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后的果位
富楼那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财产虽不能说是富甲天下,但在全印也算得上是有名的富翁,父母很疼爱他,但他觉得世间的恩爱与财宝,终有别离散失的时候,人生第一要紧的是求得永久的真理法财。因此,他割爱辞亲,皈依大圣佛陀,发愿要从事真理的宣扬。
富楼那尊者,出家后不久,即已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声闻乘的弟子中最高的果位,破除烦恼,不受生死,运用神通,可以到处自在行化。
出家后的果位
富楼那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财产虽不能说是富甲天下,但在全印也算得上是有名的富翁,父母很疼爱他,但他觉得世间的恩爱与财宝,终有别离散失的时候,人生第一要紧的是求得永久的真理法财。因此,他割爱辞亲,皈依大圣佛陀,发愿要从事真理的宣扬。
富楼那尊者,出家后不久,即已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声闻乘的弟子中最高的果位,破除烦恼,不受生死,运用神通,可以到处自在行化。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奇怪,说这么多粮食为什么要限量供应?有一次我跟我外甥外甥女讲我们当时吃不饱,他就..
●出家的生活人们为什么要出家?V医师:我想告诉您一个我亲戚的故事。这个家庭有一个他们认为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因此他们做了许多牺牲,供他去读大学。在学校时,他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并乐此不疲。他的父母原本冀望他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家庭的支柱。每个人都为了他的就学而做出牺牲,但是毕业..
出家,不是同学们离家旅游求学,或走亲访友,而是指离开亲人、家庭,到寺院里做僧尼。出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不能娶妻生子,儿孙满堂的阖家景象您就别想了,世俗社会里的你情我爱也要一刀斩断。那么,是不是不想结婚恋爱就能出家了呢?那你也是天真了呢。佛教对出家这件事相对重视,看仔细了,出家需要具..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师父们收点红包供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大臣却说,出家人理当远离利养,怎么能接..
有一次,释迦世尊带著五百个比丘弟子,从拘留国游化到黈罗欧吒国,由于佛陀的圣德和声望的感召,当他尚未到达时,关于他的种种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也轰动了全国。当他开始为黈罗欧吒国的人民说法的那天,真是万人空巷,把那说法的地方,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次的说法,当然摄化了许多的人,赖..
海獭剥皮后忍痛为孩子喂奶感化猎人出家为僧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是一位出家僧人的亲自口述,他讲到:他在未出家前是猎人,专门捕捉海獭。有一次,他一出门就抓到一只大海獭。等剖下珍贵的毛皮后,就把尚未断气的海獭藏在草丛里。傍晚时,猎人回到原来的地方,却遍寻不着这只海獭。再仔细察看,才发现..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提起佛教,不少人马上会联想到寺庙里、银幕上圆顶方袍的和尚、尼姑的形象。的确,佛教徒虽分出家、在家二众,但以出家众特别是比丘众为住持教法的核心、骨干、代表,更由形服之殊和出家禁欲的鲜明标帜,给人以深刻印象,能使人从僧尼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形象,窥见佛教宗旨的大..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孝道,认为子女应当奉侍父母左右,然而,佛门出家人似乎颠覆了这个观点。很多人认为佛门出家与孝道文化相违背,一旦看破红尘,遁入佛门,就意味着割亲辞爱,剃除须发,父母不管,六亲不认了,其实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教非常注重孝道,认为孝道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是大乘佛法的根机..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
相对来说,不出家的俗家人在家如果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修行的。不一定就要出家去修行,住在庙里也不见得就能清净,常言道:心静万事静,心定万事定。假如自己心性顽劣,固执不化,执着自见,自以为是,不谦虚,没有慈心下气、恭敬一切的道性观念,总是计较自己的得失,眼前的名利享受,有许许多..
有些人特别羡慕别人能住高楼广厦,能出洋留学,能拥有豪华汽车,由此而感到自己相形见拙,报怨自己的命运不济,报怨社会的不公平,自己那么梦寐以求的事却得不到,烦恼苦闷由此而生,佛法中将此称作求不得苦。取和舍是人生的高等智慧,取舍与选择之间,其实最关键的是对价值的判断标准问题。人生有许多..
关于剃度出家,世人的看法非常矛盾,有人认为是了此残生的颓废选择,有人认为常伴青灯古佛,是件非常文艺范儿的事,但这些认知都未必正确。那么,出家到底有什么样的条件?出家会更轻松吗?出家,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起来看:出家,到底出的什么家?电视剧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大不了我去出家,似乎出..
◎ 界 诠出家路漫漫,从无知到信仰,从舍俗到出家,从净人到沙弥,从沙弥到比丘。出家落发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从学法到安住,这就困难了。真出家修道好辛苦,常常背个包四处游学,风里来雨里去,时而头顶烈日,时而冒雨行路,不知在找什么,就是找不到安心的地方。学吧,三藏十二部无从下手,修吧,八万..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今天是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民间,端午节至今沿袭着赛龙舟、吃粽子等古老习俗。同时,这一天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报国无望投汨罗江的日子。因此,人们也将端午节视为屈原的纪念日。在这样一个值得怀念和感恩的日子里,和大..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无法像常人一样光宗耀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养死葬都做不到。当这种误解与中国传统中对孝道的尊崇与对家庭的重视相结合,就导致佛教传入中国后始终面临着不孝的指控。事实上,佛教的教义是否真的有失于孝道呢?出家人对于自己..
刚才各位皈依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尽佛法僧三宝。信佛的人,必须念兹在兹,时刻莫忘三宝的慈悲喜舍,要抱着感恩想,要抱着难遭遇想。佛法是百千万劫也不容易遇着的,我们今生遇着了,若不努力,也就等于一个读书的学生,不好好读书,天天逃学,跑到外面去游玩,光阴都空过了。所以,时时刻刻..
现在讲一个公案,什么公案呢?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想要出家修道。当时佛不在祇桓精舍,佛的弟子一看到这个老年人,这么大年纪了,又老又穷,又邋遢,出什么家呢?这些证果阿罗汉一观察:这个老年人啊!一点善根都没有,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一点善根,这不能出家的,因为出家一定要有善根。所谓「..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类不就要灭种了。因为他认为学佛就是大家都去出家,没有夫妇儿女,社会岂不就瓦解?这实..
既出家就永不还俗广化律师我奉劝道心不坚,有意还俗之人,须再三考虑,不可随便还俗。第一、佛说出家可证四果阿罗汉,超出三界,在家只能证三果。第二、在家人不知居俗之苦,既经出过家,受过清净法乐,再还俗家,才会感到在家之苦,那时痛苦心情,将比此日痛苦,高过千万倍也。第三、佛说:一子出家,..
在家居士,集体拜忏。替人助念,为人超度。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 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
◎ 莲 池(著) 吴锦煌 (译)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
◎圣 荣紧张而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在过去的学期中,相比之前是有进步。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更喜欢佛法,感谢佛法给我带来的喜悦,和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所带来的正能量。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更应该学会以助人为己任,多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思想的建设才是我们佛弟子的首要任务。如今..
宽运法师昨天《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一文,有关孝亲的话题,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例如:出家之后,如何行孝呢?放不下家如何修行?等等。以下围绕出家与行孝的问题略作回应。(一)世间孝与出世间孝首先,大家要知道孝亲观,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狭义的孝亲观只局限于一生,也就是今生今世的父母..
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呢?依照佛教经典来说,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是迦毗罗卫国太子。《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太子出北门,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车作礼..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菩萨可以有妻子,因为那是因缘。我刚才说过,应该去随缘,随这两个因缘,来使自己无欲..
一方面三世诸佛都是以出家相示现成道的,一方面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大宝积经》中说: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如果有人在数劫中供养诸佛一切上妙资具,另有一人以厌离心向寂静处迈七步,后者的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藏地有一种说法,出家最好出到底,如..
◎道 诚《中阿含经》云:生闻梵志问佛言:在家出家,以何为苦?佛言: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谓钱宝、谷畜、奴婢不增长,因此忧愁,不自在故苦也。出家者,以自在故苦。谓随顺贪欲、嗔恚、愚痴,不守禁戒,因此愁戚,故自在为苦也。又问:二人以何为乐?佛言:在家者,以自在为乐。谓钱宝、谷畜、奴婢增..
我想发起拒绝向出家师父敬酒的活动,请大家支持!道坚法师本人出家十多年来,接触汉\藏\南传佛教,发现南传与藏传佛教对僧人的定位比较准,即专业的传道者和修道者,决无领导或居士向出家师父敬酒或以茶代酒的习俗。去年忝居华岩丈席,与各界人士交流甚广。我最怕宴席,最怕客气,如果再喝些拉圾食品——现代合..
发心出家要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我们先来看看《普曜经》卷四的说法,由于出家者是专业的修道者和传道者,因此世尊以四愿来说明他们应具备的素质:(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这四大愿,要求出家人的发心是以众生为中心,除利他的奉献精神处,还应该有四种博大..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