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后的果位
富楼那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财产虽不能说是富甲天下,但在全印也算得上是有名的富翁,父母很疼爱他,但他觉得世间的恩爱与财宝,终有别离散失的时候,人生第一要紧的是求得永久的真理法财。因此,他割爱辞亲,皈依大圣佛陀,发愿要从事真理的宣扬。
富楼那尊者,出家后不久,即已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声闻乘的弟子中最高的果位,破除烦恼,不受生死,运用神通,可以到处自在行化。
出家后的果位
富楼那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财产虽不能说是富甲天下,但在全印也算得上是有名的富翁,父母很疼爱他,但他觉得世间的恩爱与财宝,终有别离散失的时候,人生第一要紧的是求得永久的真理法财。因此,他割爱辞亲,皈依大圣佛陀,发愿要从事真理的宣扬。
富楼那尊者,出家后不久,即已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声闻乘的弟子中最高的果位,破除烦恼,不受生死,运用神通,可以到处自在行化。
刚才各位皈依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尽佛法僧三宝。信佛的人,必须念兹在兹,时刻莫忘三宝的慈悲喜舍,要抱着感恩想,要抱着难遭遇想。佛法是百千万劫也不容易遇着的,我们今生遇着了,若不努力,也就等于一个读书的学生,不好好读书,天天逃学,跑到外面去游玩,光阴都空过了。所以,时时刻刻..
现在讲一个公案,什么公案呢?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想要出家修道。当时佛不在祇桓精舍,佛的弟子一看到这个老年人,这么大年纪了,又老又穷,又邋遢,出什么家呢?这些证果阿罗汉一观察:这个老年人啊!一点善根都没有,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一点善根,这不能出家的,因为出家一定要有善根。所谓「..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类不就要灭种了。因为他认为学佛就是大家都去出家,没有夫妇儿女,社会岂不就瓦解?这实..
既出家就永不还俗广化律师我奉劝道心不坚,有意还俗之人,须再三考虑,不可随便还俗。第一、佛说出家可证四果阿罗汉,超出三界,在家只能证三果。第二、在家人不知居俗之苦,既经出过家,受过清净法乐,再还俗家,才会感到在家之苦,那时痛苦心情,将比此日痛苦,高过千万倍也。第三、佛说:一子出家,..
在家居士,集体拜忏。替人助念,为人超度。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 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
◎ 莲 池(著) 吴锦煌 (译)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
◎圣 荣紧张而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在过去的学期中,相比之前是有进步。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更喜欢佛法,感谢佛法给我带来的喜悦,和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所带来的正能量。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更应该学会以助人为己任,多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思想的建设才是我们佛弟子的首要任务。如今..
宽运法师昨天《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一文,有关孝亲的话题,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例如:出家之后,如何行孝呢?放不下家如何修行?等等。以下围绕出家与行孝的问题略作回应。(一)世间孝与出世间孝首先,大家要知道孝亲观,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狭义的孝亲观只局限于一生,也就是今生今世的父母..
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呢?依照佛教经典来说,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是迦毗罗卫国太子。《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太子出北门,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车作礼..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菩萨可以有妻子,因为那是因缘。我刚才说过,应该去随缘,随这两个因缘,来使自己无欲..
一方面三世诸佛都是以出家相示现成道的,一方面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大宝积经》中说: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如果有人在数劫中供养诸佛一切上妙资具,另有一人以厌离心向寂静处迈七步,后者的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藏地有一种说法,出家最好出到底,如..
◎道 诚《中阿含经》云:生闻梵志问佛言:在家出家,以何为苦?佛言: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谓钱宝、谷畜、奴婢不增长,因此忧愁,不自在故苦也。出家者,以自在故苦。谓随顺贪欲、嗔恚、愚痴,不守禁戒,因此愁戚,故自在为苦也。又问:二人以何为乐?佛言:在家者,以自在为乐。谓钱宝、谷畜、奴婢增..
我想发起拒绝向出家师父敬酒的活动,请大家支持!道坚法师本人出家十多年来,接触汉\藏\南传佛教,发现南传与藏传佛教对僧人的定位比较准,即专业的传道者和修道者,决无领导或居士向出家师父敬酒或以茶代酒的习俗。去年忝居华岩丈席,与各界人士交流甚广。我最怕宴席,最怕客气,如果再喝些拉圾食品——现代合..
发心出家要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我们先来看看《普曜经》卷四的说法,由于出家者是专业的修道者和传道者,因此世尊以四愿来说明他们应具备的素质:(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这四大愿,要求出家人的发心是以众生为中心,除利他的奉献精神处,还应该有四种博大..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五岁时,就能背诵《心经》,每次跟随父亲进入寺院,就会对着佛像礼拜。父亲的道友永..
大安法师:出家里面还有四种形态,一般我们会讲:出家出家,就是身体出家心也出家,这是最好的。还有一种是身出家心没有出家,就是好像没有道心的这些剃了光头的人,或者仅仅为了搞点经忏佛事,赚一笔钱再还俗的人,这就是身体出家心没有出家,心还是俗人的心,我们就称他叫光头俗汉。还有一种就是身不..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几年,佛陀不是不高兴和父王相逢,而是佛陀知道自己的责任,自己所要做的,在父王的面..
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道观里做道士,或到寺院里做僧尼(也就是俗说的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斋念佛,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也就是不能娶妻生子)。出家的条件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
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这五个人的名字是:憍陈如(Kaundinya,P.Kozfa``a),跋堤(Bhadrika,P.Bhaddya),跋波(Vāspa,P.Vappa),摩诃男(Mahqnqma,P.Mahqnqma),阿说示(Asvajit,P.Assaji)。悉达多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从他们学道,但都不..
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来源: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来源: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世俗生活太艰难、太失望了向往寺院出家人的清净生活我可以出家吗?有些寺院会举办短期出家体验这算是出家吗?出家以后都要做些什么事?因为世俗生活让人失望而产生出家念头是对“出家”最普遍的误解出家是为了更好地修行最终出离烦恼,解脱轮回出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出家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也..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51、大丈夫说出家就出家前言:《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与由衷的敬仰,为后世留下一部记载佛祖行持的..
◎ 丰子恺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说明了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一特点。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二特点是多才多艺。西洋文艺批评家评价德国的歌剧大..
译文:从前有位国王,设立了一条教法:凡是婆罗门等教徒居住在我国内必须将身体洗净,若不洗净,则驱使他做种种苦役。有位婆罗门空提着澡罐,谎说洗净了。别人替他注了水,他随即就泻弃掉,说:「我不洗净,国王自己洗身去吧!」迫于国王的命令,为了避开苦役,就妄说洗净了,其实并没有洗。出家的凡夫..
原文吾秦当洪杨未乱之先,兴安某县一乡民与其母,居家贫,佣工养母。后其母死,止己一人,便不认真佣工。一日昼寝,梦其母痛哭而来,言我死变做猪,今在某处,某人杀我,汝快去救我。其人惊醒,即往其处,见其杀猪之人与梦合,而猪已杀矣。因痛不能支,倒地而滚,大哭失声。人有问者,以无钱赎此死猪,..
世尊在罗阅祇耆阇崛山说法时,国中有一淫女,名叫莲花。她自觉地发出善心,放下一切世事,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独自向耆阇崛山走去,她要去礼佛、听佛说法。她走了不到一半路的时候,经过一股流泉水,就舀水止渴。洗手的时候从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看见自己的面貌十分艳丽。于是心上一转念:“我有..
【出家功德偈】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 舍俗入泥洹,希有难思议。皈依大觉尊,能度三有苦, 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四分律行事钞》)【出家剃度偈】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 弃家入圣道,愿度一切人。大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
【见道】 p0638瑜伽二十九卷十三页云:率尔智生,名为见道。暂时智起,即能永断诸烦恼故。二解 如现观智谛现观中说。三解 成唯识论九卷八页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此有二种。一、真见道,二、相见道。如彼广释。又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