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这是很多念佛人都容易犯的错误,越学越迷惑、越学越愚痴。有太多的人走形式化、功利化,急功近利,却忘了学佛之根本是用心。“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唯有修持清净心,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而不是一味地烧高香做供养,那感动的不过是自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让我们与佛结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让我们与佛结缘
“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这是很多念佛人都容易犯的错误,越学越迷惑、越学越愚痴。有太多的人走形式化、功利化,急功近利,却忘了学佛之根本是用心。“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唯有修持清净心,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而不是一味地烧高香做供养,那感动的不过是自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让我们与佛结缘
祥和地学佛 智慧地修行真圆阿阇黎人类需要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因而呼唤一个和平的世界。和平的世界,源自祥和的心灵.心灵祥和,才有和谐的家庭,才有和平的家园、和平的社区、和平的城市、和平的邦国!我们学佛不是空究佛理,理空不等于心空,推求佛理而不身体力行,如此冀求佛道,何异于缘木求鱼。成佛必须..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假若有一类众生,淫欲特别多。有的人一边学佛,一边生淫欲心,学的佛法越多,其欲心也越增越大,一天到晚总打淫欲的妄想,像流水似的川流不息。这是最坏的一种思想,行为和表现!那该怎么办呢?你不要忧愁、不必担心。你只要‘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可..
学佛就是要明白生死,进而修行解脱生死。生死的事情如果未明了,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我们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多数不知道在做什么,糊里糊涂地生出来,又糊里糊涂地死去。在生和死的期间,为名而颠倒,为利而颠倒,为色而颠倒,为要吃好东西而颠倒,为享受而颠倒。为什么会颠倒?就因为没有认识做人的本..
今天,有位同学送来一张条子,并谈了他的感受,在此给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声》上刊有洛桑校长的一番开示,弟子阅后受用极大,心为感动。故从中摘录几句下来供养上师:为净除身口恶业,最殊胜的就是为上师执事侍侯上师,为上师做很多事情,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广大积聚资粮之后、广..
香隆立嘉措:用真心于日常生活中如何配合空性起修 正确的学佛观点之十五既然已经知道每一个人自己的心就是本自具足的佛性,但又有人说真心到底长得是如何的一幅模样呢?其实真心乃无形、无相、无性、无质,如果真心有办法可以用文字比拟或言语举义,那此心已失其纯真,但对于出初入学者应该如何给予方便..
方海权:佛说学佛人之间要象水和乳一样互相交融,互相敬重——摘自《人生改造命运要义》 佛陀的教育,更教导我们要和睦相处。要用四摄法来广度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我们多生父母,未来诸佛。我们应该把所有的人看成自己人,并且帮助他们破迷开悟,走向开悟的安乐道路。佛在双树林最後一次教诲我们说:“..
我在信佛,以至于出家之间,都很愿意听暮鼓晨钟。在二十三年前,我忽然间,听说母亲故去的消息,我无限地感伤、悲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此恩此德今生再不能报了,想起来无限地愁怅,不能最后尽自己的心,给母亲养老、给母亲送终,遗憾终身啊!这时候我就托人铸钟,铸好了,我就..
出现境界师父们慈悲,阿弥陀佛。大家一听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可能心中就会想:又来了,这家伙又来了,不会说你又来瞎扯。确实是,这几天呢,我每天都耽误大家宝贵的念佛时间,要嘟嘟嘟地说上一会儿,象长舌妇一样,大家担待了。我耽误大家宝贵的念佛时间,向大家礼谢了。净空法师大前年来九华山佛学院,就在咱们的大..
经常听人讲汉传佛教没有次第,没有下手处,其实不然,那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或者是由于我们总想寻觅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而将它们忽视了。往生佛国净土的基础就是创造人间净土,关键在于把握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到,现在的也不会停留,当下如果把握不住,什么都不做,就是在浪费生命,..
问:我素喜研究经教,手不释卷,津津有味;而于持名念佛,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如何对治?大安法师答:文化人学佛,大多好乐研究教理,总想从经卷中得大总持,获真受用。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然以生灭心揣摩佛经真实义,往往愈推愈远。是故宜从真修实干入手。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
修行精华(十九)学佛最重要在那里学佛最重要在那里?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何以故?譬如世间最重要的当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财色名利,而各人的环境、欲望、智识、个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处,即是各人认为最重要的,而且每个人时时都有他认为最重要的看法。至于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
大安法师:初学者应怎样学佛?居士:对于一个初学者,我应该上哪一类课程才能够多了解佛法?而能应用在生活上呢?大安法师:初学佛的同修,一接触到如大海般的佛法,就想博览遍学,顺应这个因缘,各佛教机构亦开办种种学习班,开设种种课程,这是佛教兴盛的表现,吾人宜随喜赞叹。然选择哪些佛法课程来..
智海法师答:父母不同意,说明父母和我们的认知有差异,我们要让父母同意,一方面我们要发大菩提心、大愿心,带动父母修行,同时把自己修行功德回向于父母。其二,要把自己的修行针对父母好好用起功夫来。父母为什么不同意,关键点在哪里?一个是认识上没有达到,一个是感情上不能放下,针对这些,我们更要孝顺父母..
三年前我跟前夫离婚了,那时候整日以泪洗面,逢人就痛诉前夫对我的种种不好,还有婆婆小姑的搅和,现在想想一切都是报应,婆婆小姑对我的态度就是我对妈妈妹妹以前的态度,前夫对我的种种行为就是在映射过去我对初恋男友的不珍惜,前夫跟我是第一次谈恋爱就结婚了,所以没有比较,处处都嫌我做的不够好..
师父,我应该怎么引导小孩子学佛?不用引导,因缘到了自然就来了。你只要让他知道你学佛学得很快乐就够了。有很多人学佛之后就变的很奇怪,老是拿着放大镜看别人,看人家这个不如法,那个下地狱。这就是学佛走岔了路,升起了贡高我慢之心。其实言教不如身教,让他看到你学佛以后更好了,有着发自内心的..
我们临终唯一的目标,就是这一生结束后立即往生极乐世界。要成办这件事,关键就是把握好往生的因缘。上节课我们从成办顺缘方面,讲到临终让净业最先成熟的方法。也就是怎样让净业成为最重,以及至少临终时保证有善友在身旁助念。那么,在成办这些往生顺缘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障碍,具体应该怎样..
1《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是我国翻译最早的佛教经典之一,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更便于读诵受持。2《吉祥经》《吉祥经》是著名佛教学者李荣熙从南传..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禅定去了解大乘思想之八─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一《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禅定去了解大乘思想之八─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一》 作者:香隆立嘉措仁波切ShangLongrikGyatsoRinpoche 记得大约二十年前,当时受一些同修之邀,讲了一些和般若空性相关的题材课程,后来..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有别于他宗的说法─正确的学佛观点之六许多人由于无法值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因此大都以书为师,以电视为师,现在资讯充斥,许多人大量的把自己的知识贩卖给现代人,甚至于很多人还帮菩萨注释,替古人所注解的经作注解。过去我禅宗的师父一开头就跟我讲得很清楚,如果..
香隆立嘉措: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二 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二十五作者: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Shang Longrik Gyatso Rinpoche 佛教之所以对于戒律至今仍然信守不渝,主要是为了遵守当年佛陀所指示的一些佛教徒应该遵守的生活规约,以及佛陀圆寂以后,僧团所共同拟定的律仪。戒律本身并非是生硬刻..
二二、我们为甚么要学佛我常常心里这样想:我们做了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佛呢?不学佛可以吗?若是可以不学佛的话,那么,我们又何必要多此一举,岂不是等于头上再安上一个头吗?但我想起究竟来,是不可以不学佛的!我的理由,就在下面:第一,我以为一个人如果不学佛,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离开了父母,没有依靠一样;又好像..
佛门是福田,我们可以在这块福田中种下种种福德。但佛法更是给人学习的,将佛的教诲在生活中落实,践行十善业,去除心上的尘垢,才是真正的学佛。一面烧香,一面却全然不记得佛的教诲,这种香烧了是不见得管什么用的。我的一位同事知道我学佛。一次吃饭时,与我聊起佛教的事,她坦言自己不信佛。说起原..
问:大师,我是本教弟子,修习也有五年了,由于原传统行业做的不顺,我去年开始从事一项大健康产业直销,因为是健康养生产品,都要去服务顾客,让他们获得健康。当初的发心也觉得是行善,可这样常常不能按时回家做晚功课,把功课落下了。为此我心不安,觉得我修持这么多年了,如果荒废了会很痛苦,怎么..
一、儒释真风扫地之因关于儒家与学佛的关系,首先来看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真志佛祖圣贤者,素位而行,不愿乎外。这应该是引用儒家的经典《中庸》。素位而行,不愿乎外,我们人人都要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不愿乎外,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你是一个怎样的富贵身份,你就..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我们当下失去内心的平衡,并毁损行持正法的善根。如果观察自心的话,我们会发现一般是修行比较好、贪嗔痴慢疑的情..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一切人都应该恭敬,都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佛菩萨。自己谦虚,细心观察他们,他们行的是正面的,反省我有没有? 我没有,向他学习;他所做的是负面的,想想我有没有? 我要有,要改正。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善知识。我们每天生活,从早到晚都是随缘,随顺顺境、善缘,不起贪恋,随顺恶缘、逆境..
「庄严佛国,佛国离相」,这一句很重要,然后才真正能「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普通人做不到,我们要心向往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为我们表演的八相成道,那就是大作梦中佛事。佛这个字代表觉悟,大彻大悟,他所做的事,八相成道有没有?有。跟我们世间法有什么不..
五、学佛不盗世太平说过了不杀,这是仁,再来讲义。义者,在佛法讲就是不偷盗,偷盗是犯法的。一个讲义气的人,东西给人都唯恐人不要了,还会侵占、偷拿人家的东西吗?佛法讲盗,倒并不是讲你去做扒手或拿刀枪杀人抢劫,那些你不敢做!其实盗戒是很微细的,例如顺手拿人一针线都不可呢!又如有个朋友将钱放在你这里..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好一个普通人,至少要达到..
学佛必须忍辱 ——释昌臻法师 一九九七年春季佛七讲话忍辱,从世间法来说,这是一个做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修养问题。从出世法来说,它是一个了生死、出轮回的重要修持法门。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谈:一、忍辱的重要性及其功德我们学佛,特别是大乘佛法,就是要自度度人。修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众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