一堂之中也。又云一普。联灯会要洞山价禅师章曰:令主事辨愚痴斋一中。传灯录作一普。一普者及于一堂之义。象器笺十五有多解。
禅师僧照。闻南岳妙善心观特往参谒。凡所指授无不领解。后以南岳命行法华三昧。用销宿障妙行将圆。睹普贤大士乘白象王放光证明。又感观音为其说法。于是顿悟玄旨辩才无碍。师于众中苦行禅定皆为第一。尝用众一撮盐作斋饮。以所用无几不以为虑。后行方等忽见相起。计三年增长至数十斛。急卖衣买盐偿众。..
师大善。幼栖林野常诵法华。后参南岳得开观慧。躬行法华三昧所入最深。常于山中讲释论时众推服。大都督吴明彻问南岳曰。法华禅门真德几何。岳曰。信重三千业高四百。僧照得定最深。智顗说法无碍。兼之者大善也。后于禅堂趺坐而逝。七日之内。天常雨华异香凝结。衡阳令陈正业。闻师道德之盛。每往礼敬。..
禅师慧成。段氏。澧阳人。初受业于十住寺。诵法华净名胜天王经二十余卷。日为常课。既受具游建业学成实论。一听十年文理略尽。将归本邑。闻南岳阐化之盛即往依之。岳以师依文生解激之曰。汝一生学问。与吾炙手犹不得热。虚丧功夫岂不惜哉。师承法训愤。取章疏尽焚之。开眼坐禅夜以达旦。如此五年。岳令..
禅师慧超。丹阳沈氏。幼入道诵法华。闻光州思禅师妙明三观。与天台仙城命禅师同往请业。思师对众称之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后入嵩高饵药坐禅。隋太子勇。召集名德总会京师。以师行业不群。独留供养。有净业法师隐居蓝谷。钦师高道躬事邀迎。共止八年倍隆三慧。大业初。屡诏入宫说法。师所居常有数虎以..
禅师慧耀。姓岐。襄阳人。初从南岳居数年。尽得心观之妙。岳印之曰。子于实相理观所造既深。宜随方行化以酬本志。及南岳入灭。师至巴丘叹曰。此地禅法罕闻宜可开示。有道懿禅师。邀居道因寺。专尚禅寂不交人事。十有四年未尝出门。一日谓人曰。吾不欲恼众。欲往内华寺闲居。众留不从。阅三年示疾。见南..
禅师慧命天台仙城人。来参南岳。闻说三观深悟玄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将终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与大士来迎。即随佛向西升空而去 。
禅师玄光。海东新罗人。远越沧溟求法中夏。首造南岳授法华安乐行门。禀受勤行。俄证法华三昧。南岳谓之曰。汝还乡国当以善权而行化度。若负螟蛉以成蜾蠃者也(诗。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杨子。螟蛉之子。壹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螟蛉桑上青虫。蜾蠃细腰蜂)师即礼辞南岳返锡江南..
禅师慧旻。河东人。九岁出家。诵妙经期月便过。年十五。请法于光禅师。英伟秀发宿士称之。复十五年。还嘉禾海盐主光兴寺。讲演法华。众闻空中诸天弹指。异香满堂。后止通玄寺。结徒行道。十七年间足不逾阃。隋末天下崩离。吴中饥馑四众逃难。唯师守死禅诵。唐室之初。迁居南涧寺(在建康)有两兔一彪。相..
禅师真观。字圣达。钱唐范氏。其母诵药王观音品以求嗣。遂生师。舌罗紫文手有异相。幼聪寤博通经史。遇善相者谓之曰。年少当成大器何滞尘网。师始欲出家。二亲未见许。梦天神告曰。汝子法中英杰。何得笼槛。于此父母自是从其志。初读成实十诵。始开一卷。神梦语曰。汝是大乘法器勿守小道。陈永阳王伯智..
禅师法喜。力学无倦。参知识十七人得大开悟。年登六十。始于大苏山值遇智者。一闻法音顿获深证。于是尽舍旧徒专禅慧。陈光大元年。与同学二十七人从智者至金陵游化。尚书毛喜嘲之曰。尊师犹少。弟子何老(时智者年三十)师答曰。所事者德。岂论其年。又问何以为德。答曰。善巧说法即后代富楼那。破魔得道..
禅师智越。南阳郑氏。父与求昏。师极辞以拒即出家。游方至金陵遇智者。北面受业。五门六妙莫不深达。诵法华经至满万部。智者晚归台岭付以四众。二十年间循循善诱。德量宽旷学者归心。所居之处瓶水自满。自晋王造寺及登帝位。山中每遣僧使。奉启致贺。必以师名居首。上虚己加敬。若智者在日无异。每获嚫..
禅师法慎。初居金陵大庄严寺。从智者禀受三观豁然深证。因定发持一闻能记。陈大建三年。智者于瓦官说次第禅门。师于听次。私记为三十卷。尚未修治不幸入灭。其后章安治定为十卷即禅波罗蜜渐次止观也 。
禅师普明。会稽朱氏。少有异志。尝聚沙为塔刈蒿为殿。有僧乞食见之曰。郎子有善根可向天台出家。彼有初依菩萨现身说法。陈大建十四年。来天台值智者讲次。座众初散礼足归依。智者笑曰。宿世愿力今复相遇。于是服勤左右专习禅法。行方等般若诸三昧诵通法华。后随智者止庐山。于陶侃瑞像阁。行请观音三昧..
禅师智璪。临海张氏。父怀仕陈为中兵参军。年十七。二亲俱亡。服满染病久医无效。乃力疾出庭向月而卧。至心念月光菩萨。系念旬日。夜中梦人以口就身嘘吸。如此三夕疾遂瘳。因投安静寺出家。闻智者为世良导。即往请业行法华三昧。至二七日初夜忏毕。就床欲坐。见九头龙从地而起上升虚空。智者释曰。此表..
禅师智晞。陈氏。颖川人。先世游宦寓家於越。年二十。往投智者剃度。禀受禅诀旦夕研心不见倦色。智者入灭。受命居佛陇。时众行三昧者颇盛。殿堂展辟制度严整。唯香台未架。当香炉峰多柽柏木师欲伐用。众疑神所据。夜梦神送疏舍木。遂遣伐之。寺众法云。欲往峰顶禅坐。师止之曰。汝道力微弱。山神刚猛不..
禅师法彦。清河张氏。陈大建七年。侍智者于天台。授禅那之旨。寂坐林间不居房舍。常入定七日方起。智者证之曰。如汝所说是背舍观中第二观相。山神数娆试之。恬不为动专修禅法。三十余年常坐不卧。隋大业七年二月晦。于国清趺坐而化。..
禅师智锴(音楷)豫章夏候氏。博通三论著名当世。及见智者。禀受禅法深有开悟。晚入庐山造大林精舍。专志修禅莫测其证。二十余年影不入俗。隋文帝召入京。辞疾不赴。豫章郡守请讲法华。力拒之曰。吾当终于山舍。既而道俗恳请不已。勉为之行讲经未竟。果终于州治之寺。人始悟其先知。时炎暑正盛端坐如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